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农事和节气的风俗 根据二十四个节气进行农事和安排生活。如“春打六九头,耕牛满地头”,元旦日如阴则“岁朝乌云秃,高低田稻一齐熟”。立春日举行探春、采春、迎春和打春及迎春牛和送“春牛图”。夏日有“雨打立夏,无水浇耙”、“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
农事和节气的风俗 根据二十四个节气进行农事和安排生活。如“春打六九头,耕牛满地头”,元旦日如阴则“岁朝乌云秃,高低田稻一齐熟”。立春日举行探春、采春、迎春和打春及迎春牛和送“春牛图”。夏日有“雨打立夏,无水浇耙”、“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立夏人们吃补食、称体重。秋季“雷打秋头,百事无收”、“八月十五云遮日,来岁元霄雨打灯”。寒冷的冬季主要是田间管理“庄稼要收成,土地要冬耕”、“冬季清除田边草,来年肥多害虫少”。冬至大如年,人们吃年糕、做汤圆、穿新衣服、祭祀祖先。
农事的祭祀风俗 清明前后下稻,下要选时辰、选经验丰富的男性老农,说话要讨口采。第一天插秧,谓“开秧门”,除一套程序外还需祭土地神,若干旱不雨,则去城隍庙祈求降雨。为了防治病虫害,正月半夜“甩火把”。太湖一带如遇上虫害,将扫帚插在田中,称为“扫虫”,或将刘猛春将军菩萨请出来巡游。中秋节后举行土地会、青苗会、稻花会和庆丰会。
手工业习俗 世代相传“百作拜师”,学徒拜师要有“荐保”、“保头”,签定合约。学徒期间尊卑上下等级分明,学业期满,要举行拜师仪式,办“满师酒”,向师傅、师母行“三拜九扣”之礼。各行各业有自己的祖师爷,逢先师生日、过年过节和开工之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如石匠、木匠的师是鲁班,理发业是吕洞宾,烧炭业是陈老相公,雕刻业是邱弥陀,陶瓷业是范蠡,制笔业是蒙恬,竹篾匠是泰山等等。丝绸业十分发达,明代的苏州“家家养蚕、户户刺绣”。机工们崇尚机神,建庙塑像。旧时织机分为提花机和素机,只有男性织工坐提花机,织出有各图案的丝绸供宫廷官吏享用,女性织工只能上素机织绸,为平民百姓衣帛。苏州刺绣历史悠久,历代朝官府十分重视,刺绣业尊顾名世为祖师,民间的刺绣名师培训刺绣艺人。无锡惠山的泥人深受人们喜爱,妇女买“大阿福”讨吉祥,蚕农买“春牛”祈求农事顺利,市民喜爱“观世音”,“钟馗”等期望神灵保佑。吴县西山的碧螺茶享有盛誉,每年在春分至谷雨前后采茶女经过沐浴更衣,去山上采茶。茶农最担心旱灾或虫灾,逢到这情况,茶农就宰猪杀羊供奉龙王菩萨、孟姜菩萨,有的还抬着菩萨到茶山上走一圈。除夕人们把采制的头茶供奉菩萨,初一清晨先泡一杯茶,供奉在灶神堂前
渔业习俗 江苏河网密布,渔民世代从事养鱼捕鱼活动。太湖渔民供奉传说中治水的大禹,于是在昂山上造禹王庙,每年春季的全猪全羊斋禹王神,并请戏班子演戏酬谢神灵保佑。每年五月至七月渔民出湖捕鱼前,要举行请神及会餐活动,俗称“做公堂”。早上开网,第一网捕到鲫鱼或鲤鱼,认为是大吉大利,如捕到黑鱼,兆“黑心”,当日一定会捕到很多鱼,如果捕到的是白鲦,则认为这天要白辛苦。小塘捕鱼,干塘时焚纸烧香,祭祀塘神。
市集民风
一般较大的庙会在农闲季节举行,少则一日,多则十天。庙会期间,庙内烟火缭绕,锣鼓喧天,庙外各行各业商贩叫卖、杂耍、小吃一应具全。成千上万的人乘船、步行从四面八方涌向庙会。集市上小商贩除了吆喝叫卖外,还有各传承的打击声,如货郎担摇皮鼓,铜匠担晃铜串,糖粥担打竹梆,算命打鼓敲小锣,收废品摇铃等等。坐商的招牌花色更多,如典铺在高墙上写个“当”字,茶馆悬挂“茶”字招牌,酒店多悬黄白旗帘,理发门前竖红、黄、蓝三色转动圆柱灯,浴室挂红灯笼等。正月初五财神诞辰日,早时商店都设财神堂,并举行祭祀活动,传说财神菩萨是赵公元帅,还有五路神。各行各业还有一套“行话”,谓“切口”,店主和职工当首买主面,用切口交谈价格,使买主不得而知。
饮食风俗 江苏饮食选料讲究,四季有别。南京厨师素有“天厨”之称,南京板鸭又称“官礼板鸭”和“贡鸭”、桂花盐水鸭饮誉中外。扬州菜是我国四大风味菜之一,以清蒸鲥鱼、“三套鸭”、清炖蟹粉狮子头为代表。苏州的松鼠鳜鱼、原闷鱼翅、酱鸭名气也很大。家常菜有炒螺蛳、葱烤鲫鱼、霉干菜烧肉等,南京地区钟爱吃野菜,有菊花脑、马兰头、芦蒿、母鸡头等。小吃多达140多,根据季节变化制作多时令小吃。如初一吃糕团,新春吃春卷,元霄节吃元霄、青团,立夏吃五香茶叶蛋,夏天吃绿豆糕,中秋吃月饼、南瓜烧糯米饭,九月蟹黄包,十月烘年糕,腊月是腊八粥、鸡丝粥。名茶有苏州碧螺春、宜兴阳羡茶、南京云雾茶、雨花茶。农村有太湖之滨的重豆茶,南京地区用开水冲蜂蜜或糖的“糖茶”。用开水打入鸡蛋的“称砣茶”,用茶叶煮的蛋则称“元宝蛋”。各地区还有很多茶馆,这些茶馆不仅是解渴之处,还是重要的社交场合。颇有名气的是扬州富春茶社。此外还有戏茶厅,观众可以一边听戏,一边饮茶、嗑瓜子,茶房还需给观众茶、点烟,此间还有卖小吃的商贩来回座位间。饮酒也名目繁多,大致有“年节酒”、“散福酒”、“元霄酒”、“端午酒”、“七月半酒”、“中秋酒”、“重阳酒”、“冬至酒”、“喜酒”、“会亲酒”、“三朝酒”、“进屋酒”、“剃头酒”、“满月酒”、“周岁酒”、“寿酒”、“豆腐酒”及“插秧酒”、“丰收酒”、“开业酒”、“利市酒”、“分红酒”、“拜师酒”、 “ 满师酒”、“接风酒”、“饯行酒”、“洗尘酒”、“竖屋酒”、“搬场酒”、“社酒”、“会酒”等等。服装头饰
服饰习俗 苏州地区的妇女早时喜穿中式大襟、对襟衫,常以土林蓝黑相对的布料作面料,下 穿黑色长裙,或以腰兜为裙。喜欢包头,包头和腰兜很有讲究,包头常用靛蓝布,两旁边沿镶首花布滚边,两端用白布或黑布贴角,包头上绣有彩色图案。腰兜两侧有细密的褶裥,腰带上缀有流苏,腰兜上也绣五色图案。太湖渔民则喜爱穿对襟格子土布衫。
居住风俗 民居的建造过程中十分讲究吉利,从选地、选材、择日、立柱、上梁到落成庆贺均按照繁褥的传统方式进行。如选地要请“阴阳先生”用八卦盘定地点、朝向。正月初三上山择定作栋梁的树林,用红纸围贴下部,并祭祀山神,砍伐时树木不能直接落地,不在山上剥树皮,严禁跨越。上梁时选择吉日,梁上张贴横批,两边栋柱贴对联,上梁时喊“上梁,大吉大利”,鞭炮齐鸣,边唱“上梁歌”,上好后将馒头、红枣等往下抛。房子建好后,往往在墙门上画一些辟邪的图画,有的还建刻有历史故事和植物图案的砖刻门楼。
生育习俗 在妇女怀孕期间,普遍存在着诸如判断婴儿性别的传统经验、孕妇保健的惯例、催生举动、送礼庆贺、取乳名、三朝仪式,以及庆贺满月、百日、周岁等礼仪。
嫁娶习俗 主要表现在婚姻观念、婚姻形式、婚姻礼仪和离婚制度上。婚姻程序的第一阶段是围绕男女双方家族进行的,有“问名”、“纳吉”、“行聘订婚”、“纳征”等仪式。第二阶段以“请期”,也称“送道日”开始,然后“铺床”、“饿嫁”、“拜堂”、“闹房”。第三阶段于婚后第二天起有“开脸”、“讨红喜蛋”等仪式。婚姻形式有买卖婚、典妻婚、表亲婚、交换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自愿婚等。
寿诞习俗 一般60岁以下叫“做生日”,60岁以上称“寿辰”,还有认为人到25、29、33、36、66岁为关口,逢到这些生日都有所活动。江苏人的规矩是“做九不做十”、“男不做四十、女不做三十”。做寿还有“暖寿”和“正寿”之分,正寿要设置寿堂,上供王母、寿星,寿礼比较讲究,有的还请和尚来做道场,拜寿结束主人请客吃面,请戏班子演出。寿诞一般都由子女操办。长辈过世逢70、80、90、100岁生辰,子女还要做阴寿。
