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1、孩子上大学要不要家长送2、高校新生入学200多位家长留宿,上大学家长该不该送?3、湖北一小学建议设爸爸接送日,你如何看待家庭教育中爸爸缺位?4、同学的爸爸说送我去上学直接答应好不好?反对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大学是孩子迈入成年的新
- 1、孩子上大学要不要家长送
- 2、高校新生入学200多位家长留宿,上大学家长该不该送?
- 3、湖北一小学建议设爸爸接送日,你如何看待家庭教育中爸爸缺位?
- 4、同学的爸爸说送我去上学直接答应好不好?
反对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大学是孩子迈入成年的新开端,新起点,父母要看到孩子作为学生和成年人的双重身份,要鼓励孩子自己去上大学。何况,各高校对迎新生的各项工作都有安排,绝大多数学校会在火车站设点接新生,只要学生平安坐上火车或飞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放单飞”,锻炼孩子自立、自理的能力。在大学四年里,孩子可能随时会遭遇困难,这些困难都应该让他们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解决。
由于每个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基本都用在了学习上,因此,父母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等到上大学以后,孩子要从家庭生活过渡到集体生活、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过去较小的生活范围来到大学生活,这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
现在的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以往在检查学生公寓时,女生宿舍的卫生状况相对好一些,推开男生的宿舍门,难闻的气味呛得人直流眼泪,不是谁的袜子没洗,就是门后堆放的垃圾没人清理,甚至有的学生一学期没有叠过被子。家住西宁市城西区的黄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就读于兰州商学院,今年放暑假回家,孩子大包小包地往家提了一大堆,原以为是给家人带的礼物,谁知打开包一看,都是些脏床单、被罩、衣物,这让黄女士的心一下子凉了下来。
上大学是孩子迈入成年的新开端,新起点,从现在放手至少是个好的开始,多一次机会,多一份成熟。
赞同送的认为:父母亲陪同更多的是一种解放,一种圆梦的感觉。送孩子上大学包含了许多情愫,并不仅仅是我们一贯想的孩子不独立这么一个媒体加上去的问题。
几年前我也被家长送上大学,但这好像也并没有让我变得很不独立。在厦门这个大学生云集的城市,我想问,有几个因为被当年家长送一下,就变得不独立了?
现在好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孩子考上了大学皆大欢喜,要是重点,更是值得纪念一番,要是名牌,摆酒请客都不在话下。要上学了,家长一合计,走,送孩子去,一家人浩浩荡荡杀到北京,那种心情是一种光荣,是一种自豪,顺带再去看看鸟巢,那好像更是一种全家出游的享受了。
高中三年,特别是高三,哪一个家长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看个电视,也要把声音调到最小,生怕打扰到了孩子的复习。高中三年,不但学生很苦,家长也不轻松,憋!高考一结束,分数榜一放,录取通知书一发,解放!送孩子上大学除了有不放心的因素外,何尝没有一种出去放松放松的意思?
所以,有时候家长陪送,倒不一定就是说孩子不独立、娇生惯养什么的。
大学生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工作的,只是一部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要么就留在了大学所在地的城市,要么就转移到了外地,从孩子离开家乡、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雏鹰离巢的时候,远离父母,在另一个城市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就像是飘啊飘的蒲公英,父母慢慢就成了一种永远的守望。在家长去送孩子上大学的路途中,看着火车外飞逝而过的风景,你能否想象出,他们心里都是怎样的滋味?
