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谭嗣同因为领导戊戌变法,导致他被慈禧问罪,最后在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说起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还是湖北巡抚,一省之封疆大吏,后来也因为儿子的事被株连,不过谭继洵并没有被处死,而是遭到罢官。很多人不理解谭继洵为什么不向慈禧求情,救谭嗣同一命,实际
谭嗣同因为领导戊戌变法,导致他被慈禧问罪,最后在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说起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还是湖北巡抚,一省之封疆大吏,后来也因为儿子的事被株连,不过谭继洵并没有被处死,而是遭到罢官。很多人不理解谭继洵为什么不向慈禧求情,救谭嗣同一命,实际上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谁开口求情都没用,甚至还可能因此丢掉姓名。谭嗣同死后,谭继洵给他写了一副挽联,也表明了谭继洵的想法。
谭嗣同出生于湖南浏阳,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戊戌变法中坚定不移的维新派,甚至还为变法付出了自己生命,人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继洵简介
而看到这个标题,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谭嗣同在行刑前留下的那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固然悲壮豪迈,至今流传。但笔者今天要说的并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他父亲写的悼词。
在介绍这句悼词前,我们先来看看谭嗣同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要知道,在戊戌变法前期,谭嗣同可是被光绪帝直接征召入京的变法关键人物。而当年声援戊戌变法的学子众多,光是康有为组织的公车上书,报名人数就达到了1000多位。谭嗣同又是何德何能,能在至少几千名变法人士中脱颖而出呢?
当然,和他自身的优秀不无关系。谭嗣同自幼读书,广交名士,先后师从涂启先和刘人熙,有着牢固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但这背后,还多亏了他父亲的势力。
谭嗣同的父亲叫谭继洵,此人乃道光29年的举人,后在咸丰10年高中进士,直接坐到了湖北巡抚和湖广总督的位置。或许有人对湖广总督这个官职没什么概念,这么说吧,张之洞和李鸿章都曾担任过该职位,可见其品阶之高。这也是封疆大吏级别的官,具有大区域军政事务的负责权,地位可以说是相当高了。
所以,谭嗣同是妥妥的官二代,被光绪征召入京也就不奇怪了。但又一个问题来了,既然谭嗣同的背景这么强硬,为何他父亲没能保下他呢?
这个问题倒好回答,毕竟阻挠戊戌变法的背后人物是慈禧,在阶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谁的背景跟慈禧比起来都不值一提。别提戊戌六君子里有个叫康广仁的,他还是康有为的亲弟弟,最后也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谭继洵在挽联上写了什么
所以,谭嗣同出事时,他的父亲谭继洵不可能出面保他。不过,倒也没有干出急于撇清关系的行为。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赴死,一句话都没说。
其实,在变法早期,谭继洵对儿子是有过劝诫的。他本质上还是偏保守,对谭嗣同等维新派的做法极不赞同。
当年谭嗣同为了推广西学,曾计划在老家浏阳设立算学格致馆。于是便想着请父亲出山,利用他的名气倡导百姓集资加入。但谭继洵却回了一句话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什么意思呢?即作为大清的子民需要做的是守护祖宗之法,而不是改革敢为天下先。从中不难看出谭继洵的态度。
所以,政见不合的父子两人没少吵架。但这并没有让谭嗣同回心转意,反倒更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因此,谭继洵对自己儿子的结局,显然是有预见的,他没有向慈禧求情也是情理之中。
但没有向慈禧求情并不代表谭继洵不心疼自己儿子,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再怎么说也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在谭嗣同被处死后不久,谭继洵还是给他写了副挽联当悼词。具体内容如下——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什么意思呢?即他也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变法行为是对是错,出于一个父亲的本能,他希望在多年以后,后人能给谭嗣同平反昭雪。不得不说,父子二人着实文采斐然,此佳句也一直流传至今。
而写下这副挽联后没多久,谭继洵由于受到儿子事件牵连,很快被慈禧免官革职,发配原籍。不到2年,饱受丧子之痛的他便在浏阳郁郁而终。
倒是如他所愿,10年后,清政府彻底灭亡。民国建立,民智洞开,百姓终于明白了民主维新的意义。一时间,当年的戊戌六君子被捧上神坛,谭嗣同也得以正名。笔者想,谭继洵或许是一位好父亲,只是在那个身不由己的时代,他能做的,也仅此而已了。
