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写作思路1 介绍老爷爷的背景:年龄、经历等。2 描述老爷爷的需求:是否需要帮助以及具体需要什么样的帮助。3 找出适合老爷爷的帮助方式:可以是物质上的帮助,比如购买生活用品;或者是精神上的陪伴,比如聊天、陪老爷爷出去散步等。4 强调帮助老爷爷
写作思路
1 介绍老爷爷的背景:年龄、经历等。
2 描述老爷爷的需求:是否需要帮助以及具体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3 找出适合老爷爷的帮助方式:可以是物质上的帮助,比如购买生活用品;或者是精神上的陪伴,比如聊天、陪老爷爷出去散步等。
4 强调帮助老爷爷的重要性:老爷爷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辛劳和奉献。
5 呼吁读者行动起来:鼓励读者去关心和帮助老爷爷,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来帮助老爷爷。
作文1 标题:爱心伴老行——关爱老爷爷
老爷爷年近八旬,白发苍苍,虽然步履蹒跚,但身上仍散发着坚强和智慧。他曾在农村务农多年,辛劳一生,为家庭孩子奉献了大部分青春和精力。虽然正在享受退休生活,但因为岁月的流转,许多日常事务都已经让老爷爷感到困难
老爷爷并不需要过多的物质上的帮助,因为儿女已经很尽心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然而,老爷爷渴望陪伴和关心,希望有人可以在家庭成员无法陪伴时与他聊天、分享生活琐事以及郊游此外,老爷爷开始对现代科技有些困惑,他需要一些简单熟悉的指导来使用手机或者电视机等电子产品
对于老爷爷来说,最渴望的是家人的陪伴和关怀。家人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与老爷爷聊天、讲故事、一起做手工活或者一同去公园散步,让他感受到温暖的家庭氛围此外,老爷爷还可以参加社区举办的养生活动,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同时,我们可以向老爷爷传授一些简单使用电子产品的知识,让他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生活
老爷爷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一员,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他们的精神财富和人生智慧不可忽视。在渐渐被淡忘的岁月中,老爷爷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他们付出了大量的辛劳和奉献,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该铭记老爷爷们的付出,尊重并关注他们的需求,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
关心和帮助老爷爷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多与家中年长者交流并分享生活。其次,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为老爷爷提供更多关爱和帮助。第三,我们可以为老爷爷们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最后,我们可以向家庭成员传达关心和帮助老爷爷的信息,让更多人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关心和帮助老爷爷
2 标题:帮助老爷爷,温暖岁月
老爷爷,今年已经九十岁高龄了。他曾是一位退休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经历了多年的风雨,老爷爷已步入晚年,身体逐渐虚弱,但依然保留着年轻时的积极乐观态度。
虽然老爷爷一直独自生活,但他并不总是能全力照顾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使得他们需要一点帮助。尤其是老爷爷渐渐失去了行动的能力,有时候需要他人为他购买生活用品和药品。此外,老爷爷也需要与人交流,倾诉心声,寻求一份精神上的陪伴。
对于老爷爷的物质需求,我们可通过定期探访他,与他交流并了解他所需购买的物品,帮助他购置生活用品和药品。对于老爷爷的精神寄托,我们可以定期陪伴他聊天,倾听他的故事和心声,也可以陪他外出散步,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些温暖的方式会给老爷爷带来安慰和快乐。
老爷爷们是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劳作和无私奉献。他们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在他们步入晚年、需要他人关心时,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尽己之力去帮助他们,回馈他们的养育之恩和社会的关怀。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关心并帮助周围的老爷爷们。首先,我们可以主动了解生活中需要帮助的老爷爷,找到适合他们的帮助方式。我们可以参与社区组织的志愿活动,向老爷爷们提供陪伴和帮助。此外,我们也可以定期拜访周围的老人,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怀他们的身心健康。通过这些行动,我们能为他们带去温暖和快乐,同时也回报了老人对社会的辛勤付出。
3 标题:爱与关怀的力量
在我们社区里住着一位年近八旬的老爷爷。他名叫张云,是一个退休工人。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他如今已经迈入了人生的晚年阶段。他的脸上布满皱纹,白发苍苍,走路时略微蹒跚,但他的眼神中透着坚毅和深沉的思索。回顾他的经历,他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和变迁。
尽管老爷爷保持着乐观开朗的态度,但他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需求,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年事已高,他的步履不再灵活,因此购买生活用品已经成为他的难题。他经常徘徊于超市门口,想进去购物却因为拿不动重物而心生退意。此外,作为一个独居老人,老爷爷每天面对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更是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他渴望有人能够和他聊聊天、陪他出去散散步。