丧葬习俗 有沐浴、停尸、报丧、守灵、治丧、家祭、送殡、安葬等多名目。江苏人比较尊奉“入土为安”的信条,现在即使采用了火葬,仍然以最后入土才放心。
岁时节日风俗 春节,广义指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几乎天天有欢庆活动。元霄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这个节日张灯结彩,一般正月十三日“上灯”,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八日“落灯”。这期间家家吃汤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这天吃各色粽子,还有“五黄”:黄鱼、黄瓜、黄鳝、咸蛋黄和雄黄酒;“五白”:白切瓜、白蒜头、白豆腐、白斩鸡和茭白。插艾草和菖蒲,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赏月、吃月饼。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高赏菊、吃重阳糕。除夕夜祭灶王爷,贴春联、换门神,除夕晚上祭祖、吃年夜饭。另外民间还有祈求丰稔的“中和节”,踏青祭祖的“清明节”,舍财布施的“浴佛节”,祭拜游戏的“乞巧节”,祭祖奠先的“中元节”。
文化娱乐风俗 有特点的有昆山的昆曲、苏州的评弹、扬州的扬剧、无锡的锡剧、南京的白局。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谣、民歌、谚语、谜语。江南丝竹开始产生于明代的苏州一带。“丝”指丝弦乐器,如胡琴、月琴、琵琶、三弦、秦琴、扬琴等。“竹”指管乐器,如笛、箫、笙、唢呐等,演奏的乐曲来自婚丧喜庆和调会活动中的风俗音乐。
江苏风土人情
苏绣图案典雅,色彩秀丽,针工精细,与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我国四大名锈。刺绣发迹在苏州。相传孙权的姬人赵夫人,能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景物,当时人称为“针绝”。以后历代相传,便成为一种妇女特有的艺术。特别是苏州城西30公里、滨临太湖的光福乡,乡村每家妇女,除养蚕外,都娴熟这种艺术。刺绣的原料有缎底、凌底、纱底等不同,有用绒、用线、用发(实际多用黑纱代)等绣法。近年来,苏州刺绣厂又创造了“双面异绣”,使苏绣艺术登上了一个新高峰。
陶器是苏南著名的手工业产品。由于历代劳动人民运用智慧,积累经验、不断地发明创造,使质量逐步提高,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著名的陶都——江苏宜兴丁蜀镇,生产的日用工艺陶瓷,技术精湛,造型优美,犹如百花丛中盛开的艺术鲜花,光彩夺目,逗人喜爱。
紫砂茶壶,是陶都是珍贵的工艺产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就驰名中外,享有天下“神品”之称。古人对名手制壶,视为“贵重如衍璜”、“珍重比流黄”、“价疑 琳”,觅汤一壶,赛过无价之宝。
紫砂茶壶之所以名贵,主要有七绝:一、茶无浴汤气,色香,味皆蕴;二、夏天泡茶,隔日不易馊;三、冬天泡茶,沸水注入不炸裂;四、茶壶久用,不放茶叶,仍有茶香味;五、传热缓慢,壶热而不烫手;六、壶盖严密,倒茶无落“帽”之忧;七、壶色和谐不褪,久用越发光亮。 “茗荧莫妙于砂”,妙就妙在紫砂泥料有着特殊的性能。紫砂泥料蕴藏于深岩之中,开采后又经人工精选,故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泥色红而不嫣,紫而不姹,黄而不骄,黑而不墨,质地细腻且含有砂性,经高温烧成,仍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得天独厚的紫砂陶土,使茶壶、茶杯产生了独有的功能。
制作紫砂茶壶,工艺十分讲究。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艺人们创造的制壶技艺,各有风格,成千种茶壶“方圆非一、器型各异,有讲究线条的茶壶,古色古香,清新悦目,有注重浮雕装饰的茶壶,多姿多态,以壶传艺;有富于生活情趣的象形茶壶,形态逼真,见壶生景;还有集文字、书法、绘画、篆刻诸艺术于一体的茶壶,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优美的紫砂茶壶,在我国工艺美术产品中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泥塑相传于孙膑,他研究阵法,捏制泥人兵马布阵,泥塑就流传下来。惠山泥人则盛于明、清二代。山有粘土,土质细腻,可塑性强,适于泥塑之用。三、四百年来“惠山泥人”驰名中外。
惠山地区居民家家善彩塑,户户做泥人。惠山泥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江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宣扬正义,反对邪恶,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意愿、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多造型生动的泥塑作品,如“惠山大阿福”、“我爱北京天安门”等,就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群众的喜爱。惠山泥人厂泥塑作品千姿百态,年产300多种,600万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接待成千上万的外宾参观。这一古老的民间世术将在四个现代建设中大放光彩。
1958年,郭沫若同志去无锡时,曾挥折题诗:“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衣冠千代异肝胆一般同,造化眼前妙,流传城外雄,集中人数百,童叟献神功”高度赞扬惠山泥塑工人的创造精神。
金陵灯会
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闹花灯,以示与民同乐,共庆升平。现在的灯会集中在夫子庙地区举办,自春节始,为期一月。尤其在元宵夜,秦淮河两岸灯如海,人如潮。
春南京国际梅花节
梅花,是南京的市花。探梅、赏梅是南京的习俗,自六朝至今不衰。而今南京的珍珠泉、溧水傅家边、古林公园等处均有梅观,尤以梅花山为最佳。每年的2月底至3月中旬,南京都要举办国际梅花节。
夏江心洲葡萄节
江心洲,南京城西南部长江中的一个岛,风光旖旎。每逢7月至8月,岛内千亩葡萄园硕果累累,游人登洲可观大江风貌,享天然氧吧,还可尽情体验采摘葡萄的野趣。
秋南京雨花石艺术节
雨花石,南京标志物之一。每年金秋九月,南京都要在雨花台景区举办“天降雨花”表演、雨花石精品展、采石游等活动。雨花石主要产地六合县同时开展分会场活动。