“关怀之恩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蒋介石将张学良由大陆辗转扣押至台湾,很多人都认为所有的事情,在蒋离世后应该会告一段落,张也会因此重获自由。但让人万没想到的是,蒋在离世前依旧不忘叮嘱蒋经国,不可轻易地放虎归山。
终于1975年蒋介石离世,张学良为此给送去了一副挽联,挽联上写上了16个字道尽二人恩仇一生,“关怀之恩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张蒋二人结下深厚的情谊
1930年的民国时期,还是一个军阀割据相互混战的年代,蒋介石和张学良在那一年结下深厚的情谊。当时中原大战蒋介石和冯阎联军正在打得难分难解,而处于中立观望的张学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出兵拥蒋。
在张学良的“武力调停”下,冯阎结成的联军彻底瓦解,随即冯阎二人同时宣布下野。可以这么说,张学良这次对于中原大战调停的介入,是帮助蒋介石巩固和确立了在国民党中的领导地位。
在当时看来,这对于蒋介石应该算是一份很大恩情,而张学良本人同时也是因此水涨船高。两人在之后的几年里,更是交往不断合作无间情谊日深,甚至一度还拜上了把子,互称兄弟。
一、挽联
挽联,是古时候挽歌的变体。挽歌是古时哀悼死者的丧歌。挽联作为悼念死者的一种文体,是汉民族民间的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起初多以诗、词、歌等韵文体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后渐渐形成一种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历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联,以寄哀思。相传在宋代就写挽联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赵元镇(鼎)承相被谪朱崖,病亟,自书铭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现在的丧葬活动中,挽联仍被普遍应用,成为丧家治丧时的必备之物。
1.挽联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因此,写挽联不仅要求感情真挚,还要注意挽联的写作特征。
(1)挽联的时代性。挽联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变化,如: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是旧时丈夫哀悼妻子的挽联,用在现代夫悼妻就多了点陈腐气。
(2)挽联的针对性。做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等,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的写作灵魂。
如挽丁玲:
剪柳春风,节见穷时,一曲桑干传广宇
凝尘瑶瑟,情伤雪夜,百年有女耀高丘
2.挽联的基本形式特点
挽联是属于对联中的专用联,因此,撰写挽联,一定要掌握对联的本质特点和形式特点,这是写好挽联的关键。
(1)对联的形式特点。一般的挽联(对联)是由两句组成一联,上句叫上联,下句叫下联。挽联不管多么长(有些长联,上、下联是由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组成的),多么短,总是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搭配好,次序不能颠倒。挽联的长短要视悬挂场所而定,太长字小不醒目,太短空洞不美观,应大小适中、美观大方。
(2)对偶的形式特点。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组合。严格的挽联,不但要求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一样,对仗非常工整。
例: 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戴素冠。联中雨对雪、竹叶对梅花、泪对冠是名词相对;珠对素是形容词相对;中对里是方位词相对。
现在撰写挽联,能做到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就可以了,若进一步还能做到词性相对就更好了,做不到也不必强求,因词损意,总是不好的。
(3)平仄相对的形式特点。对联要求平仄相对,这是就声调、节奏和韵律而讲的。虽然对联只有上下两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很严格一定要押韵脚,但是,对联必须注意分节奏、调平仄。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所谓分节奏就是要求对联不管是长联还是短联,朗读起来要顺口,有音乐节拍,可以咏唱。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反之,长短、强弱各不相同,节拍错乱,就不是对联了。
例:毛泽东挽蔡元培
学界 |泰斗
人世 |楷模
例:郭沫若挽鲁迅
平生功业| 尤| 拉化
旷世文章| 数| 阿 q
调平仄是句讲节拍、字调平仄,。中国汉语有四种不同的声调,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调,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以平声对其它声调而言,就分为平声和仄声。古代以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现代以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去声为仄声。古人做挽联很讲究平仄,用平用仄,平仄交错;字有定声,律有定格,形成了挽联特有的艺术风格。现在做挽联用字讲平仄,上半联和下半联的相对字的声调有绝对相反的,也有大体相反的。能做到严格相反而不损害内容当然好,做不到严格相反,做到大体相反也可以。用做律诗的方法硬去调联语的平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难做到。
