初二学生违纪被罚站后坠亡,遗体送到殡仪馆后才通知家属,此事该谁负责?

孩子 0 83

初二学生违纪被罚站后坠亡,遗体送到殡仪馆后才通知家属,此事该谁负责?,第1张

初二学生违纪被罚站后坠亡,遗体送到殡仪馆后才通知家属,此事该谁负责?
导读:初二学生违纪被罚站后坠亡遗体送到殡仪馆后才通知家属,这样的事情大家都是非常伤心的。那么对于此次事件应该到底由谁负责,也是产生了一定的热议,就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由学校负全责。下面是我产生这样观点的一些原因。第一,从标题来看

初二学生违纪被罚站后坠亡遗体送到殡仪馆后才通知家属,这样的事情大家都是非常伤心的。那么对于此次事件应该到底由谁负责,也是产生了一定的热议,就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由学校负全责。下面是我产生这样观点的一些原因。

第一,从标题来看他是一名初二学生,从身份来说他就是学校的一名学生,所以说在学生出事故以后肯定是有学校开始负全责,因为我们知道在当今社会家长是第一监护人儿学校可以说是第二监护人了,因为学生除了在家中以外待的时间更长的地方就是在学校了。所以说在大部分家长见不到孩子的情况下,很多时间孩子都是在学校中进行学习生活。所以说当孩子发生意外是肯定是由学校进行第一时间的处理,学校也是孩子的监护人,所以来说发生事故肯定是有这样的监护人来进行承担责任的。并且我们能够可以知道学生是在学校去世的,从学生去世的地点也可以判断。学校是肯定有一定的责任的,所以说应该由学校负责。第二,我们从标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在违纪之后被罚站后才坠亡,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受到了老师的体罚。我们知道如果说学生出现犯错误的情况以后,老师是可以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而不是采用体罚学生的方式。我们大家都知道体罚学生本就是一项错误的举动,我们国家也是严禁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的行为,那么出现这样情况,老师肯定是犯了一定错误的,所以说学校对于该老师的行为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禁止,或者说在平时就没有对学校的老师进行思想教育。老师是属于学校的员工,该事故也是因为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之后才会发生如此悲痛的事件。所以说从从属的关系来看,学校也应该负责。第三就是可以看到初二学生发生事故以外,遗体送到殡仪馆才通知家属。我们可以得知消息通知的是如此之慢,学生发生意外以后去学校就应该第一时间通知家属,并进行紧急治疗。就算学校因为忙,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家长的话,那么在孩子进医院时也应该及时的通知家长这个消息。但是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到,遗体送到殡仪馆后才通知家长,家长肯定一时间接受不了这样的悲痛的消息。所以说学校在通知消息这一方面也是有着非常重大的错误。并且我们知道在医院做手术时,一定要有监护人签字的,而学校并没有通知家长,我们可以设想在医院进行救治时肯定有一些治疗事项没有进行,因为家长并不在场。所以说从这一方面来看,学校也是有很大责任的。

阴历十月一日,就是民间所说“阴间”的节日。每到这一天,不管在何地的儿女,都要上坟为已逝去的父母烧烧香,送送纸钱。虽说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宁愿相信真实存在所谓的“阴间”,能够到坟前和父母说说话,聊聊天,让他们不至于寂寞孤独。

父母生前没有享过一天福,为了养育我们兄妹六个,含辛茹苦,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由于过度劳累,积劳成疾。让他们患上了不治之症,过早地离我们而去。现在我们的日子好过了,而他们却不在了。子欲养而亲不在,每当念及如此,就不觉潸然泪下,痛极而泣。

跪在父母坟前,我把买的冥币、纸做的衣服、房子,慢慢地烧着。泪眼模糊中,父母仿佛就在跟前。爸妈,儿子来看你们了,你们还好吗? 为了养育我们,供养我们上学,你们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从没让我们忍饥挨饿过。等到把我们辛苦的养大,该你们享福了,而你们却

父母从没有打骂过我们,而是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耳濡目染,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穷不失志、诚实善良、以德报怨等等。这些优良的品质会让我受益终身的。

一件件一桩桩往事浮现在眼前。父母是中国劳动人民中最普通最平常的两位老人。尽管他们不伟大,但正象一位伟人说的那样,正是他们这些最普通最平常的劳动者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为他们感到骄傲自豪。望着化为灰烬的纸钱,烟雾中仿佛看到了父母微笑着离我而去。

爸 妈,儿子祝你们在“阴间”永远幸福平安。

夏效鸿

  送别,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多伴以悲情的场景。而天底下最难忘的送别,莫过于生离死别了。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除了生离死别,其他的都是小事。我很害怕看到生离死别的场景,更不敢想象这事一旦落到我身上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但往往事情并不因为你怕它就不来,我最怕的事终究还是来了……