冬迎新年听钟声活动
南京人乐于在钟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迎新年听钟声活动通常在栖霞寺钟楼举行,由寺院法师念经祈祷和平、祝愿民安,再由主持与宾客共同撞响铜钟108次,迎接新年的到来。
历史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国之前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宋朝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明朝(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它的发展。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朝(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清朝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几乎全出于艺人之手。民间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
清月山庄
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时。
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芝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 ”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一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 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或工厂,使艺人安心专致研究和创作。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
民国时期整体来讲,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人文
在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苏绣是最擅长吸取其他艺术精华的品种,它的图案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题材,一般以蓝、绿为主色调,体现出清雅、幽静的效果。从人物、花鸟到山水、动物,从静若处子到动如脱兔,苏绣呈现的无不是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人文内涵。而这些美轮美奂的苏绣都是在上千年的历史时空中,由一代代绣娘巧手穿引,心手相传,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
苏州也是一座充满水影丝光的城市,叠印于河流与丝绸之上。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就出产著名的丝绸“织贝”,是一种先染丝,后织成贝壳纹样的锦帛。苏州产的白锦缟带也让北方人惊叹不已。公元前514年,吴国丞相伍子胥将都城苏州有规划地建成许多纵横交错的通道,并充分利用苏州的水,在每一条道路旁又挖掘出一条河流,形成苏州“人家尽枕河” 的水城风貌,有一条锦帆路,至今还在,其实原来还有锦帆河,传说吴王夫差经常乘锦帆花舟携美女畅游此河,锦帆俪影,彩绸飘舞,水影丝光灿烂了苏州的许多岁月。
从三国时代开始,苏州的丝绸生产一直走在前列。唐宋时期,苏州就是全国丝绸中心;宋代苏州民众已普遍穿着丝绸服饰,丝绸在苏州已不再金贵,而大多数地方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上。
唐宋时,苏州每两星期生产的绸缎,即可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铺到终点罗马。明代苏州已经是江南大都会,皇家高级丝绸织品也大多出自苏州织工之手。宋元明清,历代皇家织锦织造机构,苏州都名列其中。清代的苏州织造署在“江南三织造”中更是地位最高,规模也最大。乾隆年间,苏州城内拥有丝织机12000多台,十万余人从事丝绸织造和贸易。明清时期的机户组织“账房”就产生于丝织发达的苏州,他们是左右丝绸生产过程的早期资本家。正是苏州在明清时的繁华,全国的资本和财富往苏州流动,商贾云集,苏州开始了造园之风,后来闻名于世的苏州古典园林大多诞生于此。
典故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乌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垂一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 ”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近代苏绣名家:
苏州刺绣名家 - 沈寿
沈寿( 1874——1921)初名云芝,号雪宦。她生长于江苏吴县,从小学绣,16岁时已颇有绣名。1904年沈寿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进献清廷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极为满意,赐“寿”字,遂易名为“沈寿”。同年,沈寿受清朝政府委派远赴日本进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绣和绘画艺术。回国后被任命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自创“仿真绣”,在中国近代刺绣史上开拓了一代新风。
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苏州刺绣艺术精湛,并赠沈寿金表一块。同时将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 1914年,沈寿任江苏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她治校严谨,教学有方,常率学生写生,观察实物,讲述仿真绣色的理论。即使在病中,也让学生围榻听讲赋色用线的道理。 1915年,沈寿绣的《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得一等大奖。著有《雪宦绣谱》一书。
苏州刺绣名家 - 金静芬
金静芬( 1885——1970)原名彩仙,小名杏宝,回族,生于苏州。自幼学苏州刺绣,曾拜沈寿为师,并随师进京任清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教习。1911年后曾在苏州武陵女校、苏州女子职业学校、南通女红传习所任教。
