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儿童节送孩子礼物首先肯定要选孩子喜欢的,其次最好选的礼物有一定的益智作用。对于上幼儿园之前的宝宝,可以选择一些大块的积木,积木可以培养宝宝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是非常好的选择。对于上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选择一些画图工具,拼图玩具,画画也是有
儿童节送孩子礼物首先肯定要选孩子喜欢的,其次最好选的礼物有一定的益智作用。对于上幼儿园之前的宝宝,可以选择一些大块的积木,积木可以培养宝宝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是非常好的选择。对于上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选择一些画图工具,拼图玩具,画画也是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创造力以及表达能力的,而拼图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也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对于上了小学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实验类型的玩具,还有百科类书籍,实验玩具可以让孩子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而百科类书籍也有利于丰富孩子的学识,这样的礼物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正适合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上了中学以及大学,还有步入社会的宝宝们,那就是喜欢什么送什么,没什么值得推荐的,只能说是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我收到过妈妈最惊喜的礼物可能就是妈妈做的蛋糕,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的生日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特别意义的,但是对于自己来说,可能每个人都不会享受到妈妈亲自做蛋糕,所以对于这件事情来说,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心里面都有一个想法,自己在过生日的时候都有一个比较好的事情发生,那么就是自己家里面人的心意。对于自己家里面人来说,虽然每个生日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却都不太一样,因为家里面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关爱和成长都是有所期望的。
其实对于这些东西来说,可能现代的孩子不觉得怎么样,但是对于我们那个时候的孩子来说,他确实意义非凡,因为对于父母来说,他们那个时候可能连东西都买不起,却给自己做蛋糕的话也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的。
有的时候父母对自己的爱可能无处不在,但是自己却体会不到,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些事情对于这件事情的一个问题点,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于自己的爱,这就要靠自己去领悟了。
有的时候自己对于父母的爱,可能永远不会觉得有多少,就是因为我们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自己对于父母来说永远不会去有一个很好的交流,或者是懂得父母的心思,这就让我们和父母有了隔阂,所以永远体会不到他们对于我们的爱,有时候可能还会反抗父母,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弱点所在,对于妈妈半夜留言请老师给儿子送惊喜,我收到过妈妈最惊喜的礼物,可能就是妈妈做的蛋糕,当时的自己肯定是很震惊的。我收到妈妈最惊喜的礼物是,第一次妈妈给我过生日的时候送给我一件白色的裙子上面带着小碎花裙边,虽然后来妈妈也送过不少生日礼物,但是到现在为止我最爱这条裙子,因为这是妈妈送给我的第一份生日礼物很有纪念价值。
在六一的时候,家长经常会送给孩子一些儿童节礼物,当然,一般情况下都是这些孩子们喜欢的,所以,收到礼物之后自然会比较高兴。不过,也有些家长却喜欢在送礼物的过程中搞一些小插曲。在湖北有一位妈妈,用试卷包装礼物送给女儿,想看看女儿的反应,那么受到这样的礼物之后,女儿是什么反应呢?
一、收到礼物之后,女儿的心情一下子就不好了。
相信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试卷,跟不希望自己收到的礼物是一箱子试卷。5月30日,也就是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湖北的一位妈妈决定送给女儿一份比较特殊的礼物,想看看女儿收到礼物的反应,于是,她用一张试卷的封皮包装了一份礼物,经过静心的包装以后,看上去,这份礼物就是一箱子试卷。当她把这份礼物送给女儿时,收到礼物,女儿当然非常高兴,迫不及待的打开了箱子,没想到,箱子的最上面确实一张试卷的封皮,一下子,女儿的心情就不好了。也把这这箱子扔掉了一边。
二、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看到女儿的反应,这位妈妈肯定心中开始暗笑,后来才让女儿再仔细看一看这份礼物,然后他就出去了,当女儿其不情愿的继续打开箱子之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这张试卷的分析只是一个幌子,里面是他真正想要的礼物,女儿的情绪也一下子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高兴的又蹦又跳又唱,还编了顺口溜唱出来。说妈妈太调皮。
关于“妈妈拿试卷包装礼物送女儿,这样的礼物孩子会喜欢吗?”这个话题,各位有什么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过生日本来是一件令人非常开心的事情,尤其是小孩子都非常喜欢过生日,因为在这一天既能吃到蛋糕,又能得到一些礼物,还能开开心心的放松一下,但是如果收到的蛋糕或者是礼品跟学习有关,那么或许就高兴不起来了。在河北保定,有一位妈妈送给儿子的生日蛋糕上插满了课本,孩子看了之后又有什么反应呢?
