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 关于莲花品质的诗句 关于莲花品质的诗句 1形容莲花品质的诗句 1)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 李白《妾薄命》2)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3)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1 关于莲花品质的诗句
关于莲花品质的诗句 1形容莲花品质的诗句
1)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 李白《妾薄命》2)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3)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4)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 李商隐《赠荷花》5)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 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6)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 王昌龄《西宫秋怨》7)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 李白《古风•其十九》8)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 李白《别储邕之剡中》9)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10)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刘攽《雨后池上》11) 一年滴尽莲花漏。
: 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12)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 王维《山居即事》。
2描写莲花品质的诗句
参考: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李白《妾薄命》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商隐《赠荷花》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王昌龄《西宫秋怨》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李白《古风•其十九》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李白《别储邕之剡中》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刘攽《雨后池上》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王维《山居即事》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王维《渭川田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关于荷花品质的古诗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画莲》朱颜碧墨放池畔,舞袖挥毫对玉莲。
尽态极妍宛若生,一脉幽香把君难。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折荷有赠》唐·李白 冰清玉洁出红尘,摇摇曳曳落凡间。哪知左右浮萍荡,且唤清风归九天!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采莲》南朝·梁·吴均 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种莲》清塘引水下藕根,春风带露沾侬身。待到花开如满月,览胜谁记种莲人。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4关于荷花品质的古诗
1 《赠荷花》
唐代: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2 《荷花》
清代: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3 《浣溪沙·荷花》
宋代: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 《采莲曲》
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5莲花品质的诗句
1、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
——唐·骆宾王《晚泊》2、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唐·王维《山居即事》3、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芙蓉:荷花。——唐·王维《临湖亭》4、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人》5、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不著水:不沾水,指荷叶不没于水。
——唐·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6、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唐·李白《别储邕之剡中》7、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唐·杜甫《为农》8、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翠筱:小竹。
娟娟:美好貌。净:光洁。
雨裛:湿透。红蕖:荷花。
冉冉:柔弱貌。——唐·杜甫《狂夫》9、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唐·杜甫《暮春》10、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 ——唐·刘长卿《留题李明府霅溪水堂》11、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芙蓉:荷的别名东风:春风。——唐·高蟾《上商侍郎》12、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
——宋·欧阳修《和圣俞百花洲》1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宿雨:指荷叶上隔夜的雨水珠。
清回:形容荷叶清净圆润。风荷举:晨风吹动着荷叶在水面上舒展开来。
——宋·周邦彦《苏幕遮》14、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红。 ——宋·米友仁《临江仙》15、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西陵:西兴镇,在今浙江萧山。——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苑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
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1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7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胭脂雪瘦:形容红中稍透白色的荷花颜色。
沉水:沉香,闺房熏用。走夜光:反射月光的露珠在荷叶上滚动。
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金·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6形容莲花品质的诗句
1)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 李白《妾薄命》
2)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4)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 李商隐《赠荷花》
5)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 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
6)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 王昌龄《西宫秋怨》
7)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 李白《古风•其十九》
8)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 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9)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10)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刘攽《雨后池上》
11) 一年滴尽莲花漏。 : 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12)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 王维《山居即事》
7形容荷花品质的诗句
描写荷花精神的诗句:
1、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唐·骆宾王《晚泊》
2、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唐·王维《山居即事》
3、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芙蓉:荷花。——唐·王维《临湖亭》
4、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人》
5、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不著水:不沾水,指荷叶不没于水。 ——唐·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
6、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唐·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7、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唐·杜甫《为农》
8、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翠筱:小竹。娟娟:美好貌。净:光洁。雨裛:湿透。红蕖:荷花。冉冉:柔弱貌。——唐·杜甫《狂夫》
9、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唐·杜甫《暮春》
10、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 ——唐·刘长卿《留题李明府霅溪水堂》
11、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芙蓉:荷的别名东风:春风。——唐·高蟾《上商侍郎》
12、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 ——宋·欧阳修《和圣俞百花洲》
1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宿雨:指荷叶上隔夜的雨水珠。清回:形容荷叶清净圆润。风荷举:晨风吹动着荷叶在水面上舒展开来。——宋·周邦彦《苏幕遮》
14、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红。 ——宋·米友仁《临江仙》
