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相传曾刺杀秦始皇的张良逃亡到下邳时遇到黄石公。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
相传曾刺杀秦始皇的张良逃亡到下邳时遇到黄石公。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素书》共分为五部分一百三十二句,1360字。句虽不长,字虽不多,但字字玑珠,句句名言,在精准认识世道,把握人性的基础上,对人生规划给出来高屋建瓴的谋略。笔者将全文及其译文抄录如下,有心的朋友可随时参阅:
原始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正道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求人之志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殚恶 一作:瘅恶)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译文
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
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
肃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
为人尽量宽容,行为敦厚,这是待人处世之道。任才使能,使人人能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抑制邪恶,斥退谗佞之徒,这样可以防止动乱。
推求往古,验证当今,这样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态,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应付仓卒事变;采用灵活手法,施展权变之术,这样可以解开纠结。
心中有数,闭口不言,凡事能顺从时机,这样可以远怨无咎;坚定不移,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勤勉惕励;心地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本德宗道
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
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
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
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译文
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
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
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
遵义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
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
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
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
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
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译文
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
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
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
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
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瞆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 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
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
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
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
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
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
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
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
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贿赂府政官员的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
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政治一定很混浊。
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
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
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
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
安礼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
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
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译文
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
轻视农业,必招致饥馑;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得人必安,失士则危。
招来远客即富,荒废农时则贫。上位者反覆无常,言行不一,部属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
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
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行将灭亡的国家,决不会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决不会有善人参与。爱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一定丰厚。
国家即将称霸,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贤者先行隐避。
土地贫瘠,大物不产;水浅之处,大鱼不游;秃树之上,大禽不栖;疏林之中,大兽不居。
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
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房屋梁柱软弱,屋子会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国家会倾覆。
脚下受寒,心肺受损;人心怀恨,国家受伤。大山将要崩塌,土质会先毁坏;国家将要衰亡,人民先受损害。
树根干枯,枝条就会腐朽;人民困窘,国家将受伤害。与倾覆的车子走同一轨道的车,也会倾覆;与灭亡的国家做相同的事,也会灭亡。
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预见险恶的人事,应事先回避。害怕危险,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反而能生存。
人的所作所为,符合行事之道则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则凶。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好处都到他那里;不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恶运灾祸都向他袭来。
这并不是什么奥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同忧,同恶相党,同爱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
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似,同义相亲。
