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花圈挽联称呼:一:父族称呼:(1)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2)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3)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4)兄嫂:称尊嫂,自称夫弟。回称,贤叔,自称愚嫂。 (5)侄妇:称贤侄媳,自称愚叔。伯
花圈挽联称呼:
一:父族称呼:
(1)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
(2)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
(3)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
(4)兄嫂:称尊嫂,自称夫弟。回称,贤叔,自称愚嫂。
(5)侄妇:称贤侄媳,自称愚叔。伯父,回称伯叔翁。
(6)弟妇: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6) 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7)祖母之亲伯叔:称外曾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8)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9)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
(10)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11)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
(12)祖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姻兄,自称愚姨表姻弟。
二:母族称呼:
(1)母之父:称外祖父大人,自称愚外孙。
(2)母之内伯叔:称外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4)母之亲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5)母之脉侄女之夫:称表姊夫,自称姻弟。
(6)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7)母胞兄弟:称舅父大人,自称愚外侄或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9)母之母:称外祖母,自称愚外孙。
(10)母胞内伯叔母:称外伯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11)母胞兄弟之妻:称勐母,自称愚甥或愚外侄。
(12)母服内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13)母胞姊妹:称姨母,自称姨甥或姨侄。
(14) 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兄弟。
三:妻族称呼:
(1)妻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
(2)妻之祖父:称岳祖父大人,自称愚孙婿。
(3)妻之父:称岳丈大人,自称婿。
(4)妻胞兄弟:称贤内兄弟,自称姊妹夫。
(5)妻之母舅:称内大人,自称愚甥婿。
(6)妻之表兄弟:称内表兄弟,自称愚表姊妹夫。
(7)妻之亲表侄:称贤表内侄,自称表姑夫。
(8)妻胞姊妹之夫:称襟兄弟,自称愚襟兄弟。
(9)妻姑母之子:称内表兄弟,自称表姊妹夫。
(10)妻胞兄弟之媳:称贤内侄媳侄,自称愚内姑夫。
(11)妻胞姊妹之子:称贤姨侄,自称黍子婿。
(12)妻母之母:称岳母大人,自称黍子婿。
(13)妻之族母:称岳庶母大人,自称愚甥婿。
(14)妻胞兄弟之妻:称姻嫂,自称姻侍生。
(15)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自称愚外孙婿。
(16)妻胞姊妹:称贤姊妹,自称愚姨夫。
(17)妻胞姊妹之婿:称贤婿,自称黍姨丈。
(18)妻胞姊妹之女:称贤侄女,自称黍姨丈。
(19)妻胞兄弟之子:称贤内侄,自称愚夫母。
五:姻戚称呼:
(1)祖亲家:称老太翁先生,自称姻内侄。
(2)父之亲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3)亲家之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4)子之亲家:称姻台,自称愚弟。
(5)婿之伯叔:称姻兄台,自称姻愚弟。
(6)亲家:称姻翁×老大人,自称愚姻弟。
(7)亲家母:称姻母×老孺人,自称眷侍生。
六:各亲称呼:
(1)女之夫:称贤婿,自称黍岳丈或愚岳氏。
(2)侄女之夫:称贤侄婿,自称愚伯叔。
(3)女之子:称贤外孙,自称黍外祖(黍上祖母)。
(4)侄女之子:称贤外侄孙,自称内兄弟。
(5)姊妹之夫:称姊妹夫,自称内兄弟。
(6)姊妹之子:称贤外侄或贤外甥,自称愚舅氏。
(7)姊妹之翁姑:称姻太翁(母),自称姻晚。
(8)姑夫:称姑丈大人,自称愚内侄。
(9)姑母之子:称表兄弟。
(10)女之婿:称贤外孙婿,自称黍姻外祖。
(11)姊妹之婿:称贤甥婿,自称愚内舅。
(12)姑母:称×府姑母,自称脉侄。
七:师友称呼:
(1)业师:称老师,自称受业或学生(门生)。
(2)业师之妻:称师母,自称学生。
(3)业师之父:称太老师大人,自称门下晚生。
(4)业师之母:称师太母,自你门下晚生。
(5)业师之子媳:称世兄嫂,自称世愚弟世侍生。
(6)业师之女:称世姊妹,自称世侍生。
(7)子之业师:称老师,自称世侍生。
(8)学生:称贤友贤世侄,自称友生。
(9)学生之父:称仁兄,自称世愚弟。
(10)同乡:称仁兄,自称乡愚弟。
扩展资料:
(1)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2)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
(3)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很重要的地方。
参考资料:
对联:慈竹临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不留芳。/完来大璞眼天地,留得和风惠子孙。/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芝传嘉风。/ 英灵已作蓬莱客,德范犹薰故乡人。/巍巍高山永志芳德,涓涓流水长吟雅风。/横批:宝婺星沉、凤落长空、驾返瑶池、女史流芳、淑德可风。就这么多了,最后说一句:节哀顺便!