为了满足老爷爷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多种方式的帮助。首先,我们可以购买生活用品并定时送给他,解决他在购物方面的困扰。此外,我们也可以作为志愿者来陪伴老爷爷,和他聊天、分享生活的点滴,让他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并且,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邀请老爷爷参加,让他拥有更多的社交机会和生活乐趣。这些建议并不复杂,但却可以给老爷爷带来巨大的帮助和快乐。
老爷爷是家庭和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他们经历了社会的辛酸和风霜,付出了无私的奉献。他们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正是因为有了老爷爷这样的一群人,我们的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地运行。因此,帮助老爷爷不仅仅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更是对他们辛苦付出的一种回报和尊重。
面对老爷爷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关心并帮助他们。首先,我们可以主动走进他们的生活圈子,关心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其次,我们可以鼓励自己成为志愿者,将爱心化作实际行动,通过陪伴、帮助和支持老爷爷,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最后,我们也可以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只要我们愿意主动出击,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我们都可以为老爷爷带去一份帮助和温暖。
4 标题:帮助老爷爷,尽孝道
老爷爷今年已经八十八岁了,是我们小区的长者之一。他曾经是一位退休教师,为人和蔼可亲。经历了风雨洗礼的他,拥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智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爷爷的生活越来越艰辛,需要我们给予关注和帮助。
老爷爷虽然身体还算健康,但难免也有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他一个人生活,日常所需的一些生活用品购置不便,尤其是一些重的物品搬运起来更是力不从心。此外,老爷爷精神上也需要陪伴和鼓励,他渴望有人可以和他聊天、倾诉,或者陪他出去散散步。
对于老爷爷的帮助,我们可以以物质上的帮助为主。我们可以组织志愿者去老爷爷的家中,帮他购买生活用品,比如食品、日常用品等,并送到他家门口。同时,我们还可以定期安排志愿者陪伴老爷爷,聊天、交流,让他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温暖。此外,也可以成立一个居民互助小组,轮流照顾老爷爷的起居生活,并陪他出去散步、参加社区活动等。
老爷爷作为长辈,对于我们的帮助和关心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我们家庭和社会的栋梁,用他们一生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正是因为有了老爷爷这样的前辈们的奉献,我们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给予老爷爷关怀和帮助,不仅是履行孝道的表现,更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想在这里呼吁每一个人,尤其是邻居和年轻人,去关心和帮助老爷爷。我们可以主动去与老爷爷交流,询问他的需求,并给予实际的支持和帮助。此外,也可以组织一些社区活动,邀请老爷爷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总之,我们应该挤出时间、分担困难,为老爷爷们创造一个舒适幸福的晚年生活环境。
是 老人的生活经历 作文为题
一位年逾九旬的病弱老翁,一辆破烂不堪的旧三轮车 白芳礼
一个老人无私奉献的感人情怀,
一个二十年助学的惊人神话
白方礼长子白国富说:“媒体多将老人的名字写为“白芳礼”,应是笔误,老人身份证上的名字为白方礼。”
白芳礼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芳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1974年白芳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
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白方礼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
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的白芳礼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的经历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娃儿,你们不上学,在地里跑啥?”白芳礼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十几块钱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 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
白芳礼爷爷还拿出自己所有的“养老钱”,成立了全国惟一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他说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直到白芳礼逝世时,一共为教育事业捐了超过三十五万元。可当我们走进为这位老人的生活时,不禁让我大吃了一惊:老人的生活近乎乞丐,而他的存折上,居然是一个零!
