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亲情细节 每次给爸爸妈妈写信总是称“您们好”,哪管是否犯了汉语言的禁忌,原因是有一次哥哥写信回家时写“你们”,好让妈妈难过了很久,妈妈说看到“你们”的感觉就像儿女站在自己面前与两个不相干的人讲话。于是我们将方言的第二人称复数尊称直接翻译成了
亲情细节 每次给爸爸妈妈写信总是称“您们好”,哪管是否犯了汉语言的禁忌,原因是有一次哥哥写信回家时写“你们”,好让妈妈难过了很久,妈妈说看到“你们”的感觉就像儿女站在自己面前与两个不相干的人讲话。于是我们将方言的第二人称复数尊称直接翻译成了普通话的两个字———一个“您”,一个“们”,没有汉语言文字家的挑剔,我们写得心安,爸妈看得也舒服。 父母年纪大了,总是很在意儿女对自己的态度,生怕自己的哪些行为或言语不能令儿女满意,他们小心谨慎的样子让我看着就心酸:我是你们身上掉下来的,难道还会嫌你们吗?有一次放假回家走进自己的房间时发现床上的被套、床单、枕巾都换成了新的,妈妈头上的白发也不见了,妈妈是信了我的一句话:放假时我把男朋友带回来你们看一下。眼睛里的泪直想落下来但还是被忍住了。吃饭的时候,妈妈小心地问了一句:怎么这次没有同学跟着你来玩?虽然以前我每次放假都带着同学来玩,但我明白,妈妈这句话的重点绝不是问我所有的同学。我敷衍过去了,有很多事情,妈妈是不懂的,但她多想帮一下自己的女儿。 无意间听到了爸妈的谈话。我的房间在他们的房间的前面,中间隔着一堵墙,未封顶的。大年初一的早上,有一点新年兴奋感的我早早地就醒来静静地回忆自己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爸妈开始卧谈了,上了一点年纪的老夫妻总喜欢在冬天的半夜醒来在床上躺着谈自己的儿女,谈一些琐碎的事情,回忆一下年轻的时候。听见妈妈叹了一声气,“怎么办呢?我们只有做一下大华的工作,让他给点钱给丫头算了。”原来是在商量给我压岁钱的事,年前办年货及接二连三的人情将家里的流动资金给挖空了,而放在妈枕头底下包得严严实实的是给我上学用的,谁也不能动。 我本来就不小了,小时候那种不顾家境贫困向父母吵着要压岁钱的、无知的我已经不存在了,上了大学后已学会理财自己过日子的我懂柴米油盐贵。“不要紧,我早已攒好了两张新二十的给她。”在他们眼里,我依然是那个流着眼泪鼻涕的小女孩,或者说,对于他们来说,我永远也长不大。我决定躺在床上不动或者尽可能让抽噎的嗓子归于平静而让泪水静静地滑落,不然我和他们都会难为情。早上,当父亲将用红包包住的压岁钱递给我时,我依然开心地大叫“爸爸真自觉”。 从我家到街上有一条小路,自从离家在外求学后,这条小路便成了我整理情绪的地方:走过这条小路,将求学的压力抛在脑后;走过这条小路,将满腔的乡愁暂且搁下。每次放假回家,只要我下车后一出现在路口,妈妈就会推着车去帮我卸下沉重的行李,每次离家时,他们又会将假期叮嘱过无数次的事情再说一遍,直到我上车后还能听到车外“到了学校打个电话回家”的声音。我想,这条路也是他们整理情绪的地方,在路的那头见到我的惊喜会化为平静,好像我日日都在他们身旁,送走儿女后的失落在这条路上会化为理解,知道自己的儿女各有自己的追求。 我不是一个爱哭的人,但想到父母的点点滴滴时会忍不住;我不敢对他们说“我爱你们”,但又怕想说的时候已经晚了;我的感情并不细腻,但想到亲情又会记起各种哪怕是细微的语气变化的细节。我已经是个大人了,不是吗?但我还是个孩子,不是吗?
