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成都玩买什么东西送领导?

领导 0 83

去成都玩买什么东西送领导?,第1张

成都玩买什么东西送领导?
导读:这样看你们具体关系 否则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了哟 当然肯定是要买四川的特产了 牛肉干 豆腐干 川酒川茶 很多哦 另外如果到一些旅游的景点一定可以买到具有零点特色的纪念品你说中秋的话我想到月饼 呵呵 不过这个嘛到处可以买就是了真要买的话就成都的天

这样看你们具体关系 否则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了哟

当然肯定是要买四川的特产了 牛肉干 豆腐干 川酒川茶 很多哦

另外如果到一些旅游的景点一定可以买到具有零点特色的纪念品

你说中秋的话我想到月饼 呵呵 不过这个嘛到处可以买就是了

真要买的话就成都的天伦吧 反正就是一定要选择生产地址在成都的哦

牛肉干的话很多牌子 不过来成都旅游的省外人士一般买九寨沟(这个没吃过也不晓得味道如何)还有张飞牛肉 阆中特产哦 成都的牛肉干建议买棒棒娃 味道不错 还有个牌子是老城南 味道比棒棒娃的较咸一些 看个人口味 还有就是西藏饭店生产的红宫牌了(实在太贵了没吃过但是吃过的人都说很好吃)想起了还有一个泡凤爪 要买重庆生产的有友 他的拼音是YOYO 但是也可能是YUYU 这个泡凤爪的山寨版很多 一定要到正规商场购买哟

豆腐干的话我就只建议一个牌子宜宾南溪县的庶人坊牌 当然了香香嘴(好像是成都的)也不错 那种外面是牛皮纸包装的烟熏味的最好吃了 还有好巴食(谢娜正在打广告)味道比较丰富品种比较多点

酒类 首推宜宾五粮液 但是价格实在不敢恭维 长得比女人的头发还快 但是提到川酒不说五粮液 不提宜宾 那就有点对不起观众 成都也有比较可以的酒 全兴 因为我不喝酒 也没研究 不知道二者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如果你要买酒的话就只能看价格说话了 五粮液的话500以下的送不出手 酒呢又要送双 所以选五粮液少说的1500了 全兴的话至少打五折 看你自己吧

川茶的话并不出名 比不上龙井碧螺春甚至没有据说可以减肥的普洱那样叫得响亮 但是川茶不是不好 首先那些事素茶 当然我不说四川的就是荤茶了哦 因为好像没这个说法 四川的茉莉花茶不光有茶叶的清香 还带着淡淡的茉莉花味 送茶叶的就选碧潭飘雪吧 感觉很有诗意 碧绿的茶水面上漂浮几朵小小的茉莉花 所以叫碧潭飘雪 当然了峨眉雪芽也不错 但是茶叶的话现在不是购买好时机

不过有个好办法 你一定在你家的城市逛过街 或者现在马上逛逛 记住街上有的东西 然后在成都看到你那里没有的或者特别少见的 就可以了 毕竟现在要卖到所谓特产也不是很难 不是非到当地买不可 还有一个成都郫县出豆瓣 而且现在又是制作豆瓣的季节 所以要买不是难事 难的事豆瓣太便宜 而且还是作料之类的 当然也可以蘸馒头吃 但是平级的同事或者下属可以送吧 不能够只拍领导马屁吧 下属马屁拍好了 帮你办事的时候那是肯定尽心 平级的不是要和人合作嘛

最牛班主任 一个班50多人 送了一半到北大清华

陈中根老师与学生家长为考生助威。

这是一个创造了奇迹的高中毕业班,一个班上50多名学生,有多名同学在高考前就已获得了保送北大、清华或者降分录取的资格,目前已经跨进北大、清华大门的就有25人左右;此外还有被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录取的;全省700分以上的考生一共12人,这个班上就出了3人;680分以上的有16人;班上学生平均成绩近660分;高考数学平均成绩142;英语平均成绩140。这是成都七中高三十二班。“把平凡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就能够成就伟大。”这是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陈中根三年以来的要求。