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的走了,也带走了我们对他深深的敬意和思念,他——就是歌曲的主人公白芳礼。
白芳礼用平凡的生命创造了不平凡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传奇”二字。
白芳礼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和其他人一样,经历过,奋斗过,失败过,也成功过。白芳礼爷爷曾说过,他最欣慰的就是培养出了优秀的儿女;而他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用三轮车蹬出了一条教育之路。
了解了白芳礼爷爷的事迹,我由衷地从心中发出了敬佩之情。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爷爷,一步一步,用自己的双脚蹬出了辉煌一生,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芳礼的一生使我感动:我感动于他那么大年纪了,还要出来赚钱,为的就是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点贡献;我感动与他在寒冬中,顶着风雪,还要出来蹬三轮车,而自己即使被冻成雪人也不在乎;我感动于他在盛夏中,冒着火辣辣的阳光,还要再出来做生意;我还感动于老人不求回报,一杯水,几个馒头,一块白毛巾,一辆三轮车,就成为了一天做生意的工具,累了,找个小角落歇一会;渴了,就喝点白开水;饿了,就吃自己带的白面馒头,为的就是把剩下来的钱让更多的孩子能上学……老人,是一位伟大的人,无私的人!
“请您一路走好。”这句歌词时刻在我脑海中回荡。这首歌的句句行间,都包含了作者对白芳礼的敬爱。我们需要白芳礼这种人,而这首歌也更好的解释了无私与爱。我被它深深地打动了。
农村参加家葬礼,主家给的孝衣孝布如何处理?
俗话说隔理不同风,但是为死者送殡时近亲晚辈要披麻戴孝,这一点几乎全国各地一样,起码汉族的风俗基本一致。所谓披麻戴孝,就是用白布做成长衫和帽子。近亲的晚辈,一般是长衫和帽子都有,岁数小的晚辈,和关系略远点的晚辈,一般只有一个白布帽子,因为只是一块白布一挽绾在头上,两边耷拉着,所以也称拉达角儿。
那么,这些孝衣孝布,参加完葬礼后如何处置呢?有的地方是脱孝后统一收回焚烧,而我们胶东地区则不是,孝衣孝布分给谁,那就是谁的,参加完葬礼后,自然就由谁带回家。一般是在殡葬后在坟地即将孝帽拆开,脱下孝服,直接带走就行了。近亲的晚辈,各人收拾好个人的孝衣,在以后重大祭祀时还要再穿。有的先放在主人家,有的直接带回家。过去是一直到烧完三年脱教,现在一般到烧五七即脱孝。其实现在也有好多人只在送殡时穿一次,以后烧七就不再穿了。脱孝后,这孝衣孝布就由个人处置了。
在过去,人们非常看重这块孝布,所有经常有亲属因为主家没有分给孝衣孝布而存意见闹别扭。这个晏子小时候确实亲见过,有的甚至因为这点小事儿断了亲,不再交往。那时候人们贫穷,买点布必须有布票,自然很看重这孝衫孝布,一个孝衫,完全可以给孩子做件衣服。那时候的孝衫都是棉布,穿起来也舒服,容易着色。经常有染匠串街走巷地摇着货郎鼓儿收布染色,喜欢什么色就染成什么色。晏子记得那货郎鼓的鼓点是这样的:“布隆咚,布隆咚,齐不隆咚布隆咚”,我们一帮小孩子就跟着喊,“谁染布?谁染布?梁匠当当来染布!”而巧手的老娘们,有时候也会买来染料自行染布,晏子就见过母亲在大锅里煮染料染布。那时候,哪管挣个孝帽子戴着,也就明主人家看重,这个孝帽子这点布,拿回家主要用来做衣服的口袋。
