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彭德怀是我们敬重的开国元勋,解放后,他虽然没有孩子,但是他将自己的侄子侄女都视若己出,供他们上学读书,并且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他们留下了清廉简朴的家风。 1955年,我军进行了第一次的全军大授衔,这次授衔,彭德怀专门为一个人的军衔发了火,
彭德怀是我们敬重的开国元勋,解放后,他虽然没有孩子,但是他将自己的侄子侄女都视若己出,供他们上学读书,并且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他们留下了清廉简朴的家风。
1955年,我军进行了第一次的全军大授衔,这次授衔,彭德怀专门为一个人的军衔发了火,这个人就是他的侄子彭启超。
彭启超参加革命的时间是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参与了延安保卫战等,建国后,他他来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学员,1955年授衔时,按照彭启超的资历,功劳,他怎么也应该被评为上尉军衔。
陈赓时任院长,他知道彭启超与彭德怀的关系,而且根据政策,彭启超是完全够资格被授予上尉军衔的,因此,他就将彭启超的名字写在了上尉名单中。
彭德怀后来得知此事后,就找到了陈赓,告诉他,彭启超的军衔评高了,应该降一级,陈赓有些疑惑,同时,他也有些为彭启超打抱不平,但是彭德怀已经铁了心了,要将彭启超的军衔给降一级。
此事彭启超并不知道,之后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在中尉名单中时,非常不服气。
有一天,彭启超以出差的名义来到北京,找到了彭德怀,许久未见,彭德怀很是高兴:“你小子什么时候来的,也不说一声?”
彭启超:“我回北京送给材料,明天一早的火车就回哈尔滨去,趁晚上过来看看您。”
彭德怀:“学院那么多人,干嘛非让你来送材料,我看你是公私兼顾。”
彭启超知道伯父的嘴向来是不饶人的,他就笑着说:“我也挺想伯伯,伯母的。”
彭德怀也没多说什么,他忽然问:“你们学院评军衔,评完了吗?”
彭启超:“正在评。”
彭德怀:“别人有什么意见吗?”
彭启超如实回答:“别人都没有,我有,我正是为了这件事找您来的,这事太不公平了。”
彭德怀有些疑惑:“怎么个不公平法?”
彭启超:“那些和我一起参军,资历差不多的战友,都被评为了上尉,我上学前就是副连长,完全可以评上尉的,可是学院就给我评了一个中尉。”
彭德怀听到这里,就完全明白了,彭启超来找自己的原因,就是因为给他评衔评低了,彭德怀没有说话,彭启超继续说:“伯伯,我们陈院长是您的老部下,您能不能和他说说,把我的军衔往上调调?”
彭德怀有些生气:“你就是为这事来的?”
彭启超一看伯伯脸色不对,就停了下来,彭德怀说:“启超,实话告诉你,把你的军衔压一级,是我的主意。”
彭启超瞪大眼睛,有些不敢相信:“这是您的主意?”