 一个班有7个数学满分考生

 成都七中高三十二班是一个被光环笼罩的集体,学生不仅考试成绩优秀,班级还被授予了四川省优秀班集体称号。杨景钦同学被团中央授予了“最美中学生称号”。这个班今年数学高考满分的学生有7名。班主任陈中根也是成都市优秀班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数学协会会员……

 杨雨澳的数学考了150分,他说之所以取得这个成绩,是因为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陈老师经常给我们说,一定要有宽广的视野,了解不同题型的解答方法。”张雅沛也提到,陈老师经常鼓励底子好的学生做高难度的题,他说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思维的过程就是收获的过程。“陈老师的课堂轻松活跃,他总会用深入浅出的道

 理给同学讲解,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就能够消化知识,不需要另外开小灶。”今年高考成绩712分的颜逸辰说,陈老师经常找学生谈心,他会针对同学们出现的问题给出意见,往往一针见血,所以班上的同学都非常佩服他。

 高考结束之后,陈老师把一摞厚厚的总结袋发给同学。这里记录了每一名学生三年以来的成长历程。每一次考试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下一次大考的目标,在总结表格上都一目了然。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学生的张雅沛说:“写总结是一个自我梳理的过程,也能够让同学们找到方向和动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看到一位同学的错题本,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解题思路,错误原因等等,一目了然。陈老师说这都是同学们的宝贝,考试前把错题集拿出来看一下,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班五套“领导班子”

 张梓汐是高三十二班的副班主任,她的工作是协助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其实她是班上的一名学生。十二班有五个“领导班子”,每一套班子下面都设有班长,纪律委员,学习委员等等,大家“轮流管”。张梓汐说,有些同学往往只是埋头学习,很少关心班级事务,因此五套“领导班子”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关心班集体。陈老师给同学们立下了一个规定,学生下晚自习之后,只要天气情况允许,学生一定要坚持跑步,他说“身体是学习的本钱。”陈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一件事情让张梓汐记忆深刻,刚上高中时的第一节课,陈老师站在讲台上等待学生进教室,有的同学径直走到座位上,没有给他打招呼。随后,凡是没打招呼的同学都被请出教室,让他们重新进来。从此以后,文明礼貌成为十二班的“标配”,“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应该懂得尊重。”陈老师说。

 一个班有睿智的班主任

 在家长李莉的心目中,儿子杨雨澳的成功是因为遇到陈中根这样优秀的老师,杨雨澳上高二时参加全省数学竞赛失利,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他坚持要挑战高难度的题,却在一些基础知识点上丢分。陈老师并没有责备杨雨澳,只是让他带一盆植物到教室里。李莉很焦虑,儿子这么浮躁,老师居然不批评他?陈老师说:“他竞赛失利本来就很伤心了,这时候讲任何道理他可能都听不进去。让杨雨澳养花,这是一个静心的过程,可以锻炼他的耐心,从而调整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这如同一剂良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杨雨澳的数学成绩很快提升。李莉说,整个高中期间,儿子每天早上7点出门,晚上10点回家。父母的话在儿子看来就是唠叨,而陈老师的话就是同学们的“灵丹妙药”,班上的学生没有不服他的。

十大元帅中有四位是四川人,他们分别是朱德、聂荣臻, 陈毅,刘伯承。

朱德(四川仪陇县人)

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德同志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并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朱德同志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功勋卓著,在每一个重大关头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

刘伯承(四川开县人)

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5岁读私塾,12岁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5岁时因父病故、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务农,饱尝生活艰辛,立志“拯民于水火”。

面对荣誉和功劳,他本人生前曾谦逊地说:“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陈毅(四川乐至县人)

1901年8月26日(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三)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1916年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武装押送回国。

陈毅逝世后,毛主席亲自参加追悼会。追悼会前,毛泽东同张茜和他们的子女谈话中说,陈毅是好同志,并高度评价陈毅一生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的贡献;肯定陈毅是执行中央路线的,是能够团结同志的。毛主席还向在场的一位外宾说:“陈毅是支持我的;林彪是反对我的,跑了,摔死了。他也是反对陈毅同志的。”

聂荣臻(四川江津县人)

1899年12月生,四川江津人。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1923年3月加入中国***。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到苏联学习。次年9月回国,任黄埔军校秘书兼政治教官。