所以说,在我们这儿,孝衫孝帽子的白布,都是由戴孝者自己拿回家使用的。不过现在农村没有染布的了,也很少有自己做衣服的了,所以这些孝衫孝帽子的布没人看重了,争相戴孝的现象也没有了,不过太亲近的晚辈不戴不好罢了。现在的孝布都是化纤的,其实派不上用场,人们一般是回家就扔掉了。我记得我的车后备箱里曾经放着好几块大白布,后来老婆都给我扔掉了。现在随着移风易俗,我们这里送殡一般是戴个小白花,近亲的戴个黑色的袖箍就是了。
一地一俗,孝布是与丧事有关的物品,确实不好处理,可带回家利用,也可直接烧掉、丢弃。
农村吃酒席,在刺楸这边叫作「吃酒」或者「吃香碗」,而 丧事酒席则叫作「吃死人酒」。 吃死人酒虽然听起来带有一点晦气,但去吃酒的人却只把它当成普通的酒席。当然,丧事酒席上忌讳多,孝家(即事主)有忌讳,多为丧事葬礼的一些繁文缛节,而宾客也同样有忌讳,一般是让自己「见棺发财,大吉大利」。
和亡故之人沾亲带故,平辈的要在手臂上戴青纱或别朵白花在胸前,而未出五服的小辈们则要穿戴孝衣孝布,近些年则简化为一张戴头上的孝布。
那吃完了酒席,孝布该如何处理呢?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刺楸就结合我们这边的习俗来简单谈谈吧。
一、在坟地烧掉
发丧出殡后,孝子贤孙、亲朋好友会携带着花圈和灵房随同抬棺材的「金刚」一道前往坟地,在下葬垒好坟茔后,花圈摆放在坟前或者坟头上,之后就要烧灵房。 灵房是纸和竹片糊成的房子 ,是烧给亡故者的。
在烧灵房时,可以把孝布扔进去烧掉,这样也不会对亡故者和孝家不敬。当然,亡故者后人的孝衣孝布除外。
二、留在孝家
在下葬后,送葬队伍中穿戴孝衣孝布的就应取下孝布,要么在坟地烧掉,要么取下来叠好带回去,反正不能戴在头上回到孝家。
回去后,孝家备有酒席,这餐在刺楸这边属于丧事酒席的正席,也可称为「发丧酒」。
吃完这餐后,丧事酒席基本上就结束了,孝家也会挽留众人,但宾客们就开始回家了,在离开孝家时,可把孝布留在孝家,也可以带回家去。当然,有些地方很忌讳,不能带丧事酒席上的东西回去。
三、带回家后当成白布利用
带回自家后,要拆掉孝布上的线头使之变成一张普通的白布,洗干净后留用。在以前缺少物资的农村,刺楸这边很珍惜这样的白布,因为它的用处多着呢。
1、做布鞋。 现在一双手工布鞋值两三百元,而以前大家都穿布鞋时却羡慕别人穿运动鞋。好的布鞋都说有千层底,虽显得夸张,但足见其用心。孝布的白布就是做鞋底的好材料,一张孝布可以粘二三十层鞋底。
2、做布袋。 在农村,布袋作用大,可以用来装粮食、做豆腐滤豆渣、磨猪儿粑和灰水粑、装蛇等。
3、蒸食物。 农村蒸米饭、 美食 粑粑时可以用芭蕉叶,也可以直接把孝布裁剪成合适的大小后使用。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时候,同一场丧礼,因为亲戚朋友们来自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习惯,他们对于孝子孝布的处理,都是不同的。当然了,这个也是要看过世的人,是如何过世的,是喜丧还是别的。
2014年,我爷爷去世,享年94,在农村里这是高寿,属于喜丧。爷爷的娘家那边的亲戚们,都以来参加丧礼为荣。用他们当地的话说就是,这么高龄的丧礼,能来参加,就是来沾点寿运。
父亲给爷爷的亲戚们通报时,不同的亲戚,会根据他们村子里的习惯,来提出一些要求。