彭德怀:“是的,你们陈院长打电话给我,说你的情况比较特殊,给你评上尉是合适的,但是我要求给你降一级。”
彭启超:“伯伯,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啊,我可是您的亲侄子啊。”
彭德怀很理解侄子彭启超现在的心情,他语重心长的说:“正是因为你是我的亲侄子,我才必须这样做,了解你的人,知道你是凭本事被授予上尉军衔,不了解你的人,一定认为是我的原因,你才有了这个牌牌,在这件事上,我只有牺牲你,才能服众。”
彭启超一肚子委屈:“伯伯,您坚持原则,严格要求自己的家属,这并没有错,但是您有没有想过,授衔对我来说也是人生的大事啊,他关系到我日后的进步和发展,你不能因为我是您的侄子,您就不为我着想啊,就算您不为我着想,你也应该为您牺牲的弟弟想想吧。”
听到这些话,空气似乎凝固起来,彭德怀一时无话可说。
彭启超气愤的扭头就走,这时,彭总的妻子浦安修走了进来:“老彭,我觉得你今天这事做的不对”
第二天,彭启超来到火车站,准备回哈尔滨去,这时,他的妹妹彭钢来了,彭钢:”伯伯让我来,给你送一条围巾,还写了一封信。”
彭启超的心情此时还未完全的平复下来,火车启动了,他打开了信,上面写着:“启超,你身为彭家人,就要遵守彭家的家风,那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清正,链接,诚实,老实人有时候会吃亏,但是从长远看,老实人不吃亏,想想那些为革命牺牲的人”
看完了信,彭启超落下了眼泪,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伯伯的一片良苦用心。
当年,我军实行薪金制,彭德怀担心彭启超 在经济宽松后就开始大手大脚地花钱,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替他存钱,那就是让他担负起妹妹的生活费和学费,叮嘱他每月从薪金中留出二十元寄给她。
后来,彭德怀又打电话告诉侄女:“ 你的生活费还是由我给,你哥哥给你的钱,不要用,按月给他存入银行,以后他用时,你再还给他。”
1958年,彭启超毕业后被安排到福建漳州工作,庐山会议后,彭启超由于彭德怀的关系,被调到了武汉,在武汉食品公司杀猪卖肉,在武汉,彭启超与幼儿园女医生刘庆云结为了夫妻。
文革时期,彭启超饱受折磨,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后来,他又回到了部队,
1994年,彭启超的妻子因病去世,为了照顾他,经人牵线,一位扬州的蔡姨来到了彭启超的身边,陪伴他度过晚年日子。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老一辈革命家做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 这些人在自己最好的年华里,紧紧跟随着党和军队的步伐,将一个破败不堪的旧 社会 彻底的推翻,建立了一个属于全体人民的新制度。
这群老一辈革命家中有一部分人没有能够等到胜利的曙光到来,他们永远的倒在了革命前进的道路上,不过他们的牺牲是会被人民永远铭记的。 另一部分从战火中走出来的革命家,他们也在我国成立后不久相应的收到了来自祖国和人民的嘉奖。
有这样一位资历很老且战功显赫的老革命家,他从朝鲜回来后便解甲归田了。 一九五五年国家对有功之人授衔的时候,上级并没有忘记他。特意派人接他回到北京进行授衔,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这个在解甲归田后还让高层念念不忘的人就是肖新槐。 肖新槐出生在清朝末年的湖南省宜章县下面的一个小村落里。父母都是当地老实本分的农民阶级,家境十分的贫寒。由于家庭条件所限,肖新槐并没有上过什么学。
为了缓解家庭的生活压力,小小年纪的肖新槐便在家与大人一起务农。 但是那些年清政府统治已经进入到了极其腐败的时期,大量的内忧外患造成了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后来清王朝覆灭了,但是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得到任何的改善。
来自个地方军阀势力的压迫还是让底层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肖新槐的家庭就是这底层 社会 中的一员。少年时期的肖新槐一边务农,一边自己主动的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古以来只有拥有学识的人才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
不过虽然理想是很好的,但现实生活还是比较残酷的。 面对越来越恶劣的生活条件,肖新槐祈祷着能够有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带领着普通人民走出现在的困境。当时的 社会 上已经兴起了大量的爱国革命活动,但大多数都受到了执政者的镇压,纷纷的以失败而告终。