15、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西陵:西兴镇,在今浙江萧山。——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苑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1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7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胭脂雪瘦:形容红中稍透白色的荷花颜色。沉水:沉香,闺房熏用。走夜光:反射月光的露珠在荷叶上滚动。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金·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8形容“莲花品质”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莲花品质”的诗句有:
1、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温庭筠《莲花》
2、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李商隐《题白石莲花寄楚公》
3、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
4、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佚名《西湖曲》
5、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白居易《母别子》
6、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沉冻酒。——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7、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8、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李白《古风·其十九》
9、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郭震《古剑篇 / 宝剑篇》
10、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李昂《从军行》
11、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12、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13、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14、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为谁用?——柳宗元《戏题石门长老东轩》
15、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郭震《莲花》
9描写莲的品质的诗句并写出所代表的品质
莲花的自然美完全可用来象征佛教的这种理想。
况且,莲花本身也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即莲贵善美。它昂首挺展,日艳且鲜;洁身自处,傲然独立;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更喜莲子,苦心如佛;谆谆教人,往生净土。
唐朝诗人李商隐赞誉荷花曾写下著名的诗句: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另外,按照佛教的说法:三界的众生,以*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以莲花而化身,并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现。既然莲花代表佛祖清净的法身,庄严的报身,于是便成了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也是佛寺中经常见到的吉祥物。
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画画有莲花。中国敦煌、云岗、龙门石窟,都有很多以莲花为内容的艺术构想。
象龙门石窟的宾阳洞雕有莲花装饰图案以及莲花洞窟顶上的莲花独具特色。就是在一般的大小寺庙里,佛、菩萨的雕塑也离不开莲花,不是高踞莲花座上,就是手持莲花,注目凝思。
就连世人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也是以莲为伴,观音的许多形象都将莲花作为陪衬:白衣观音,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印;卧莲观音,卧于池中莲花之上;施乐观音,右手支颊,左手在膝头捻莲花;一叶观音,乘莲花漂行于水面;威德观音,坐于岩畔,左手持莲花;多罗尊观音,手持青莲花;不二观音,坐于莲叶之上;持莲观音,坐在莲叶上,双手持莲花……。所以我们所见的佛像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的圣贤都以莲花为座,或坐、或站,都在莲花台之上,以代表其清净庄严。
可见,莲是佛国净土的象征。
《二月二日出郊》[宋] 王庭皀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宋] 晁说之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
二年不识挑生菜,万国谁知有杀身。
群盗犹多南渡客,征鸿难问北归人。
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平与尔亲。
《二月二日席上赋》[宋] 贺铸
仲宣何遽向荆州,谢惠连须更少留。
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
向人草树有佳色,带郭江山皆胜游。
载酒赋诗从此始,它年耆老话风流。
《二月二》[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唐]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扩展资料: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
我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剃龙头”源于古代二月二祭龙的习俗。二月二祭龙习俗,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天气渐渐转暖、雨水开始增多的时节,人们希望通过‘祭龙’顺应这一过程,从而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龙抬头
1 关于张仪的诗句
关于张仪的诗句 1有关赞美苏秦张仪的名句
赞美张仪名句:苏秦: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司马光: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
而仪、秦、衍最著。苏轼: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邵雍:“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司马迁: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
夫张仪之行事甚 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 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赞美苏秦名句:荀子: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
故齐之苏秦,楚之州侯(令尹),秦之张仪,可谓态臣者也。
张仪: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吕氏春秋·知度》:“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司马迁: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曹操: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贾岛:沙埋古篆拆碑文,六国兴亡事系君;今日凄凉无说处,乱山秋尽有寒云。
苏轼: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司马光: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
而仪、秦、衍最著。
王安石:已分将身死势权,恶名磨灭几何年。想君魂魄千秋后,却悔初无二顷田。
邵雍: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
2秦国张仪的精典语言
1、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出处《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译文兵力没有对手强大,不要去挑战,粮食不如对手多,不要打持久战。
2、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出处《史记·张仪列传》
译文羽毛虽轻,集聚多了,可以使船沉没;货物虽轻,但装载多了也可以折断车轴;众口所毁,就是金石也可以销熔;谗言诽谤多了,即使是骨肉之亲也会消灭。
3、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于上。
出处《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译文进攻强大的敌人就容易遭到危险;人民疲惫穷困,则容易抱怨君主。
4、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出处《战国策·张仪说秦王曰》
译文以治理混乱之国去攻打治理有序之国必遭败亡,以邪恶之国去攻打正义之国必遭败亡,以背逆天道之国去攻打顺应天道之国必遭败亡。
5、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
出处《战国策·张仪说秦王曰》
译文假如谨慎做事,依道而行,可以占有天下。
3张仪名言有哪些 张仪怎么死的
两人的多次言语交锋中,尤以张仪的一句“儒家大伪”最为犀利,这一番千古绝骂,竟使得一向自命清高看不起纵横谋士的孟子也无地自容,至此再不敢有“妾妇之道纵横家”这等充满讽刺意味的言论。
儒学文化,堪称中华文化之正统,孔孟门生遍天下,大凡读书之人,无不对这两位宗师肃然起敬。可在百家争鸣,各种思想言论大放异彩的春秋战国时期,偏偏就有张仪这样堪比现代叛逆青年的纵横家对表面假斯文的酸腐文人不屑一顾,竟在殿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直指孟子“尔何其厚颜也”,更振振有词地指责儒学文人迂腐愚昧、张扬刻薄,鄙视天下众生,事事维护周礼、贬斥法制,说到底不过是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云云。
一阵嬉笑怒骂,震慑得大殿中鸦雀无声,而此刻孟子早已被这番“有辱斯文”的当众嘲讽气得无力反驳,羞愤之下一口鲜血喷出两丈多远。
4谁能告诉我一个人多一些的关于张仪的吧
“连横之父”——张仪
一、系出名门
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
二、出试锋芒
张仪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象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苏秦言到,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以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当然传说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张二人的影响有多大。
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三、以“横”破“纵”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受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时,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楚王不甘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付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二年后(前309年)病逝。
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是以无法持久。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