一、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惊喜的。
一般情况下,过生日总是要买一个生日蛋糕的,保定的这位妈妈送给儿子一个生日蛋糕,这个小男孩觉得妈妈很爱自己,脸上露出了惊喜之情。但是这位妈妈做的生日蛋糕却与众不同,它在蛋糕上插满了课本,比如语文,数学,同步练习等等,而且在生日的祝福语中,除了生日快乐,还有一行让人甚至无法接受的话。那就是,地球一天不毁灭,就得继续做作业。
二、但是当看到蛋糕上面很多书之后,小男孩的心情瞬间不好了。
看到这个与众不同的生日蛋糕之后,这个小男孩一脸的无奈,似乎内心中还充满了愤怒,通过他的面部表情,完全看不出生日的一点喜悦之情。估计他很可能在想,这种生日还不如不过。不但没有给自己带来快乐,还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加的糟糕。
三、对于这个妈妈的这种做法应该如何去看待呢?
望子成龙这句话自古以来就是能够真实反映很多家长的内心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有鸡娃的行为,估计这位妈妈在平时的时候在作业问题上没有少发脾气,也可能是这个小男孩平时根本就不愿意写作业,以至于在生日的时候,这位妈妈会写上这样的生日祝福语。不过不管怎么说也是儿子过生日,最好还是让她开开心心的度过这生日的一天,尽管这样的生日礼物能够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珍惜做父母的10年“有效期”,用语言和旅行作为独特的礼物,陪孩子打开广阔世界的大门。粗糙而不放纵的养育,帮孩子抵御娇弱感和脆弱性,获得受益一生的宝贵能力。
我们在超市选购食品时,往往要精挑细选,不但看配料和营养成分,还要看有效期和生产日期,越新鲜越好。因为食品和其他产品不同,在“保质期”之前有一个“最佳风味期”。尤其是水果、蔬菜和海鲜,即便没有变质,新鲜的和放了一段时间的,口感也会不一样。做父母也有“最佳风味期”,就是在孩子10岁前,他们对父母最信赖、最崇拜的时候。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
在我看来,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一辈子的事儿,不存在失效一说。但不同阶段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前10年进行培养,其效果事半功倍。错过这个阶段,等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各种问题暴露出来,这时候父母就很难再“力挽狂澜”。所以说前10年是养育孩子的“最佳风味期”,可以用融洽、甜蜜的方式把很多隐患解决掉。有过来人说过,孩子青春叛逆期的很多问题,根源是在青春叛逆期前。前10年如果父母和孩子相处得很好,那么青春叛逆期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这10年时间,听起来很长,实则过得很快。孩子越成长,距离父母就越远,父母的影响力也就会逐渐递减。与其等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父母因为种种不满意叹气、摇头,真不如好好利用“最佳风味期”,帮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
父母一定要相信这一点,不要被旁边的声音干扰,因为只有你和孩子朝夕相处,你才最懂这个小宝宝,你才会费尽心思帮他思考未来。做父母一开始得“自以为是”,尤其是在孩子分不清对错好坏的前几年。只有父母才会花心思帮他选择,选择那些影响他一生幸福快乐的好东西。如果说意识是一颗颗小种子,那么孩子的第一颗种子一定是父母给植入的,这是父母的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心理专家指出,在10岁前孩子处于对父母的“崇拜期”或者说是“依恋期”,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父母、依赖父母;从10岁开始孩子就进入了“青春叛逆期”,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但面对现实往往又没有办法改变,所以和父母的关系会非常紧张;等到20岁之后,孩子才开始慢慢理解父母,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后,才会和父母慢慢和解;直到50岁的时候,孩子才能真正理解父母,认同他们。
有儿童专家曾经说过,如果在依恋期,父母就给孩子植入好的种子,能和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家庭关系,那么青春期的冲突就不会有想象中那么激烈。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叛逆得厉害,家庭关系一团糟,那么问题往往是在依恋期就潜伏下来了。在孩子10岁前,父母要多花点时间陪他们,因为这个时候的陪伴最有效。过了这个黄金时间,他们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谁还需要父母陪伴呢?
