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行业深度报告:从下游需求看工业缝纫机的复苏

员工 0 79

工业缝纫机行业深度报告:从下游需求看工业缝纫机的复苏,第1张

工业缝纫机行业深度报告:从下游需求看工业缝纫机的复苏
导读: 11 缝制机械是纺织服装的关键设备 缝制机械是缝制 行业 关键设备,行业拥有较长产业链。 缝制机械行业是以生产缝纫机为主,裁剪、 熨烫及粘合等机械为辅的专业设备制造业,主要由零部件供应商、

11 缝制机械是纺织服装的关键设备

缝制机械是缝制 行业 关键设备,行业拥有较长产业链。 缝制机械行业是以生产缝纫机为主,裁剪、 熨烫及粘合等机械为辅的专业设备制造业,主要由零部件供应商、整机制造商、经销商、研究机构 等组成。按缝制工序先后分类,缝制设备主要包括三大类:缝前设备、缝中设备和缝后设备(图 1):

(1)缝前设备: 缝前设备主要包括裁床、铺布机等用于裁剪、铺开布料等缝纫前道工序的加工设 备;

(2)缝中设备: 缝纫机缝中设备是通常所指的缝纫设备,主要可分为:通用缝纫机、专用缝纫机、 装饰用缝纫机,其中通用缝纫机包括工业平缝机(包括普通平缝机、中高速平缝机、高速平缝机、 半自动平缝机、全自动平缝机等)、服务行业缝纫机、包缝机、链缝机、绷缝机,专用缝纫机包括 专用缝纫机主要包括:锁眼机、套结机、钉扣机、暗缝机、双针机、自动开袋机等,装饰用缝纫机 包括电脑绣花机、月牙机、花边机等;

(3)缝后设备: 缝后设备主要包括熨烫、包装设备等用于熨烫、包装等服装生产后道工序的机械 设备。按应用领域分类,缝制设备主要包括生产加工服装等产品的专业缝制机械设备以及满足家庭 缝补及手工创意需求的多功能家用缝制设备。缝制机械设备应用领域广泛,除纺织服装行业外,还 广泛应用于鞋帽、箱包、皮革、玩具、复合材料、家居用品、户外用品等需要裁剪、缝合和装饰等 领域。

12 缝纫机需求与下游紧密相关,疫情后下游投资有望回暖

近年来服装下游行业投资保持稳定。 服装行业是缝制机械的下游,从下游的表现看,近年来行业 需求整体稳定。根据 Wind,2010 年以前我国服装产量保持较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服装产量在 波动中增长,总体保持高位,2019 年总产量达 245 亿件,较 2018 年增长 987%(图 2)。从 纺织服装、服饰业收入来看,2010-2016 年保持快速增长,2017-2019 年行业收入有所下降, 2019 年行业收入 16 万亿元,同比下降 641%(图 4)。尽管行业的产量和收入处于震荡状态, 但是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较为稳定,在 2010-2015 年的快速增长之后,2016-2019 年的行业 投资维持在 4500-5000 亿元的水平,2019 年固定资产投资达 4990 亿元,同比增长 180%(图 6)。

受疫情影响,上半年行业景气度下降。 2020 年初的新冠疫情导致人们减少了出行和消费,服装行 业的需求也出现下滑。2020 年 1-6 月我国服装产量同比下降 1369%(图 3),1-7 月 行业 收入 下降 15%(图 5),1-8 月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 3420%(图 7)。(数据公布日期有差异, 故月份不统一)

行业投资降幅缩窄,叠加投资旺季,行业需求有望回暖。 尽管 1-8 月投资下降 342%(图 7), 但是从单月的情况来看,我们发现行业投资的降幅在逐月的缩窄(图 8),单 20 年 8 月的投资额 已经接近 2017 年的 8 月水平(图 9)。考虑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从中长期维度看, 服装消费具有一定稳定性,而经历 19 年需求下滑,20 年疫情进一步压抑了消费需求,我们认为 行业投资有望回升。从过去的 历史 来看,行业的 6、10、12 月投资存在投资高峰。我们认为因受 疫情影响,20 年 6 月的投资峰值较低,但在接下来的 10、12 月投资高峰中,我们认为压抑的服 装消费需求有望逐渐释放,行业的投资需求也有望回暖。