 一直以来,我都在构思着如何用我笨拙的笔触,记录下父亲坎坷、勤劳、善良的一生。本来这些日子是在时断时续地写我和父亲第二次旅行的故事的,没想到父亲的突然离世,让《送别父亲》提前出场。演员还没登场,剧情却要谢幕,这本身就是一大悲剧。《送别父亲》这么个几千字的小文章,我却断断续续写了一个星期,写写放放、笑笑哭哭,脑海中翻滚的是一幕幕我和父亲送别的场景……这不是写文章,这是对父亲的追忆。

 

      与父亲之间的送别已记不清有多少回了,我送他,他送我,我们父子一场,在迎来送往中走过了半个世纪。从小时候父亲背我上学时校门口的送别,到每次回家过春节后返程时家门口的送别,再到父亲从杭州回家时车站的送别……每一幕都历历在目、言犹在耳。尽管每一次的送别都有些不舍和留恋,但幸好都被下一次相聚的喜悦所冲淡,从而让我与父亲之间的送别又多多少少掺入了期盼和希冀的成分。正如人们口中常说的“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相见”。

 阳春三月,该是四季中景色最美的季节,也常会是送别场景最多的季节。本准备在油菜花开的季节陪伴父亲再次周游,写写父亲的故事、拍拍父亲的照片,却不料弟弟的一个电话,让这一切顿时化为泡影,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待我回过神来,我突然想起我该动身去为父亲送行了。只是这一次,我却不知道父亲要去的目的地在哪,只知道要送老人家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今君虽终,言犹在耳”。从单位赶回家的路上,眼前浮现的一直是去年秋天陪父亲去南京、北京、洛阳、西安、苏州、杭州横跨10个省市游玩时的情景,他的孩子一样的开心,他第一次坐飞机看窗外的那个高兴劲。我没有觉得父亲去世了,仿佛只是像往常一样回去看看他老人家。可收拾行李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了。以往每次回家,我都会东找西找带点他喜欢的东西让他高兴高兴,但这次我发现我不用带了,东西带回去也没人要了。这种滋味不亲身经历一番是体味不出来的。父亲真的走了,我们要赶回去送行了。

  和父亲的最后一次送别,让我和父亲之间横跨半个世纪的父子缘,在2020年3月10日戛然而止。上帝给1945年出生的父亲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这个句号好似一堵高高的围墙,让我和父亲阴阳两隔。这个句号画得有点仓促,以致它一直是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横亘在我心头,我多么希望它能是一个逗号,但我知道那是个无法实现的愿望。本来我们约好一起走下去的,没想到走着走着就散了。他老人家再也没像之前那样不时回头看看我,说着回去吧、回去吧,任凭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那目送他远去……

  父亲走得太快,前后也就几分钟的时间,救护车赶到的时候,父亲的心跳已经停止了。他急匆匆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急匆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正如他平时走路时的急急匆匆,也如他干事时的风风火火。当我驱车6个多小时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12点多了。看着躺在灵板上的父亲,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贴着父亲的脸号啕大哭。父亲的脸、手已冰凉,不像他抚摸我的时候那么温暖,他再也听不见我的哭声,再也感觉不到我的泪水了……此时的我,内疚、自责、后悔一齐涌上心头,我感觉自己是多么的失职,又是多么的无助。想想我也曾帮助过许多人,却偏偏救不了自己的父亲。

  父亲走得安详,像是睡着了一样,看不出有过痛苦,这让我心里略微好受了一些。邻居们说,这样没有痛苦地离去,是前世修行的。的确,比起在医院ICU插满管子进行抢救,我觉得父亲这样离去是体面的,也是幸运的。我相信,父亲一生与人为善、同情弱者、解囊难者,老天是看在眼里的。正所谓,好人有好报。只是9日晚视频时还活生生的父亲,10日晚却安详地躺在了灵床上,而11日又会是住在棺木中,12日就只剩下一盒骨灰了。老人家这样不打声招呼就仓促离去,让我们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总得说几句话才走呀。我知道,我们已追不上父亲离去的步伐,也许他根本就没打算让我们来送行……

  遵照父亲的遗愿,父亲的丧事从简。简朴、庄重、体面,这也是我们兄妹的心愿。我们始终认为,尽孝心应该是在老人健在的时候,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让老人吃好、喝好、玩好、心情好。“人死如灯灭”,死后再大操大办已没有意义。父亲的葬礼按照农村的风俗简单、庄重地进行着,我感觉这风俗中的每一道程序,仿佛一道道驿站,而每进行一道程序,就是我们把父亲送到了下一个驿站。随着程序的推进,父亲离我们越来越远……