在我的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反复地问自己:“孩子,我能给你什么?什么东西,是我能给你,也能帮助你一生幸福快乐的?我该给你种下一颗什么种子?”每位父母都应该思考这些问题,并且把答案作为陪伴孩子度过人生前10年的路标。
如果你们正计划要一个小宝宝,或者小宝宝已经出生,还处在人生的依恋期,我建议你们要找个大段时间静下心来,泡杯茶或者咖啡,好好地思考、好好地聊聊这个话题。这是给孩子的未来规划,值得你们花上一天、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思考,去沟通。父母之间尽早达成一致,整个家庭的 育儿 路线才能更统一,以后走的弯路才会更少,家庭关系也才会更和谐。一旦达成一致,父母就不要轻易摇摆,也不要被周围的声音左右。要记住,对这个孩子,没有人比你们更负责,没有人比你们想得更多。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参考,可以去求证,但绝对不能盲从。
如果父母能帮孩子尽早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给他们研究 探索 的空间,哪怕国内的考学竞争再激烈,孩子也可以靠兴趣爱好叩开高校的大门。但是一项基于兴趣爱好的特长,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靠的是长时间的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厚积薄发。我们不能光看到人家在台上精彩亮相的时刻,也要看到台下的投入和付出。想让孩子走这条路的父母得想一想,你愿意让孩子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在兴趣爱好上吗?对此,我的答案是:会的。因为除了升学,我更看重孩子一生的幸福、快乐。有兴趣爱好并能坚持下去的孩子,幸福、快乐的概率要大得多。
这种兴趣爱好,不是父母大手一挥就能定下来的,而是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慢慢找到。父母对孩子的发展规划像“种庄稼”,种下玉米种子、小麦种子(选择一门特长),只要多浇水施肥(勤奋地练习)就能长出玉米或小麦来。但现实生活中,孩子却是一片“热带雨林”,你种下种子A,长出的可能是B,这会给父母带来一些“惊喜”,其中也不时会有些“惊吓”。所以父母要给他们多几年尝试的时间,让惊喜慢慢多起来,这就是他们的“gap year”(间隔年)。
在我的两个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和恩爸(我对孩子爸爸的称呼)就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问题,让他们之后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语言补习班中穿梭。尽管为了保持语言的敏感度,他们每天还要花点时间去练习和巩固,但学外语对他们来说绝不再是苦差。因为他们外语习得的方式,像母语一样自然而然;平时 游戏 、玩耍时用的也是外语,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自然没觉得学外语有多苦。而且,这种多语言能力也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尤其是在出国 旅游 时更是如鱼得水。感受到语言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他们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这段时间,孩子的学习压力还不太重,我们尽量带着他们避开 旅游 高峰去各地游玩见世面,体验外面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每年至少带他们出国两次,差不多要待够两个月。一方面是保证语言输入,另一方面是让他们体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差异中找到感兴趣的东西。有些他们试一试会很快放掉,有些他们会持续一段时间突然丧失兴趣,有些他们会兴致勃勃地一直玩下去。
我们给他们创造的是一个“热带雨林”的环境,鼓励他们去尝试,允许犯错,允许放下后再捡起来。因为很多东西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所以不用我们摁着他们的头学,押着他们学,他们也不会把学习视为一种苦差。不管选的是乐器、 体育 项目,还是绘画、表演项目,他们的整个状态都是辛苦但快乐着。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父母的内心就要很强大,比如请假带孩子出去玩,得先通过学校。这一关很顺利,因为两个孩子的老师比较开明,理解我们的苦心。但是,这也是因为孩子还小,学业压力不大,老师面对的升学考核压力也不大,所以才说是“gap year”,也只有10岁前有这种可能。我能感觉到,孩子越大,这种长假越难申请,所以我得趁着他们还小,多带他们出去长长见识。