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窥,同巧相胜。以上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类有所举措,均应遵守这些规律,不可与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就会顺服。
违反常理,部属则难以顺从;合乎常理,则办事容易。部属难以顺从,则容易产生动乱;办事容易,则能得到畅通的治理。
以上所述的各项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国,均会获得丰硕的效果。
人分为两种层次: “道”与“术” 。
“术”能让一个人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利益,但是“道”才能让一个人在人生路上走得长久,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术”拼的是智力,“道”拼的是修养。
高尚的品德和极深的涵养是一个人的立身根本,它可以让你在人生漫长的过程中走得越来越稳,越走越久,而这是靠“术”获取不了的。
所以在生活中,那些真正有大事业,在某一个行业沉淀很久,获得成就的人,都是通过“道”来实现自己的层次。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凡事要树立修身立业的根本,这五种思想体系是缺一不可的,而这五种思想体系就是道、德、仁、义、礼。
这五种品质是人生修身的根本,它们并不会让一个人在短暂时间内就获得利益,但是在人生长久的过程中,它却是修身正道的标准和核心。
一个人想要修心齐身,谋划事业,这五者缺一不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道丧失了然后才有德,德丧失了然后才有仁,仁丧失了然后才有义,义丧失了然后才有礼。
“道” 存在于天地之中,生成万物,养育万物,往大了说到融汇于天地,往小了说到藏身于尘埃,道就是一种使万物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的力量;
“德” 是道的延伸力量,是一种让万物各得其所的作用;
“仁” 是对于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对于生命持有的慈悲心肠;
“义” 是我们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所谓义,并不是我们肤浅理解的义气,而是一种人生大义。
人的品格分小爱与大爱,小爱是为自己,大爱是为他人,为世界;
“礼” 是一种约束和规则,是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秩序的遵守。
一个人能够通过这五种智慧修养自身,不仅能具备谋划利益的长远眼光与能力,更能修养完善的心性与品德,否则立身不稳,处事不佳,不但很难以成功,反而招致祸害。
从道的角度来说,有一个贯彻万物的规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所有背道而行的行径都不会长久,终将真相大白,所有浑浊的事情都不会以常态存在,所以以术的狡诈来牟取利益的人,终究有一天会被时代淘汰。
而秉承道修行自身的人,即便在一时之间被时间污蔑清白,但最终一定不会被淹没,因为德行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的魂。
有一人叫韩琦,是北宋年间的政治家,词人,他出生是官宦世家,在天圣五年时入仕为官。
韩琦在镇守相州的时候,因为祭祀孔子庙,所以住在外地,当夜有一小偷入室行窃,拿着刀对他说:“我因为穷困,无法养活自己,所以向您请求周转一下。”
韩琦就说:“桌上有一套茶具,价值百千钱,可以给你。”
小偷又说:“我想得到你的头,献给西边国家的人。”
韩琦听了之后,当下就把脖子伸了出去,小偷当时就说:“我听说您非常有气量,所以想来试试你,这样吧,茶几上的茶具我拿走了,权当送给我,但是希望你不要把这件事情说出去。”
韩琦听了后便说:“好的,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从未告诉任何人。”
后来这个小偷因为犯了其他事而被判死刑,在刑场上,他将这件事情的详细说了出来,小偷在刑场之中说:“我担心我死了之后,那件事情也随着我的身体入土,韩琦的德行不会被世人所知了。”
人生的德行修养,不会让你在短暂时间内获得什么,但是在人生漫长的过程中,你的德行一定会展现在你的生命之中,而使自己备受尊敬,而你的人生也会因为德行的丰厚而受益。
“术”只能在短暂时间内为自己谋取片刻的利益,但是在时间的筛选下,“术”的行为只会像戏团的把戏一样,沦为世人的笑柄。
所以遵循道、德、仁、义、礼这种品德修养自身,让自己的人生由“术”为“道”,形成一个质的转变,方能不枉此生。
00作为一本谋略奇书,相传为战国黄石公所撰涉及修身、处世、领导、治国四大思想体系,是可以作为关键决策时的指导思想。
01按规律办事,就是神。而大大多数人看不清问题的特征,又没有认清事物的变化方向。我们要不断调整,快速适应变化,“看清楚”就是破局第一步。
02人生的价值在于顺应规律满足社会需求,创造价值的能力。同时恪守原则,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时时反省,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收获价值提升自我。
03人光有才华不够,光有能力也不足以立天下,能看懂社会趋势和成败规律,等待时机做好充分准备而不妄动,时机到了一战而定。
04人要培养自己的洞察力,不能只看热闹,要观察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习以为常但不曾明了的规律。
05人生需要做“减法”,去掉过多的欲望,经过深思熟虑后,呈现真实自我,过上丰富、健康、和谐,目标明确的生活。
06规划和筹备是一切成事的基础和前提,甚至决定了80%,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败。要放眼未来,眼光局限当前则成不了大事,更多时候小事也成不了。
07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历史总是变换版本在现世不断演绎。前人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失败的经验,能让我们不被眼前现象迷惑,合理鉴别运用能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08世界是公平的,能量是守恒的,你想要别人如何对你,就应该先如何对待别人。一件事情进展顺利,获得很多人的帮助,一定是因为之前做过很多好事,帮助过很多人。
09变强的3个关键:①优势②强势③强人,优势就是要将自己所有精力集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强势是要努力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网,强人是指培育人才,识人用人才能把企业做大。
10领导者要言行一致,不能反复无常,不然下属必心生疑虑,所以企业家要有初心才能走更远。同样的在用人方面也不能过多猜忌,待遇要给足,要懂得授权和赋能。
共勉!
张良是西汉王朝的主要开国元勋之一,和韩信、萧何齐名,不过相对韩信和萧何二人悲惨的下场,张良却得以善终。张良之所以可以进退自由,很大程度是受到黄石公传授给他书籍《素书》一书的影响。《素书》一书仅有一千多字,但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涉及“道、德、仁、义、礼”等多个方面,核心是为人处世之道、为官用人之道和治国安邦之道。
张良其人,出谋划策、治国安邦、为官用人,为人处世,都非常有一套,深得刘邦的信任。刘邦做了君王之后,一改之前知人善任的做法,变得极为多疑,对于开国功臣,处死的处死,下狱的下狱,贬官的贬官。但对于张良,刘邦一直信任有加。吕后夺权之后,也非常尊重张良。张良可以在危机重重的朝堂里面应对自如,和《素书》里面的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素书》全书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这六个章节阐述了做事、处世、用人、治国安邦、奖赏刑罚等多个方面的道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张良得到这本书之后,应该深入的学习过,并把里面的道理贯彻到自己一生的行为准则之中,最终成就了他的辉煌人生。
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授书于张良的故事,有多个版本,最为主流的的版本是黄石公传给张良《太公兵法》。其实,这个说法不对。黄石公传给张良的是《素书》。估计是因为张良在军事方面的才华过于突出,就让人误认为张良得到的是兵书。其实,张良为人处世、明哲保身方面同样出色。这些思想,在《素书》里面有明确的体现。
史记上记载是太公兵法,但张良几乎丝毫不懂军事,天下大乱,秦军到处救火的环境下,连几座城池都搞不定,还是刘邦这样的菜鸟帮忙才拿下韩地,张良研究的不大可能是太公兵法。
对刘邦的帮助,从佐策入关,一路长驱直入,先于项羽入关,灭亡秦朝。到后来鸿门宴进取有度,帮助刘邦脱险,再后来的入关中、烧栈道;以及最终的下邑奇谋,成功联合韩信、英布、彭越,取得了对项羽的绝对优势。这些都是政治、战略,玩弄的是人心,是厚黑学,是权谋。
从张良一生的行事轨迹看,应该是《素书》的可能性大。
《三略》也有可能,毕竟偏重战略,不会运用也不难理解。但《太公兵法》就目前可以看到的《六韬》来看,政治、战略、战术都很全面,不可能研读了还不会打仗的。










,调整下工作,怎么知道对方要不要啊?谢谢.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