  按照风俗,我给父亲擦身子穿上灵服。因为预约好11日一早去市立医院住院检查,这也是父母亲考虑疫情一推再推后选定的日子,百密一疏,没想到疫情防控最终还是耽误了父亲的就诊。父亲每逢大事或出行,总会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像往常一样,爱干净的父亲10日下午洗好澡换上了我们给他买的衣服,他说住院时没地方洗澡,没想到不久就出事了,衣服刚穿上就要脱下来。难道父亲知道自己要远行看着躺着一动不动的瘦弱的父亲,我的眼泪又来了。我想起去年秋天带他在洛阳旅游时的情景。那天我们住了一家别墅式酒店,为了让父亲消除疲劳,我在浴池中放满水,让父亲泡泡澡,把父亲换下的内衣洗好晾干。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给父亲洗衣服,如今也成了唯一的一次。父亲说,那晚是他睡得最沉的一晚,我听了好高兴。

  父亲一声不响地安详地躺着,我和弟弟在旁边守灵,聊父亲的过去。我们在想他的好,又在想我们的不好,时而哭哭时而笑笑,一直到天亮父亲入殓。我们很珍惜和父亲一起的时光,兄妹几个熬了三个通宵。因为我们知道,能这样陪父亲的时间不多了。我们以这样的方式送别父亲,尽管他已走得很远很远。这样整夜不眨眼的情形在我的生活中寥寥无几,除非单位加班或有大事,否则我都保持着早睡早起的习惯。除了元宵节那天为杭州市政府起草疫情期间扶持企业“1+12”政策加班一个通宵外,最近的一次整晚不睡还发生在4年前。当时母亲急诊住院,当我深夜赶回的时候,母亲的病情渐渐好转,我和弟弟高兴地坐在病床前陪母亲聊了一个通宵。两个场景何其相似,只不过那时我们守着的是一个活着的母亲,而今天,我们守着的是已远去的父亲。同样的厮守,不一样的感受。

  12日一早,灵车来了,我们要送父亲上路了,这是最让我们撕心裂肺的时刻。父亲要离开家了,而且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生离死别吧。我们在鞭炮、哀乐声中把父亲扶上灵车,这声音在清晨显得格外清脆,也格外哀伤。父亲喜欢早起,我们也就早起送他。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跟在灵车后面送别父亲,邻居和父亲的生前好友们早早地就在街道两边燃鞭炮、烧香纸为父亲送行,我和弟弟捧着父亲的遗像行跪拜礼。邻居们搀扶着我和弟弟,这是一种无声的安慰、一种寒冬的温暖、一种朴实的乡情,我们都挺感激他们。父亲在世的时候,街坊邻居家的红白喜事也总少不了他的身影。随着灵车的缓缓前行,父亲离他一手创建的家越来越远,这个当年他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两层楼房,见证了那段困难岁月里父亲的艰辛,而那几间老房子改建而成的农家小院,则是父亲晚年休闲生活的写照。如今,他都将它们留给了心爱的孩子们,自己去了另外的栖息地。

  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火葬场只允许一两个亲属进去,其他人只能在停车场等候。我和弟弟去向父亲做最后的告别。因为比预定的时间要快,我们赶到的时候,父亲的遗体刚被推进火化炉,我们已顾不上害怕旁边灵车上的一具具尸体,只想看看父亲最后一眼,要是平时我们是没有那个胆量的。泪水模糊了双眼,我已看不清焚烧中的父亲,只是下意识地手扶火化炉壁尽量多靠近一点我的父亲。“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们不忍心再看了,下跪给父亲送行。我们只能送父亲到这了,但这一送就是永别。

  约莫40分钟的光景,工作人员将用红布包裹好的父亲的骨灰盒交到了我手上。我又看到了我的父亲,像是久别后的重逢,有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感觉。我本能地脸贴着骨灰盒,像是小时候依偎在父亲的怀里。骨灰盒暖暖的,那是父亲的体温,只是父亲再也没有伸出手来抱抱我,也没有对我说什么。我双手捧着骨灰盒,小心翼翼地坐上车,弟弟捧着父亲的遗像。我把父亲紧紧地抱在怀里,像他抱我小时候一样。泪水滴滴答答地落在了红布上,我赶紧擦干,怕惊醒了熟睡的父亲,又怕父亲看见了会心里难过。车子缓缓开出殡仪馆,停在路边的亲友的车辆也跟过来,我们一起送父亲去墓地。