有些父母会担心,把这么多的自由选择权留给孩子,他们会选择吗?选错了该怎么办?如果他们滥用这种自由该怎么办?我很理解,因为一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担心。但后来一想,不趁着他们小的时候让他们学着自己做选择,他们就永远学不会怎么选。真需要自己做主的时候他们怎么办?父母能跟他们一辈子吗?小的时候走点弯路不是坏事,因为犯错带来的损失总在父母的承受范围内,真到了青春期可就不一定了。
我的两个孩子跟着我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旅行到一个地方时会去逛当地的书店。我家很多语言类的书,都是从国外大包小包背回来的,最多的时候行李重达200多斤,还舍不得打车(国外打车费用超乎寻常地高),得靠两个孩子帮着我看行李、拖行李。想想看,他们自己挑了半天又千里迢迢带回来的书,能不看吗?Enya中午会从学校回来,在两个小时内她要吃饭、午睡、弹琴、练习西班牙语或德语,每天都是如此,已经形成习惯。但具体弹什么曲子、学什么内容是她自己决定的。这样的生活学习方式,我们还用担心她以后不珍惜时间,学习效率不高吗?
Enya是我的第一个孩子。我在想该怎样培养、教育她的时候,思考了三个问题:第一,我有什么,我擅长什么;第二,我擅长的东西里面,哪些可以影响她的一生,让她幸福和快乐;第三,哪些能力的习得有敏感期,最好让她在幼儿期就能接触并学习。基于这三个问题,我后来选择让她从小学习外语,从小和我去旅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文化的魅力,建立张弛有度的亲子关系。
我小的时候,出国旅行还没有现在这么普遍,所以只能在一些文学作品、音乐和绘画中了解那些神秘的国度。当时特别想有机会能亲眼看到实物,能亲手触摸一下,能亲自闻到当地特有的气息。长大后有机会出去,我都采用深度游的方式,背着大包在景点间穿梭,觉得其乐无穷。我认为旅行就是游历,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游”,从熟悉的地方启程,通过交通工具(步行也算一种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看到当地的人、事、景;二是“历”,把旅行看成一种人生经历和体验,把自己代入当地的生活中,了解这些人、这些景背后的故事。这就是我采用的深度游,真正地用脚、用眼、用耳、用嘴去丈量世界,感受异域风情之美。
旅行是开阔眼界、快速学习的最好方式。 中国有句老话,讲的是怎么做学问、长见识,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的行万里路就是去“游历”,不但游,还要历,要促进个人成长。旅行可不仅仅是游,如果用“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种跟团游的方式,那可真的只是游了,旅程结束只能积攒一堆人和风景的合照,只是入手几只奢侈品包包或几袋化妆品。这样的游,别说万里,就是10万里,对个人成长都没有多少意义。
不管学语言还是旅行,都是感受不同文化的方式。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像我一样,用开放和欣赏的心态去多听、多读不同的语言,去游历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欣赏到不同的美。我希望等他们长大后,能与我和恩爸一起欣赏一部小说,或结伴去某个国家转一转。
但现实是,父母和孩子很难从同一件事中找到共同点,很难一起去欣赏同一样东西。
相比之下,更聪明的做法是父母通过养育,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与其等孩子长大了,大家说不到一起,不如趁着他们还小,对父母认同、崇拜的时候,把父母喜欢的东西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他们,让父母的爱好变成他们的人生底色,这样孩子大了之后才能和父母有共同语言。当然,父母得先保证这些兴趣爱好是 健康 的,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快乐。这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就是 情感 联结。孩子长大后像风筝一样在天空翱翔,但他们的身后总是连着一根线,线的一头儿是他们自己的小生活,另一头儿是父母。父母既要通过爱去精心呵护,让孩子日益强大,也不能成为孩子展翅翱翔的阻碍。既要分开也要有牵挂,一条细细的线就够了。