3.挽联的一般修辞手法挽联是用方块汉字两两相对组成的整齐优美的联语,是独特的具有中国作风的文字样式。一般的实用文体不要求有文学性,而挽联却不同,其文学性与实用性是合二为一的。古往今来,有不少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俱佳的挽联作品得以流传,其原因之一,就是十分讲究联语的修辞手法。
(1)镶名。是把死者的名字镶嵌在联语中。镶名格式有许多种,可以镶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拆开姓名镶在首尾。
例一:挽古龙
古道失神剑龙爪留江湖
这是鹤顶格,把古、龙分镶在句首。
例二:挽叶圣陶
天地永留圣著泉台亦复陶然
这是蜂腰格,将圣、陶分嵌在句中。
(2)用典。是在挽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挽联用典,可以使联语凝炼生动、意味隽永。
例一:康有为挽戊戌变法死难者:
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睛看越寇飞来。
此联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比干、岳飞之冤杀,写六君子横遭昏君惨害;以方孝孺问成王之典故,怒斥慈禧;以汉室党锢,晋代清谈,写清王朝的残暴与腐败;末尾以伍子胥悬头国门的故事,抒发作者极其悲伤愤恨的心情。康有为的这副六典联,内容复杂而丰富深刻,不是一般的直陈联语所能比拟的。
联语用典变化多端,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单用合用、可各随己愿,但要熟事化新、融化不涩。
(3) 比喻。是用某些有相关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 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例一:挽周总理
心血操尽,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耸寰宇
骨灰撒遍,深海恩情如滴滴甘露润人心
此联以泰山之高耸寰宇来比喻领袖革命伟业的高大,功垂千秋,又以甘露滋润人心来比喻领袖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比喻恰当,读来震撼人心,久久不能忘怀。
4挽联的制作方法挽联和对联的书写形式是一样的,先书写上联,再书写下联,上、下联都要顶天立地书写。字的大小,依联幅的长短和联语的多少而定。有些长幅联语一列书不完,可分为两列书写,但第二列必须比第一列短出许多,象龙门一样,又叫龙门联。书写龙门联要注意的是上联必须从右到左书写,右边长左边短;下联必须是从左到右书写,左边长右边短。
书写挽联可以落上下款:上款落在上联,但不能和上半联的第一个字平头,而要低1至2个字;下款落在下联,但下款不能高于上款,一般也要比上款低1至2个字距离,如果是穷款(单款)书写时还要低一些。当然,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不落款。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能够辨认为宜。
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报纸上,也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挽幛和挽幅,是用以为悼念死者而撰写的一种区别于挽联的挽书,是一种哀悼的礼品,被用来悬挂于死者的家庭、灵堂、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的场所等。二、挽幛挽幅
挽幛和挽幅,是用以为悼念死者而撰写的一种区别于挽联的挽书,是一种哀悼的礼品,被用来悬挂于死者的家庭、灵堂、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等场所。
1 挽幛
挽幛多是独立成幅的,也称礼幛。挽幛通常用整幅绸布作成,也有用纸糊装裱成轴的,称为礼轴。为了便于悬挂,挽幛一般为竖式,上面的文字为直写。
2.挽幅
挽幅,也是挽书的一种,它与挽幛的不同在于挽幅多是横挂的,挽幛则都是竖挂的。挽幅上面的文字一般为横写。
挽幛、挽幅的题辞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有只写一个:奠字的,也有多字的,但是常以四字句为多。挽幛、挽幅用语可用固定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撰写合适的词句,但应注意挽幛、挽幅属哀悼送礼之用,在文字措辞上,要直抒胸臆、真挚凝炼,颂扬而不过褒、哀痛而不凄惨,应具有褒扬悼念之意。
3. 挽幛、挽幅的制作
挽幛、挽幅的制作没有一定的程式,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字体可楷可行可草,完全由送挽者自己决定;白字黑纸或黑字白纸,也可以布代纸。挽幛是竖挂直写方式,文字必须从右向左分三部分书写;挽幅是横挂横写方式,文字则应从上而下分三部分书写。
第一部分,面向挽幛右手边(挽幅上顶边)顶头写上死者的姓名加颂词(亦称上款);第二部分,正中间写上祭悼语,祭悼语一般不要超过上款和下款,且字距要一致。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第三部分,面向挽幛左手边(挽幅底边)顶尾写上送挽幛、挽幅人的姓名、身份称呼和时间。
挽带
