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有送鲅鱼的习惯,女婿是外地的,应不应该送?

领导 0 103

青岛有送鲅鱼的习惯,女婿是外地的,应不应该送?,第1张

青岛有送鲅鱼的习惯,女婿是外地的,应不应该送?
导读:青岛有送鲅鱼的习惯,但是也不是必须要给岳父家里送鲅鱼。如果岳父岳母喜欢吃的话,那就送一条吧,毕竟一条鱼也花不了多少钱,还能让岳父岳母高兴。如果老人不太喜欢吃鲅鱼,就不如给老人一点儿钱,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就可以。  鲅鱼是中国北方比较普遍的一

青岛有送鲅鱼的习惯,但是也不是必须要给岳父家里送鲅鱼。如果岳父岳母喜欢吃的话,那就送一条吧,毕竟一条鱼也花不了多少钱,还能让岳父岳母高兴。如果老人不太喜欢吃鲅鱼,就不如给老人一点儿钱,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就可以。

  鲅鱼是中国北方比较普遍的一种海水鱼,肉质鲜美可口,是北方沿海居民经常食用的家常食材!

  

  在青岛,多年来都流传着“鲅鱼跳、丈人笑”的说法。每年五一前后,鲅鱼集中上市,青岛本地的女婿都要去市场选几尾好看的鲅鱼,拎着去送给岳父。其背后代表的寓意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鲅鱼的鲅和“爸”谐音,因此,每年春季送岳父上等的鲅鱼就代表着晚辈对长辈的孝顺。

  

  鲅鱼吃法非常多,说一种其他地方比较少的做法:鲅鱼馅水饺。

  材料:鲅鱼一条(不要太大,个人感觉体型过大的鲅鱼肉质有些老)、五花肉一块、韭菜、葱、十三香、料酒、香油、盐、花生油、酱油

  1:鲅鱼清理干净,切下500g鱼肉部分,其他内脏、鱼头、鱼尾、鱼骨等部位剔除不要,鱼肉碾碎,用刀背剁成泥状。

  2:取200g五花肉,切成较碎的肉丁,和鲅鱼肉混合在一起。

  3:将细葱花、十三香、料酒、香油、盐、花生油、酱油取适量混合,搅拌成馅汁。可以根据自身口味酌情放进不同量的配料。在这里可以注意,鲅鱼是海鱼,会比较腥,不愿意吃腥的朋友可以多加些料酒去腥。

  4:馅汁倒进肉馅里,然后将一小把韭菜切碎,倒进肉馅内,一同搅拌均匀,等待半小时,让调料味道充分进入肉馅里。

  5:提前揉好面,擀皮,等饺子馅好了,就可以开包饺子啦!

  6:包好的饺子轻轻倒进锅。煮饺子的方法各地习俗不一样,小法这边的经验是肉馅饺子一般开三回锅才熟。第一回开锅后,倒进少量水再煮,第二回开锅后继续倒少量水再煮,直到烧开锅,捞起一个饺子按按饺子肚,饺子肚按后又起来,就代表熟了,可以出锅啦!

  

  这款鲅鱼馅饺子十分美味,其中馅料是关键,大家只要掌握好馅料的制作,出来的饺子一定会很美味哒!

“送鲅鱼,吃鲅鱼”习俗源自一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小伍的孤儿,被一位老人收养,收养他的老人后来将女儿许配给小伍为妻,有一年春天老人突然病倒,垂危之时想吃鲜鱼,可天公不作美,天天刮大风,小伍冒着生命危险出海了。女儿守在母亲的身边不停地说“娘啊娘,你先别咽气,小伍一会儿就回来了”。老人听后点点了头,说:“好孩子,难为小伍了,罢了,罢了……”,话没说完,老人就咽了气。就在此时小伍拿了一条大鲜鱼跑了回来,可老人已经去世了,夫妻二人悲痛欲绝,抱头大哭,只好把鲜鱼做熟后供在老人灵前。

从那以后,小伍夫妻每年都要在老人的坟前供上这种初春刚捕到的大鱼,并按老人死前口中念叨“罢了”为这种鱼起名为“罢鱼”,即鲅鱼。此故事代代相传,养成了青岛市沙子口人讲求孝道的美德,通过“送鲅鱼、吃鲅鱼”,人们对孝顺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内容和意义。在这里流传着“缴了皇粮不怕官,敬了父母不怕天”的谚语,所以,每到春季鲅鱼上市,人们总是抢先买来鲜活的鲅鱼送给老人,此时,有着“鲅鱼之乡”美誉的沙子口成为人们关注的地方,人们争相打探,什么时间鲅鱼上市成为焦点,从这里买上一份“鲅鱼之礼”高高兴兴地带回家以尽孝道。于是,春天送鲅鱼孝敬岳父母就这样积久成俗。

最早兴起于崂山沙子口一带。

经过了100多年的传承,崂山鲅鱼礼已经成为青岛的一种民俗。这项民俗最早兴起于崂山沙子口一带,最初,渔民们把谷雨前后打回来的第一拨新鲜春鲅鱼送给家中长辈品尝,后来,随着社会风俗和社会环境的演变,才变成了给老丈人送鲅鱼。