她的作品题材广泛,有花鸟、人物、山水,尤以古令人物见长。作品有《水墨苍松》、《猫戏图》,在 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获优质奖,《肖像》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枣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青铜奖。 她的作品《观音大士像》,仿露香园顾绣,颇具古风。
苏州刺绣名家 - 王守明
王守明,常熟梅李人,生于 1858年。18岁嫁本地人吴恒初,一月后夫亡。以后创办刺绣传习所,在常熟老县场斗吉弄教授刺绣。作品有《猫蝶图》、《英雄》、《锦鸡独立》、《白头到老》、《梅花锦鸡》、《虎》、《狮》、《太师少保》、 《神女》、《仕女》等。曾获比利时博览会一等奖和南洋劝业会奖状。所绣作品均为仿真绣,针法以擞和针为主。在当 时有“常熟绣王”之称。
苏州刺绣名家 - 蔡群绣
蔡群绣,号女歧,苏州人,( 1872年---1935年),曾和沈寿同绣《八仙上寿图》,随沈寿去北京,任清农工商部 女子绣工科教员。1911年从北京回苏州后,即离开沈寿,到南京女子美术学校《南京胭脂巷》任教。
苏州刺绣名家 - 杨羡九
杨羡九,( 1888年—1957年),吴县光福人,曾随沈寿去北京、天津、南通。解放前生活颠簸流离。解放后在 吴县刺绣社工作。擅画花鸟,画稿有《松鹤同寿图》,绣成后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展出。
国务院自1991年起,先后授予苏州刺绣界的徐绍青、顾文霞、周爱珍、周巽先等四人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徐绍青、李娥瑛、顾文霞、任嘒闲、周巽先、殷濂君、周爱珍、蒋雪英、张玉英等9人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苏州木渎刺绣大师王祖识获得由菲律宾总统阿罗约颁发的顾氏和平终身艺术成就奖。
杨守玉(1896-1981) 正则绣创始人,现代刺绣工艺家。工画善绣,能诗会文,爱好金石。
自小随表姐学绣,20岁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画家吕凤子聘请他到丹阳正则女子中学,任绘绣课教师,后任绣科主任。30年代,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根据西画笔触、透视等原理,创造了运针纵横交错的乱针绣法。乱针绣最适宜于刺绣轴画,能达到形似,别具一格。开始试绣以水彩画为绣稿的老头像、小女孩等作品,取名杨绣,后改称为正则绣,亦称缤纹绣;乱针绣渐渐地作为一种创新品种被人们喜爱、接受。
传世绣品有《罗斯福像》,赠送给美国,现藏美国美术馆;《美女与骷髅》,曾在四川重庆举办的美术展览获奖金;《少女》藏于苏州大学;《朱德像》,藏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 杨守玉,女,1896年6月26日生于常州,乳名祥名,学名杨韫,字瘦玉、瘦冰、后改名守玉,字冰若。
1915年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员工班,著名国画大师、教育家吕凤子先生的得意弟子,随凤先生从教三十馀年。
1928年首创乱针绣,丰富了苏绣艺术。
1940年被(重庆)国立艺专聘为绘绣科主任和教授。先后担任丹阳正则艺专绘画刺绣科教师、绣科主任、副教授、苏州刺绣学校教师、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顾问等职。
1947年因病退休。
1951年,应苏州市政府的邀请,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刺绣学校(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
1961年,被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聘为顾问。历任常州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
1981年2月12日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病故,享年86岁。 50年代刘海粟曾写信向郭沫若推荐介绍一位刺绣大师,说她奇意密思,多有创造;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见者莫不誉为'神针'。被刘海粟誉为神针的这位刺绣大师就是他的表妹杨守玉。(1896~1981)。
杨原名韫,字瘦玉。1896年6月出生在常州一个书香之家。早年受学于史良父亲史聘三先生。1910年刘海粟在常州青云坊创办图画传业所,杨守玉与表姐一起前往学习绘画。其写生传神,临画逼真,花园里的太湖石、池边树,在她的画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充满了灵性和活力。 在武进县立师范师从吕凤子学习美术。1915年,杨守玉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毕业,被著名国画大师、教育家吕凤子聘请到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在正则学校,杨守玉一边教授传统刺绣技法,一边潜心研究中国古今刺绣和中外画法。她认为绣应该异于画,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造型艺术,应该令针法极其变、尽其用。多少个不眠之夜,她反复琢磨着,素描的层次、钢笔画的笔触、油画的色彩,给了她很大的启发。从1915年起她尝试从不同方向、用粗细长短不一的色线交叉进行刺绣创作,到1919年在刺绣方法上终于有了新的突破。杨守玉继续摸索着,她把西洋绘画的色彩和素描的衬影法运用于刺绣,使绘画与刺绣有机地结合起来,针法与笔法相通相融,突破了工艺的樊篱。
1928年,一种异于以往刺绣的新技法--乱针绣终于在杨守玉手中创造成功。这种新绣法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渗色等手法使绣者之手指能离开眼的约束,将心灵之感受表现于绣中。此绣近视非画,甚至视如无物,远视始辨物象,但又与画不同,其特有的线条组织,具有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特点,从而达到明暗、远近分明的艺术效果,成为近代中国刺绣史上的一大革新。
乱针绣完美结合中国刺绣与西方油画的理论与技术,显示出刺绣的立体效果、作品的空间立体感和变化的色彩。乱针绣作品题材广泛,尤其适用于人物,风景和动物等题材,对于世界名画是一个再创造,更显得惟妙惟肖。一些优秀的乱针绣作品则被海内外众多著名人士所收藏,也多次作为国礼,在国家***出访时赠于外国首脑。乱针绣确是绣苑中的珍品,极具收藏价值。