13 工业缝纫机需求处于底部,拐点有望到来

我国是缝制机械生产大国。 根据产业信息网,截至 2014 年底,我国缝制设备全年共完成工业生产 总值约 615 亿元,生产各类缝制机械 1214 万台,约占世界产量 75%以上,为全球第一大缝制机 械产品生产国。近年来,行业中一批骨干企业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在设计研发、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投 入,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使得我国与缝制机械强国间的差距逐步缩小,进而拉动了我国从缝 制机械生产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我国工业缝纫机具有周期性,18-20 年持续筑底。 根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统计,2019 年我国工业 缝纫机产量达 697 万台,同比下降 1702%,238 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 2764 亿元, 同比下降 1180%,利润总额 1546 亿元,同比下降 2935%。从 2010 年以来的数据看,2011、 2013、2018 年行业均出现产量的高点,我们估算行业周期大约 4-5 年左右(图 10)。自 2018 年下半年行业增速下滑以来,行业已经经历了 2 年左右的调整,我们认为新的行业上升周期有望 即将到来。

我国的工业缝纫机出口多年来持续旺盛。 根据 wind 行业数据,2019 年我国工业缝纫机出口达 3894 万台,同比下降 409%。根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微信公众号援引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缝制机械出口的金额达 2486 亿美元,其中亚洲是最主要出口地区(图 12),主要出口国 家是越南、印度等(图 13)。1-7 月我国工业缝纫机出口量 17486 万台,出口额 525 亿美元, 同比分别下降 2523%和 2731%。7 月当月工业缝纫机出口量 3308 万台,出口额 7884 万美元, 同比分别下降 1968%和 3379%,环比分别增长 4921%和 3212%。

疫情导致上半年需求下降,下半年降幅有望逐渐缩窄。 受疫情对服装需求的负面冲击,上半年缝 制机械行业需求也出现下滑,但降幅逐渐缩窄。根据 wind,2020 年 1-7 月缝制机械累计收入 1351 亿元,同比下降 17%,7 月单月收入降幅约 12%,降幅逐月缩窄(图 14,图 15)。我们认为随着疫情逐渐好转,服装的需求也有望修复,而经历了接近 2 年的行业调整也有望结束,缝制机械 的需求有望迎来复苏。

加工生产是服装行业重要的生产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受益于我国各个地区在市场化 的经济环境下能够集中区域资源优势,也受益于我国有丰富的原材料供应来源,我国服装行业过去 十几年保持快速发展(图 2),也同样带动了产业链的进步。服装产业链上各环节主要包括原材料 供应、纺纱、织布、印染、后整理、成衣生产、品牌服装管理等。从产业分工来看,服装行业的业 务领域包含:服装研发和设计、服装加工生产、服装品牌管理及零售。行业主要参与者包括服装生 产加工企业和品牌服饰经营企业。根据万代股份招股说明书,服装生产制造行业处于整个服装产业 链中下游,也是我国服装产业经营者较为集中的领域,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行业特点。从行业内主 要玩家来看,根据搜狐网援引服装智造,目前我国的大型代工厂包括联泰公司、联业公司、溢达公 司、江苏晨风集团、香港永嘉集团、大杨创世公司、申洲集团、长江制衣有限公司、夏梦• 意杰集 团、晶苑集团等。

服装缝制企业规模差距较大,大企业持续发展。 我们统计了行业中部分从事服装代工的上市公司 的收入和业绩情况(图 17、19),我们发现与行业整体的波动性不同(图 4),具有较大规模的 公司的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呈上升趋势(图 18、20)。我们认为反映了行业内龙头具有更强的优势, 进而在市场份额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效率的提升年是大企业增长的关键。 为了衡量比较公司的收入和投入情况,我们将部分公司的固 定资产加总,并与收入增长作比较。我们发现,排名领先的大型企业的固定资产保持快速增长(图 21)。同时发现其固定资产周转率出现下降(图 22),反映企业为创造同样的收入所需要的固定 资产在变多。然而从归母净利润率的角度看,我们发现代表的大型企业归母净利润率是波动上升的 (图 22)。结合固定资产周转率的下降、归母净利润率的提升两个现象,我们认为大企业加大投 资后,尽管收入增幅边际下降,但却使得利润获得更快增长,我们认为企业的投资不仅提高了产能, 同时也带来了效率的提升。