岁序女丧挽联大全:(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序)
三十五岁女丧挽联:{ 35岁 }
◎ 上联:宝镜尘封半数古稀年老未
◎ 下联:瑶琴风断三生恨事话何因
三十六岁女丧挽联:{ 36岁 }
◎ 上联:屈指数行年正是蚁珠穿四匝
◎ 下联:伤心动哀感不堪鹤驭返重霄
三十七岁女丧挽联:{ 37岁 }
◎ 上联:厄运忽相乘穿尽蚁珠四匝方周无可续
◎ 下联:沉疴竟不起送归鹤驭再生何日得相逢
三十八岁女丧挽联:{ 38岁 }
◎ 上联:行年四秩优欠二龄弱蕙丛兰空有感
◎ 下联:永诀一朝竟成千古歌蒿诔薤不胜悲
三十九岁女丧挽联:{ 39岁 }
◎ 上联:四秩计萱龄准拟来年兕觥称庆
◎ 下联:一声传蒿曲何堪顷刻鹤驭升遐
四十岁女丧挽联:{ 40岁 }
◎ 上联:懿德仰慈云四秩萱龄兕觥称寿
◎ 下联:行年感流水一声蒿曲鹤驭呼归
四十一岁女丧挽联:{ 41岁 }
◎ 上联:记上年軿酒称觞才祝萱龄四旬寿
◎ 下联:痛今日鸾軿返驾空荐生刍一束来
四十二岁女丧挽联:{ 42岁 }
◎ 上联:慈龄几何如来是岁为诸菩萨说波若
◎ 下联:仙游遽去林宗丧母有徐孺子奠生刍
四十三岁女丧挽联:{ 43岁 }
◎ 上联:庆四旬甫晋三龄景驻蓬壶应长此辉腾宝婺
◎ 下联:陈九畴宜全五福风凄軿辂何遽然返驾瑶池
四十四岁女丧挽联:{ 44岁 }
◎ 上联:萱草忘忧数重四年龄璇闼承颜托慈宇
◎ 下联:兰陔弃养到大千世界瑶池应召列仙班
四十五岁女丧挽联:{ 45岁 }
◎ 上联:蟾魄望重圆屈指萱龄犹未老
◎ 下联:鸾軿惊遽返伤心薤曲不胜悲
四十六岁女丧挽联:{ 46岁 }
◎ 上联:年矢每催五九数参全又屈一指
◎ 下联:仙軿何处四六龄经到遽感千秋
四十七岁女丧挽联:{ 47岁 }
◎ 上联:五秩寿灵萱愿祝长龄待三载
◎ 下联:一朝摧慈竹流传淑德永千秋
四十八岁女丧挽联:{ 48岁 }
◎ 上联:明月冷清辉何处吹箫两度虹桥成绝响
◎ 下联:慈云断乔荫今朝属纩千秋鹤驭渺仙踪
四十九岁女丧挽联:{ 49岁 }
◎ 上联:云拥灵萱乐事春晖常驻景
◎ 下联:风摧慈竹华年大衍未归奇
五十岁女丧挽联:{ 50岁 }
◎ 上联:兕酒称觞母寿方登半百岁
◎ 下联:鸾軿返驾仙踪遽杳九重泉
五十一岁女丧挽联:{ 51岁 }
◎ 上联:兕酒乍称觞计伍旬才晋其一
◎ 下联:鸾軿今返驾别千古且号者三
五十二岁女丧挽联:{ 52岁 }
◎ 上联:数伍旬才进二龄逢吉康强应未艾
◎ 下联:别千古同相一恸留芳贤淑讵能忘
五十三岁女丧挽联:{ 53岁 }
◎ 上联:伍旬三载递相增芳冀萱堂驻春景
◎ 下联:一恸千秋成永诀哪堪薤露动悲歌
五十四岁女丧挽联:{ 54岁 }
◎ 上联:曰艾四龄西池遽赴王母宴
◎ 下联:生刍一束南州还有孺子来
五十五岁女丧挽联:{ 55岁 }
◎ 上联:花甲几时周经过五旬屈十指只及其半
◎ 下联:萱花顷刻萎可胜一恸诀千古且号者三
五十六岁女丧挽联:{ 56岁 }
◎ 上联:屈指数慈龄胸罗两度参星斗
◎ 下联:惊心传噩耗泪洒千行冷茑萝
五十七岁女丧挽联:{ 57岁 }
◎ 上联:噩耗忽相传渺矣萱帏永诀千古
◎ 下联:慈龄何太促伤哉花甲犹欠三年
五十八岁女丧挽联:{ 58岁 }
◎ 上联:六旬转瞬只欠二龄彤管扬徽传淑德
◎ 下联:千古伤心都归一恸素帏设奠起哀思
五十九岁女丧挽联:{ 59岁 }
◎ 上联:花甲祝慈龄准拟明年奉觞上寿
◎ 下联:萱堂留淑范何堪仙驭返驾归真
六十岁女丧挽联:{ 60岁 }
◎ 上联:桃实登筵三千年大会群仙有西王每来召
◎ 下联:萱花萎影六十岁大劫过度如南华经所言
六十一岁女丧挽联:{ 61岁 }
◎ 上联:花甲甫经年愿祝慈龄百岁寿
◎ 下联:萱堂空在望最伤婺彩一星沉
六十二岁女丧挽联:{ 62岁 }
◎ 上联:六秩两年经婺彩沉辉素帏想象
◎ 下联:九畴五福备母仪寿世彤管流芳
六十三岁女丧挽联:{ 63岁 }
◎ 上联:母德喜常闻益寿十年应算亥
◎ 下联:慈颜伤永诀沉疴一夕倍酸辛
六十四岁女丧挽联:{ 64岁 }
◎ 上联:萱草忘忧真是九畴五福备
◎ 下联:兰陔弃养正当六秩四龄经
六十五岁女丧挽联:{ 65岁 }
◎ 上联:懿范永流传言相夫举案之孟言教子断机子孟