直到有一天无产阶级革命的队伍来到了肖新槐所在的村落。 这些人不单单的搞革命,他们还帮助当地人民搞生产。一边宣传自己的先进革命理论思想,一边帮助老百姓们解决温饱问题。从他们的行动中肖新槐看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曙光。
于是刚刚成年的肖新槐便果断的加入到这个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组织。 这个组织就是我党队伍最早的雏形工农革命军。加入到工农革命军之后的肖新槐表现的尤为积极,很快他就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了预备党员。
肖新槐跟随者革命的队伍参加了湖南的湘南起义,在起义的部队中他表现的十分勇敢且负责。 他的这份干劲被组织看在了严厉,于是很快就通过了他入党的请求。从此以后肖新槐便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肖新槐加入革命部队的前几年,正是革命武装力量最艰苦的那几年。 在国共第一次大合作中,国民党公然对***的革命组织发起了围剿行动。当时革命的***立刻做出了应对措施,开始组织各个革命队伍进行反围剿的斗争。
肖新槐作为刚刚加入革命队伍不久的新鲜血液,并没有被国民党突如其来的进攻而呵退。 他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了各项反围剿行动中,最终跟随者大部队进行了长征转移行动。在慢慢的长征路上肖新槐更加坚定了他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成为了一位忠心与革命的好战士。
长征结束后肖新槐就成为了我党部队中的一名优秀基层指挥员。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肖新槐主动的加入到了山西地区决死队的队伍中。他不畏牺牲的精神让他很快赢得了部队高层的信任,他率领部队一次次的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他也因此在军中的职位得到了提升。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肖新槐在一次投入到了战斗之中。 他在晋察冀军区担任独立第二旅旅长的职位,当时的解放军的总指挥是朱老总。肖新槐因为参加战斗的资历比较老,作战风格比较勇猛的特点被朱老总所赏识。朱老总曾多次委以重任与肖新槐,他也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我国成立之后面对着外界各种威胁。特别是美军为首的西方列强在朝鲜地区发动的战争,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和平发展的步伐。 于是,国家高层决定派出志愿军进行保家卫国战斗。肖新槐主动的申请加入到这场作战之中。
跟随者志愿军投入到朝鲜战场的肖新槐,仍然表现出了超强的作战指挥能力。 多次扭转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激烈的作战也让他的身上布满了战斗的伤痕。
抗美援朝胜利归来之后,他便因身体原因选择了解甲归田。 肖新槐为人非常的朴实低调,按照他的级别在回到地方后应该有专门的警卫人员进行保护,但是为了不给国家增加负担他果断拒绝了这一优厚的待遇。
回到家乡的肖新槐并没有彻底的离开自己所热爱的革命事业。 虽然已经无仗可打了,但是国家经济建设这场无形的战争才刚刚展开。他为当地的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少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一九五五年国家打算对在战争年代有过突出贡献的军人进行授衔仪式。 但当首先军人名单送到高层手中之后,他们却没有看到肖新槐的名字。原来因为授衔的规则里面明确指出,不是部队现役的人不在此次授衔评选仪式之内。
但经过调查发现肖新槐虽然已经解甲归田,但他南京军事学员学员的身份还是存在的。 所以他并没有离开部队,完全符合评选资质。于是军队立刻派出人员,将这位身经百战且战功赫赫的老革命家接到了北京参加了此次的授衔仪式。
人民的军队一项是善恶分明的。 对于敌人我军不会放弃任何一次歼灭的机会,对于在革命中有贡献的人,部队也不会忘记他们所做出的任何牺牲。
肖新槐是我军中一位很有资历的老战士。 他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信念让他在各种作战中都表现的异常神勇,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个人付出了太多的辛苦。所以,他也理应配得上党和人民对他的任何嘉奖。
军衔是全军统一的,只要是在编军人就有军衔的,目前解放军的军衔是这样的
