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1、书法扇面题字有什么规矩?2、电视剧《嫣语赋》中,秋嫣知不知道小时候救过她的人就是梁翊?3、扇面书写格式示范4、老扇子上书画署名为咸燡,有主臣二字是什么年代,有图书法扇面题字没有规矩。扇子是古人搧风引凉的器具,而扇面用於写字作画,也是我
- 1、书法扇面题字有什么规矩?
- 2、电视剧《嫣语赋》中,秋嫣知不知道小时候救过她的人就是梁翊?
- 3、扇面书写格式示范
- 4、老扇子上书画署名为咸燡,有主臣二字是什么年代,有图
书法扇面题字没有规矩。
扇子是古人搧风引凉的器具,而扇面用於写字作画,也是我国古代绘画特有的形式之一。往来应酬互赠扇子及在扇面上合作书画,是中国文人之间的一种雅事。早期书画家主要使用圆形绢质的“纨扇”,明代“折扇”流行后,纸面折扇上书画成为另一种选择。
扇面书法,概括的讲就是书写在扇面上的书法。扇面书法和扇面绘画一样都是扇面上的艺术作品。
扇面的书写,尤其上骨的扇面书写,很难写好,因高低不平,行笔难度很大,因此欲书写的字数不适宜太少。书写多字数时,可将扇面尽量展平,左、右、上需用镇纸压住,将字写在扇骨之间的空白处。裱好的扇面,因宣纸的效果失去一半,所以书写时不宜多蘸墨。
另外,印章的选择不宜太大,需与扇面上字的大小相协调。扇面书法的书体一般不宜用狂草。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
扩展资料:
折扇扇面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
(2)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
(3)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
-扇面书法
秋嫣知道小时候救过她的人就是梁翊,两个人一起放花灯的时候,秋嫣看到了花灯上的落款,由此知道了梁翊救过自己。电视剧《嫣语赋》的女主由乔欣饰演、男主由徐正溪饰演,这两个演员虽然参演过不少的电视剧,但是热度并不高。而《嫣语赋》播出后成了一匹黑马,很多不看好此剧的观众纷纷路转粉,此时大家才明白,一部剧的热度不是靠某一个演员,而是靠剧情。《嫣语赋》女主很小的时候曾经离家出走过一次,当时被男主救下,并良言相劝,才让女主及时回头。长大以后两个人再次相遇,但是当时谁也不认识谁,女主也有婚约在身,观众着急一段好姻缘差点错过了,好在剧情并没有太狗血,这部剧的看点也比较多。
一、秋嫣知道小时候救她的人是梁翊。两个人初次相遇是秋嫣刚逃出贺家,当时秋嫣遇上了梁翊,但是时过境迁,两个人都不知道对方就是曾经的故人。秋嫣被贺家冤枉克夫,为了自证清白一路查找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知道了梁翊就是当年救自己的人。
二、两个人一起放花灯时,秋嫣从花灯的落款处知道了真相。秋嫣证明了自己并不是克死贺沣的凶手,调查的过程中梁翊帮了许多忙,两个人为了庆祝胜利一起放了一个花灯。在花灯的落款处,梁翊写的字与当年他送给秋嫣的扇子上落款一模一样,也就是在此刻,秋嫣知道了梁翊就是当年救自己的人。
三、梁翊是在秋嫣告知之后才知道的。其实梁翊在此之前见过自己送给秋嫣的扇子,只是当时扇子在秋珉手上,所以梁翊误以为自己救的人是秋珉。后来梁翊要娶秋珉的时候,秋嫣才把事情告诉梁翊,到此时他才知道真相。
喜爱书法的人,都喜欢写把扇子给自己或送朋友把玩。在这里想交流一下不同数字的诗词写在书法折扇扇面上的一些格式要求。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扇面的方数。我们在购买书法空白扇时,经常会看到7寸18方、9寸18方、9寸20方、10寸15方的介绍。寸是扇子的长短,方数就是按照扇子两个大骨加上中间的小扇骨的总和来计算的。下图做了标注说明,哪一行是不能写,闲章应预留在什么位置,在写扇面时,先要确定落款要写几行,然后倒推出正文可以写几行。
9寸18方的扇面,因为扇面是上宽下窄,如果每行相同字数,上面写得很宽松,下面就会很拥挤,格式上不好看,因此不能平均分配。那么格式可以这么安排,剔除闲章和落款行式(落款按三行计算),正文可写13行,用了王维的《山居秋暝》五律40字做例子,一行4字,下一行就写2字,以此类推,那么计算的时候按两行为一个计数单位来计算,比较方便。写到结尾时,受字数的影响,有可能不能满足这种格式要求时,就应该灵活运用,
“辛未秋”
清朝总共不到300年时间
第一个辛未年是1691年康熙29年
第二个是1751年乾隆16年
第三个是1811年嘉庆16年
第四个是1871年同治9年
“咸燡”
你说的咸燡,我不知道是清代哪一朝的官员。
字体是馆阁体,是明清物事的可能性很大。
最后落款写的是“辛未秋,咸燡晦予”
也就是说辛未年秋天,咸燡这个人(不是前辈,便是师长,不然不会有教诲的晦字,晦通假)
