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传说起争议:董永并未遇到七仙女

老婆 0 85

七夕传说起争议:董永并未遇到七仙女,第1张

七夕传说起争议:董永并未遇到七仙女
导读:由于牛郎织女相会和七仙女下凡两个爱情神话故事与七夕有关,因而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也被称为古代的情人节。但从古至今,七仙女与董永的传说一直存在争议,而且迄今仍没有争出结果。董永是下层小人物还是有身份的人汉书记载其为高昌侯董忠曾孙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

由于牛郎织女相会和七仙女下凡两个爱情神话故事与七夕有关,因而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也被称为古代的情人节。但从古至今,七仙女与董永的传说一直存在争议,而且迄今仍没有争出结果。

董永是下层小人物还是有身份的人

汉书记载其为高昌侯董忠曾孙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一般读者印象中,董永应该是个穷小子,是古代最低层劳动者形象,靠给人家打工生存,其一度家贫如洗,故父亲病死后只能卖身葬父。

晋人干宝搜神记中称,董永早年死了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耕田种地,董永推着小车跟着干活。后来父亲死了,无钱埋葬,董永只好卖身为奴,换回钱来为父亲办丧事。此即千乘人董永事迹: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

从干宝所述来看,董永是个汉代农民,确是社会下层的小人物。搜神记是笔记小说,史上是否真有董永原型查阅史书,汉代还真有一个千乘人董永。

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记载,董永的曾祖父董忠,是汉宣帝刘询的随从警卫。地节四年,长安男子张章找到董忠,揭发已故勋臣霍光之子霍禹谋反。董忠立即上报给上司杨恽。

霍禹被镇压后,张章、董忠、杨恽作为有功之人,均得到了朝廷的奖赏,升官加爵。董忠被封为高昌侯,赐千户,后因犯法被削户,只保留79户。但董家从此有了爵位,其子董宏、其孙董武先后继承位。

在汉哀帝刘欣元寿二年,董武因其父董宏佞邪,被剥免了封侯。一直到建武二年五月,在刘秀当了皇帝之后次年的拨乱反正中,董家才被恢复了爵位,董忠的曾孙、董武之子董永,承袭高昌侯。

如此说来,董永在当年绝对是有身份的人。至于其为何沦到卖身葬父的地步,有人分析或与其父亲爵位被剥夺、家庭突遭变故有关。

董永是个有身份的人,这也为古人所认同。如在山东临沂吴白庄画像石墓门楣上发现的一幅董永故事绘图中,董永便是戴进贤冠的形象。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

但有身份的董永与穷小子董永是同一人吗并无直接的说法。

董永是浪漫青年还是道德楷模

汉代孝子传是其卖身葬父的最早版本

董永广为现代人熟悉,是因为其与七仙女之间的爱情传奇,董永因此在现代人眼里,是一个走了桃花运的浪漫青年。

从考古发现和古代传说来看,董永的故事在西汉即已流传。但董永的早期形象并非浪漫青年,而是一位十分难得的孝子,在当时已作为公民道德楷模,为提倡孝道的儒家文化所赞扬和推崇。

汉人刘向孝子传中说得更细节化: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

这就是董永卖身葬父一说的最早版本。刘向的孝子传已佚失,如今人们所见有关董永的文字,都是搜神记、太平御览等作品转引后保留下来的。有人怀疑孝子传是后人托名刘向的伪作。但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在汉代画像石上已出现孝子董永的形象。

清乾隆五十一年发现的山东嘉祥东汉晚期武梁祠画像石中,刻绘了17幅孝子传图,其中后壁便有董永事亲图:画面上有一辆独轮车,即所谓鹿车。老者手持鸠杖,坐在独轮车上,车上有盛食器皿,独轮车停放在大树荫凉之下。一年轻农民手持农具,扭头望着老者。

画面上有董永千乘人也、永父题记,明确无误地表明,这图中的年轻农民是孝子董永,老者为董永的父亲。

除了山东境内多处发现董永事亲图,四川等地也发现过,虽然细节和形态有所差别,但主题大同小异。如在四川乐山柿子湾I区1号崖墓中发现的董永事亲图,与武梁祠画像石中的画面很相似:画面左侧有一棵大树,董老父坐在大树下的独轮车上,树枝上悬挂盛器;右侧董永半转过身来,一手执锄,一手便面,为树下的父亲扇风取凉