9月初开学季,是很多大一新生奔向高等学府的日子。这批大一新生平均年龄在19岁左右,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住校。 新生报到这几天,送新生入学的家长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近网上出了一则高校新生入学200多位家长留宿的新闻,很多网友对上大学家长该不该送各抒己见。有网友说都上大学了,又不是小孩子,还要家长送上学,现在的孩子真娇贵啊,还没断奶。有网友说让家长看看我的大学,看看我四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见见我的室友和老师。
当初我上大学是父母亲自送的,因为我的大学不在本市。一方面家长对出远门的我不放心,另一方面我的父母在我开学报到的当天跑前跑后费了不少的心。入学手续的办理全程有父亲打理,所有刚入宿舍的生活用品都是妈妈爸爸陪着自己去买的。爸爸妈妈把这些处理好以后陪着我在校园转了转。哪里是食堂,哪里是图书馆,哪里是教室。了解我的导员班主任和助教老师,我的室友都叫什么并给小伙伴买了水果和零食,关照我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上互帮互助。爸爸妈妈带我去找了附近的超市,小吃街以及银行。他们也是第一次来我的校园,但是他们的经验是,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平时可能用到的生活必需品,哪个超市离自己比较近,哪里的供货比较全,哪里的饭菜会比较适合地域习惯,银行在哪里,下次没有钱的时候你需要如何操作。初上大一,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手机。方便日后与远方的家长随时联系,让他们知道我很好。
有的家长想要锻炼自己孩子的独立性,以后总要一个人面对社会,那么走进大学便是你走入社会的提前练习。有的家长如我父母,想着以后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见面,很多的舍不得,想着能够帮我更多便多做一些。总是语重心长的说:父母以后不再身边了,自己要照顾好自己,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你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吃饱饭,不要总吃零食,学校哪里哪里就是你们的超市,食堂里的饭菜不合口可以去XX街道的小吃街。看书的时候记得注意保护眼睛,你的医药箱里有感冒药,创可贴,消食片,维生素,不舒服的时候记得吃上会舒服点,如果严重记得吊盐水,在外面健康最重要。你的书包侧袋里面有针线包,你应该用得到。这些平时琐碎的婆婆妈妈,这些看似大包小裹的急救包,针线包在我的大学生活帮助我不少。如果是我自己,也许很多时候都是临时抱佛脚。因为爸妈,因为第一次离开家,内心的惶恐,新奇,期待惊喜,都被安放。因为入校的前夕,有父母一路前行。入校是我们的成人礼,挥别父母,独立已悄然开始。
生活在身边,去热爱,去享受 生活在身边ID:lifezaishenbian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爱和母爱缺一不可。
但是丧偶式教育在国内似乎是一种“不成文”或者“无可奈何”的决定。有的人习以为常,默默承受着这种在孩子成长中缺席的遗憾,但是确有一些人愿意“与天斗”。
1月31日,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建议中小学校设置“爸爸接送日”,以激起家庭教育的“父能量”。接送孩子上学的除了老人,多是妈妈;参加学校家长会,绝大多数是妈妈;学校开展大型活动时,参与的多半还是妈妈。“爸爸去哪儿了?”张基广发问,爸爸是在为工作辛勤忙碌,还是因为应酬脱不开身?在张基广看来,爸爸缺位,归根结底还是认识和理念上出现偏差。
“父亲在育儿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张基广认为,这种影响涉及到孩子的智力、体格、情感、性格等多方面,对孩子的独立、理性、坚强、探索、创造等品格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男孩子的阳光、阳刚、坚毅、率性、责任感等优秀品质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张基广所在的学校2019年就将每个月8日、18日和28日设置为“爸爸接送日”,明确要求爸爸在这天必须来校接送孩子,要拉着孩子的手回家。如果父亲当天不能到场,也可以选择由孩子的叔叔、伯伯、舅舅等男性来接送。
“爸爸接送孩子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通过‘爸爸接送日’告诉家长: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绝不可缺位孩子的养育。爸爸们工作再忙,也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更好地尽到当父亲的责任。”
这种组合模式逐渐形成爸爸整日要在外面忙于工作,妈妈要经营家庭照顾孩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丧偶式教育”的模式。
对于宝妈们的叫好,可以看得出来,宝妈并不是很乐于“沉浸”于这种“孤军奋战”的模式。
有的人说,并不是宝爸不愿意照顾孩子,而是宝爸要赚钱养家,谁不想整天闲云野鹤守着妻儿,但奈何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那种不愁物质基础的乌邦托式家庭。
以前宝妈虽然辛苦,但也无法反驳,现在学校的“爸爸接送日”的号召一出来,宝妈们终于能够理直气壮地说,宝爸总是说工作忙,但也不至于一周或者一个月的其中一天都抽不出时间来吧。
如果连这一天都不愿意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那还有什么理由能够说自己在外面努力拼搏都是为了家里的幸福呢?