列兵
下士
中士
上士
三级士官
二级士官
一级士官
少尉
中尉
上尉
少校
中校
上校
大校
少将
中将
上将
大将
元帅
其中元帅和大将一般不颁发,现在貌似撤销了,只有在战争时期作出极大贡献的人才能授予这2个军衔,历史上只有十大开国元帅和大将
司令属于一种军队的官职,但是军队官职一般是师长啊等等这些的,司令员一般是对于某一支部队最高指挥者的称呼
如果回来,当然是正常程序下的回来,就是退兵后的回来,不是作为逃兵溜走回来。
正常回来的人不存在没有户口和身份证的问题,地方必须恢复的。
作为逃兵回来根本行不通的,肯定会被抓回去处罚后再赶走,而且是个一辈子的污点。
空军工程大学属于军校,和部队服兵役性质完全不同。
1、从地方应征入伍的,到部队后就只能成为一名普通战士。考上军校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下到部队就成为部队的基层军官。军校毕业后成为军官,当兵一般是从义务兵干起,2年后有机会成为士官长期服役,如果想成为军官的话,必须要考军校,直接提干的可能性现在微乎其微。
2、军校的大环境和社会环境截然不同,而这种区别所产生的心理差距也是不能忽视的。军校在给你稳定的同时也让你失去了自由,四年军校后你就会让人来分配你了可能会分个好地方,也可能是边防。
3、服兵役是特指按照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去当兵,之后有机会成为士官或从军队考军校(毕业后成为军官) 考军校也是获得军人身份,但严格讲并不是服兵役。
扩展资料:
军校每年从部队和地方按比例招生,地方入校即入伍,享受军人待遇,在校期间一切学习生活费用由国家支付。
平时着军装,佩带学员红肩章。专科三年毕业后一般授少尉正排军衔,本科四年毕业后授中尉副连军衔。顺利毕业后将获得军士与学士学位,工作由学校根据专业和各大军区需要分配,去向涉及海陆空三军。
-军校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内的一声枪响,引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武装起义,不久这场革命烈火在全国迅速蔓延,分处各地的党组织都在谋划武装暴动,反抗反动派的血腥压迫。
到了11月初,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湖北的黄安、麻城两地也在潘忠汝的领导下发动了起义,这就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经过一天多的血战,农民起义军顺利攻占黄麻县城,还成立了黄麻农民政府。但一个月后敌人派重兵“进剿”。敌我实力差距太大,再加上鄂东军准备不足,导致战斗失败,最终有72人转移到木兰山地区坚持游击斗争。
在木兰山七十二勇士中,后来有5人成为了开国将军,其中一位就是今天要讲的主人公,他就是开国中将詹才芳。
1907年,詹才芳生于黄安(今红安)高桥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詹仲禄与母亲养育了六个儿女,詹才芳与詹才选是孪生兄弟,只因他比才选先降临人世,所以成了哥哥。两兄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母亲生下他们后,身体状态一直不太好,家里穷也没有什么营养品。母亲的病越拖越重,最后撒手而去,几个孩子从此失去了母爱。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他12岁那年,父亲和二姐因为吃了有毒的野菜病逝。出嫁的大姐看弟弟可怜,就把詹才芳接到婆家照顾,弟弟詹才选则跟着两个哥哥生活,这件事是詹家的不幸,但也给詹才芳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姐夫余楚晨性格温和善良,詹才芳的到来他没感到厌烦,不但很关心妻弟的生活起居,还教他读书识字。四年后詹才芳想出去闯一闯、见见世面。余楚晨就托人把他送到位于武昌的武汉中学,这所中学的创始人就是余楚晨的舅舅董必武。
董必武早就听外甥介绍过詹才芳的遭遇,非常同情他,就安排詹才芳进校当校工,可以边做工边学习。董必武先生是我党创始人之一,他创办这所学校也是为了宣传革命思想、我党主张,发展更多的革命青年志士。
正在在董校长的影响下,詹才芳在1924年光荣入党,不久后奉董必武指示回家乡黄安进行革命宣传、组织革命斗争。
出发前董必武专门把詹才芳叫过来,对他说:
“早在去年,黄安的工作组就建立起来了,现在派你过去就是为了充实力量。你们这几人就是革命的种子,撒在那里,就要生根、发芽、结果,让黄安的革命活动铺天盖地的发展起来”。
此时姐夫余楚晨已是党员,他住在姐夫家,协助姐夫的革命工作。同时在他宣传鼓动下,两个哥哥詹才华、詹才进和弟弟詹才选都走上革命道路,不过在惨烈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一家人也是做出巨大的牺牲。
