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常州篦箕巷位于常州城西,紧临运河,是古毗陵驿所在地,旧称“花市街”。常州自古以来就一直以制作篦箕和木梳而闻名,素有“宫梳名篦”和“常州梳篦甲天下”之盛誉,而这里整条街巷,家家户户都以制作梳篦为生。乾隆南巡时在此附近的毗陵驿登岸进城, 见沿街
常州篦箕巷位于常州城西,紧临运河,是古毗陵驿所在地,旧称“花市街”。常州自古以来就一直以制作篦箕和木梳而闻名,素有“宫梳名篦”和“常州梳篦甲天下”之盛誉,而这里整条街巷,家家户户都以制作梳篦为生。乾隆南巡时在此附近的毗陵驿登岸进城, 见沿街尽是生产和销售梳篦的作坊和店铺, 便将此地赐为“篦梳巷”。 近代,常州的篦箕和木梳还在美国旧金山和费城的二次国际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银质和金质奖;美国**《星辰娇娃》中女主人公以常州梳篦作为胸饰、印尼前总统苏加诺访华回国也将两张常州篦箕作纪念品带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这样说:"梳头百余梳,散头卧熟寝至明"。
常州篦箕巷口有一个高大牌坊,上书三个红色大字“大码头”,顾名思义,这里就是大码头所在地。明代毗陵驿即设于此巷,专供传递公文的差役和官员途径本地时停船休息或换马住宿的。到了清代,毗陵驿被称为皇华馆,在当时是仅次于金陵驿的江南大驿。大码头旁有皇华亭,是古时常州城区大运河畔三个接官亭中级别最高的一处。
现在依然可在此地买到古色古香的篦梳。
古人用头发寄托相思之情,而梳理头发用的梳子也成了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在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另外,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
在古代是一种爱情的象征,常州有很多的梳篦,现在有那种两枚半圆形的拼在一起是一个圆圆的造型,寓意圆满,和美,很吉祥哦,工艺的筷子倒是没怎么听说,我估计是代表着成双成对,夫唱妇随,送梳子还是很有吉祥寓意的。非常精美值得收藏。
为了保护常州梳篦,常州市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常州梳篦开展了全面、深入、细致的普查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普查成果;建立了常州梳篦网站,向海内外全面介绍常州梳篦和发展情况;全面收集、购买散失在民间的明清、民国及20世纪50年代著名老艺人制作的常州梳篦精品;编著并出版图文并茂的《常州梳篦》一书;建立代表性传承人资料库;创办“常州梳篦工艺技艺传授班”,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建立集资料汇总、精品陈列、工艺演示、理论研究于一体的常州梳篦博物馆;在常州梳篦厂建立了活态传承基地。
梳篦(古代简称“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 , 故有 “ 宫梳名篦 ” 之誉。细细端详一把优质的梳篦 ,其必定选用优质的名贵木材,如黄杨、善香、石楠等,再饰以雕、描、刻、烫等技艺。故视其色而见清艳,闻其味而感清香,睹其齿浑圆润滑用之而聪耳明目,并达到“篦除发垢,篦到发顺”的功效。 唐代诗人李珣在《虞美人》中提到:“倚屏无语捻云篦,翠眉低。”,生动地刻画了中国古代女子低首抚篦、默默不语的娇羞风韵。如今,梳篦这一兼具实用与艺术功能的民族饰物,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
正如苏州的盆景,景德镇的瓷器,常州以出产梳篦闻名于世。自古就有 “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 ” 之说。
常州梳篦始自晋代,迄今已有 1600余年历史。如今您若是漫步常州,还能见到著名的“梳子街”、“篦箕巷”。而在这街口巷脚之处,隐匿着默默无闻的常州梳篦厂,仍然继续雕磨打琢着梳篦这一传统手工艺
公元1915 年, 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航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上,大会委员会授予中国常州梳篦博览会银制奖章。
公元 1926 年,在纪念美国独立一百五十周年而举办的费城国际博览会上,常州梳篦更荣获了金质奖章,又一次被载入史册。从此 , 中国手工艺瑰宝走上世界舞台 常州梳篦也因此声名远播。
跨入新千年, 2002 年 12 月 3 日,在举世瞩目的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展览局 2010 年世博会举办地投票选举大会上,常州梳篦又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将仿制的 1915 年世博会获奖产品“竹节梳”赠送给各国官员,续写了常州梳篦乃至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博览盛会的真挚情缘
常州篦梳,又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相传炎帝死后,蚩尤起兵复仇。同其他许多人一样,常州梳篦工匠赫连也被拉去打仗。 涿鹿一战,蚩尤被轩辕皇帝打败,赫连被俘入狱。看守皇甫得知他会做木梳,劝他连夜赶制一把,献给嫘祖娘娘,以免死罪。然而,不等赦免令到,赫连已人头落地。轩辕黄帝十分心疼,遂委派皇甫督率工匠照样制作。后来,赫连和皇甫被制梳业尊奉为祖师。
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据说,后来每年农历2月18日和9月28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年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
到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城中已是“削竹成篦”、“比户皆为”的景象。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7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脊梁象牙的高级梳篦,并在10月间连同6套龙袍、600朵宫花送到紫禁城,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这就是“宫梳名篦”的由来。据说,慈禧太后对常州的梳篦尤为钟爱。
辛亥革命后,梳篦的需求量因人们剪辫而激增。当时还流行着一种“刘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许多人身上挂个小口袋,袋里装一把刘海篦箕,引为时髦。后来,常州的梳篦逐渐传入海内外,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民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苏南、浙西等地的优质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
目前,常州从事梳篦制造的专业技术人员近千人,辅助生产人员一万余人。篦箕年产量达130余万把,木梳年产量达200万把,每年常州有几百万把梳篦出口到世界各地。从第一代的日用梳篦,发展至第二代的日用工艺梳篦,至第三代的艺术欣赏梳篦和旅游梳篦后,常州梳篦厂又创造了第四代的发饰梳篦和胸饰梳篦。利用古今传说和动物的抽象造型,该厂特制出了鹦鹉梳篦、企鹅梳篦、天鹅梳篦、京剧脸谱梳篦、福禄寿星梳篦、美人鱼梳篦等。这些梳篦造型逼真、色彩绚丽,融实用、观赏、装饰、收藏于一体。
常州梳篦,这种昔日为宫廷御用的“宫梳名篦”,已成为百姓家中每日梳头洁发的必需品和收藏品。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