挽带,也有叫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哀思而敬献花圈、花篮时撰写的联语。挽带也由上联和下联组成。在实际应用中,挽带的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挽语的用词,尤其是上联,对死者颂词称呼不能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上联、下联的写法因用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常用的上半联有悼念、哀悼、追悼格,也有千古、安息格;下半联有敬挽、泣挽、同挽格,率子格和叩拜、泣拜、哀献格等。
挽带的长短、宽窄要视花圈、花篮的大小裁剪,挽带的下端要剪出二个尖角,挂在花圈、花篮上呈八字型。书写挽带的字体可以是行书,也可以是楷书,但必须是同一种字体,通常是白底黑字。在书写格式上,一般下联的第一个字要比半联的第一个字低1-2个字的位置。
例: 沉痛悼念张三同志友王五 敬 挽
袁丁恩师千 古
学生 陶礼 拜 挽
悼念刘老 仙 逝
邻里万峰 哀 挽
敬爱的爸爸安息吧
女儿黄丽 泣 挽
哀祭文是专门用于治丧过程中的应用类文体。虽然内容单一,形式也不多,但是,在写作上和形制上却有较高的要求,不能马虎敷衍。
转载: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来源”。https:///zixun/gj/1285html
挽幛、挽幅、挽带和挽联的意义挽幛和挽幅,是用以为悼念死者而撰写的一种区别于挽联的挽书,是一种哀悼的礼品,被用来悬挂于死者的家庭、灵堂、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的场所等。
1、挽幛
挽幛多是独立成幅的,也称礼幛。挽幛通常用整幅绸布作成,也有用纸糊装裱成轴的,称为礼轴。为了便于悬挂,挽幛一般为竖式,上面的文字为直写。
2、挽幅
挽幅,也是挽书的一种,它与挽幛的不同在于挽幅多是横挂的,挽幛则都是竖挂的。挽幅上面的文字一般为横写。
挽幛、挽幅的题辞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有只写一个奠字的,也有多字的,但是常以四字句为多。挽幛、挽幅用语可用固定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撰写合适的词句,但应注意挽幛、挽幅属哀悼送礼之用,在文字措辞上,要直抒胸臆、真挚凝炼,颂扬而不过褒、哀痛而不凄惨,应具有褒扬悼念之意。
挽幛、挽幅的制作
挽幛、挽幅的制作没有一定的程式,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字体可楷可行可草,完全由送挽者自己决定;白字黑纸或黑字白纸,也可以布代纸。挽幛是竖挂直写方式,文字必须从右向左分三部分书写;挽幅是横挂横写方式,文字则应从上而下分三部分书写。
例: 挽幛实例 挽幅实例
第一部分,面向挽幛右手边(挽幅上顶边)顶头写上死者的姓名加颂词(亦称上款);第二部分,正中间写上祭悼语,祭悼语一般不要超过上款和下款,且字距要一致。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第三部分,面向挽幛左手边(挽幅底边)顶尾写上送挽幛、挽幅人的姓名、身份称呼和时间。
3、挽带
挽带,也有叫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哀思而敬献花圈、花篮时撰写的联语。挽带也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在实际应用中,挽带的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挽语的用词,尤其是上半联,对死者颂词称呼不能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上半联、下半联的写法因用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常用的上半联有悼念、哀悼、追悼格,也有千古、安息格;下半联有敬挽、泣挽、同挽格,率子格和叩拜、泣拜、哀献格等。
挽带的长短、宽窄要视花圈、花篮的大小裁剪,挽带的下端要剪出二个尖角,挂在花圈、花篮上呈八字型。书写挽带的字体可以是行书,也可以是楷书,但必须是同一种字体,通常是白底黑字。在书写格式上,一般下半联的第一个字要比上半联的第一个字低1-2个字的位置。
例: 沉痛悼念 同志
友 敬 挽
恩 师 千 古
学生 拜 挽
悼念 仙 逝
邻里 哀 挽
敬爱的 爸 爸 安息吧
转载: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来源”。https:///zixun/gj/1281html
如何撰写哀悼祭文、答谢词及范文哀祭文是人们用于哀悼与祭奠的文体。哀祭文也叫悼词、祭文、诔文、哀辞等。
一、 悼词
悼词分为宣读体悼词和书面体悼词。宣读体悼词用于一定的祭奠活动,要在一定场合宣读;书面体悼词用于普通礼节性的书面哀悼,不一定要求宣读。按悼词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记叙式、议论式和抒情式三类,其中以记叙式悼词最为多见。
1、记叙式悼词。以记叙死者的生平业绩为主,并适当地结合抒情或议论。通常的宣读体悼词往往采用这种形式。
2、议论式悼词。以议论死者对社会的贡献为主,并适当地结合抒情或叙事。它常见于书面体的哀悼文章。
3、抒情式悼词。以抒发对死者的悼念之情为主,并适当结合叙事或议论。
例文:
某某同志生平介绍
某某同志是某市某单位职工,中国***党员,因病无效,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n时n分在某医院不幸逝世,终年n岁。某某同志某年某月某日出生于某市,某年某月参加工作,某年某月加入中国***。某年某月参加工作,某年某月任某职务,某年某月兼任某职务。