1927年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姐夫余楚晨就被抓去杀害了。亲人的逝去没有吓倒他们,反而激起他们的斗志。
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指示,詹才芳在高桥镇组织自卫军,筹备过程中,其他兄弟三人做了不少努力。不久后兄弟几人还一起带领农民自卫军参加了黄麻起义。可惜起义很快失利,连黄安县城也被敌人重新夺回,原来拥有300多人的鄂东军,如今也只剩下72人留在木兰山坚持革命斗争。
正由于这些人的坚持,到了1928年初夏,革命形势有了好转,高桥、桃花等地的党组织也重新恢复,大哥詹才华甚至当了高桥镇农协主席兼黄安县县委委员。
不久他们这支工农游击大队也编入红31师,詹才芳成了红军连长,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主席李先念,此时他连里当副班长,另外还有个班长叫作许世友,他手下还真是能人众多。
8月的一天,詹才芳和大哥詹才华在河素湾商量革命事宜,没想到有叛徒向敌人透露他们的接头位置。在兄弟两人商量完打算回去时,被冲出来的几个团丁包围。
紧急之下詹才华掩护詹才芳逃了出去,自己却被抓走,在监狱中,坚强不屈不当叛徒的詹才华,被敌人挖掉双眼、割去鼻子,甚至竹签插入指甲盖等酷刑后被杀害,敌人还不解恨,又把头颅放到城门上示众。
詹才华牺牲后,组织又派来一人当农协主席,此人就是詹才芳老部下李先念。一年后,詹才选因为与三哥长得像,被敌人误认为是詹才芳本人。他为了保护三哥没有否认,被敌人押到郊外枪杀了。至此詹才芳共有三位亲人为革命牺牲。
带着亲属被杀的仇恨,詹才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也一点点见证,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的形成、创建和壮大,所以他是红四方面军的老人了。
后来的开国大将王树声,就曾是他的搭档,那时的詹才芳是红四军10师30团政委,团长就是王树声。黄安战役时,两人担任总预备队,在敌我两军拼杀得难解难分之际,总指挥徐向前命令他们红30团投入战斗。
红30团红军将士的加入如猛虎添翼,在兄弟部队协助下,他们此战共抓获了800多俘虏,立了一大功。
詹才芳对待敌人非常凶狠,但对于自己的同志们非常和蔼,非常有善心。苏区su反时,他就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力,救下不少红军官兵的性命,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成为开国将军,如陈锡联、甘思和、谭知耕等,当时为了保护他们,就把他们安排到身边当警卫员,也为我军保护了一些军事人才。
到了建国后大授衔的时候,詹才芳被授予中将衔,了解他的革命战友们听说后,都觉得以他的老资格,授上将也不为过,都为他抱不平,但詹将军却没有意见。后来为了表示对这位老领导的尊敬,授衔仪式结束后,许世友、陈锡联和洪学智三位上将,走到詹才芳面前向他敬了一个军礼,一时传为美谈。
为何詹老如此受人尊敬,不仅是他的老资格,是因为他革命年代的善良,也是因为他平日里的待人宽厚、平易近人,从不摆老资格。建国后詹才芳在湖南军区当副司令时,经常有人看到他这个中将首长,骑着自行车上下班。
对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老将军也是非常关爱的,有一次他让秘书刘曙光起草个报告,刘秘书知道这件事很紧张,忙了通宵,写完后天都快亮了,困得他把报告就去睡觉了。睡醒后护士陈艳娇说:“刘秘书你真行,今天首长给你当警卫员了”。
原来詹才芳知道他忙了一宿,就派人守在刘曙光宿舍门口,让别人路过时轻手轻脚,就是清洁工打扫卫生也要小声,听后刘曙光非常感动。
因为詹将军人缘好,老战友们与他关系都不错,80年代詹才芳生病住院,他的那些老部下、老搭档、老领导都来看他,很多都是国家***。但对于他的称呼都非常亲切,比如徐向前元帅,就称呼他“老战友”,简简单单的称呼却有着浓郁的战友情。
1992年12月2日,詹才芳病逝,享年85岁。
1 随军的话是得等老公当上副营才可以,如果两地分居,老公每年按道理有一个月的年休假。不过这个要视单位而定,有的单位没有。
2 军嫂和普通人相比,不能移民,家里上网要受限制,去外企工作要受限制,在网上发表言论要小心翼翼,军婚里面保护的是军人而不是家属,如果你老公因公牺牲或者别的原因死了,国家补助的钱你拿不到都给他父母了。好点的就是军嫂不工作每个月有几百块钱的补助。
3 你没可能随军当翻译,除非你老公家或者你家很有背景,关系很大。你想和他在一起,只能尽可能想办法把工作找到他所在的城市。不过你老公可能干个十年就转业了,(军校硕士博士太多了,你老公个似乎只是本科)所以如果你能在你所在的城市找到不错的工作,就暂时忍耐两地分居吧,这样他转业能和你在一起,因为军人转业是根据家属的户口所在地走的。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