董永能为古人所传颂,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是孝子。在父亲病逝后,卖身葬父则进一步强化了其道德楷模形象,这也是他日后收获与七仙女爱情的前提条件。

董永遇到的是织女还是七仙女

宋元时期董永遇仙传最早称七仙女七月七日下凡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正是在卖身葬父后发生的,可视为民俗学对其孝行的奖赏。

最早提及董永遇仙传说的,是汉末才子曹植。曹植在其悼念父亲曹操的灵芝篇中写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最早对董永遇仙作开放式描写的,是搜神记。原文这样: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大概意思是,董永依承诺前去债主家打工还债的路上,遇到一个漂亮姑娘,姑娘主动提出做他的妻子。董永推脱不过,遂答应姑娘结为夫妻。这样,夫妻俩一起来到了债主家打工。

债还完、夫妻双双把家还时,这妇人才说出了真实身份天之织女。原来天帝为董永卖身葬父行为而感动,遂派自己的小女下凡,帮董永一起还债。

织女什么时候变身为七仙女这是一个有趣的流变过程。

在早期传说中,董永与牛郎的妻子都是织女。织女是什么人司马迁所撰史记·天官书中有一种说法,织女,天女孙也。天帝的孙女咋能既是董永的妻子,又是牛郎的媳妇天帝之家也不能一女嫁二夫。在隋唐时期,这段人仙之恋被合伦理化,借用天上的织女星有三颗一说,将一织女换成了三织女。

这样,董永与牛郎所娶对象,就不是同一位仙女,男女婚姻关系就正常了。为了让三织女说深入人心,古人还借用史记·殷本纪中三人行浴的传说,捣鼓出三织女浴于池的故事。

在唐人所写敦煌残卷董永变文中,三位织女由此出世,而且让董永和其中一位织女生了一个儿子董仲。

但这样一改,董永与牛郎成了姐夫与妹婿的关系,仍扯在一起;而且到底与三位织女中哪位做夫妻也说不清。宋元间董永遇仙进一步发展,流变出了七仙女这一新形象。让与董永相恋的织女和与牛郎结合的织女完全分开,董永与牛郎的传说不再纠缠不清。

七仙女被明确为董永老婆,首现于宋元间清平山堂话本董永遇仙传,所生之子也由董仲变为汉代儒生董仲舒:董仲舒一心寻母,道士严君平指点迷津:难得这般孝心。我与你说,可到七月七日,你母亲同众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药,那第七位穿黄的便是。

这以后,有关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越发丰富,出现了董秀才、遇仙记、织锦记、槐荫别等各种版本的董永遇仙故事。

董永到底是山东人还是湖北人

明嘉靖唱本织锦记称其为润州丹阳县董槐村人

随着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深度流传,董永的籍贯却越来越复杂。在中国,目前至少有十几个县市的志书中都称是董永的故乡,当地都能找到董永祠、董永墓或仙女坟的遗迹与传说。

董永籍贯的变化,同样十分有趣。

隋唐以前,董永是山东人,即所谓千乘人。但由于千百年来行政区别的不断调整,千乘县现已不存,董永到底是山东哪里人,出现争议。与千乘有联系的青州、博兴、广饶等几个县互不相让,都说董永是俺这里人。

到了唐代,人们更多的认为董永是湖北人。此说的最早出处见于董永变文,里面有孝感先贤说董永一语。清康熙孝感县志亦有这样的说法,孝建元年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孝感与安陆因此都称当地是董永老家。

宋代以后,董永的籍贯更多,除山东人、湖北人外,还有江苏人、河南人、河北人、山西人等多种说法,其中以江苏人一说最有影响,家住丹阳,姓董名永嘛。但江苏人意见也不统一。明嘉靖唱本织锦记中称,董永字延年,润州丹阳县董槐村人;同省的东台市则坚持认为,董永是东台人。近几年有媒体又现新说,认为董永是个老南京,乃南京江宁人,南京云锦与织女附会到了一起。