某某同志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他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勤奋踏实、吃苦耐劳,重活累活抢着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在担任某职务期间,他加强管理,经常深入一线,主动做好服务,积极做好后勤保障;他坚持以***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勤俭持家,对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对职工求助热情,在一些重大或突击性的任务中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从中层职务退下来后,他积极帮助和扶持年轻同志,并仍然忙碌在后勤工作第一线;他为人正直、热情、直爽,团结同志,乐以助人,他为单位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为某单位的某项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工作得到了单位领导和职工的一致好评,先后多次被评先进工作者。
某某同志的一生,是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一生,某某同志的逝世,使某市某单位失去了一位好职工,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某某同志,并对某某同志的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某某同志与我们永别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答谢词
答谢词是指在追悼会上,逝者的亲属对逝者表达哀思和怀念,对前来参加追悼会的领导和亲朋好友表示感谢的专用文体,一般由长子代表全家宣读。答谢词以感谢对象为文头称呼;首先向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多为逝者生前所在单位的领导和整个家庭的亲戚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然后简单回顾逝者的生平业绩,并真诚表达家人的无限怀念之情和继承遗志、不断进取的积极主题;最后再次向大家表示感谢。
例文:
答谢词
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
你们好!
首先,我代表我的母亲,代表我的兄弟姐妹,以及全体亲属,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我父亲的追悼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这个多事之秋,我父亲因心肌梗塞在他的第二故乡--上海不幸逝世,享年八十三岁。我们为失去了这样一位好父亲、好党员、好医生而痛心不已。
我父亲出生在长江上游的美丽山城--重庆,十八岁时即怀着治病救人、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远离家乡,来到上海,就读于医科大学。从此,他跟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战争年代里,他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医院院长,直至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心脏病。我父亲这一辈子都在不停地为别人驱除病魔,即使是年岁已高、身患重病后依然如故,可他却从来都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他是那么的富有爱心和责任心,那么的公而忘私、严于律己,那么的积极进取、不畏艰难。他用他一生的言行给我们以教育和启迪。我们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而骄傲。我们也绝不会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一定团结一心,努力进取,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如他那样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我父亲生前一直有一个愿望,想回到阔别了半个世纪的家乡去走走看看,看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的重庆之新面貌,看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给重庆带来的新气象,可惜因身体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但见江水滚滚来,捎来家乡幸福话。感谢自重庆远道而来的父老乡亲,是你们让我父亲又有了回到家乡的感觉。感谢来参加追悼会和未能前来的所有的领导和亲朋好友,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父亲病情的关心,对我们全家的关怀和帮助。
我父亲出生于明媚的春天,辛劳一生,奉献一生,又在这个静谧的秋夜里永远地走了。我们兄弟姐妹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诗为父亲送行:
生如春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 我们亲爱的爸爸,您一路走好!