我从上初中起就开始上一所省重点的寄宿制学校。虽然后来也陆陆续续有过几次短暂的走读,但是我的六年中学生涯基本是以寄宿为主的。
能培养独立性是一定的,每个宿舍就是一个 社会 。我清楚的记得隔壁宿舍的就有一个女孩经常被欺负。为什么欺负她我已经忘了,应该与她自身性格有关。比如冬天她洗了衣服,她不在的时候。宿舍别的女孩就给她衣服上不停的泼水,她的衣服往往一个月都晾不干。还有比如把扫地的垃圾放到她床上之类的。后来,这个女孩转学走了。所以其实寄宿能培养的所谓的独立性不是生活上的独立性,而是精神上的独立性。为什么?因为在那个地方校园霸凌会更隐晦,给你无尽的精神压力,在生活中很多小事上没完没了,却还抓不到把柄。
其次,寄宿学校管理很严格,学生全天生活在被监视中,班主任的奖金也是和学生纪律挂钩的。所以,鼓励学生告密、培养告密者。是我们那个年代寄宿学校很多班主任的选择。我初中寄宿那几年始终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在白色恐怖之中,我培养出来一个能力。我知道班主任宿舍和训导主任家的灯每天早上几点亮,训导主任每天几点从家里出门在哪块区域晨练,哪里是早恋情侣们约会的安全时间和安全区域。训导主任每天第一次在教室后门巡视的大概时间区域······一场侦查与反侦查的较量。
寄宿学校培养了我很多能力,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一直比较强。工作上还算顺利。但是也给了我很多性格上的缺陷。比如,对人的不信任,也许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做什么都害怕被人告密,我很难去相信一个人。我也没办法去依赖一个人,恋爱中也是如此。最可怕的一点是我想逃离我的家庭,从小一个人在寄宿学校长大,大学在外地上,对家庭的依赖程度非常低。一年见上一到两次面,我没有办法和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一有矛盾我就想逃离。我非常喜欢一个人呆着,比见朋友和参加聚会都能让我开心。
所以,这就是你们想要的独立性吗?
“寄宿制”在很多小城市或者偏远乡镇来说较为普遍,归其原因,我认为有几点:
1、 父母太忙顾不上照顾孩子 。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或者家里太忙。总是没有时间照顾接送孩子,干脆不如让孩子寄宿,这样省心。
2、 客观原因 。确实有些孩子家里离学校太远,接送孩子太远,实在不够方便,选择寄宿。
3、 学校管理严格,自己又不会管理,不如交给学校 。有一部分父母抱着孩子到学校就交给老师了,有问题老师会联系我们的;况且自己又不会管孩子,放在学校里老师照顾的总比自己好吧。
“寄宿制”最初针对的是初中孩子从村里到镇上去上学,由于路途太远而设立的。现在“寄宿制”已经是很多民营学校的专利。象我们的当地实验中学那就是只有走读生,没有寄宿生;而10年兴起的民营学校则全都是以寄宿生为主。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建议高中以下孩子不宜住宿,尽量走读。原因是:
1、 高中以下孩子心智处于成长的关键期,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这是孩子内心产生力量的源泉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外在世界处于 探索 ,实际上很多时候充满了恐惧,这是一个人对于未知领域的本能。在 探索 过程中,极易受到伤害,形成问题或者困惑,而父母并不在身边以至于不能及时处理,导致问题形成积压,可是放假回家后见到父母亲人,却忘却或者过去了,形成了“心锚”就在心底,就在细胞记忆中。若干年后本已经认为忘记的场景又会在同样的环境因素干扰下重新爆发。
2、“ 寄宿制”极易让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形成困扰 。人一生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关系、财富、 健康 。而对于高中以下的孩子来说,不具备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关系的能力。这个时候,让孩子脱离父母,投入到一个小伙伴的群体里,很容易对于关系的处理形成误区,长大后再想纠正困难重重。甚至影响的是孩子一辈子。
3、“ 寄宿制”极易造成恶性亲子关系 。如果父母把孩子过早放到学校,和同学一起寄宿,对于心智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由于碰到成长困惑以至于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及时的关爱,内心中的感受就犹如未断奶的孩子突然没了营养补给,不能及时感受到父母的爱,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这就是很多寄宿孩子回到家里,父母感觉不爱说话了,不爱和父母沟通了。其实,对于孩子不是不想,只是不知道怎么沟通,不知道怎么处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良性亲子关系会促成教育的正向影响,而恶性的亲子关系则是教育负面影响的前提。
总之,对于高中以下孩子,不建议去住校。我自己本人是有亲身经历的。我家孩子从小就认为独立、懂事、乖巧,有段时间就是在辅导部里吃饭和住宿的,虽然每周定期接送孩子,还是形成了孩子后期对于父母的疏远,孩子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处理事情,甚至有些生活和学习习惯都需要很长时间矫正。好在我本身做的家庭教育,多少了解一些孩子成长的特点,到了初中住校半年后,我们决定租住学区房来陪读。目前孩子各方面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现在寄宿学校越来越多,小学私立学校就实行寄宿制,公立学校从初中就全部实习寄宿制。