杨守玉一生致力于绘画,刺绣艺术教育工作,追求艺术的至善至美。她能画善绣,能诗能章,篆刻书法无不精通,具有扎实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艺术功底。由于她在刺绣艺术理论上有其独到的见解,在绘画艺术与刺绣技法相合的探索实践中取得突出成就,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发明成功震惊绣坛的乱针绣。乱针绣以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打破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框架。在针法中融合笔法,以针代笔,以线代色,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渗色等手法,使绣者之手不受眼的约束,直接听从脑的指挥,将心灵之感触融于绣中,极大地丰富了绣品的深度,广度与质感,开创了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新天地。
杨守玉创始的乱针绣作品闻世后,在国内外的多次展示中,引起美术界的很大反响,深为杨守玉大胆创新的气魄而赞叹与敬佩,并得到有关方面的多次嘉奖。但她为人正直、舍己为人、不计名利,大部分绣品都无偿贡献给学校,捐助办学。她将自己毕生从艺心得,无私地传授学生,亲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刺绣艺术人才。如今在她的学生中,许多都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杨守玉终生未嫁,将自己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艺术事业。恩师高尚的品德,是后人们永远难忘的纪念。
代表作品
杨守玉创制的乱针绣以纵横交叉、长短不一,疏密重叠和灵活多变的针法,产生西洋油画的光色透视效果,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一改延续上千年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平面绣,奇迹般地赋予针和线以笔墨池彩的表现力,在我国四大针绣艺术中别树一帜,为中国刺绣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创作的《观音》、《难民》、《美女与鹅》、《拙政园》作品,自40年代起就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海外友人。作品在国外展出,深得中外人士好评,代表作罗斯福像现为美国艺术馆收藏。
20年代她创制的乱针绣以纵横交叉、长短不一,疏密重叠和灵活多变的针法,产生西洋油画的光色透视效果,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一改延续上千年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平面绣,奇迹般地赋予针和线以笔墨池彩的表现力,在我国四大针绣艺术中别树一帜,为中国刺绣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创作的《观音》、《难民》、《美女与鹅》、《拙政园》作品,自40年代起就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海外友人。作品在国外展出,深得中外人士好评,代表作罗斯福像现为美国艺术馆收藏。
苏州刺绣,就是指狭义的“苏绣”,而广义的苏绣是以苏州为集散中心,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由吴兴钱山漾古遗址出土的五千年前以家蚕丝织成的丝织物残片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取丝的国家,而且发源于太湖流域,这就为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文献和实物的限制,苏州刺绣究竟始于何时,尚难以确切说明,但据刘向的《说苑》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三国时,东吴丞相赵达之妹,已能运用刺绣绣出了中国第一张山地势军阵之图,时人谓之“针绝”。而《三国志·吴志·蒋钦传》上也记有“妻妾衣服,悉皆锦绣”之句,可见一千七百多年前苏州刺绣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达到可观的程度。
宋代,苏州刺绣已有了欣赏性的绣品出现,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张应文著的《清秘藏》一书中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仅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喋之姿,佳者较画更胜。”,描绘了宋代苏绣已具有精工细作、形象真实生动的特点。
元代的苏绣,见诸文献记载的并不多,《清秘藏》中则道:“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可见,元代的绣品较之宋代无多大进步。
明代,是苏绣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是社会对绣品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绣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嘉靖年间(1522-1566)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出现,对苏绣风格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是“露香园”主人顾名世的孙媳,她的艺术特点,在于利用绘画为基础,尽力发挥刺绣针法与调和色彩的表现能力,使绣品效果达到淋漓尽致、相得益彰。苏绣在吸取她的长处后,无论在原料、针法、绣工上,与当时的鲁绣、东北的缉线绣、北京的洒线绣截然不同,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文雅、针法活泼多变、绣工精细的特有风格,称誉全国清代,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分布很广的家庭手工业,从事凤冠、霞帔、补子、官服、被面、枕套、鞋面、手帕、扇袋、挂件、荷包、帐帏、椅披、戏剧行头等各种各样绣品的制作。为营销绣品,各种绣庄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有关刺绣的专业坊巷,如“绣线巷”、“绣花弄”等,苏州被称为“绣市”。