泣上
二○○○年月日
转载: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来源”。https:///zixun/gj/1286html
挽联小集死者瞑目戌边尚多英雄汉
烈士安息革命自有后来人
端阳竞渡不忘楚国故事
清明献花纪念人民功臣
马革裹尸烈士志
捷报传家父老心
只有父母思娇子
从无人民忘功臣
花落水流
兰摧玉折
时事伤心风号鹤唳人何处
情惨目月落乌啼霜满天
能诗能酒能文章仙岛遽邀保士去
亦和亦介亦豪爽清风时怅故人遥
满腹经纶离世早堪叹
一腔热血沸腾迟可悲
著述有奇书.仁术仁心.操业岐俞传三世
针砭及末俗.医人医国.留名和缓自千秋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云深竹径樽犹在
雪压芝田人不回
事业已归前辈录
典型留与后人看
桃花流水杳然去
明月清风何处游
不作风波于世上
别有于地非人间
经学驾唐宋而上
其人在儒侠之间
(挽章太炎)
死者瞑目戌边尚多英雄汉
烈士安息革命自有后来人
端阳竞渡不忘楚国故事
清明献花纪念人民功臣
马革裹尸烈士志
捷报传家父老心
只有父母思娇子
从无人民忘功臣
花落水流
兰摧玉折
时事伤心风号鹤唳人何处
情惨目月落乌啼霜满天
能诗能酒能文章仙岛遽邀保士去
亦和亦介亦豪爽清风时怅故人遥
满腹经纶离世早堪叹
一腔热血沸腾迟可悲
著述有奇书.仁术仁心.操业岐俞传三世
针砭及末俗.医人医国.留名和缓自千秋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云深竹径樽犹在
雪压芝田人不回
事业已归前辈录
典型留与后人看
桃花流水杳然去
明月清风何处游
不作风波于世上
别有于地非人间
经学驾唐宋而上
其人在儒侠之间
(挽章太炎)
转载: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来源”。https:///zixun/gj/1148html
推荐语: 每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我们而言都是人生一次崭新的实践,人生这段漫长的旅途当中,我们总在和过去挥别。 诚然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很多次分别,这些分别都在让我们不断的成长,也让我们明白了在人生路上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我们的人生也由此展开了崭新的篇章 。感恩过去点点滴滴的同时,我们也要以崭新的姿态去面临全新的生活,这才是面对壮阔人生最坦然的态度。
很多人的心里总会不经意的对伟人产生尊敬,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即便是伟人也是有错的时候,所以我们不用事事都听这些委员所说的,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因为我们人生的导向永远是由自己来主导的,如果一味的听从别人的话,那我们的人生就已经变成别人的傀儡了,完全没有自我意识的,这样的人生过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并不是说伟人说对就是对,伟人说错就是错,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面对伟人批评的时候,彭雪枫拍桌子表示"山头是有,但不存在主义" 。为什么他这么勇敢敢跟伟人叫板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彭雪枫的故事。彭雪枫曾经担任过红一军团四师的政委,在1936年5月3日的时候,红一军团四师政委彭雪枫参加了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大会,在大会开完之后,彭雪枫正打算返回驻地,可是临时接到了通知,主席要找彭雪枫谈话。
接到通知之后,彭雪枫立刻来到了主席的办公室,看到主席正在批阅文件,主席看到彭雪枫到了之后,热情的招呼他坐下。 一开始两个人之间的谈话氛围非常的融洽,当主席谈到军队编制的情况之后,彭雪枫毫无顾忌的指出了部队撤销了三军团的番号,把三军团整编为了红一军团的四师,一个军团成了一个师,难免会让干部和战士们有一些抵触情绪。 但让人觉得诧异的是,红三军团本身就有很多的干部在整编为了4师之后,原有的干部并没有彻底消化完,与此同时红一军团又向四师派来了很多领导干部。
一开始主席还和颜悦色的,但是听到彭雪枫对干部使用问题,说了这么多意见之后,主席脸色都阴沉了下来,后来用手猛的拍了一下桌子,大声呵斥彭雪枫,"你是典型的山头主义,从来不考虑大局"。彭雪枫听了之后也很生气,站了起来拍了一下桌子,不甘示弱的向主席表示"山头是有的,但不存在主义"。
彭雪枫面对主席的时候并没有怯懦,对于自己觉得正确的东西,他一如既往的坚持着,主席没有想到彭雪枫的心情会如此的刚烈,竟然敢这样跟自己正面刚,看到这一场景之后,主席显得有些惊讶,后来缓和了一下语气对彭雪枫说道,那你解释一下,你是怎么只有山头没有主义的呀。