爷爷的娘家,那边的风俗是,去参加90岁以上的丧礼时,会要求东家备好孝衣孝布,不锈钢百岁碗等,他们参加完丧礼回去时,会把这些孝衣孝布,百岁碗等带回去的。
孝衣,会给家里年长的老者穿,希望家里年长的老者也可以活到90以上。百岁碗,也是给家里年长的老者用的,寓意也是用这碗吃到90岁以上。孝布,是用来给小孩做尿布等,如果没有适龄小孩,就会给家里老人做个枕头布啥的。
总之,在爷爷娘家那边的风俗就是,90岁以上的丧礼,是一种喜丧。他们会提前通报东家,丧礼当天来多少人,也会提出东家准备这些寿衣寿布和百岁碗时,尽量质量好点,耐穿耐用的。
爷爷有两个侄女,也就是我姑姑,他们的夫家那边的风俗就是,认为参加丧礼,本身就是一个晦气的东西,不管往生者年龄多大。所以最后来的是姑姑们,而那两个姑父没来。他们对于丧衣和丧布的处理,是按照他们夫家的习俗来做的,就是直接在爷爷下葬入土时,直接把丧衣丧布,草鞋,丧棍等放在坟前了。记得,那两个姑姑,回去时,只带了发的利是和一包鞭炮,像发的糖和其他的东西,他们都没带。
其他的姑姑们,爷爷的女儿女婿们,他们夫家那边的风俗,对于丧礼上的丧衣,丧布等,没有那么忌讳,也没有明确要带走的说法。基本上都是随东家安排。
而我们本家的风俗,对于寿衣寿布的处理是,丧礼当天穿着用,直到丧礼结束,在主持法事的法师的安排下,每个穿着寿衣带着寿布的人,都会垮过一个火堆,这叫跨火河。阴阳相隔,跨过火河后,生者和往生者算是正式告别了。
这时候,如果有人想留下寿衣和寿布的,那么可以自行留下,如果不想留下用的话,会等所有人垮过火河后,连同爷爷生前用的东西,一并烧掉,算是烧给他吧。
由于,爷爷娘家亲戚,侄女等比较多,父亲提前规划,买了一部分质量比较好的寿衣和寿布,还有一部分是质量比较差的寿衣寿布。主要是因为要买的比较多,全部买质量好的,会花不少钱。记得,那些质量比较差的寿衣,丧礼当天就坏了不少。
总得来说,不同的习俗,对于寿衣寿布的处理,会有不同的方式的。有的地方会带回家去,当宝贝一样。有的地方却特别忌讳,要不是风俗要穿,可能他们都不会碰一下。有的地方,会在丧礼后,烧往生者东西时,会一并烧掉。
当然了,不同往生者的丧礼,大家对于丧礼上的寿衣处理也是不同的。
1:特别高龄的往生者,大家都觉得这是喜丧,来参加丧礼就是一种沾寿气。所以,有些人会提出带走寿衣寿布,百岁碗等。
2:一些因重病而走的,或者因车祸等。大家就不会觉得那是喜丧了,那怕往生者也是高龄的。在这样的丧礼里,我们那边的人,是不会提出带走寿衣寿布的。一般都是最后烧给往生者。
大家的风俗习惯,是如何的呢?欢迎留言。
各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有所差异,隔村隔俗,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看法,不过都是大意相同,不分上下。老辈人去世了,只有儿女辈的人才有孝衣孝帽,孙子辈以下的只有孝带系腰围上。送僵尸饭或出殡时,都是按辈份大小往下有序排列的,有讲究的,不可胡来,不能伤风败俗,让人耻笑。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生活困难,衣不遮体习以为常,饥不裹腹不足为奇,粮食和布匹都是凭量、凭票供应,孝布奇缺。谁家若是有个老人办丧事,沾亲带故的都去,不为别的,就图那一块白布,不管是寒冬腊月冻的手脚冰凉,浑身颤抖,还是酷暑烈日,大汗淋漓,都要坚持下来。分给的孝布办完丧事后,都依依不舍的拿回各自的家里,用染料处理拼做裤头,鞋垫等。现在只有近亲属穿戴孝衣孝帽,其他人一概不用给了,也没有人要了啊。