其时,双面绣开始出现,标志着苏绣有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当时,皇室的日用绣品或艺术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在民间,如蔡群秀、沈英、沈立、朱心柏、徐志勤、钱蕙、林抒、赵慧君、沈关关、杨和、金采兰、江缪贞、潘志玉、张元芷、郭桐先等一大批苏绣艺人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的著名绣家。其中,最杰出的则首推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家沈寿,她吸收了西洋画中的明暗原理,十分注重物象的逼真,首创了“仿真绣”,对苏绣技艺的改进、发展、推广、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刺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日寇侵华,百业萧条,苏绣生产呈现每况愈下之势,许多中、小绣庄纷纷倒闭,艺人、绣工纷纷转业,及至解放前夕,绣庄由全盛时的一百五十余家,衰减到了二十多家,从事刺绣生产的专业工人已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对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提高”方针指引下,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等方式,促进了绣品销售,提高了绣工的生产积极性。吴县镇湖、藏书、光福、通安、东渚、木渎、胥口等一带乡镇,几乎形成“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的规模。据1990年时统计,吴县绣娘达十二万之众,人数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朝代,苏绣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提高的新时期。1958年,苏州开始推广机绣。20世纪80年代末,又部分采用电脑绣花,大大提高了日用绣品的生产能力。苏州城里几十个旅游点、几百家经销店内,绣品比目皆是。在刺绣行业里,分工也越来越细,其中有专门从事刺绣针法、工艺研究的苏州刺绣研究所,从事刺绣欣赏品和出口服装生产的苏州刺绣厂,从事刺绣日用品生产的苏州绣品厂,从事儿童绣衣和日用品生产的苏州刺绣童装厂与苏州儿童用品厂,从事剧装戏衣刺绣和制作的苏州剧装戏具厂,从事绣鞋生产的苏州工艺鞋厂,以及从事刺绣线生产的苏州花线厂等。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这段时间里,这支苏绣大军,每年不但生产出大量的日用绣品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在拓宽新门类、采用新材料、应用新工艺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把刺绣和镶、嵌、印、贴、雕、绘等各种技艺手段综合运用起来,制作出了一批批具有现代审美感的产品,使苏绣日用品很快发展至十多个大类、两千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与此同时,苏绣艺术品更以其旖旎之姿争芳于绣坛。除了“小猫”、“金鱼”等最常见的题材外,花鸟、走兽、山水、人物、静物等各种题材的作品异色纷呈,其表现的艺术幅度,远远超过以往。在技艺上,采用苏绣与发绣的结合,发绣与发刻的结合,刺绣与缂丝的结合,刺绣与缂毛的结合等作品也相继产生,为苏绣艺术的衍生和发展开创出了一条条新路,大大拓展了苏绣的表现能力和绣面效果。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苏绣艺人创造出了绣品正背两面纹样、针法相同,色彩迥异的双面异色绣;1980年,苏绣艺人邱秀英、殷濂君首创成功了一种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刺绣(双面三异绣 ),首幅作品《猫狗图》的两面奇迹般地分别出现了猫与狗的不同图形,突破了双面绣两面图案必须一致的禁区,其技艺达到了鬼斧神工的程度。此后又有《金丝猴与哈巴狗》、《查尔斯与黛安娜》等双面三异绣作品产生。更难以置信的是,一名现年51岁的苏州须眉顾家翘,自1999年起,悉心研究苏绣技,先后以德国弗里茨·曼斯尼采和美国尼尔·巴尔的两幅人体摄影作品为蓝本,创制了一幅高56厘米、宽40厘米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面三异绣,同时开创了首幅人体摄影绣品和独自绣制(现存的双面三异绣均为两人以上合绣)的两个之最。接着,他又创制出了绝无仅有的以同一根线在绣品两面表现出不同针法的《月色荷塘》、《天鹅舞》等作品,开创了传统刺绣和现代科学融会的先河。2005年5月,他经过苦心钻研,划时代地创制出了一幅异线(羢)、异景、异色、异样、异针法的双面五异绣《白猫和熊猫》,以及通过灯光能尽现绣品细部的隐亮绣《东方明珠》,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2011年苏州绣娘薛金娣自创苏绣技法“捻丝盘线刺绣方法”和用于表现珠状装饰物的立体刺绣方法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苏绣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苏州刺绣成为联结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1956年开始,苏绣艺人顾文霞、徐志慧、周巽先、钱漱渝、柳金燕等先后到英国、瑞士、德国、前苏联等国现场表演刺绣艺术。每年到苏州参观刺绣艺人操作和观赏作品的五洲宾客也约达十多万人次,其中包括德国前总理科尔,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等。苏绣被美誉为“有生命的静物”、“东方的艺术明珠”。同时,近百次为国礼馈赠国外元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主席、法国蓬皮杜总统、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日本中曾根首相等都曾因得到精湛的苏绣艺术品而欣喜,如2001年由苏州绣娘薛金娣绣制的《松鹤长春图》由上海交大演出中心转送给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作品先后在一百多个国家展出。苏州刺绣厂为维护苏绣的传承制定了“苏绣精品标准”。