鲅鱼是鱼类水产烹饪原料。硬骨鱼纲鲈形目鲭亚目鲅科鱼类的统称。

谷雨到,鲅鱼跳、丈人笑。是一句谚语。没有下一句。

青岛有句民谣“谷雨到,鲅鱼跳、丈人笑”,指的是每年春季开海后,女婿要给自己丈人送两条新鲜肥美鲅鱼以尽孝道的民间习俗;

闺女婿送鲅鱼的习俗,最早是起源青岛崂山沙子口,是极具当地特色的古老文化传统,表达的是晚辈对长辈的感恩和孝顺。

源于民间口口相传

四五月间送鲅鱼的具体起源,现已无法考证,有的只是民间口口相传的孤儿小伍被收养,后来老人的闺女嫁给了小伍,在一年春天谷雨前后老丈人临去世前希望吃一条春天的鲅鱼,小伍因为风大浪急,打回来鱼时老丈人已经去世,未能满足吃肥美开春鱼的愿望,因此年年用鲅鱼祭奠老人的民间故事。

此故事出自哪朝哪代也无从考证,但在我幼时记忆力,每逢谷雨前,是我姥姥给我讲的睡前故事中,必讲的的传说。

送鲅鱼与吃鲅鱼

青岛的传统里,给老丈人送鲅鱼是讲究一定的仪式和规则的。整个过程包括“送鲅鱼和吃鲅鱼”两个环节。

送鲅鱼意味着女儿女婿的孝敬之意,吃鲅鱼则是充满着长辈对小辈的祝福与厚爱。送鲅鱼无需赘言,而吃鲅鱼的过程是充满着传统仪式感的。

吃鲅鱼的传统仪式,尤其是第一年上门的新女婿,必须要有茼蒿辅以豆腐炖炖鲅鱼块。

茼蒿谐音“同好“,豆腐谐音“都福”,这是长辈祝福小辈“百年同好””全家福寿安康“的传统寓意。

后面吃鱼时候,小辈们则需恭恭敬敬的等长辈先动筷(老家成为“见鲜”),然后说一句"好,都吃吧“,小辈们方可动筷。

为何要给丈人送鲅鱼?经过了100多年的传承,崂山鲅鱼礼已经成为青岛的一种民俗。“这项民俗最早兴起于崂山沙子口一带,最初,渔民们把谷雨前后打回来的第一拨新鲜春鲅鱼送给家中长辈品尝,后来,随着社会风俗和社会环境的演变,才变成了给老丈人送鲅鱼。”田清来说,全国只有青岛有此风俗。之所以选择鲅鱼作为尽孝的载体,田清来也曾研究过,“首先,鲅鱼价格相对亲民,而且食用普遍,味道鲜美。此外,青岛作为一个海滨城市,选择送海鲜尽孝合乎情理,有地域特点。”田清来说,“还有,鲅鱼个头比较大,作为礼物送给长辈好看。你看,立虾虽然也是青岛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海鲜,但是个头小,拿来送长辈显得小气。女婿给丈人送礼,当然得大方,能拿得出手才行。 ”

鲅鱼饺子在胶东一带很有名气,威海人也特别爱吃。因鲅鱼鲜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更深得当地人喜爱。做为饺子馅料儿的鲅鱼肉质更鲜美,无需加其他多余的调料,和入少许姜葱、韭菜,细腻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基本在威海各大小饭店都能吃到,不过做得好的那些靠海的渔村或饭店,靠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多选用刚刚上岸的新鲜大鲅鱼做馅。因此若来威海旅游,选择住在渔村的朋友,可别忘了尝尝特色的鲅鱼饺子。

温馨的胶东饺子食俗

2011年,胶东海鲜饺子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胶东饺子食俗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许多老威海人的日常生活中,元旦、春节、中秋等传统佳节都要吃饺子,尤其是在除夕之夜,更要吃饺子。饺子被称为“馉饳儿”和“元宝”,寓意辞旧迎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结婚时也要吃饺子,而且饺子馅要有包括鲅鱼馅在内的八山八海(即八种山珍、八种海产品),祝福新婚夫妻日子过得八面玲珑。结婚时新郎新娘吃的馉饳儿叫“遇见盅”,寓意一见钟情、姻缘美满。

孩子出生时、金榜题名时、迎客送行时、亲友团聚时等都要吃饺子。

我市周边地区曾流传这样一句俗语:谷雨到,鲅鱼跳,老丈人笑。意思是谷雨前后,鲅鱼最为肥美时,女婿要送老丈人两条大鲅鱼,回来时还要拿回来一条,表示孝敬和分享。此外,新女婿刚上门时也要拎一条新打捞上来的鲅鱼,越大越好。鱼越大,表明女婿越能干,岳父岳母在街坊四邻眼里就越有面子。

如今,以鲅鱼水饺为代表的胶东饺子食俗已经融入威海人的血液里,有着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和特征,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随着社会的发展盒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的人想尝尝威海的鲅鱼水饺,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发扬威海的民风民俗。

福和楽是威海长长行行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一款自主品牌,主打威海地域美食,鲅鱼馅,黄花鱼馅,鱼香虾饼,虾滑等等。充分吸取了民间制作工艺,结合现代生产技术,自主研发的新产品,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新的餐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