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两位老师的特点

老师 0 87

朝花夕拾中两位老师的特点,第1张

朝花夕拾中两位老师的特点
导读:根据查询百度教育显示,朝花夕拾中两位老师的特点分别是:一位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蒙师寿镜吾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在鲁迅眼中,他是一个博学方正的老师。另一位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恩

根据查询百度教育显示,朝花夕拾中两位老师的特点分别是:

一位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蒙师寿镜吾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在鲁迅眼中,他是一个博学方正的老师。另一位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恩师——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他对待学术具有求实精神,一丝不苟,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又热情诚恳。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藤野先生

因为他没有民族偏见,虽是日本人,但是给去日本留学的鲁迅很多帮助。

1.修改、补全“我”的讲义(第六自然段至第十五自然段)——表现先生对学生关心,认真负责;

2.订正“我”的解剖图(第一十六自然段至第二十自然段)——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第二十一自然段至二十二自然段)——表现他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

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第二十三自然段)——表现他严谨求实精神,对骨学的浓厚兴趣

      鲁迅最尊敬的老师就是寿镜老先生了,记得第一次在《朝花夕拾》中遇到他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虽然这篇故事讲到他的语段很少,但是从这几段可以读出来鲁迅对寿镜吾先生的喜爱与尊敬,也可以读出寿镜吾作为一个老师对于鲁迅小时候的严格,寿镜吾的确是一位好老师,当然,最能表现出鲁迅对幼时的无限留恋,对成年后的生活的不满。从鲁迅先生笔下可以发现寿镜吾作为一个老师他古朴刻板痴迷学问,对学生和蔼宽松,天真可爱。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只提到过三位老师,其一是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老先生;其二是在日本仙台求学时教授解剖学的藤野严九郎先生;其三是主持民报的章太炎老师。这三位老师在鲁迅成长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给予鲁迅深刻影响。

1、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可爱

寿镜吾老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还记得《朝花夕拾》里那个承载童年快乐的“百草园”吗?少年鲁迅无疑对于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弹琴的蟋蟀等百草园的动植物更加钟爱,对于“三味书屋”简直是怀着恐惧、不安的心情去的。

少年鲁迅也是个贪玩的孩子,对于上学本身就有着抵触情绪,上学了之后便碰见了人生中第一位老师寿镜吾,少不了肖像描写:

这是鲁迅第一次见到寿镜吾老先生时的印象:方正、质朴、博学。除此之外,在平日学习生活中,老先生看似很严厉,是可畏的;但也非常爱孩子,不太体罚孩子。同时,在描写与先生交往过程时,可以看出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有着儒学气质、对读书显示出陶醉之态的可爱幽默的老先生,也许正是因为鲁迅童年有着这样一位温如有趣的启蒙老师,才有着他最初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体验。

原文片段摘抄:

2、异国老师藤野严九郎:伟大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通过写他和藤野先生见面到分别间发生的几件事,来说明藤野先生在鲁迅精神成长中的作用,表达了他对于老师的敬意。第一次见到藤野先生,鲁迅在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这样一个不拘小节、容易受到学生取笑的解剖学老师或许也是学生眼中的“弱老师”,鲁迅当时在日本学医,是抱着救国救民的心愿的,他之前认为,只有出国去钻研医学,回国后才能救助更多的伤患。可在这过程中,出现了“泄题门”和“幻灯事件”,使鲁迅心头为之一震,久久不能平静。在国外,中国是弱国,中国留学生自然也受歧视,被看作低能儿。这些都使鲁迅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

虽然鲁迅回国后,一直没有联系藤野先生,但鲁迅时刻感激着他,并将他的照片放在书房里,他是这样评价藤野先生的:

藤野先生对于中国是有着好感的,之前他学过汉文,在回忆鲁迅时,他说对鲁迅有着一种亲切感,而这种关怀和亲切感使得异国他乡备受歧视的鲁迅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藤野先生是可敬的,在鲁迅先生看来,更是伟大的,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站在中日关系角度来审视,认为藤野先生没有受当时社会影响而有丝毫国别观念,而是发自内心地尊重、爱护这个弱势学生。

3、战斗精神影响者章太炎先生:可悲

鲁迅对于章太炎先生的讲述主要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写完此篇又于八天之后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文章未完就病倒,遽然离世了。鲁迅这一生的写作,“是结束在对老师的追怀上的。”

章太炎无论是在人格、思想,文化还是精神等方向都深刻影响了鲁迅,包括战斗精神和高尚人格。章太炎与鲁迅都精通医道,自然也有了许多看问题相似之处。除了文章内容,就连语言风格,鲁迅也是承袭了章太炎,有魏晋之风。章太炎敢作敢为、狂热进取、个性鲜明的特色在鲁迅作品中大量出现,如《狂人日记》、《雪》等等,可见,鲁迅之所以能有现今的创作深度和担荷人类罪恶的情感呼喊,与恩师章太炎的影响分不开。

然而,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有无限的感慨和悲凉。太炎先生整理《章氏丛书》,均“自藏其锋芒”,不收“战斗的文章”,文中也说,章太炎先生以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退居于宁静的学者”,因此,鲁迅没有被章太炎接纳。但,鲁迅内心是无比痛苦的,他痛心于当初给了他这种勇气和灵魂的具有战斗精神的大师,如今和他观点会如此不同。他对于最后一位老师的记忆最深,也最纠缠。最终,结果还是可悲可叹。

鲁迅写在文章里的老师:

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

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出自《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

关于章太炎,《朝花夕拾》里并没有这一篇,我个人觉得第三位是阿长,也就是《阿长与山海经》,对童年的鲁迅有启蒙的影响。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提及的两位老师分别是寿镜吾老先生和藤野先生。

寿镜吾老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虽然鲁迅对他的教育方法持批判的态度,但在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了尊敬的心情。鲁迅认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很慈祥的老师。

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总体来说,鲁迅对这两位老师都心怀尊敬和感激。

寿镜吾老先生———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先生童年时曾在这儿学习。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都说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写的文章中则是这么说的:“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

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当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菜都叫人给送去。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骂了好长一个时期。大概吴越是山水鱼米之乡,读书人家里若有些小的产业,不至于过不去、非要去当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乱,寿老先生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是深恶痛绝的,认为乱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在当时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是可贵的,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这对于他的学生,如后来成为反封建的猛士的鲁迅先生,大概不会没有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