◎ 下联:沉疴竞不起数花甲已晋五龄数古稀尚欠五龄
六十六岁女丧挽联:{ 66岁 }
◎ 上联:萱草忘忧洪范备陈九五福
◎ 下联:兰陔弃养慈寿方登重六年
六十七岁女丧挽联:{ 67岁 }
◎ 上联:上寿古稀尊待三年萱室开筵奉觞祝嘏
◎ 下联:噩音俄顷到惊一夕瑶池返驾遣桂伤怀
六十八岁女丧挽联:{ 68岁 }
◎ 上联:慈荫庇堂前准明年预祝古稀奉觞小待
◎ 下联:婺辉沉天上痛今日遽传噩耗遣桂增悲
六十九岁女丧挽联:{ 69岁 }
◎ 上联:七秩古来稀预祝慈龄先一岁
◎ 下联:五福考终命备陈洪范是全归
七十岁女丧挽联:{ 70岁 }
◎ 上联:桃实献池西正庆衍七旬同尊母寿
◎ 下联:萱花萎堂北奈痛深一旦永别慈颜
七十一岁女丧挽联:{ 71岁 }
◎ 上联:晋古稀以一龄逢吉康强祝母寿
◎ 下联:备洪畴于五福考终正命赴仙游
七十二岁女丧挽联:{ 72岁 }
◎ 上联:算亥尚明年酒进兕觥次第到期颐百岁
◎ 下联:酸辛怀懿范驾归鹤驭伤心是风烛一朝
七十三岁女丧挽联:{ 73岁 }
◎ 上联:鹤发婆娑喜母寿尊崇真是九畴陈五福
◎ 下联:鸾軿缥缈痛慈颜永隔正当七秩晋三龄
七十四岁女丧挽联:{ 74岁 }
◎ 上联:养洁兰陔方是古稀四年益
◎ 下联:歌闻蒿里何堪极婺一星沉
七十五岁女丧挽联:{ 75岁 }
◎ 上联:晋古稀以五龄距耋年以五龄春驻蓬壶同祝期颐登上寿
◎ 下联:是高上之一派亦慈善之一派望崇山斗哪堪庇荫失乔阴
七十六岁女丧挽联:{ 76岁 }
◎ 上联:萱草忘忧洪范九畴五福备
◎ 下联:蒿歌作诔慈龄七秩六年经
七十七岁女丧挽联:{ 77岁 }
◎ 上联:陈九五畴萱草忘忧正是康宁好德
◎ 下联:当重七岁蒿歌作诔犹然福寿全归
七十八岁女丧挽联:{ 78岁 }
◎ 上联:备九畴五福考终光沉宝婺
◎ 下联:享七秩九龄上寿驾返瑶池
七十九岁女丧挽联:{ 79岁 }
◎ 上联:桃实献池西先一岁预祝八旬上寿
◎ 下联:萱花萎堂北陈九畴考终五福全归
八十岁女丧挽联:{ 80岁 }
◎ 上联:鹤发婆娑正喜平头八十岁
◎ 下联:鸾軿缥缈最伤永诀九重泉
八十一岁女丧挽联:{ 81岁 }
◎ 上联:八秩平头记上岁黹韨备征幸福
◎ 下联:九原息影抚他年遗棬空寄哀思
八十二岁女丧挽联:{ 82岁 }
◎ 上联:萱草忘忧陈九畴备征五福
◎ 下联:兰陔弃养享八秩才晋二龄
八十三岁女丧挽联:{ 83岁 }
◎ 上联:算亥十年经宝婺腾辉同尊母寿
◎ 下联:酸辛九泉隔瑶池返驾空忆慈容
八十四岁女丧挽联:{ 84岁 }
◎ 上联:晋大耋四龄去赴仙游西池正开王母宴
◎ 下联:奠生刍一束夙钦母德南州还有孺子来
八十五岁女丧挽联:{ 85岁 }
◎ 上联:享大耄八旬又晋五龄尊母寿
◎ 下联:万生刍一束长教千古式芳型
八十六岁女丧挽联:{ 86岁 }
◎ 上联:庆溢璇闺陈洪范九畴备五福
◎ 下联:真归瑶岛享慈寿八秩晋六龄
八十七岁女丧挽联:{ 87岁 }
◎ 上联:八秩七年经慈寿长绵取次遐龄登百岁
◎ 下联:一朝千古别母仪犹在不遗纤憾到重泉
八十八岁女丧挽联:{ 88岁 }
◎ 上联:萱草忘忧上寿方登重八岁
◎ 下联:兰陔弃养洪范备陈九五畴
八十九岁女丧挽联:{ 89岁 }
◎ 上联:逢吉康强来岁九旬先预祝
◎ 下联:考终好德洪畴五福算全征
九十岁女丧挽联:{ 90岁 }
◎ 上联:九秩正平头鹤算添筹应卜遐龄登上寿
◎ 下联:一生惟好德鸾軿返驾不留纤憾列仙班
九十一岁女丧挽联:{ 91岁 }
◎ 上联:母寿同尊上岁称觞祝九秩
◎ 下联:仙游何处他年遗棬记千秋
九十二岁女丧挽联:{ 92岁 }
◎ 上联:萱草忘忧陈洪范畴备膺五福
◎ 下联:兰陔弃养逾耄年寿甫晋二龄
九十三岁女丧挽联:{ 93岁 }
◎ 上联:懿德仰千秋孟氏为邻符若一
◎ 下联:遐龄晋九秩周家有梦与惟三
九十四岁女丧挽联:{ 94岁 }
◎ 上联:享大年九秩又四龄鹤算添筹慈颜长在
◎ 下联:称盛事一堂同五代鸾軿返驾纤憾不留
九十五岁女丧挽联:{ 95岁 }
◎ 上联:福寿一身全洪范陈畴数符九五
◎ 下联:郝钟千古重母仪式训也鲜二三
九十六岁女丧挽联:{ 96岁 }
◎ 上联:得范滂令子克家启后多方耳熟贤名久远播
◎ 下联:与李密祖母同岁陈情有表心惊仙驭遽遐升
九十七岁女丧挽联:{ 97岁 }
◎ 上联:祝期颐三载犹虚若将闰月平均人瑞已应称百岁
