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冬至的习俗

女朋友 0 88

中国人过冬至的习俗,第1张

中国人过冬至习俗
导读:冬至,又叫“冬节”,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民间还有冬至祭祖的习俗,而且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足见冬至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在这么重要的一天都有哪些习俗呢?一、吃饺子古语有云:"

冬至,又叫“冬节”,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民间还有冬至祭祖的习俗,而且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足见冬至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在这么重要的一天都有哪些习俗呢?

一、吃饺子

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每年农历冬至这天,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而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祛寒娇耳汤”之恩。

"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九天是一九,再数九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古代民间有在冬至时绘制《九九消寒图》,或绘有九朵梅花的《素梅图》的习俗。每天填一瓣,等所有的花瓣都填满了,九尽春深,便是九九艳阳天了。通过绘图的方式,诗意地打发掉漫漫长冬。

三、祭祖

在民间,冬至前后几天是祭奠祖先的日子。冬至祭祖的方式和内容存在地域间的差异性,带有浓郁地方色彩。我国一些地方,在祭祖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外出谋生的人,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表示年终有归宿。

现在仍有一些地方会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赤豆糯米饭

冬至吃赤豆糯米饭最早起源于江南水乡,在冬至时节全家人欢聚一堂,共享着甜甜糯糯的赤豆糯米饭,其乐融融,满满地幸福感。

此习俗来源于民间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吃赤豆饭,用以驱除疫鬼,防灾祛病。

五、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在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而现在大多数都是从市场上购买,形式也是紧跟时代潮流。

从流传至今的冬至习俗看,古人的时间制度和观念,代表着一种文化归属。老百姓在冬至这个节气点,通过吃饺子、绘“消寒图”等方式,在最寒冷的环境中营造新期待的心境,进而带来一种共同的感受,凝聚了大家的认同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最早开发“冬至”节气,其实蕴含着一种生命哲学。

祭 天

在汉 代,人们都觉得自冬 至起,天地阳 气开始兴 作渐 强,代表下一个循 环开始,应是大 吉之日。皇 帝 于此日祭 天,群 臣 也互相祝 贺。此习 俗一直延 续至清 代,已经成为了在冬 至 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 式。

2数 九九

在民 间,人们会把把冬 至义称为作“交 九”或“数 九”,就是说从冬 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 至之后数九九在全 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全 国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 事物 候及风 俗习惯,编 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 语和顺 口 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下面这首顺 口 溜:一九二九不出 乎,三九四九冰上 走,五九六九沿河看 柳,七九河 开,八九雁 来,九九加一九,耕 牛遍地走。

数 九九的谚 语和顺 口 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还是是人们在严 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 盼。

北 方吃饺 子,南 方吃汤 圆

“冬 至饺 子夏至 面”,过去人家过冬 至,饮食习 俗多为吃饺 子。每逢冬 至,不论贫 富,饺 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 饭,少了它都没有过冬 至的味道了。

在南 方,冬 至盛 行吃汤 圆,民 间也有“吃了汤 圆大一岁”的说 法。汤 圆也称汤 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 品,“圆”意味着“团 圆”“圆 满”,所以冬 至吃汤 圆又叫“冬 至 团”。汤 圆可以用来祭 祖,也可用于互 赠 亲 朋。

3赠 鞋 帽

冬 至时节,民 间有赠 送鞋 子的习 俗。在《中 华 古 今》中有说:“汉 有绣 鸳 鸯 履,昭 帝 令 冬 至 日上舅 姑。”随着时间的推 移,赠 鞋给舅 姑的习 俗逐渐演 化为舅 姑赠 鞋 帽给甥 侄了。古 时手 工刺 绣,送给女 子的,鞋 子刺 绣多为花 鸟,帽 子多做成 凤 形;送给男 子的,鞋 子刺 绣多是猛 兽,帽 子也多做虎 行。

4藏 冬 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 药。北 方一般都在冬 至前后,修 窖藏 冰。人们用铁 钎自河 中凿 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 方。在冬 至这天将冰 藏 窖 中,封 闭严 实,同时藏入各种鲜 果,春后取出,在市 上销 售,颜色宛 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 方沿 海的居 民,也习惯了在冬 至后修 缮冰 窖,储 藏冰 块,便第二年打 鱼期间为鱼保 鲜。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节的蕴含最为丰富,节俗最为众多,因此还有很多别名,也叫冬节、长至节、短至节、贺冬节、一阳节,还有亚岁、肥冬、喜冬等称谓。

一、祭祖

祭祀祖先是我国许多节日里常有的习俗活动,冬至也是其中之一。《中华全国风俗志》里,就有“冬至节,祭扫坟墓,亦名“鬼节””之说。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祖先的灵魂对于家族的意义,与天地诸神对于国家的力量完全可以相提并论,不可马虎,不可怠慢。祭祀或者是在家庙,或者是在坟地,都是把好吃好喝的东西,尽可能地供奉给祖先。

二、吃饺子

在我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节日习俗。吃饺子,又称吃“捏冻耳朵”,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当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他非常难过,就让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捞起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吃。大家吃了以后,耳朵就都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就模仿这做“捏冻耳朵”吃,后来就称它为“饺子”。

三、吃馄饨

冬至吃馄饨,最早流行于南宋。相传宋高宗赵构非常爱吃御厨做的馄饨,因为有一次馄饨没有煮熟,有人就要送这位御厨去大理寺治罪,但因为只有这位御厨会做馄饨,赵构就赦免了他。后来馄饨的制作方法就流传到民间,品种和花样越来越多,每逢冬至节时,家家户户都包馄饨吃,从而有了“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四、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就进入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每九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吗,数到81天时,便是“九尽桃花开”。

老北京自清代起,就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习俗,在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次火锅还有十种不同的内容,但都一次火锅,一般都是涮羊肉,这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很盛行。

五、吃羊肉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以后,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的兆头。

六、吃汤圆

冬至节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在明清时代就已经约定俗成。尤其是在江南一带,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吉祥。

七、冬至赠鞋

在冬至节里,民间有赠送孩童鞋帽的习惯。赠送鞋帽,主要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在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而现在大多数都是从市场上购买,形式也是紧跟时代潮流。

八、吃赤豆糯米饭

相传,共工氏有个儿子,作恶多端,最后在冬至这一天死去,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饭吃,用以驱邪避鬼,防灾祛病。

九、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都会在冬至这天晚上喝冬酿酒。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冬至节的习俗汇总如下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南北方习俗:

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这天都会过节庆贺。南方沿海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