也可以,没什么不可以的
我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吃完早饭后,就是爸爸送我去上学。
每天爸爸把我送到学校门口时,都说:“在学校好好学习,不准在课堂上玩。”我慢吞吞一个字一个字地大声说:“行,知道了。”在校门口,我看见其他的家长也嘱咐自己的孩子:“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爸爸看着我的背影,一直目送我到操场上,看不见我才离开校园,开车去上班。
唉!太烦了,不过,我还是把爸爸的话记在心里。
爸爸每天下班很晚,看见他疲劳的样子,我的心很痛。爸爸这么累,每天还起得那么早送我上学,我一定不辜负爸爸对我的期望,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做三好学生。
2爸爸第一次送我去上学作文
五年如一日,爸爸每天早上都早早起床,开着自家的轿车送我上学,所以我也从来没有为刮风下雨或冰雪天气而担忧过。而今天有所不同,因为《上虞日报》社组织全市获“百分百作文竞赛”特等奖的选手去杭州参观,我有幸也参加了。爸爸妈妈很兴奋,一大早就起床,妈妈为我准备早餐,爸爸专门送我去报社门口。
一路上,车子川流不息,看得出绝大部分都是去上学的,当然我发现也有不少和我一样是赶去参加活动的。我的内心突然被什么东西触动,好奇地问:“爸爸,以前爷爷也是这么送你的吧?”“以前?”爸爸沉思了一会儿,似乎想到了什么,“先不提有没有那么好的活动可参加,就是去上学,爷爷一般也不会送的。”
我想起来了,以前也曾听爸爸说过,爸爸上小学的那会儿,连自行车也没有,由于学校在曹娥江对面,出门读书全靠坐船。全村的同龄孩子一大早全往船里挤,想早一点赶到学校。上学这个时间段,基本每一船都是满满的,所以站在船头的学生一不小心,就会被挤到水里去,被挤下水的学生只好攀住船舷爬上岸,回家去换一套衣服再赶去上学。爸爸也曾有几次被挤到水下去过。现在那只船仍然泊在曹娥江边,然而孩子们上学再也不需要它了。家家户户都有车子,不是用汽车就是用电瓶车送孩子上学。
“要说爷爷送我上学,倒是有两次至今记忆犹新。”爸爸突然发话将我的思绪又拉了回来,“第一次是上初中的第一天,就是你爷爷送的。他骑着自行车将我送到七八里外的上浦镇中,再满头大汗地赶回家卖豆腐。”爸爸顿了顿,继续说,“第二次是爸爸到春晖中学去读高中的第一天。你爷爷为了省一元五角钱,骑着家中唯一的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车后面驮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米等,提先半个小时从家里出发了。而老爸我呢,则花一元五角钱坐三卡去学校。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我坐的三卡快到春晖中学时,超过了爷爷骑的自行车。我从三卡后面敞开的门里看到,当时已两鬓斑白的瘦弱的爷爷吃力地蹬着自行车时,我立刻泪盈满眶。”
爸爸说完,车子也到了报社门口,这儿已整齐地停满了私家车。家长们牵着孩子的手,纷纷走向那辆大巴车。车门外,站着《上虞日报》报社带队的几位叔叔阿姨,他们面带微笑,热情而又不知疲倦地为大家讲述这次参观的方方面面。于是我们这次出行,就变得更加温馨又令人期待。和爸爸那时候相比,可谓天差地别。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给我们孩子增加了幸福指数。当我们在享受幸福的同时,也得为我们更美好的未来而发奋学习!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