社会 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吐故纳新,去旧出新,白事简办,红事新办。规矩是人立的,讲究是给活人看的,活时不孝,死了乱叫,逝者入土为安,活者无愧为安,留着孝衣孝布又有何用,扔了如何,拿家又能怎样,只要心无愧疚去留都无所谓了!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这个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故处理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在我们这里,参加完丧事对孝布的处理分亲疏关系,如果是至亲,那这些孝衣孝布一定要带回家保存好,以备后用。大家都知道丧事后的祭祀每七天为一七,每一个七至亲都要到坟墓去祭祀,这时就需要穿孝衣戴孝帽子,一直到满七(十七)才结束。
一般亲朋好友丧事结束就可以随便处理了,如果跟着一起去下葬,把这些东西扔墓坑里就行了。当然了,拿回家做其它用处更好了!
提主的这个问题提的不错,在中国家庭里死人披麻戴孝是对死者的尊敬,增添悲哀的气氛,也意指孝子贤孙象白鹤一样恭送死者魂魄驾鹤西去。因此人死后,第一件事是赶紧的把白色的孝衣和孝帽给孝子贤孙们戴上。一直到开丧悼念的那一天,众亲朋好友都到了,每个人都领一顶白布孝帽,给死者行磕头大礼。
孝布其实是个好东西,现在人看不在眼里了,以前孝布是人人必争的布片,甚至还因为大小而闹的不愉快,因此撕孝布的人要公正而又有威望,多数都是和死者有直系的亲属,一直到现在手撕孝布的人是家庭中的公亲。而且他对死者家庭中的近亲和远亲心中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撕孝布的长短都有一定的讲究,辈份的大小和孝布的搭色也有不同,通长孝子是白孝服扎麻,孝孙是白孝服扎红,曾孙是孝服扎绿。由此看这也是一种文化。
人们过去争议孝布的大小是有原因的,人死入土后,孝布就是家庭中做鞋或缝缝补补的好布料了,是一块难得的布料,人穷时一小块布也是好的。
如今富有了,孝布也不是宝贝了,一般在死人入葬后,很多人都不要了,但是不能烧的,烧是一种不尊重,也对自已不利,会惹丧主不高兴的,放进垃圾桶倒是可以的,家里有用得上的那就更好了。
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都是在送葬,死者下葬后,直接在坟前烧掉,不能直接带回家! 第一,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农村的丧事一般办三天,这三天,孝衣孝布,你自己收好,因为祭奠的时候,都要用的,这三天之中,你都可以直接带回家! 第二,农村丧事的第三天早上,是下葬的时候,这时候,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穿着孝衣,孝布去送葬,下葬完逝者以后,所有人的孝衣孝布这时候要全部在坟前烧了,这叫做还孝! 第三,城市的人去世后,第二天早上就送去火葬场火化,火化完后,有墓地的,当天就下葬了,参加葬礼的所有人,都要把孝衣孝布全部都在坟前烧了,也是还孝! 所以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孝衣孝布都在下葬的时候全部烧掉,不能直接带回家!
大家哪里是怎么处理参加丧事后的孝衣孝布呢?可以直接带回家吗?请大家评论区留言!