主席态度稍微缓和之后,彭雪枫也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失礼行为,于是调整了一下情绪,重新坐了下来。 彭雪枫告诉主席,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是主席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也是主席带领大家开辟了第1块革命根据地,是主席提出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的观点,而这也成了大家的第1个山头。
在此之后红军开展了无数次武装斗争,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的革命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同样是我们的山头,就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山头,所以才组成了一支顽强的革命队伍,成立这么多山头,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为了得到全国人民的解放。 每一个山头都是革命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山头是紧密相连的,大家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只有沆瀣一气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哪怕有一些单位之间存在着小利益的冲突,那么最多也就是部门主义,单位主义而已,绝对不是山头主义,像山头主义这样的帽子是不能乱扣的。
听了彭雪枫说的这一番话之后,主席若有所思,他觉得彭雪枫讲的很有道理,让彭雪枫先回去,自己会好好考虑,面对伟人,彭雪枫敢于直抒胸臆,讲出自己心里的想法,真的很勇敢。 这次顶撞主席,他并没有受到惩罚,后来主席亲自点名把他送到了红军抗日大学深造,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担任了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等职务,后来担任了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司令员,新四军第4师师长等职务。
彭雪枫在担任新四军四师师长的时候,曾组建了骑兵团。这也是新四军第1支骑兵部队,对于我军而言是有很大的开创意义的。 彭雪枫也是经历了这么多次战斗实践,把自己所得到的经验全部都实施在了部队的管理上。除此之外,他还亲自设计了一种马刀,被战士们亲切的称之为是雪枫刀,这种马刀刀身修长,锋利无比。 就是这样一位敢于直接抒发自己心里想法,面对伟人毫不怯懦的英雄,在1944年9月亲自指挥部队围歼夏邑县八里庄顽敌李光明支队的战斗当中,因为被流弹给击中,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只有37岁。
主席听到彭雪枫牺牲的消息之后,非常的吃惊,同时非常难过。他没有想到这么小的一个八里庄竟然折损了彭雪枫这员大将。1945年2月7日,延安为彭雪枫将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主席还亲自为他撰写了挽联,彭雪枫的挽联是主席一生写的最长的一幅挽联。 彭雪枫在去世的时候,他的夫人怀有身孕,后来他的儿子出生了,取名为彭小枫,跟自己的父亲一样,他把自己一生的光辉岁月都献给了国家,彭小枫在2006年的时候晋升为了上将军衔。
参考文献《彭雪枫》
父亡选用:难忘手泽,永忆天伦;继承遗志,克颂先芬;母亡选用:难忘淑德,永记慈恩;春晖未报,秋雨添愁。
灵堂通用:音容已杳,德泽犹存;精神不死,风范永存。灵魂驾鹤去,正气乘风来。良操美德千秋在,高节亮风万古存。
通用联:流芳百世,遗爱千秋;音容宛在,浩气常存。陇上犹留芳迹,堂前共仰遗容。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几处游。美德堪称典范,遗训长昭泣人。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似留芳。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
扩展资料
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纸上,也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也有的地方是直接用老式的订被套的,被套心的那块布做挽联。挽联为集体或个人哀悼逝者,治丧和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分上下联,表示逝者的生平、成绩和美德,以及他的死亡对后人的影响等。
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 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也可以写在上长幅白纸上。可贴在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门口、骨灰盒两侧。
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