1938年3月,毛主席曾风趣的评价聂荣臻:“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前117)西汉辞赋家。字长卿,小名犬子。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曾为梁孝王门客,与邹阳、枚乘、严忌等辞赋家交游。所作《子虚赋》、《上林赋》,为武帝所赏,拜为中郎将,奉命出使西南有功,后为孝文园令。病卒于家。作品还有散文《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凡将篇》,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扬雄

  扬雄(前53~18)西汉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成都人。自幼深爱屈原、司马相如之赋。他的《甘泉》、《羽猎》、《长林》、《河东》四赋系讽成帝广宫室、溺游猎而作,大体依仿《子虚》、《上林》而具讽谕之义。另有《蜀都赋》与《逐贫赋》等作,前者为现存最早的以都邑为题材的作品,后者自述家贫之状、安贫之志,在汉赋中均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晚年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

  常璩

  常璩(~361)东晋史学家。字道将。成都崇州人。出生世家大族,且治学艺,擅文辞。少年时,遍读先世遗书,颇负才名。成汉李期、李势时,任史官,曾依据官方文献资料,撰《梁益二州地志》、《巴汉志》、《蜀志》、《南中志》等书多种。成汉灭亡后,桓温在成都招揽贤才,常璩被授予参军职位,随即到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在收藏保管档案图书的秘阁任职。他鉴于史籍中记述西南地区社会历史的著作较少,且东晋朝廷重中原故族,歧视蜀人,遂广泛搜集资料,结合自身见闻,写成《华阳国志》,因资料新颖可靠,叙述得法,文词典雅,而成为名闻中外、影响深远的史学巨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志"为名的地方志专著。�

  薛涛

  薛涛(768~831)唐代女诗人。字洪度。祖籍长安,幼年随父入蜀,后为乐妓。自幼才华过人,能书善诗,与当时的诗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均有唱和。有诗集,已佚。后人辑有《薛涛诗》行世。她身世凄凉,悲愤终生,后人缅怀她,同情她的不幸,就在她家旧址盖起了一些亭台楼阁,称"望江楼"。�

  欧阳炯

  欧阳炯(896~971)五代后蜀词人。成都市双流人。前蜀王衍时任中书舍人,后又仕孟蜀。其词现存40余首,见于《花间集》、《尊前集》等书。所作《花间集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

  黄筌

  黄筌(903~965)宋初画家。字要叔。成都人。少时即以绘画得名,尤善画鸟,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可看出两人画风之不同,从而形成五代花鸟两大派别。黄筌在前、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除花鸟以外,还擅长人物、山水、墨竹、龙水等画。其子黄居采承继父亲画风,尤擅花鸟画,存世作品有《山鹧棘雀图》,其画形象逼真,富丽堂皇,故在宋初的翰林图画院中,黄氏父子的画风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并以他们的体制作为优劣取舍的标准。�

  王郒

  王郒(1019~1087)北宋大臣、学者。字禹王。成都市双流人。进士出身,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进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英宗时,兼端明殿学士。神宗时,迁学士承旨。熙宁三年(1070)拜参知政事。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自参知政事至宰相,无所建树,唯忌神宗用司马光。善文章,朝廷大典多出其手。著有《华阳集》。�

  吴缜

  吴缜生卒年待考。北宋史学家。字廷珍。成都人。曾知蜀州(今崇庆县)。著有《新唐书纠谬》、《五代史纂谬》。其《新唐书纠谬》20卷,对《新唐书》指证错误多达400余条,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费著

  费著生卒年待考。元代史学家。成都市双流人。进士出身,授国子助教,曾任汉中廉访使,后调重庆府任总管。著有《民族谱》、《器物谱》、《楮币谱》、《岁华纪丽谱》、《成都志》等。�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学者。字用修,号升庵,明朝大臣杨廷和之子。成都市新都人。正德状元,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因议"大礼"被贬云南。其著述颇丰,有《升庵集》、《全蜀艺文志》、《陶情乐府》等,另有许多诗作流传于世。�

  谢朝恩

  谢朝恩(~1841)清朝将领。成都人。道光十四年(1834),任江苏狼山镇总兵,后从总督伊里布驻防镇海。1841年,英军进犯镇海,谢带兵英勇反击,但因据守城外的提督余步云不战而逃,遂失利,中炮牺牲。�

  卓秉恬

  卓秉恬(1781~1855)清朝大臣。字静远,一字海帆。成都市双流人。嘉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内阁大学士,兵部、户部、吏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要职。任职长达50余年,在整顿吏治、水利建设、培育人才、改良政治等方面有不少建树。1840年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时值鸦片战争开始,上疏要求严禁鸦片。1855年卒于任内,清廷赠太子太保衔。�

  伍肇龄

  伍肇龄(1826~1915)教育家。字崧生。成都市大邑人。道光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侍讲及侍讲学士。长期从教,先后主讲邛州书院、成都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任山长多年,培育了不少人才,有"天下翰林皆后辈,蜀中名士半门生"之誉。工书法,善诗文。著有《石堂藏书》、《石堂诗钞》等,并与董贻清等合修《直隶绵竹志》。�

  张慎仪

  张慎仪(1846~1921)语言文字学家。成都人。著有《续方言新校补》、《方言别录》、《蜀方言》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周达三

  周达三(1856~1922)版本目录学家。名永德,字达三。成都人。其祖与父经营书铺,先后开有尚友堂、九思堂,后不幸毁于火,家道中落。遂在其父学徒王述斋的书铺习商,苦钻版本目录学,得名师缪荃荪指点,学识大进。后受王述斋之托,主持业务,历时50余年,以其经营有方,闻名全川。先后得张之洞资助校刻许慎《说文解字》、代吴棠刻《韩诗外传》、《杜诗镜铨》。校书100余种,在版本目录学上有较高造诣。晚年任成都总商会会长及公断处处长。谢世后,廖季平撰《周达三先生墓志铭》。�

  吴虞

  吴虞(1872~1949)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姬传、永宽,字又陵。成都市新都人。早年入成都尊经书院学习经学,戊戌变法后,转而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成都言新学之最先者"。1905年曾赴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1907年回国后,先后在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任教。曾任《西成报》等报纸主编。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等文章,猛烈抨击封建旧文化、旧礼教,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933年去职退隐。著有《吴虞文录》、《秋水集》,编有《蜀十五家词》、《国文撰录》、《宋元学案粹语》等书。�

  昌圆

  昌圆(1879~1943)高僧。俗姓伍,法号道静。成都市郫县人。1899年于郫县金龙寺披剃落发。1910年任金龙寺住持。1916、1927年两度任郫县佛教协会会长。倡议成立郫县佛学社、觉觉佛学社,创办成都爱道学校、成都地藏庵尼学校、温江爱道学校等。1930年任四川省佛教协会常务委员,次年到南京参谒太虚法师,被举荐任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1936年任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同年9月创办四川佛学院。初宗"华严"、"弥陀",晚年专修"净土",持戒精严,得戒弟子7000余人,为蜀中之冠。�

  彭家珍

  彭家珍(1887~1912)辛亥革命烈士。字席儒。成都市金堂人。青年时毕业于成都陆军武备学堂,后去日本考察军事,参加同盟会,曾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1912年,在北京炸死清宗社党首领良弼时受伤牺牲。民国成立时,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陆军大将军。�

  蓝田

  蓝田(1888~1966)铁路工程技术专家。字子玉。成都市郫县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长期从事铁路路线勘测工作,曾任铁道部第二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在成渝、宝成、成昆等铁路勘测设计中,提出了重大的改线方案和较好的选线方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投资。曾被评为西南铁路一等劳动模范和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光祈

  王光祈(1891~1936)音乐家。字调琪,号若愚。成都市温江人。1927年考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1932年任波恩大学讲师,并获该校音乐博士学位,成为我国最早在欧洲为祖国争得荣誉的音乐家。著有音乐论著多篇,在整理中国古代音乐史料和介绍西洋音乐知识方面颇有贡献。《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著作,为我国比较音乐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郔人