老家的四妈妈八月二十一日去世,八月二十二日发殡,所有的家族后辈赶回家,为老人家披麻戴孝。
“四妈妈”是招远南乡靠近莱西一带,特有的称呼,指的是比父亲年龄大的亲兄弟家的妻子,按照丈夫排行叫“大妈妈”或“二妈妈”,而比父亲年龄小的亲兄弟的妻子,按照丈夫排行叫“三娘”或“二娘”。
如果是叔伯弟兄或其它分支较远的,以及东邻西舍的街坊辈,一律称呼为“大大”(有的地方称为“大母”)或者“婶”,也就是说根据称呼能够分出远近亲疏关系。
四妈妈是公公的亲嫂子,也就是我的大婆婆因病去世,在外的家族后人都赶了回来。儿女穿的孝衫都是裁成和衣服相同的款式,而侄子辈和其它亲戚给的是一丈白布。
“丈”是中国市制长度单位,1丈=10尺=100寸,换算成现在通用的米制单位,1寸=0033米,1尺=0333米,1丈=333米。一丈白布来回折叠成四层,披在肩上系起来还绰绰有余,再加上一顶孝帽。
为什么孝子贤孙的孝衫加工成衣服款式,而其它的只给一丈白布呢,这里面是有门道的。
在招远南乡的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是直接带回家的,在烧五七的时候是要继续穿戴的,而五七过后就可以自行处理了。
过去农村的棉被长度是2米乘15米,一丈白布长约333米,宽约1米,拿回家从中间均匀剪开成为约17米的两块布,并排接起来成为约2米乘1、7米的长方形,用来做棉被的里子,所以给亲戚的都是整块白布,是出于勤俭节约的本意,让人家拿回家也可以用得上。
过去的农村有染匠,这样的白布浆洗上色,家中的大人孩子用来做衣服。孝衫撕成四方条布用来做包袱,谐义“包福”,在农村认为是吉利的事情。边边角角的边角料,可裁成鞋垫,沿上沿子绣上花,纳成合脚的鞋垫。也可洗净后作为笼屉布使用非常方便,也可作为农村盖馒头用的盖布。
孝帽当时只是简单的缝几针,拆开也可以用得上,过去的衣服和裤子都是请裁缝加工,小块白布做衣服、裤子的内里袋或者裤腰衬子均可。
以上是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买布凭票供应,而且是正经东西,材料是纯棉布的,农村人是喜欢带回家派上用场的。而现在的年代, 社会 提供丰富的各种物质资源供人们挑选使用,而且现在的孝布孝衫大多是化纤料子,所以能用上的很少,收拾来收拾去,即使当时不舍得,后面也大多丢弃了。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家乡这方面的习俗。
说实在的,在早些年,虽然丧户人家给的是一匹不大的白布,人们还是很在意的。这个在意,一是表明自己能披孝布,说明和亡者关系是很亲的;另一点就是布料本身在那个凭布票穿衣服的年代,还是显得很有价值的。可以做鞋料,也可以染色以后做衣服穿。所以如果丧家忽视这点,把本该披麻戴孝的甥男侄女弄掉了,就会产生纠纷,发生矛盾。
这些披过的孝衣孝布暂时是不带回家的。举行丧仪时披在身上,腰间用稻草拧成的要子扎起来。每一次跪拜完了,起身把头上的白布抹下来。丧礼全部结束之后,就拿回主人家里,在供奉死者灵位处挂起来。一般要等到过五七那天,孝子们再来披着到亡人墓地叩头烧纸,最后才全部解下来,拿到烧着的火纸堆上让烟雾缭绕一下,口里念道,烟子一鳅(音),万事无忧。这样孝布就可以折叠好带回家去了。
至于现在,这个习俗还是没变,谁该戴孝布这件事情,丧户人家也是很重视的,弄不好就得罪了人。
风俗习惯不同处理的方式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