对两个孩子来说,我希望这10年是幸福快乐、饱满充盈的10年。在此之前,他们是呱呱坠地的婴儿;在此之后,他们能成长为有想法、有热情、有创造力的少年。我愿意陪着他们一点点长大。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如果擅长的东西同时也有价值,这就是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 情感 纽带。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这种意识,或者有这种意识却没有贯彻执行。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因为他们错过了和孩子建立共同爱好的机会,让一个家庭缺少了可以一代代传承的东西。
Enya出生时,我还在运作自己的工作室。我面临着很多新手妈妈都要纠结的抉择:要不要回归家庭,做一段时间的全职妈妈?我打电话咨询我妈妈,她的态度很坚决,不同意。我妈妈自己在事业上很拼,在她看来,现代女性必须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如果回到家里做全职妈妈,就是脱离 社会 ,以后得靠老公养,工作技能慢慢荒废,人就废掉了。我好不容易说服了她,没想到Enya 1岁半的时候,我又有了Enzo,又是一番说服。等到Enzo满月的时候,我妈妈对我说:“你千万别再生了,赶紧做自己的事业吧,否则你这一辈子就全毁了。”
我妈妈的这个观点还是很有市场的,周边朋友也这样劝我,因为当时我的工作室正处于上升期,但我还是选择回归家庭。我不主张夫妻一定要有一方放弃事业回归家庭,但建议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还是要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因为孩子很小的时候,尤其是在上幼儿园前,对于父母是极为依恋的,这也是父母最容易帮他们养成好习惯的时候。即便出于种种原因,父母没办法放弃工作,也要保证每天一定量的陪伴时间,而且要保证是高质量的陪伴。一定时长的、优质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内心更强大丰盈,未来的发展之路走得更顺。不到迫不得已,真的不要让孩子做留守儿童。表面看父母有两三年可以专注于事业,但“留守”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往往需要好几个两三年才能慢慢地消除,有的孩子甚至一生都有这种阴影。
我后来选择做全职妈妈,有自身的特殊性。因为我给两个孩子做的规划,只有我自己才能完成;我计划播撒的那些小种子,我自己必须高度参与,才能让它们生根发芽。尤其是在外语习得方面,只有我可以。因为我自己是语言学家,也掌握了好几门外语,我可以更科学地教他们。童年是学语言的黄金期,错过这个阶段,以后再学绝对是事倍功半,而且很难达到“本地人”的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我用的“外语习得”(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方式,就是我们学母语的方式。这种语言学习方式和孩子在学校的“外语学习”(Foreign Language Study)是不一样的,但这种方式更适合儿童来用。只要方法用对了,每个孩子都是语言天才,每个孩子在儿童期都可以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外语。大家要相信这一点。
全职陪伴,对一个妈妈来说,究竟是一种牺牲,还是个人的学习成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后者占的比重更大。为了教育孩子,我系统地研究了“外语习得”背后的逻辑,并基于这套理论去创业,做出了《英语遛世界》这档节目。如果没有这段全职妈妈的经历,我不会有这么好的实践机会,也没机会做这样一档节目。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应该感激这两个孩子,是他们陪着我去 探索 新的机会,带给我一段全新的成长体验。
当我们陪伴孩子时,陪伴质量远比陪伴时长重要。 很多父母带孩子,是在陪伴,但不是优质陪伴。比如妈妈忙于做家务,让孩子一个人看电视;比如爸爸带孩子出去玩,孩子自己玩自己的,爸爸在一旁刷手机。这都不是优质陪伴。父母的优质陪伴不是让孩子自己学、自己玩,而是大家一起学、一起玩,有实质上的交流和互动,要让孩子感到更开心更快乐,让他们有更多的成长机会。
优质的陪伴需要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对孩子来说,快乐的妈妈远比完美的妈妈更重要。做妈妈的,自身愉悦的生命状态,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好妈妈绝不是为孩子牺牲一切的妈妈。她不会为孩子失去自我,反而会借助孩子完善自我;她一定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有正面诠释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她懂得悦纳自己,滋养他人。能感知幸福的女人才是美丽的,能感知幸福的妈妈才是好妈妈。快乐、爱都是一种能力!