设备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选取了申洲国际、晶苑国际等规模较大的代工厂进 行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对设备保持了较大的投资强度,与此同时人均产量和人均创收都实现增长。从申洲国际的报表来看:自 2009 年以来申洲国际的物业、厂房及设备固定资产和员工人数都保 持持续增长(图 23、图 24),从资本开支结构看,用于生产设备的占比在 40%-50%左右的规 模(图 25)。而随着设备的持续投资,我们发现其员工的人均生产效率也持续提高,从 2009 年 的 038 万件/年,提升到 2019 年的 050 万件/年(图 26)。

大企业可能更重视设备的“质”。 我们认为缝制设备的技术存在不断迭代升级的趋势,而不论是 大的技术跳跃还是小的技术升级,都将对加工企业的人均生产效率带来提升。而从上市公司的报表 来看,大企业通过投资更高效的设备,人均厂房设备金额提高(图 31),尽管没有带来单设备的 产量提升(图 32),但明显提升了人均生产效率(图 26)。我们认为大企业具有更高效的人员 和设备组织协调,并通过设备投资更大的发挥人工作用/降低人工依赖。我们认为随着未来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更加高效的生产设备需求将持续旺盛。同时,我们认为随着设备的技术升级,纺织 /缝纫设备终端售价也有望提升,设备销售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针织与梭织是两种最为主要的服饰缝制方式。针织是利用织针把各种原料和品种的纱线构成线圈, 再由一个线圈不断套结连接而成的织物;梭织是织机以投梭的形式,将纱线通过经、纬向的交错而 组成的织物。它们所需使用的缝制器械主要都为平缝机、双针车等。我们分别从针织与梭织服饰这 两个市场入手,对小型缝制企业进行分析。

31 针织服饰行业情况

制衣企业画像:50 人以下的企业数量众多 。我们近期统计了金奇点网站上的 8481 家针织制衣企 业(数据截止至 9 月),其中员工人数 50 人以下企业 4945 家,占比 583%;50 人以上 200 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 3502 家,占比 413%;200 人以上企业 34 家,占比 04%;500 人以上 企业 7 家,占比 008%。200 人以下的企业占比超 99%,市场被数量众多的小型、中型企业占 领(见图 33)。

成立时间在 2 年至 5 年之间的针织制造企业占比较高。 根据金奇点网站数据,成立时间在 2 年以 内的企业有 1426 家,占比约 1681%;成立时间在 2 年至 5 年之间的针织企业有 4178 家,占比 4926%;成立时间 5 年以上的针织企业有 2877 家,占比 3392%。多数企业都在最近 5 年内成 立,我们认为针织制造工业的市场规模存在上升的趋势,小型针织企业或是规模增长的主体(见图 34)。

从统计数据看,小企业的人均年产量/产能更大。 我们从 8481 条针织企业数据重能随机抽取了 34 家拥有 200 名以上员工的企业,216 家员工人数在 200 人以内的企业。我们统计人均工厂面积, 发现小于 50 人的小型企业人均工厂面积最小,约 20 平方米/人,200 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人均面 积最大,为 54 平方米/人,我们认为反映小企业的生产环境更为紧凑(见图 35)。部分企业同时 披露了年产量数据,我们认为更接近年产能的概念,主要反映了企业的产能情况。根据统计,从人 均年产量/产能来看,员工数少于 50 人的小型企业的人均年产量/产能最多,为 53931 件,50 人 以上的企业的人均年产量/产能具有波动性,约 20000 件(见图 36)。

从设备量看,小型企业人均平缝机数量更多,大型企业每架平缝机平均年产量/产能更多。 我们统 计上述企业的各种设备保有量情况,(1)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发现(

浙江发布消息,2020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浙商勇担使命、展现担当。

2021年1月18日晚,浙江经济界的“奥斯卡”——2020年度风云浙商名单正式发布,十个风云浙商奖项和一个特别奖逐一揭晓。

本届风云浙商都有谁?带你了解~

(按姓氏笔画排序)

