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25 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情很容易,但要取得他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25 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情很容易,但要取得他的欢心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欢喜,他是不会喜欢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能按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但要想讨好他却很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好他,他也会很高兴;但在用人的时候,却是要百般挑剔、求全责备的。”
1326 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小人骄矜凌人却不安详坦然。
君子易事而难悦:升职加薪≠请客送礼
很多人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为了升职加薪,对老板百般讨好,结果却未能如愿。优秀的领导并不会因为你送礼而高看你一眼,他看重的往往是你的实力。那些送礼物就可以收买的领导,关键时刻,你真的指望他能助你一臂之力吗?
君子泰而不骄:价值来自于内在
心态不同,君子和小人所流露出来的外在气质和气度也就不同,他们的为人处世方式也不一样,人们的评价也当然就不一样了。
如果你是一个领导,那良好的心态就更加重要。工作中要学会安静坦然,处变不惊,有定力,有理想,这样才能泰然自若而无骄矜之气。这样的领导多半会得到下属的尊重和认可,工作起来更有可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推荐你读《自卑与超越》。
“小人”这个词,说实话不太喜欢的,但是听樊登说的话,我面对生活的态度是没办法列入君子行列。
君子的价值来自内在,小人的价值来自外在。这也许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修炼自己的引路方向。
1、《史记·高祖本纪》——西汉司马迁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译文: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
2、《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唐代杜甫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3、《古风·秦王扫六合》——唐代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译文: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4、《送浑将军出塞》——唐代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译文:将军您出身尊贵,而且麾下兵力强盛,您的祖上汉朝时已经是浑邪王。您家世代在朝中都蒙受皇恩,现在您的部属在燕支山一带。您的士兵都是阴山一带的健儿,出战时常坐骑好马。您的战马佩着银饰的马鞍,勒着镶玉的肚带,军中飘拂着精美的蝥弧旗,屡次追随哥舒翰将军击溃突厥军队。
5、《北风行》——明代刘基
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
译文:将军在帐篷里面身披貂鼠大衣,手持酒杯忧愁的看着帐外的飞雪。
1、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答武陵太守》
唐代:王昌龄
释义:战国时,曾在大梁做过门客的人,都没有辜负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携,也决不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2、缓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
唐代:张说
释义:放声高唱,即席赋兴,谱首词曲奉和,为报答君王知音之情,尽忠竭智辅佐。
3、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
《放后遇恩不沾》
唐代:李白
释义:东至日本,南到曾经贡献白羽雉鸡的越南都享受到这次皇恩。
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短歌行》
两汉:曹操
释义: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5、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清代:林则徐
释义: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6、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代:陆游
释义: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7、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重别梦得》
唐代:柳宗元
释义:如果皇恩浩荡允许回家种地,晚年就日夕相处做邻居老翁。
8、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答张十一功曹》
唐代:韩愈
释义: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9、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南征》
唐代:杜甫
释义:当此年老多病乘丹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
10、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唐代:贾至
释义:共受皇恩同职风凰池上,日日执笔染墨侍候君王。
1、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释义:什么样的意志可以练得像钢铁一样,又可以像水一样柔和
2、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译文: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
3、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译文:武侯治理,用兵,人品和伊尹吕尚在伯仲之间,运筹帷幄的气度令萧何,曹参失色。
4、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译文: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译文: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6、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贯休《献钱尚父》
译文:富贵袭人而来人也没有办法,一个人奋发,他的成就是止不住的。满堂的花香熏醉了无数宾客,一把利剑横扫两折十四州。
7、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第九》
译文: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间又像在后面。
8、独辟蹊径阳关道,错嗟惆怅,错嗟惆怅,转弯未见有坦途。沉舟侧畔千帆过,又见春光,又见春光,鼓声阵阵旗引航。——采桑子·路
释义:沉了的帆船可以看见春光,鼓声铮铮把领导的功名扬。
9、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晋刘琨《重赠卢谌》
释义:在犹豫的时候看到***。指挥淡定不冲动。
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
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了。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的狐皮袍,配**的罩衣。
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
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
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扩展资料:
《论语》一书,篇幅虽不大,但却是研究、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不仅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很早就流传到海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诚可谓东方的圣经。
谈到《论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是与孔子的名字分不开的。孔子一生在政治上屡屡碰壁,得意时少,失意时多,但毕竟以道德高尚、人品出众、学问渊博知名于世,受到时人称颂。当时人说他是上天用来启发下民的木绎、多能的圣者。
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被推戴到先秦诸子之上。大史学家司马迁专门在《史记》中为孔子立世家,将他抬到诸侯的地位,称颂他是至圣。还有的儒者称孔子是素王,即指有帝王之德而不居帝王之位的人。
此后直到清代,儒学基本上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历代统治者都竭力尊崇孔子,为他建庙祭祀,赐给他的后裔封爵和特权,并给孔子本人加上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等多种华贵头衔。
孔子的名字,几乎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虽然历代的儒学经过某种改造,与孔子学说的本来面目有了一些差异,但像孔子思想中强调德治、重视教化、轻鬼神重人事、积极进取等内容,一直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准则,仍长期在历史上发挥着作用和影响。
孔子虽然博学多识,但却述而不作,除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外,自己并没有写出系统阐述思想的论著。而《论语》作为弟子和后学整理的材料,却在这方面起到了弥补的作用。
《论语》的内容,涉及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还记载了他的一些生活习惯和细节。可以说,《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这也就是《论语》后来能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在古代当官从政者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论语》中蕴含的领导智慧和领导方法,对今天的领导者仍有借鉴价值。
这里的礼,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规范,今天可以理解为国家的法律法规、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及公民道德标准等。孔子还主张凡是可耻的事情就不要做,要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无论是礼还是有耻,都是作用于人的行为,用它们来约束、要求自己。
在工作和生活中严以律己,是领导者必备的道德品质和作风要求,是践行君子之道的必然选择。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自身之过,既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完善,还能用自身的严谨作风打动人,提高领导力。
严以律己强调的是自律。自律是对主体的变化起决定性和关键性作用的内在因素,是利用自我建设能力调控自己行为的过程和结果。自律要求人具有很高的自觉意识和主动精神,在别人不管、别人不看、别人不知的情形下依然严谨守律。
能否严以律己,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标准之一。领导者的地位特殊,尤其是重要部门、重要岗位的领导者,经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考验。只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不松懈,才能守住道德和法律防线。
德高望重的朱德一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1975年8月,他到青岛市工艺美术厂视察工作,看到一幅《三峡夕行》的贝雕画,被它的精妙构思所吸引,赞不绝口。工厂领导趁朱德在车间参观时,将这幅画包装好,悄悄放进他的汽车里。
朱德发现后,立即派人将这幅画送回了厂里。这说明,领导者时时处处严于律己,才能不为利益所动、不为环境所污、不为世俗所染,才能永葆纯洁本色。但是,也有些领导者不能自律,经不起诱惑和考验,坠入了犯罪的深渊。
武汉市公安局原局长杨世洪因受贿被判处死缓,他说:“自己这样的执纪执法机关领导干部,就像是足球场上的球门,一直是处于被人攻门、破门之中。”这话明显是开脱自己,把过错归咎到职务本身及他人身上。
子路也求教相同的问题,孔子回答说:领导者自己带头做,才能带动百姓毫无怨言地一起做。两个回答虽然不同,但却表达了一个相同的观点: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能够带动和影响世风的走向。
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虽然位高权重,但生活极为俭朴,从不享受特权待遇。他着装简朴,驾乘的是劣马破车。齐景公派人送来好车好马,晏婴执意不肯接受。齐景公不解其意,晏婴解释说:“我节衣缩食,是为了给黎民百姓作表率,以防止奢华浪费之风盛行。
如果我们君臣都讲究穿漂亮衣服,骑宝马良驹,追求奢靡享乐,老百姓也就会仿效,其结果会导致品行不端,社会风气败坏。到那时再纠正就困难了,所以我不能接受您的赏赐。”晏婴率先垂范,不搞特权,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世风日下、岌岌可危的齐国。
顾名思义,率先垂范就是当好表率,发挥示范作用。领导者的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其所作所为不仅是个人道德问题,而且会影响一支队伍的形象,影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风气,甚至会影响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领导者应该率先垂范,带头加强道德建设,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
领导者身体力行做在前面,不用表白就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如果领导者思想纯洁、道德高尚、行为端正,不仅会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还会影响、带动一方民众的风气积极向上。
道德高尚的君子向来都以夸夸其谈、言过其行为耻。古人言语不轻易说出口,就是怕行动赶不上,就是怕言语大于行动。
君子对于自己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不能有半点随意,能做到的和已经做到的就说,不能做到的和没有做到的则不能乱说。
明代的改革家、政治家张居正,出台了一系列廉政措施,但遗憾的是,他口头上倡导清正廉洁,行动上却大肆铺张。
《明史》记载,张居正回乡省亲时,不惜巨资制作了史上罕见的32人抬的大轿,有卧室,有客厅,有厨房,并有金童玉女侍奉左右,极尽奢华。
有句俗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领导者只尚空谈,不务实事,他们在公众场合、在群众面前说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回过头来却不能身体力行。群众通常不喜欢听领导者在台上说什么、怎么说,而是希望看领导者在台下做什么、怎么做。
真正称职的领导者往往是没有豪言壮语,却有实际行动。成绩也好,功劳也罢,都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只有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受到群众信赖。党的好干部杨善洲,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一心为民。
为了兑现“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他退休后毅然放弃了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并且无偿上交给了国家。
为了一句承诺,杨善洲几乎付出了一辈子。他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杨善洲这样的人,才是群众信赖的领导者,才是言行一致的君子。
—论语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