实行寄宿制的原因主要有二个
1、家长的原因
父母都出去打工,爷爷奶奶管不上,孩子从幼儿园或者小学就送进私立学校,一个星期回来一次,也有二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回来一次。
父母为了孩子受到很好的教育,小学或者初中就送到国外去上学,在国外孩子托付给亲戚。
2、学校为了统一管理全部让学生住校,很多地方,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从初中开始全部住校,住校食宿费可以收钱,学校的超市可以多卖东西,学校规定所有的孩子必须住校,在校期间不准出校门。
孩子就如同动物,大了自然而然就离开家,自己去过日子,如果早早地离开家,孩子心灵就会受到伤害。
在国内都宣扬,住校有助于孩子独立,其实孩子只要不傻,大了自然而然就会照顾自己。至于说住校的好处,我感觉弊大于利。
孩子初中住校我感觉小点 ,大学住校就可以,孩子小,很多事情看不开,离开父母,就有孤独寂寞感。
我家孩子三岁的时候,我准备上班,孩子被送到寄宿幼儿园,走的时候,孩子哭着不去, 我不敢去送,老公强抱着孩子,交给老师。
我给老师打电话 ,老师说在学校很好,就是天天抱着她的一只流氓兔,不管吃饭还是睡觉都抱着,老师去抢过来,她就哭。
半个月回来后,我心疼的不让她去了,孩子从此用牙咬指甲,现在还咬,不用剪指甲,还吃自己的鼻涕(现在不吃了),孩子的心里一定受到伤害,每天和妈妈在一起,突然离开妈妈,她就如同失去了依靠,她的天塌下来了。
幸好我家孩子不记事,现在已经忘记了,上初中说要住校,孩子就开始哭,可我没有办法,上学就要住校,否则就不上,为了孩子的学点知识,为了孩子的未来,不得不让孩子住校,即使知道对孩子有伤害。
大城市可能初中高中不用住校,我所住的小城市孩子上初中就让住校了。
孩子住校早了,对孩子的伤害,不同的孩子伤害也会不同。
有一部分家长因为某些原因,
不得不选择了寄宿制学校——在孩子开始读书上学的时候。
周一开始直到周五下午,孩子在学校学习、吃饭、睡觉;
周末的时候,和父母度过二天的时间。
“寄宿制”好吗?孩子会因此而变得更独立、更自理、更具有韧性吗?
会给孩子造成痛苦吗?
寄宿的是孩子的身体,漂浮在空中的,是孩子的恐惧和不安。对于读小学就进入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以6岁的年龄,
就此离开父母,独自生活——这更像是一种遗弃。
尽管物质生活被保障着,但是孩子对于父母的 情感 依附,
自此割裂。
除了吃饭和睡觉和学习,孩子内在的需求更多——父母实实在在的爱、
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的巨大的安全感和愉悦的情绪。
这些都是孩子需要的,如同空气,很难觉察到它的存在,
但是对于孩子,却甘之如饴。
和父母的分离,对于这时候的孩子,是一个精神创伤——内心恐惧、失去安全感、内心绝望。
尽管还有希望,5天之后,就可以和父母团聚,但是,人类亲子关系的建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由每一天每一件细碎的事情之中连结巩固。
孩子只会因此感觉被忽视、被遗弃、被冷落。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经历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沮丧和愤怒。
也将终生改变中央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持久的让一个人感觉到焦虑。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那种互相感知是师生关系永远不能达到的境地。
学校的老师仅仅只是照顾孩子的最基础的生活,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要,
只能默默的放在心中。
我18岁时去外地上大学,我妈送我到学校,二天之后她要回去。
她走的时候,我感觉到的只是不舍不安忧虑,我真的想拉住她,
不让她走。
相对来说,我还是比较独立的人,而且当时已经那么大了。
那次,是我第一次有意识的感觉到母亲对于孩子而言,那种无可替代的安全感。
我也因此在以后的很多年里面,感谢我的母亲在我年少时给予我的这种安全感。
寄宿孩子的内在感受将塑造他们适应生活的方式。
孩子会想办法压抑内心的恐惧感,压抑的结果又会感觉到痛苦——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化解这种不适,同时会伴随着焦虑压抑,自信减少,社交退缩。
孩子会逐渐变得胆小谨慎、表现的比较理性,会习惯一成不变的生活。
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缺少慈爱、缺少安全感、缺少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感,
充满沮丧和对自己的否定。
常常觉得自己无用、孤单、愤怒自责、在自卑和自负的两极摇摆。
善于在遇阻的时候妥协。
孩子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生活就像缺少阳光和雨露滋润的禾苗,
孩子肉身逐年发育长大,但是内心与父母之间 情感 依附的错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伴随孩子成年后的余生。
小学和初中的孩子,能不送寄宿学校还是尽量不要送吧,现在小饭桌和托管中心遍地都是,父母再忙,晚上总是要回家睡觉的吧?