◎ 下联:备福寿九畴同演遽尔慈云缥缈美谈真足播千秋
九十八岁女丧挽联:{ 98岁 }
◎ 上联:人瑞说当今若将闰月平均允矣期颐已超过遐龄百岁
◎ 下联:仙游杳何处遽尔慈云缥缈卓哉钟郝应流传懿范千秋
九十九岁女丧挽联:{ 99岁 }
◎ 上联:盛宴熟蟠桃先一年预祝百龄洵是美谈传巾帼
◎ 下联:仙踪回鹤驭陈九畴备膺五福允无遗憾到泉台
百岁女丧挽联:{ 100岁 }
◎ 上联:上寿说期颐绰楔褒荣称人瑞
◎ 下联:美谈传巾帼瑶池返驾乐仙游
花圈挽联称呼:
一:父族称呼:
(1)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
(2)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
(3)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
(4)兄嫂:称尊嫂,自称夫弟。回称,贤叔,自称愚嫂。
(5)侄妇:称贤侄媳,自称愚叔。伯父,回称伯叔翁。
(6)弟妇: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6) 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7)祖母之亲伯叔:称外曾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8)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9)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
(10)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11)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
(12)祖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姻兄,自称愚姨表姻弟。
二:母族称呼:
(1)母之父:称外祖父大人,自称愚外孙。
(2)母之内伯叔:称外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4)母之亲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5)母之脉侄女之夫:称表姊夫,自称姻弟。
(6)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7)母胞兄弟:称舅父大人,自称愚外侄或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9)母之母:称外祖母,自称愚外孙。
(10)母胞内伯叔母:称外伯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11)母胞兄弟之妻:称勐母,自称愚甥或愚外侄。
(12)母服内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13)母胞姊妹:称姨母,自称姨甥或姨侄。
(14) 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兄弟。
三:妻族称呼:
(1)妻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
(2)妻之祖父:称岳祖父大人,自称愚孙婿。
(3)妻之父:称岳丈大人,自称婿。
(4)妻胞兄弟:称贤内兄弟,自称姊妹夫。
(5)妻之母舅:称内大人,自称愚甥婿。
(6)妻之表兄弟:称内表兄弟,自称愚表姊妹夫。
(7)妻之亲表侄:称贤表内侄,自称表姑夫。
(8)妻胞姊妹之夫:称襟兄弟,自称愚襟兄弟。
(9)妻姑母之子:称内表兄弟,自称表姊妹夫。
(10)妻胞兄弟之媳:称贤内侄媳侄,自称愚内姑夫。
(11)妻胞姊妹之子:称贤姨侄,自称黍子婿。
(12)妻母之母:称岳母大人,自称黍子婿。