可以肯定不是“咸燡”本人所写,作者是谁,不敢放言,你这个字面太模糊了,看不清,尤其是后半边儿,拍摄的时候手明显晃了下。最好有更清晰的照片让我看下。
“扇骨褐色”
褐色是漆漆的缘故,不能简单的根据颜色就断定年代。
本人自己就有把扇子,去年买的,也是褐色漆料。
本人每天把玩此扇,扇骨一样也发光。
“建议”
假如是你私人收藏,建议不要显摆。
我的是绢扇每天把玩,边幅都有磨损,你这毕竟是纸扇,也已经有不少磨损了。
显摆的事儿还是算了吧。
仅凭您这么一张照片,在下能力有限,不敢断言真伪,假如非要弄个明白,建议带着原物到文物鉴定部门鉴定。
不是亲眼看到,亲手把玩,很难说。
再有疑惑,可以共同探讨。
以上2009-7-18 15:39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了,的确是清代真古物无可疑。
字面
“世仁兄,正,书。辛未秋,咸燡晦予”
“辛未秋”是时间,按照“lpwxu6012”所说,应为1871年同治九年。
“咸燡晦予”人名,又或者是字号,和我的名字“蛰居雪藏”差不多。
非一人所做,乃是朋友二人感情的见证。
“世仁兄正”和“咸燡晦予”二人为友,无可疑。
且题字在前,绘画在后,有先后之分。
又似乎是两次相见方始完工。
“背面”(画面)
“世仁兄书(又或者‘再书’),晦予再作”
我怎么也感觉“世仁兄书”里面的这个“再”字似乎是写错了摸了两笔的样子。
工笔花鸟画,绘雀鸟一对,代指朋友二人情意。
作者明写了:“宋人粉本,殊不能近似乎全”,当为仿宋人绘画。
须知宋朝工笔画鸟画乃是历史上最为高峰的时刻,有兴趣可以看看黄荃的《写生珍禽图》,道君皇帝的《瑞鹤图》、《芙蓉锦鸡图》。
作者去宋朝六七百年之后仍旧仿做宋画,可见宋画功底何等高明。
“补”
正面保存还算不错,背面儿就差点儿了。呵呵呵。
也就是这点儿折损,不是短时间能作出来的,应为真品。
至于扇骨材料,如“lpwxu6012”言,非檀即枣。
发枣红色,不像是漆漆。不是近看,本人也不敢随便乱说,呵呵呵。
至于印章(ˇˍˇ) 想~甭说“lpwxu6012”自称老眼昏花了本人正当年少一样看的相当模糊╮(╯_╰)╭
另,1811年嘉庆16年刘沅本人44岁,不可能有孙子和别人互赠诗文题跋。
当为1871年同治九年。
笔法老到,绘画则花鸟而已,全无年轻人的火气。
尤其“字面”(正面)一篇楷书写的四平八稳,年轻人难有此笔法功力。
至于杜甫的诗,这个最好能告诉我是哪一首,毕竟你这个看不全啊,呵呵呵。
看作者写什么,画什么,当能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如黄巢做:“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典型的强盗逻辑、霸王主义。
再如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见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何其伤感,何其悲恸,何其孤独
扇面上的诗文相当重要,建议你认真看了,细细品味。
画面上二雀栖桃木上,令我一见而思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感。
可见刘“咸燡晦予”(不知道哪个是名字了╮(╯_╰)╭也可能都是号)和某“世仁”兄弟二人情义。
不过明摆着不是《赠汪伦》这首,杜少陵杜甫的诗文
这个苦多于乐、忧思多于欢畅(ˇˍˇ) 想~
难道兄弟二人感伤什么?国事?(1871年去辛酉宫变和英法联军进北京不远,而去石达开被骆秉章凌迟仅仅7年,莫非忧心国运么?)
杜工部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清人视太平天国为“贼”,视英法为“夷”,若说是工部晚年之作,则二人忧国之心无可疑。
不过画面上,二雀栖枝似乎又不像是忧国之感
说是伤怀乱世里一片小小的惬意则更为恰当。
盼你能有工部全诗诗文让我参详一下,(^__^) 嘻嘻……
与研究乱世中清人的思想,个人的价值取向,多有裨益。
况且是家传私藏之宝,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也是当年您的先人与自己好友间一份情谊。
莫说是檀木扇,即便是一块破布,则书画有价,情谊无价。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思之思之。
以上2009-7-19 14:11答
————————————————————————————
世仁是字,正是名字,姓氏不知道。
按照这个习惯,则作者应为刘晦予,字咸燡。
有兴趣可以查查看刘晦予这个人是不是刘沅的孙子。
(^__^) 嘻嘻……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