  灵车到达墓地的时候,其他亲友、邻居们都早早地在等候了。因为下葬时间的原因,父亲的骨灰只能暂时寄存在墓地,待清明前入土为安。我把熟睡的父亲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像他当年抱着熟睡的我轻轻地放进摇篮一样。鞭炮声中,我们一起跪别父亲,想起他老人家将要一个人呆在这个陌生的小屋里,我和弟弟大哭一场。我们怎么舍得丢下父亲一个人呀。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短短的几天时间,一个活生生的父亲就这样悄然消失了。7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刹那,而对于父亲而言,却是坎坷、勤奋、奋斗的一生,他时刻都在与命运抗争。世间七十二个行当,他干了三十多行。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才气。虽没有大富大贵,但他倾其一生培养出了我们兄妹几个,我觉得他就是人生的赢家。因为人是最大的财富。我觉得父亲像是一只春蚕,一生都在吐丝,一生都在作茧,年轻时为父母,年老时为子女,直到丝吐完了、茧作好了,自己才肯慢慢老去……好在父亲的晚年生活还是很幸福的,儿孙满堂,生活闲适,这多少弥补了我们晚辈心中的缺憾。

  我们把父亲的墓地选在祖坟山上,这是一座龟形山,是镇政府为拆迁散落的祖坟而专门建立的公墓。远望龟形山,一座座石碑密密麻麻,那是一个个亲人们的身影,他们正在另一个世界聚会。父亲的墓地离爷爷奶奶不远,旁边熟睡的都是父亲的亲人和宗族中的长辈。父亲将和自己的父母、祖辈在这里再次团聚,他又回到了喜欢他的父母身边、回到了喜欢他的亲人身边。75年前,父亲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也是和他们一起的,如今,他又要和他们在一起了。人生,难道真的是一个轮回父亲是座山,这次他又回到了山的怀抱!与亲人们一起长眠,父亲应该不会孤单。

  俗话说,叶落归根、送老归山。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三天时间里,我们陪伴了父亲最后的旅程。要是平日旅行,三天时间也跑不出太远,但这三天,我们却把父亲送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我不知道那个地方叫什么,只知道人们都说是天堂;我不知道那里有多远,只知道父亲的背影怎么也看不见。父亲您到了吗住下了吗那边冷不冷有没有人帮您洗衣做饭虽然父亲没有告诉我,但我相信,在另一个世界父亲也会活得好好的!

  烟花三月的清晨,太阳如往常一样升起,只是不见了那座山……

亲:理解你的痛苦……奶奶知道你那么爱她,他在天堂一定会很开心。

有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孝而亲不在。

这件事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能相守就不要舍弃,能拥抱就不要只握手。

奶奶去了天堂,她会保佑自已的子孙和后代。

作为儿孙,多孝敬父母和长辈,就会家和万事兴!

祝福您!

16岁女生晕倒抢救的途中竟然被直接送往殡仪馆?

是不是听起来非常匪夷所思?但是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盐城市的滨海县。

一个初三的女学生突然在教室里晕倒,学校立即通知了这名女生的母亲,并且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随后,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表示需要将孩子送往县人民医院进行救治,于是这名女生被再次抬上救护车。

女生的母亲韩萍说:

在救护车上,孩子戴着氧气罩,还一直在打点滴。双腿也偶尔有抖动。

然而,说好去县医院进行抢救,救护车却转头驶向殡仪馆。女生的母亲韩萍感到疑惑又气愤,她询问随车的老师和医护人员,然而并没有人回答她。

最终,是因为殡仪馆没有看到合法的死亡证明,因此拒绝接收。这个时候,在韩萍父母和校方的要求下,女孩才被送往县人民医院进行抢救,然而女孩最终还是抢救无效死亡。

目前,女孩的遗体还停放在殡仪馆里,但是死亡证明还没有拿到。

那么对于此事,医院是如何回应的呢?

医院声称,其实是在转送途中发现女孩失去生命特征,因此才把她转送到殡仪馆的。

官方提供的回复是:持续抢救之下,女孩子仍旧失去生命体征。但是患者母亲情绪激动,因此医护人员还是顺应患者父母及校方的要求,继续送往县医院抢救。但是在这过程中,医院接到特警大队的电话,说确认死亡的患者,可以直接送至殡仪馆。

因此,医院的救治、转运全都是合乎规范的。

但是显而易见,孩子父母对此并不买账。

其实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急救救着救着,就把人送到了殡仪馆,这哪个父母可以理解?

而且就算是确认死亡所以送过去,身为医护人员,难道不知道没有死亡证明殡仪馆回拒绝接收?

说到底,这件事还是医院失职成分毕竟多。至于后续事情如何发展,我们就静静等待相关部门的处理了吧。

当儿子未婚且未生育子女的情况下,父母可以去墓地祭拜儿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尊重祖先和敬重父母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父母失去孩子是一种极为痛苦的体验,能够去墓地祭拜儿子是一种缓解心理痛苦的方式。

至于火葬场送别的问题,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死者应该得到尊重和安葬,不管是火葬还是土葬,都需要进行适当的仪式和程序。因此,父母可以去火葬场送别儿子,以表达对儿子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宗教文化可能会有不同的习俗和规定,因此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文化传统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