而在现代,认为董永是安徽人的比例上升。这或与黄梅戏天仙配的成功传播有关。黄梅戏源于安庆,大家自然认为董永是安徽安庆人。但同省的马鞍山市认为,马鞍山境内的小丹阳才是董永籍贯地。

董永的籍贯众说纷纭,还能举出不少争议。争议的背后,至少说明董永与七仙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不缺生存的土壤,这比证明董永是哪里人更有意义。

声明:一方钩沉栏目文章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

春秋吴国公子季札,生前封邑延陵。几百年后,吴家一代兄弟两人,兄长为官,三妻四妾,还和丫环生一女,排行第七,府中叫她七**。七**长大后,因母亲卑贱,只能混杂在丫环长工中干活。吴府附近有个家境穷困却是至孝的少年,名叫董永。他因向吴府借钱葬父,要做三年长工抵债。进吴府后,七**常和董永一起劳动,互相爱慕,偷食禁果,并怀孕在身。吴老爷盛怒之下,赶走董永,囚禁了七**。吴家老二听说侄女之事后,便去求情,要哥哥成全两位年轻人。见哥哥冥顽不化,对侄女又不能见死不救,吴老二便在吴府内外好心人的帮助下,在七**临产之夜来到延陵,派人把婴儿送到董村的老槐树下交给董永,同时连夜把七**用船转运到访仙,藏在家中。明代时,经过文人洪梗的采编、整理,将此收入他的《清平山堂话本》。嘉靖前后,民间艺人又依据宋元话本《董永遇仙》改编成戏曲《槐荫树》、《织锦记》、《遇仙记》等,将董永的形象搬上了舞台。到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安庆黄梅戏《天仙配》使“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情节更加完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如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一曲优美动听的对唱,已流传天下。

文言文翻译:《董永之妻》汉董永,干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从葬,乃自卖为奴,以供葬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供共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惧。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葬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报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答案补充

汉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时就死了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父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用小车载着父亲,自己跟着。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就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事用。主人知道他贤能,给了他一万钱而且打发他自由地走了。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对董永说:“(我)把钱给了你了。”董永说:“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主人说:“(这)妇女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就行)。”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织完了。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最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说完升上高空而离去,不知到哪儿去了。答案补充

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 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

不是一个故事。《牛郎织女》是神话故事,而《天仙配》是神话小说。

《牛郎织女》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神话故事,它的流传早于七夕节的形成。

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有现存文字记载的牛郎织女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地域分野最早见于汉代史籍,《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长篇神话小说《天仙配》,主要讲述了美丽善良的七仙女爱上了朴实憨厚的青年董永,私自从天庭下到凡尘,冲破重重阻挠与董永结为夫妻,玉皇大帝得知怒不可遏,命令七仙女立刻返回天庭,七仙女为了不使董永受到伤害,只好忍住悲痛,在槐荫树下与董永泣别的故事。

扩展资料:

《牛郎织女》起源: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萧统编纂的《文选》。

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

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

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

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东汉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牵牛星之天文学名称),织女二星神当会。”由以上诸材料可以看出,人们逐步为牛郎织女这两个相距甚远的星辰附会了爱情故事。

《古诗十九首》首选透露出了这一信息,这里的牵牛、织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而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从此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

《天仙配》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简介:

《天仙配》是中国古代神话爱情故事。原作是民间流传的老本子。1951年由安庆市文化馆的班友书第一次改编,其中《路遇》一场参加第一届华东戏剧汇演,获大奖。

班友书的改编把民间冗长的本子改为七场,改七仙女受命下凡为主动下凡,改董永书生为劳动人民,改傅员外傅善人为恶霸地主,总之删繁就简,形成了《天仙配》本子的基本框架。

班友书是解放前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擅长古典诗词,改编《天仙配》时,用古典诗词重新填写了许多唱词,奠定了现代《天仙配》的基础。后来陆洪非借走班友书的改编本,在此基础上再次改编,但基本没有超出班友书已经打好的框架。

参考资料:

-《天仙配》

-《牛郎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