当选的风云浙商中,既有日夜无休保障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供应的抗疫英雄,也有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确保供应链安全的浙商榜样;既有利用数字技术为实体经济赋能的商业领袖,也有几十年如一日钻研尖端技术的大国工匠;既有在传统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冠军,也有在助力全面小康等领域默默耕耘的创业标兵。

在2020这个特殊的年份,他们相映生辉、谱写新篇。

这几位上榜的风云浙商,小布带你一起来认识~

于英涛 新华三集团总裁

新华三是全球知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企业级WLAN市场份额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在浙江省所有企业中排名第一。作为新华三在智能创新道路上的领航人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行业领军人,于英涛助力国家“新基建”建设,带领新华三成功由基础设施提供商转变为“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

马建荣 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疫情之下,马建荣积极组织复工复产,稳定数万员工的就业,在全力保障海外订单生产的同时,做强“内循环”。2020上半年,申洲利润逆势上涨达到2512亿,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市值逼近2000亿元。

李天天 丁香园创始人

李天天是疫情数据的最早整合者,全国最早上线“疫情实时动态地图”的媒介;他还是医学知识的普及者,通过专业权威的内容分享平台、丰富全面的数据积累等,覆盖千万大众用户,其中包括200万医生用户。丁香园已成为行业规模最大,且极具影响力的 社会 化媒体平台。

陈尔容 恒锋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尔容致力于为精密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一把好刀”,打破了精密刀具细分领域长期被国际品牌所主导的局面,成为国内刃量具行业自主发展的标杆引领企业。2020年,恒锋获得浙江省政府质量奖。

陈保华 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1989年陈保华创立华海药业,将企业打造成集化学药、生物药、医药包装及贸易流通为一体的医药企业。是中国首家通过美国FDA制剂质量认证并自主拥有相关文号的制药公司,此外还通过欧盟、WHO、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等国际主流市场官方认证,在制剂出口以及国际化发展领域走在了国内医药行业的前列。

庞惠民 浙江大立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疫情来袭,庞惠民第一时间发动全体员工加班生产红外成像测温仪,日产能从100台提升至300台,成为工信部最早组织向疫区供应红外成像测温仪的3家企业之一。大立 科技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热成像技术核心器件、机芯组件到整机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是浙江省首批军民融合示范企业榜首单位。

徐爱华 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爱华从无到有,13天时间就生产出防护服、隔离衣等物资,送到武汉等地捐赠给抗疫前线。她是白手创业的典范,她的创业历程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班纳吉和迪弗洛作为典型案例收入他们的著作《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里,成为全球创业者的学习榜样。

韩树人 鲜丰水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7年,韩树人来杭州打工,从一名晚班保安到推着三轮车创业,一步步蜕变为全国2000多家门店、300多个全球合作种植基地的鲜丰水果创始人。23年如一日艰苦奋斗,而今,鲜丰水果在韩树人带领下,已发展成为集新零售、智慧冷链物流和供应链B2B的全渠道数字化平台,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水果企业之一。

鲁建国 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疫情之下,鲁建国带领企业克服复杂严峻的生产形势,短短二十几天,把高于平时百倍的订单任务全部按时完成,超过1亿只医用口罩如数发往全国各医疗机构。振德医疗的口罩日产能,从70多万只提升到800余万只,企业的效益也爆发性地增长,今年前三季度企业营收812亿元,是去年全年的4倍。

熊雄 浙江山屿海 旅游 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熊雄开创式地将康养与文旅结合,打造旅居度假养老的独特模式,伴随老龄化 社会 的到来,让老年人养老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山屿海通过业主托管、合作自营自建方式,在全国和海外有60余个旅居度假基地。他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生态养老、生态 旅游 、生态农业“三驾马车”。

童亚辉 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浙江是个能源小省,童亚辉在浙江打造能源产业大省的过程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带领企业实现了“电力、油气、能源服务”三大产业并举。2019年浙能营收破千亿,2020年利润上百亿。围绕能源安全新战略,他率先提出“市场换资源”思路,在推动绿色能源发展上,浙能自主创新多项技术并获成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