(13)妻之族母:称岳庶母大人,自称愚甥婿。
(14)妻胞兄弟之妻:称姻嫂,自称姻侍生。
(15)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自称愚外孙婿。
(16)妻胞姊妹:称贤姊妹,自称愚姨夫。
(17)妻胞姊妹之婿:称贤婿,自称黍姨丈。
(18)妻胞姊妹之女:称贤侄女,自称黍姨丈。
(19)妻胞兄弟之子:称贤内侄,自称愚夫母。
五:姻戚称呼:
(1)祖亲家:称老太翁先生,自称姻内侄。
(2)父之亲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3)亲家之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4)子之亲家:称姻台,自称愚弟。
(5)婿之伯叔:称姻兄台,自称姻愚弟。
(6)亲家:称姻翁×老大人,自称愚姻弟。
(7)亲家母:称姻母×老孺人,自称眷侍生。
六:各亲称呼:
(1)女之夫:称贤婿,自称黍岳丈或愚岳氏。
(2)侄女之夫:称贤侄婿,自称愚伯叔。
(3)女之子:称贤外孙,自称黍外祖(黍上祖母)。
(4)侄女之子:称贤外侄孙,自称内兄弟。
(5)姊妹之夫:称姊妹夫,自称内兄弟。
(6)姊妹之子:称贤外侄或贤外甥,自称愚舅氏。
(7)姊妹之翁姑:称姻太翁(母),自称姻晚。
(8)姑夫:称姑丈大人,自称愚内侄。
(9)姑母之子:称表兄弟。
(10)女之婿:称贤外孙婿,自称黍姻外祖。
(11)姊妹之婿:称贤甥婿,自称愚内舅。
(12)姑母:称×府姑母,自称脉侄。
七:师友称呼:
(1)业师:称老师,自称受业或学生(门生)。
(2)业师之妻:称师母,自称学生。
(3)业师之父:称太老师大人,自称门下晚生。
(4)业师之母:称师太母,自你门下晚生。
(5)业师之子媳:称世兄嫂,自称世愚弟世侍生。
(6)业师之女:称世姊妹,自称世侍生。
(7)子之业师:称老师,自称世侍生。
(8)学生:称贤友贤世侄,自称友生。
(9)学生之父:称仁兄,自称世愚弟。
(10)同乡:称仁兄,自称乡愚弟。
扩展资料:
(1)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2)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
(3)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很重要的地方。
参考资料:
花圈上写“悼念XX千古;右 友XX敬挽”,前面的内容依旧保留。
晚辈花圈挽联的写法讲究
1、挽联鼓号以后距离地面20cm左右,花圈左为上联,右为下联。以画圈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右面是上联。
2、要注意调节字的问题,无论上联下联字有多少,开头与结尾最好平齐。
3、给长辈献花圈要用敬挽,给晚辈或平辈献花圈要用哀挽。
4、永垂不朽不能乱用,也只能用于国家***或烈士。
晚辈花圈挽联的格式写法
挽幛多是独立成幅的,也称'礼幛'。挽幛通常用整幅绸布作成,也有用纸糊装裱成轴的,称为'礼轴'。为了便于悬挂,挽幛一般为竖式,上面的文字为直写。
挽幅,也是挽书的一种,它与挽幛的差别在于挽幅多是横挂的,挽幛则都是竖挂的。挽幅上面的文字一般为横写。[转自第一公文网:
挽幛、挽幅的题辞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有只写一个'奠'字的,也有多字的,但是常以四字句为多。挽幛、挽幅用语可用稳定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撰写合适的文句,但应留意挽幛、挽幅属追悼送礼之用,在文字说话上,要直抒胸臆、真挚凝炼,颂扬而不外褒、伤心而不凄惨,应具有褒扬哀悼之意。
挽幛、挽幅的制作没有一定的程式,小大由之,因地制宜;字体可楷可行可草,完全由送挽者自己决定;白字黑纸或黑字白纸,也可以布代纸。挽幛是竖挂直写方法,文字务必从右向左分三局部书写;挽幅是横挂横写方法,文字则应从上而下分三局部书写。