带着孩子回家,让他在爸爸妈妈身边长大到18岁,或者他并不成材,至少他身心 健康 。
————————————————————————————————————
“寄宿制”成了背锅侠!
寄宿制带给孩子的,只有痛苦吗?这也太武断了吧!
“寄宿制”并非一无是处,在快节奏和人口大移动的 社会 背景下应运而生,是有其深厚 社会 基础的。
“寄宿制”里的学生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农村的留守少年儿童,二是虽不是留守儿童,但父母无暇照顾子女家庭的孩子,三是家庭管束不了,寄希望于学校管理孩子的家庭的孩子。三种情况的共同特点是,父母顾不了,只好寄宿在学校。
先说留守的少年儿童,如果不寄宿在学校,只能跟祖父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大多数老人没有基本的教育能力和保护能力,不少孩子多次受到熟人的伤害,老人竟然毫无察觉。而寄宿在学校里,有学校的保护,同学的陪伴,基本上可以避免伤害。试问,这样的孩子,比起在家中,有痛苦吗?
再说父母在家但顾不了子女的情况,父母往往因工作生活等压力情绪不佳,而这种不良情绪总要找到一个宣泄的缺口,往往,孩子就成了这个负面情绪的缺口,对孩子无形中造成了伤害。能有多少父母不会因生活工作压力而不产生负面情绪的,有多少父母没有拿孩子撒气过的?而被送到学校寄宿,每周回去一次,父母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一周没见,他们想念孩子,那短暂的时间,给孩子的只有疼爱,不是吗?
最后说说家庭管束不了的孩子,管束不了是一个过程后才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什么,可以想见是家长与孩子的反复冲突,这过程中,孩子显然是弱势的一方,也是容易受伤害的一方。而送到寄宿学校后,这种情况会大大改变,管理的职责由家长转移到老师身上。班级是一个家庭,同龄人的生活是彩色的,会有什么痛苦呢?
诚然,寄宿制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离开父母亲情疏离等,但留守的本来就离开父母了,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每周团聚,不会有太大影响,而管束不了的,也许因距离产生了美修复了亲情呢。
“寄宿制”无罪,给孩子带来痛苦的,不是寄宿制本身,而在于家长。只要家长精心呵护孩子,寄宿制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大大降低,谈不上什么痛苦!
您好,我是“佐佑de妈咪”。很高兴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寄宿制”好不好?其实没有定论,也因情况而定。但总体说来,年纪过小的孩子,最好不要过早寄宿。
为什么这么说呢?