  李郔人(1891~1962)作家、翻译家。原名家祥,笔名老懒、菱乐、懒心、抄公、云云等。成都人。早年毕业于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学习法文和文学。1949年前历任《四川群报》、《川报》、《星期日》周刊、巴黎《华工旬刊》等报刊主笔、主编,以及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常务理事等职。1949年后,历任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副市长、西南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及中国文联委员等职。一生主要从事文学创作与法国文学作品翻译、报刊编辑、文学教学等工作,著有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和《天魔舞》,中篇小说《梦痕》、《同情》等,译著有莫泊桑的《人心》、都德的《小东西》、福楼拜的《马丹波娃利》等10余种。�

  王良

  王良(1891~1985)防痨及生物制品专家。字眉白。成都人。1912年毕业于越南河内医学院。1931年赴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院,在卡介苗发明者卡尔美和介林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1933年首先将卡介苗引进中国接种婴儿,次年在重庆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卡介苗实验室。1949年后,历任西南卡介苗制造研究所所长,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所长兼卡介苗室主任,中国防痨协会四川分会名誉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一生为卡介苗的研究和我国防痨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卡介苗防痨的创始人之一。撰有《卡介苗之培养及制造》等论著20余篇。�

  李家钰

  李家钰(1892~1944)抗日烈士。字其相。成都市蒲江人。历任川军第一师师长、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四川"剿匪"军第三路总指挥、川军第104师师长、第47军军长等职。抗战初期率部出川抗日,1939年冬升任国民革命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5月,在河南陕县秦家坡与日军作战时牺牲。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举行国葬。1984年5月,民政部追认为"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

  王铭章

  王铭章(1893~1938)抗日烈士。字之钟。成都市新都人。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4师师长,川军第41军第122师师长,第41军代理军长等职。1937年出川抗战。1938年初率部参加徐州会战,3月14日,在滕县保卫战中殉国。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周太玄

  周太玄(1895~1968)生物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周焯,号朗宣,后改名周无,号太玄。成都人。1918年与李大钊、王光祈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次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曾创办"巴黎通信社"和《旅欧周刊》、《华工旬刊》。先后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和理学博士学位。1930年回国后,历任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生物系系主任,西康经济研究所所长、《大公报》顾问。1949年后,相继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常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编译局副局长、局长,中国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55年又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在腔肠动物尤其是对水母的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填补了我国水母研究的空白。一生著述颇丰,重要的有《Chrysaora生活史之研究》、《动物心理学》等7部生物学专著,《古动物学》等11部译著。�

  刘咸郕

  刘咸郕(1896~1932)历史学家。字鉴泉,号宥斋。成都市双流人。历任成都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及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学术研究除史学外,还涉及经学、目录学、文学、书法等,见解独到,卓有成就。一生著述宏富,成书达200余部,总名《推十书》。�

  李一氓

  李一氓(1903~1990)中国***高级干部。成都彭州人。1925年加入中国***。后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1932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国家保卫局局长。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先后任中共陕甘省委、陕甘宁省委、陕西省委宣传部长。抗战爆发后,协助叶挺组建新四军,任新四军秘书长和东南分局秘书长。1942年后,又相继担任中共淮海区委副书记、中共苏北区委副书记和行署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苏北区委书记、华中分局宣传部长、苏皖边区政府主席。1947年,先后任中共旅大区委副书记、财委会书记,大连大学校长等职。1949年后,先后任保卫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及书记、中国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组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李一氓也是一位谙熟版本目录学的学者,收藏大量珍稀古籍,俱捐献国家。�

  艾芜

  艾芜(1904~1992)作家。原名汤道耕。成都市新都人。1944年加入中国***。1949年前历任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大公报·半月文艺》主编、重庆大学中文系教授等职。1949年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四川省作协名誉主席等职。一生主要从事文学创作,著述颇丰,主要代表作有《南行记》、《故乡》、《山野》、《百炼成钢》、《高高的山上》等。�

  罗南辉

  罗南辉(1908~1936)红军高级将领。又名罗曼、罗敏。成都人。1927年加入中国***后,在四川长期从事地下工作。1933年春任红33军副军长,1935年参加红军长征。同年底任红5军副军长,次年10月22日在甘肃省定西县华家岭战斗中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