第一局部,面向挽幛右手边(挽幅上顶边)顶头写上死者的姓名加颂词(亦称上款);第二局部,正中间写上祭悼语,祭悼语一般不要超出上款和下款,且字距要一致。也可不要这一局部;第三局部,面向挽幛左手边(挽幅底边)顶尾写上送挽幛、挽幅人的姓名、身份称呼和时间。
挽带,也有叫'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悲伤而敬献花圈、花篮时撰写的联语。挽带也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在实际应用中,挽带的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挽语的用词,尤其是上半联,对死者颂词称呼不能够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上半联、下半联的写法因用词的差别而多种多样,常用的上半联有'哀悼'、'追悼'、'追悼'格,也有'千古'、'歇息'格;下半联有'敬挽'、'泣挽'、'同挽'格,'率子'格和'叩拜'、'泣拜'、'哀献'格等。
挽带的是非、宽窄要视花圈、花篮的巨细裁剪,挽带的下端要剪出二个尖角,挂在花圈、花篮上呈八字型。书写挽带的字体可以是行书,也可以是楷书,但务必是同一种字体,通常是白底黑字。在书写式样上,一般下半联的第一个字要比上半联的第一个字低1-2个字的位置。
例: 友××××××××× 敬 挽
悲痛哀悼 ××××××××× 同志
学生 ××××××××× 拜 挽
×××××× 恩 师 千 古
邻里××××××××× 哀 挽
哀悼××××××××× 仙 逝
女儿 ××××××××× 泣 挽
敬爱的 爸 爸 歇息吧
哀祭文是专门用于治丧过程中的应用类文体。虽然内容简单,形式也未几,但是,在写作上和形制上却有较高的要求,不能够疏忽搪塞。
挽联,是古时候挽歌的变体。挽歌是古时追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魏汉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古丧歌有《薤露》、《蒿里》两章'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
挽联作为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是汉民族民间的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起初多以诗、词、歌等韵文体表达对死者的追悼之情,后渐渐形成一种对子的形式来表达。历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联,以寄悲伤,但不用于赞美。相传在宋代就写挽联了。陆游《老学庵条记》载,赵元镇(鼎)承相被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现在的丧葬活动中,挽联仍被普遍应用,成为丧家治丧时的必备之物。
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追悼死者而写的对子。因此,写挽联不但要求情感真挚,还要留意挽联的写作特征。
(1)挽联的时代性。挽联是反应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因此,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转变,如:'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是旧时丈夫追悼妻子的挽联,用在现代夫悼妻就多了点陈腐气。
(2)挽联的针对性。做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职位地方、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情感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地。挽联不能够换用,也不能够通用,这应该是挽联的写作灵魂。