1年纪太小的孩子,早早开始独立生活,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犹如第二次断奶般痛苦。
大家试想下,从小在父母怀里长大的孩子,突然好多天看不到自己的爸妈,。那份孤独感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吧。
2比起过早独立,他们更需要亲情的滋养。有一个寄宿制的小学生跟我聊过:“我很想家,我愿意每天见到父母,哪怕是只有一会儿时间。”
这个小姑娘很懂事,很聪明,但是却格外敏感。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寄宿,但是其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其实是很深远的。
3缺乏亲情滋养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也更缺爱。虽然天天跟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就一定不缺爱,但是过早离开父母的孩子,基本上会有影响。
比如,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从小寄宿在别人家。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跟父母感情联系度不高,不亲切,甚至跟冷漠。
虽然我个人不建议年纪小的孩子,过早生活在寄宿制环境中。但是,当你能够给予他足够爱和安全感,或者他自己强烈要求的情况下,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家庭情况,做出合理安排。 以上情况说明,您的孩子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又渴望独立,那学着放手没什么不好。 最后我想说,不管是寄宿制还是走读,多沟通、多爱护、理解和彼此包容,是孩子和父母快速成长的法宝,也是亲子关系和谐的重要前提。你说是吧?我的回答结束了,谢谢!
我家儿子在刚上初一的时候,住过2个月。
后来我还是给孩子接回来了,走读。
但是并不是寄宿制不好,而且情况比较特殊。
我儿子他们学校是可以选择寄宿可以选择走读,如果离家太远的,可以寄宿。这就导致了班里只有几个孩子是住宿的,其他都是走读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觉的自己跟家长脱节了,同时我也深刻感觉到跟孩子脱节了。
班里有个微信群,老师天天让拍照片发作业,孩子住宿,根本发不了作业。我也没有办法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思虑好久,还是决定让孩子回家走读。
走读这段时间后,孩子的成绩比之前提高了很多,而且跟我和我先生关系也亲近了很多,我深刻体会到,在一个非必须要寄宿的学校上学,尽量不要让孩子住宿。
主要弊端是:
1、孩子教育家长监管不到
2、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会有提升但是跟家长理解中的还是有差距。我儿子住宿1周,不洗澡不换衣服……回家后,感觉像是从垃圾桶里出来的。
3、孩子看到其他同学每天都能回家,自己却在宿舍里住,心里对家还是想念的。也会胡思乱想是不是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不愿意让我在家住。
4、孩子13岁左右正是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候如果在学校里学到了不好的习惯,家长又没有很好的监管,这对其一生都是不负责的表现。
但是,全寄宿制度的学校,同学们都一样的话,还是有好处的。而且好处还是蛮多的,我自己就是从14岁开始寄宿的,独立能力很强。
我弟弟从7岁开始住宿,现在说起来住宿,他说都住恶心了,以后再也不会让孩子去寄宿制学校。
寄宿在某种程度上,有利有弊,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年龄太小的真的不适合住宿。最佳的寄宿年龄在17、18岁左右合适。
以上共勉!
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寄宿学校上的,初中时一个礼拜放一次假。高中是一个月放一次假。嗯,说说我的切身感受吧,我个人独立能力比较强,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方面,很多事情我都是自己做主,不和父母亲人商量。小到生活琐事大到上学选专业工作了选单位结婚嫁人之类,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决定的,没有和人商量,也可以说没这个习惯。这些都是我在寄宿学校的时候锻炼和养成的!另一方面,我的性格比较孤僻比较冷 喜欢独处,不喜欢拐弯抹角性格比较直容易得罪人,比较偏执,自己就是自己的世界。不会理解和体谅别人,有点小心眼和自私吧,说白了就是格局有点小。如果青春期和叛逆期多和父母相处多交流适当的引导可能会好一点。所以我的孩子我不会让他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就寄宿,孩子性格的养成会影响一辈子的,我深有体会。
我来说一个我的亲身经历。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去了百里之外的学校去上学,当然是寄宿在亲戚家里。这个亲戚,我从小就见到过那么一两次,自然没有什么感情。
在这个亲戚家里,亲戚没有在肉体上虐待过我,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我就像空气一样,没人打骂我,也没人理我。我的一切在亲戚家里都变了形,可以说是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越怕说错话越说错,越怕做错事越做错,一切都是不自然的。我很想融入那个家庭,也想像他们的女儿那样回到家眉飞色舞的说学校里的所有事情,可是人家根本就不理会我。
在这样一个冷漠的环境里,我每天每天晚上就是哭。现在也不知道当时怎么那么多的眼泪,就是不自觉地泪就能够无声地默默地流啊流。到现在我遇到伤心的事都没有多少眼泪了,以至于我都认为初中的那三年我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完了。
所以我认为寄宿制是弊大于利的。有利方面当然也有,就是自理能力确实强一些,能够自己洗衣,还会做饭,洗碗,打扫卫生等等。可是相对于心灵受到的创伤,心灵没父母爱的滋润,没有一个自己的家给你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没有一个家的温度,家里人的欢声笑语,这点不得已的自理能力,值得吗?