为表彰能工巧匠在工艺美术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国务院自1991年起,先后授予苏州刺绣界的徐绍青、顾文霞、周爱珍、周巽先等四人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徐绍青、李娥瑛、顾文霞、任嘒闲、周巽先、殷濂君、周爱珍、蒋雪等8人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以后,刺绣业的集体成分开始向私有化过渡。民营企业、民间绣庄时有开设,方兴未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任嘒闲、蒋雪英也开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苏州近郊,仍然活跃着几万名绣娘。东渚镇苏绣民营企业的和服、韩服的加工量,已分别占有日本、韩国的较大市场,成为中国最大的和服、韩服加工出口基地。镇湖镇总人口为19万人,从事刺绣、裱绣、绣框制作的从业人员就有11万人,一条街上开出了二百八十多家绣庄,还出现了姚建萍、薛金娣、姚慧芬、姚惠琴、卢福英、邹英姿等一批能绣制高档精品的后起之秀,在各项博览会和工艺品评比中摘金夺银。其中,薛金娣的特色是专门做古代名画题材,每一幅作品均精美绝伦,获得众多名家的肯定。2003年,镇湖的绣品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刺绣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2000年,镇湖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 苏州刺绣之所以令人爱不释手,是其品种、造型、图案、画稿、针法、绣法、色彩、技艺、装裱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而针法的运用,是构成绣品各种艺术形象的语言。由沈寿口述、张謇手记的《雪宧绣谱》,汇集了其毕生的绣技经验,归纳的针法有18种,经后人的努力,现已发展到43种。基本针法有:齐针、正抢、反抢、迭抢、平套、散套、集套、擞和针、施针、接针、滚针、切针、辫子股、拉梭子、平金、盘金、打子、结子、拉尾子、鸡毛针、绒、格锦、编针、网绣、水纹针、桂花针、挑花、松针、戳纱、打点、乱针、扣绣等32种;辅助针法有:扎针、铺针、施毛针、旋毛针、刻鳞针等5种;变体绣针法有:迭绣、穿珠、帘绣、钉绣、贴绫、虚实针等6种。在欣赏品绣制过程中,艺人们为更好地表现物体的形态特征,常常是多种针法并用。如绣猫时,毛丝用施套针,眼珠和眼白用集套针、施针,胡须及眼眶用滚针,通过针法的灵活应用,使绣出的物像真实生动、质感毕现。
在苏绣众多针法中,如今乱针绣异军突起,艺人们运用这一针法创作出了许多佳作。乱针绣,又名“正则绣”,系近代刺绣艺术家杨守玉于20世纪30年代在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授教时始创。这种针法改变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方法,采用长短交叉线条,以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尤宜绣制油画、素描、摄影为稿本的作品,其作品的艺术效果特别具有质感。经过杨守玉门人周巽先、任嘒闲、朱凤等苏绣名手的传授、推广,乱针绣已成为苏绣的主要绣种之一。作品有《列宁在拉兹里夫河边》、《齐白石像》、《虎丘》、《冒气的池塘》等。在乱针绣的基础上,又创新发展了虚实乱针绣、双面乱针绣、双面异样绣和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绣(双面三异绣)等刺绣技法,把乱针绣技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苏绣还有一种“盘金绣”,其绣法以金线盘绕、丝线横向钉固,因此亦称为“钉绣”。主要用于龙袍、官服、礼服、旗袍、剧装上龙凤、山水、花卉以及其他装饰图案的绣制,作品金碧辉煌、雍容华贵。鼎盛时期,苏州周边乡村曾有数千绣娘从事盘金绣的绣制,在长桥镇新南村一带,尚有四百多位老艺人为广东、新加坡等地加工服装饰花,年轻人因该手艺枯燥单调,工价又不高,不愿习此艺,盘金绣已呈后继乏人之势。
苏绣的技艺特色,大致可用 “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八字来概括,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绣品。 苏绣品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日用品。有生活小用品,如荷包袋、香料袋、眼镜袋、折扇袋、名片袋、顺袋、团扇面、镜子套、小挂件等。有衣饰鞋帽,如披肩、旗袍、裙子、马甲、围涎、衬衣、虎头鞋、虎头帽,以及加工出口的日本和服、韩服等。有室内用品,如被面、枕套、桌围、椅帔、椅垫、门帘、台布、沙发靠垫、电风扇套、电视机套、空调机套等。以及其他用品如官服补子、车轿装饰、戏衣、寿衣等。日用品的传统图案有着纹样结构中心突出,造型艺术夸张,富有装饰味的特点。形式常见有单角花、对角花、四角花、一团四角花、满底花等。在用色方,苏绣一向讲究秀丽素静、随物赋彩,华而不俗、秾而不艳,这是有别于他绣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与苏州人民喜爱淡雅素丽的生活习性相一致,也与苏绣能够形成精细雅洁的特点休戚相关的。
二是欣赏品。有摆件(长、方、圆各种规格的台屏)、挂件(画片、立轴、镜片、中堂、对联等)、立件(单屏、折屏等)及册页等。其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卉、飞禽、走兽、静物、书法、装饰图案等均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欣赏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猫”和“金鱼”,为了生动表现出小猫蓬茸的毛丝和神态,绣工们不仅需要千针万线,还必须十分注重色彩的运用。仅以一只小小的猫眼而言,就要按照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以二十多种色线来表达,这样才能将猫眼绣“活”。1986年,在保加利亚举办的第六届普罗夫迪夫国际春季博览会上,苏州刺绣厂送展的一幅双面绣《长毛猫》荣获了金质奖。绣金鱼,为表达出金鱼尾巴的透明质感,绣工们往往要将一根头发般粗细的丝线“劈”成四十八分之一来绣制,绣出的金鱼出神入化,宛若在水中游动,给人以美的享受。1984年,苏州刺绣研究所送展的一幅双面绣《金鱼》获得了第五十六届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苏州刺绣作为一门千年流传、繁衍的古艺,为美化历代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6年10月,苏州市在景德路的明代建筑王鏊祠堂内建立了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陈列有自汉代至今的绣品二百余件,其中有从北京大葆台燕王墓、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苏州虎丘塔等地出土的苏绣绣片、经帙、褡裢等日用品(部分为复制品);有苏州制作的明代万历皇帝的缂丝衮服、孝靖皇后的刺绣“百子衣”、清乾隆帝朝服的复制品;有17世纪著名刺绣艺术家韩希孟的刺绣册页、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家沈寿的仿真绣,以及现代发展起来的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绣等作品,成为展示苏绣历史和精品的一个重要窗口,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苏绣的发源地镇湖建造了中国刺绣艺术馆。