如挽丁玲
剪柳东风,节见穷时,一曲桑干传广宇
凝尘瑶瑟,情伤雪夜,百年有女耀高丘
即使是有些'通用联语',其通用范畴也是非常有限的。
挽联是属于对子中的专用联,因此,撰写挽联,一定要控制对子的素质特点和形式特点,这是写好挽联的关键。
(1)对子的形式特点。一般的挽联(对子)是由两句组成一联,上句叫上半联,下句叫下半联。挽联不管何等长(有些长联,上、下半联是由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组成的),何等短,总是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并且,上半联和下半联要搭配好,序次不能够颠倒。挽联的是非要视悬挂场合而定,太长字小不醒目,太短空洞不美观,应巨细适中、美观大方。
(2)对偶的形式特点。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组合。严格的挽联,不但要求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一样,对仗非常灵巧。
竖写;从右至左,左边第一-行与纸面顶部空两个字开始写,“痛悼(哀悼)世伯(父亲)大人xxx先生千古”;正中行纸面上下空格近乎相当写上,写上“永垂不朽(英灵永存或与天地长存等)”等敬语;末行从纸面底部估计空余两个字位置,写上“世侄(儿或世友)xxx敬挽”即可。
从纸面看,三行是从右至左,右中左一行比一行位置低。
白事礼包不具名和致辞,把礼包送给相关司礼人员即可。有些人家亲友多,司礼登记往往忙不过来,那就很可能会漏记收礼,送礼往往讲究的是礼尚往来,如果送礼了,主人家却没有登记,主人家可能会怪自己,这样是付出了没好报。
因此,对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名,具体做法是:现成的白事专用封包不需要致辞,只在封包正面左下角具名“XXX敬”。那种无致辞的空白封包,则在正面项部居中竖排写上“牛眠之敬”, 在左下角具名即可。
八十以上老人去世挽联如下:
1、永垂不朽,流芳百世,遗爱千秋,含笑九泉,天人同悲。
2、浩气长存,千古长存,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3、恩泽四海,功高九天,花凝泪痕,水放悲声。
4、教诲永记,风范永存,常怀典范,寄托哀思。
5、秋日鹤唳,夜月鹃啼,寿终正寝,鹤驾西归。
老人去世挽联写法注意事项:
布局。我们在书写挽联的时候首先要先考虑挽联的条幅要与花圈相匹配,长宽、高低要恰到好处。
称谓。称谓就是确定亲友成员和逝者之间关系的名称。你要弄清赠送挽联的人与逝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亲戚还是朋友?这一点必须要搞清楚。
书写。书写的文字内容要与条幅相吻合,字少,显的冷落;字多,又无处落笔。所以在书写前要整体考虑完成后条幅的效果。
内容。挽联的内容要精练,要概括出逝者平生的业绩及贡献精髓。当然了,文字内容要符合送挽联人的职业身份。
粘贴。挽联写好后要在花圈上对其粘贴,粘贴时一般上联在左,下联在右。一般靠左的一侧为“尊”或为“上”,靠右的一侧为“小”或者为“下”。
署名。挽联的署名一般写在左侧挽联的下方,比如:“弟子敬挽”、“学生敬挽”等或者另一起条幅也可。
常用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悼念XXX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千古
左联:YYY敬挽
右联:XXX一路走好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同志千古(党员称同志)
左联:YYY敬挽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