我家有两宝,由于当时妹妹还小,分不开身来接送大宝,就安排大宝住校。其实爸爸的意思比较强烈,说,让哥哥到学校里面锻炼锻炼,在学校独立些,所以就决定住校。其实我心里是不愿意的,大宝住校的每一天心情都比较忐忑,担心,焦虑的。大宝住校一年后,我们就改走读。。。经过这一年的住校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有三:
3经常处在高压下,孩子会害怕,不太愿意沟通,不反抗,一味的服从,这样慢慢就失去了自我。这个是可怕的,老师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听话,可是孩子的本真都没有了,还有什么意义呢。孩子们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本真,好奇心, 探索 精神。
希望所有的父母,不要因为忙没时间而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这样你虽然轻松了,但是孩子呢?你有没有问过孩子的感受呢?多陪陪孩子吧,其实孩子真正在我们身边的时间屈指可数,不要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请大家珍惜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一周的住校生活终于结束了。爸爸妈妈,我回来啦!
吃饭篇
学校每天晚上都吃面条,而我最讨厌吃面条。今晚居然有稀饭,我高兴地盛了一大碗稀饭。不一会儿,一大碗就被我吃光了,肚子好饱。晚上该睡觉了,刚躺在床上,我就发现我的肚子开始叫了。“咕、咕、咕”好像在对我说:“小主人,我饿了!小主人,我饿了!”我想控制它,它却不听我使唤,故意和我作对。灯早就熄了,如果起来吃东西被老师发现是会扣分的。我只好在床上安静地躺着,中途还上了五次厕所。从那以后,我告诉自己:晚上一定要吃面条,否则肚子会抗议的。
洗脚篇
老师说:“不能在寝室里洗脸洗脚,只能在洗漱间。”
那怎么办?洗漱间没有板凳。我闷闷的想。我发现高年级的同学把盆放在台阶下面,人坐在台阶上。边洗脚边聊天,又轻松又方便。但洗漱间门口积水很深,总不能都坐在那里,而且地上还很脏。很快,我发现了一种新型洗脚方法。端上热水,穿上拖鞋,跨过门槛,盆子倾斜水缓缓流过脚面,结束。
电话篇
今天是住校的第四天了,和爸爸妈妈分开也四天了。我再也忍不住,用校讯通给爸爸打电话。周围人很多特别吵,好朋友又捣乱,根本听不清楚爸爸说的话。我只好说:“爸爸,待会我再打给你。”吃完晚饭,我又去打电话。这次是妈妈接的。
“宝贝,吃饭了吗?吃的什么?习惯吗?”听到妈妈亲切的声音,我差点就哭了。
“妈妈,我想回家!”我脱口而出。
“明天就周末了,妈妈去接你。周末给你做好吃的。好不好?”
“不准骗人!说话要算数哟!”我开心地跑回了教室。
我相信下周我一定会做得更好!
依依不舍,可以用这四个字,概括你的心情,因为你爸爸对你的爱,让你有了不舍的情绪。
或者是父爱如山。因为父爱如山,往往深沉严格;母爱如水,往往细腻温柔。 母爱因为显露常被人所称颂,而父爱则像海底深潭好似被人淡忘。孩子们的跌倒,哭泣换来的是母亲的安慰,声声劝说。而父亲却毫不在意。
扩展资料:
父爱给予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父爱是严肃、刚强的、博大精深的。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父亲从男人的角度,给予孩子坚强、自立、自强、自信、宽容,使孩子能感觉到与母爱不同的爱。父亲的责备是望激励孩子,然而有时却会适得其反,因此,两者结合,才是最好的理念和方式。
孩子住校后家长的心情感慨说说
孩子上学住校的第五天,手机上交,每天我都在时时关注他是否走步,努力加油儿子!脑子很乱每天都会半夜醒来,好想孩子。
孩子没离开过家,担心住校不适应;失落在于孩子在慢慢长大,很快就独立不再需要自己了。
今天大宝第一次住校,不知道适应吗妈妈心里惦念着你,孩子。
如今竟然要步入初中,住校去了,孩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和我们渐行渐远,慢慢长大了。
其实大人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昨天是孩子第一次住校,分别的时候能感觉到孩子的紧张和不适应,但这一步终究是要踏出去的。
今天送孩子上学去啦,第一次离家住校,第一次独立生活,孩子表现不错,回家后感觉冷清了很多,真的不太适应 ,耳朵里叽叽喳喳的声音还在耳畔,全是回忆,希望孩子在新学校,新环境,生活,学习愉快!