思想起源
1928年,18岁的朱凤受聘于南京栖霞山乡村师范学校。一天,她偶然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日本人学习中国刺绣艺术只有18年,技艺已超出中国。这促使她警觉,引起她思考,并立志要振兴祖国的刺绣事业。从此她暗下决心,技艺上精益求精,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刺绣事业。
1933年,她终于绣成了轰动一时的《孙中山先生象》。这幅绣象形态逼真,色彩相宜,得到当时中央大学国画系主任吕凤子先生的高度评价,并送交南京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博得艺术界人士的赞赏,获得了金质奖章和奖金。朱凤第一次绣成的伟人象的问世,使她在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那时她刚二十三岁。
辗转技艺提高
抗战爆发后,江苏沦陷,朱凤随母校西迁,途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八省。在颠沛流离,长途跋涉的艰难岁月中,她独具慧眼,想到各省民间蕴藏着丰富的刺绣艺术品,代代传授着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刺绣法,这是大有挖掘研究价值的工艺美术瑰宝。于是,她一路上考察了湘绣、桂绣、黔绣、蜀绣、闽绣等在风格、针法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区,搜选了苗绣、瑶绣、傣绣、蒙绣等刺绣品七百多种,研究各地代代相传的古老艺术的独特形神风貌,吸取其精英。
祖国壮丽的河山,悠久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宝藏,非但给朱凤以美好的享受,而且也大开她的眼界,激发她的创作灵感,启迪她致力于苏绣的推陈出新,改进技艺,提高她配合当时形势,为鼓舞中华儿女抗击日寇的斗志,她绣成大幅《木兰出征图》送交福建省工艺商品展览会。展出时受到专家名流的一致赞赏,获得最高评价,发给超等奖状和奖金。她还别开生面的在绣品中嵌入珍珠、玛瑙,使其具有艳丽夺目,古色古香特色。参观展出的群众,包括当地人士、外国来宾和教会神甫等,均竞相购买,供不应求。
抗战胜利后,朱凤迁家杭州,寓居西湖之滨。这时她的创作转向于取材西湖的自然景观。湖光山色,孕育她刺绣艺术题材的多样化。同时她还将历年创作的三百余种基础图景逐一整理注解,成为研究苏绣针法和图案的系统性资料。
塑苏绣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朱凤怀着满腔热情重回苏州定居,她立志会同苏州刺绣艺术界,振兴古老的苏绣传统艺术,她悉心研究了历代名家的绣品,批判吸收其技艺,经过长期的考察,1951年春天她试用“散针绣”新方法绣制一幅毛主席像,仍依照肌肉纹理的原则,先铺底,后入线,再匀调和顺,并在上面加一些“施针”。这幅将对光配色置于主要地位,色彩鲜明的毛主席像分别在无锡和上海展览会上展出时,轰动一时,被工艺美术界人士评为“近代工艺作品中最上乘创作”。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朱凤并不满足,经过反复研究,反复实践,她从铅笔画和木刻画中得到启发。她想:刺绣以仿真为上,要达到这一效果,就必须针法娴熟,对光调色,得其妙用。
她曾亲自动手并指导学生刺绣了大型伟人像,马、恩、列、斯、毛、朱像两套;另绣毛主席像七幅,其他各国首脑像数十幅。还完成为数更多的上级布置的有关人物、风景、花鸟等绣品的创作任务。她的绣品经常作为中央领导赠送外宾的珍贵礼品。
有一次朱凤绣制一幅敦煌莫高窟“飞天”人像,虽仍依照纹理绣制,但却全部改用极细的线,面部和舞纱仅用一丝,“绣纱透底”的绣法由此而产生。在她的倡导下,苏绣的双面绣恢复了生产。
创新针法
1956年春,朱凤应邀到北京和各方面美术专家见面,一起探讨了刺绣人怎样处理反光、立体感、生动感等重要理论技术课题。回苏后朱凤经过反复思索和实践,又试用了一种“散套直纹组织绣”针法。她倾注全力用这种针法绣成第四幅大型毛主席像并将它献给毛主席。1956年11月24日朱凤收到党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的一封信,信中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转送给毛主席的绣像一幅已经收到。对她积累了多年刺绣经验,并经过精细研究,创造出新的刺绣方法,“给与肯定的评价,认为这是她在刺绣方面取得的重大成绩。”“也是刺绣业中一件喜事,特此表示祝贺”。
在成绩与荣誉的面前,朱凤心情激动,但并不满足,她不断前进,深入研究,对苏绣的“针法”和“色彩”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创新完善。她在“以往复经纬之法排列成之直纹绣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批判吸收西洋画中的点彩法,而创造了“点彩绣”。“点彩绣”用的是最规律的针法它以铁纱为绣底,形似戮纱的桂花纹而不同于戮纱的配色。它和杭州的织锦相反,在纬上绣经而不露纬线,每针都用针上调色法绣作。它发扬了中国刺绣的特有的古朴的民族风格。并避免一般绣象的反光。用点彩绣制成的第一幅作品寄到北京,由故宫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三个单位组织专家评审,大家认为:“点彩绣”针上调色,以针代笔,能达到色彩多样性的表现力,对于物体形态、动物传神,空间距离的立体感,光线折射变化,都具有立体、生动、真实的感觉,而且节省工时。例如她用:“点彩绣”创作的大型风景画《北海》仅用了7工时,如改用其他针法,估计需要150多工时。
1957年,朱凤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界代表会议,她以“散套针”绣制的《敦煌供养人象》和双面绣《百花鸟》在会上展出,作品中花鸟呈现出粉状腴厚的光泽,花、鸟、人物无一不展示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又一次赢得了观众的赞叹。当年10月版的《人民画报》特地刊登了《敦煌人象》的彩色照片。
育人
多年来,朱凤还精心指导青年绣制了《仿古百鸟图》乱针绣《狗》等苏绣艺术欣赏品,并孜孜不倦地精心培育了一代苏绣新秀。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