Enya和Enzo的出生并没有阻碍我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书、创作、旅行等,一样都没落下。就拿最难的旅行来说吧,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一个人背个大包到处跑;有了孩子后,就是多了一辆童车而已,童车装上俩孩子,还是可以到处跑。Enya两个半月的时候,我们就踏上了去以色列的旅程;她刚满月的时候,我就带她在国内坐了次飞机,那是她出生后的“首飞”。当时听说航空公司有个规定,孩子出生15天之后才能上飞机,为了保险起见,我等她满月后才第一次坐飞机。
两个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带他们出国旅行,很少能拍下俩人都清醒的照片,不是这个睡着了,就是那个睡着了,要不俩人都睡着了。但我没有觉得带着他们有多拖累,相反,能带他们去看我喜欢的地方,我觉得很开心很享受。我会在景点等着他们醒来,抱着他们指给他们看有多美。哪怕他们一路睡着,但妈妈在身边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能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这让他们从小就活泼明媚。我当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当然很多照片里他们都是窝在童车上睡着的。现在大了,他们很喜欢浏览云相册,在照片堆里找到自己。两个人抱着我的手机,两个小脑袋瓜凑在一起,指指点点,看得那个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啊。
我还教孩子背那些经典的西方诗歌,感受不同语言的节奏美。我家有一张光盘,里面是英美著名儿童诗。视频画面很精美,选的诗歌也不难,很适合他们这么大的孩子看。有时候我在厨房忙碌,他们在客厅一边玩耍一边看这些视频。当那些熟悉的句子飘荡出来,我会忍不住跟着吟诵;他们听到了,也会跟着一起背,遇到好玩的情节还咯咯地笑。稚嫩的童声伴着嬉戏的笑声,让这一刻充满温馨和快乐。很多孩子比较大了才学外语,觉得很枯燥,但Enya和Enzo姐弟俩从小就闯过了这一关,平时玩耍嬉戏也是用英语或德语,所以他们不认为这是学习,而是 游戏 的一部分,他们很享受这些。
2019年3月份,两个孩子主动提出来想学乐器。我和恩爸就带他们去乐器店,Enya看中了双簧管,Enzo看上了鼓。然后我给他们报了培训班,都报在了周日晚上。因为周日上午他们本来各自还有一门课,所以我反复跟他们确认是否真的要学这两门乐器,姐弟俩把头点得跟小鸡啄米一样。这些乐器课是他们自己选的,而且他们以前有跟我在家唱歌弹琴的底子,所以上手很快,课上总是被老师表扬有天分。孩子得到表扬,乐开了花。
情绪是可以感染的。两个孩子的补习班都是自己选的,自己学起来也很有成就感,他们在车上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有时还会大声唱歌;我也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唱,还把“小电驴”开得又快又稳,感觉都要飞起来了。想想这幅情景,一个妈妈骑着“小电驴”,前面站着一个孩子,后面坐着一个孩子,三个人都高兴得要命,一路上唱着歌,风驰电掣而过,是怎样一个喜兴的画面啊。
父母的优质陪伴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自律意识,也更愿意替父母着想。两个孩子看到我忙的时候,就自觉地开启“自我照顾”模式,不用父母操心。这和他们小时候我和恩爸的优质陪伴是分不开的。
编辑/弘一 文/荣荣、张文跃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孕期习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