孩子进入高中住校学习阶段了,也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好棒!
今天是上班第一天,孩子继续上学,再有一个星期就住校了!都步入正轨了!
孩子快开学要住校了,突然觉得孩子一天天长大、马上要离开父母自己独立生活了、心里不是滋味、其实这也是好事儿,只是做父母的不习惯而已。
孩子今天住校了,虽然心中有太大的不放心和不舍,但终究孩子需要成长,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衷心希望孩子要照顾好自己,爸爸相信你行的,加油
儿子今天报到,住校了。未来三年,孩子和我们都要开始各自新生活,大家都要相互适应!感恩老师们!我们也要开启空巢老人生活模式了!
在网上看到过有小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有个妈妈的做法挺好的,给你参考一下:首先,问问孩子幼儿园老师有没有打过小朋友,你去接孩子的时候也可以问问其他的小朋友和家长,另外找机会多跟幼儿园老师聊几句,通过聊天感觉一下老师的脾气是否急躁,如果孩子是因为老师凶才不愿意去幼儿园,那么要果断跟园长沟通,换老师,或者干脆换班、换幼儿园。如果老师挺好的,是因为孩子的依赖心重,不愿意跟父母分开,不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才不愿意去,那么妈妈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些改变。有个妈妈看孩子哭的实在太厉害,每次送过去孩子都快哭没气了,这个妈妈就索性给孩子请了3天假,把孩子领回了家。但是这3天妈妈没闲着,妈妈问清楚了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这3天在家里也按照幼儿园的作息,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吃饭、睡觉、玩,先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作息规律。另外,妈妈从老师那打听了几个孩子同学父母的电话,然后给别的孩子父母打电话,约他们在有空的时候带着各自的孩子办了几次小聚会,一来家长们可以增加沟通交流,互相交流经验,二来这个妈妈观察自己的孩子喜欢跟哪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帮孩子交到了几个朋友。后来这个妈妈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跟孩子说“xx也在幼儿园里呢,等你过去和她一起玩呢”,孩子听到自己的朋友也在,就会比较有安全感。3天之后再送孩子去幼儿园,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妈妈在前几次送孩子去幼儿园时,会告诉孩子幼儿园里有小滑梯、有秋千、有各种好玩的玩具,用玩具来诱惑孩子。而且每次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都会告诉孩子什么时候来接他,说的很具体,比如说“你们在幼儿园室外做完游戏,玩累了,妈妈就过来接你了”,而且每次都会比约定的早去一会儿,让孩子知道妈妈很守信用,会按时过来接,孩子就会不那么哭闹。时候去接孩子回家的时候,都会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有哪些开心的事呀?”妈妈这么一问,孩子就会想想,今天在园里有哪些事是开心的,注意力就被转移了,忘了要哭闹了。另外每次接孩子放学的时候会问老师明天的食谱,在第二天送孩子上学的时候,会告诉孩子今天可以吃到xxx哦!孩子如果对吃比较感兴趣的话,这招挺好用的。以上这些建议,你可以参考一下。
尽可能别让孩子去全托学校。因为孩子还未成年,她需要在身心等方面得到父母的呵护,所以孩子去全托学校的哭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由于生活生计的原因,父母迫不得已,必须让孩子去寄宿制学校,那就必须狠下心来,让孩子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生活。首先父母要动之以情、言之以理、用最简单的语言给孩子讲明白,父母亲之所以让他去全托学校是无奈的选择,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全托的现实。其次,父母必须狠下心来,让孩子接受全托这个现实。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尽管我们不赞赏棍棒教育,但是对于讲道理讲不通的孩子,必要时那也得动用,通过家法让孩子知道去寄宿制学校不是你自己想去还是不去的问题,而是你必须接受的现实。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