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新会鱼灯,准确地说起来,应该是一种鲤鱼灯。“鱼”“余”谐音,鱼灯便寓意年年有余,而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更是丰收和吉祥的象征,很具美感和喜庆色彩。 鲤鱼灯,是一种纸扎的民间工艺。制作时,先用竹片扎成圆圈,再用竹片将大大小小的圆圈连扎成
新会鱼灯,准确地说起来,应该是一种鲤鱼灯。“鱼”“余”谐音,鱼灯便寓意年年有余,而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更是丰收和吉祥的象征,很具美感和喜庆色彩。
鲤鱼灯,是一种纸扎的民间工艺。制作时,先用竹片扎成圆圈,再用竹片将大大小小的圆圈连扎成鱼的躯干骨架,鱼头、鱼尾同样依形状制成,交接处用韧性强的纱纸粘扎住。骨架扎成后,就在外面粘上红纸,最后是在鱼身上印鱼鳞。鱼脊上开一小口,用来点火和放置蜡烛。过去,每逢过年,特别是元宵节晚上,新会的街头巷尾,家家户户门前,都悬挂着鱼灯,街头的小摊档,也能买到大小不一的鲤鱼灯。
新会鱼灯历史悠久,制作精巧,极具观赏性,是烘托节日气氛、营造社会和谐景象的吉祥用品。新会鱼灯寓意年年有余。人们做鱼灯、买鱼灯就是祈求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出入平安。新会鱼灯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新会鱼灯寓意年年有余。
http://baikebaiducom/view/3096632htmfr=ala0_1_1
农历八月十五到来之际,全国各地欢庆传统中秋佳节,期间的节日风情习俗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在广州增城一带的客家山村里,有一种有趣的中秋风俗叫做“鱼灯舞”,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广州增城客家中秋风俗——鱼灯舞。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增城的派潭、福和等地的一些客家山村,有一种传统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就是舞鱼灯。鱼灯,相传是老一辈从顺德引入的。顺德大良鱼灯是与佛山秋色、番禺沙湾飘色齐名的广府“三大会景”之一。鱼灯舞从顺德引入后,逐渐成为增城客家人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顺德的大良鱼灯在工艺制作上除注重形肖,更偏重意态,讲究扎工,以神采飞动、争妍斗丽着称。顺德鱼灯多是鱼体长达2米左右(六七尺)甚至3米多(一丈有余)、重量有五六公斤的大灯,巡行时由一人用竹竿撑持,两人分别叉着鱼头和尾鳍。
而增城客家山村的鱼灯,手艺虽然学自大良,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制作起来因陋就简,多是小灯,倒显得颇有朴实的风味。山区竹料多,制鱼灯者以竹料为骨架,既经济又方便;以色纸代替绸缎、薄纱,也自成风格。
增城的鱼灯款式较多,有鲤鱼(又分火鲤、金鲤、银鲤)、鲫鱼和鲮鱼,还有虾公、“彭皮婆”(一种生活在有泉水流经的水沟里的小鱼,其鳞片五彩缤纷)等。总之,群众熟悉的水中鱼类,都可用一双巧手扎制出来,汇成鱼的队伍,于中秋之夜畅游于山村欢乐的海洋之中。
增城的中秋鱼灯舞,很受山村群众欢迎。由于客家人的住所比较分散,村子一般都不大,所以舞鱼灯除了在村中表演外,还要过村巡游,鱼灯队每到一个村子,便在村子晒谷场上表演一番。
此时,只见鱼群穿梭游弋,或高或低,或急或慢,摆尾摇头,姿容曼妙。这边有鲤鱼反水,那边是群鲤咬尾、虾公跳跃。舞者各出奇招而又配合默契,引得观众高声喝彩,更让小孩子们欢喜,十里山村增添欢乐气氛。
由于鱼灯舞深得群众喜爱,且又可以通过表演加深与邻近各村的友好关系,故客家人聚居的正果、派潭、中新等镇街的许多村子,于21世纪初仍保留有鱼灯舞这一传统节目,每年中秋之夜,青年男女们均相约到各村表演鱼灯舞,以灯会友。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传统风俗礼仪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奇葩。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都有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有无数奇妙风趣的习俗和逸闻,当我们与家人朋友一同欢度节日时,有一些礼仪礼节问题需要特别留意。另外,少数民族都有独特风俗礼仪,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些知识,才能在交往中做到尊重少数民族同胞,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客人。
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又称年三十、除夜、岁除等。这是中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1办年货
每逢年末,再贫穷的家庭也要准备许多过年的物品。
首先,是打扫庭院,进行扫除,把家里家外都清扫得干干净净,为过春节准备一个新的环境。
其次,是做过春节的佳肴,如杀年猪,灌血肠,做豆腐,蒸年糕,炸面货。因为从除夕到正月里,一般是不动烟火的。
最后,就是办年货了。出门前必须列一张年货单,罗列出红纸、神马、香烛、点心、糖果、皇历、灶王爷、玩具等,还要给小孩买新衣、鞭炮。在乡村生活的人还要提前几天到城里或集镇去办年货,开开心心地满载而归。
2度除夕
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团聚在一起。首先要做的是包饺子,包时讲究说吉利话,主妇要在几个饺子内放上硬币,初一谁吃到包钱的饺子就预示他一年要交好运;还要包些鼠、鱼形状的饺子和其他花样,让孩子们吃。除夕饺子包好后,当晚要煮一锅,每人吃半碗,剩下半碗,意为年年有余。
3放爆竹
除夕之夜,另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便是放爆竹,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此起彼伏,一道道彩虹划破夜空,鞭炮响和道道烟火把人们带进了欢乐的新春。还有一些地方在除夕之夜放烟火,人们在美丽的焰火中共享天伦之乐。
4守岁
除夕还有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就是守岁。民间称守岁为“熬百岁”,因这一天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老百姓认为熬的时间越长活得时间便会越久,小孩也最聪明。因此,才有所谓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的场面。古代除夕守岁之夜,堂屋要设一供桌,前面有桌裙,地铺拜毡,桌上摆供品:高馍、干鲜果品、各式点心。另设有锡香炉、香筒、银蜡台等。每家还要在堂屋桌上点两支红蜡烛,俗称守岁烛。守岁烛讲究生花报喜,即燃烧中的烛头要呈虎刺梅状,叫“元宝”。红烛生“元宝”则表示新的一年全家吉祥如意。20世纪40年代,许多家庭改用食油灯,食油灯灯芯用棉花捻子,也讲究生花报喜。50年代以后,改用煤油灯,很少有此现象了。现如今,人们在享受了电的方便之后,又重新燃起了蜡烛。生花报喜之俗又重新在人们中传开了,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盼望幸福的愿望。
礼仪精髓:
除夕守岁是合家团聚、共享天伦的美好夜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也是春节的开始,故称为元旦。近代使用公历后,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而称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初一持续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活动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风俗:
1做新衣
众所周知,春节都要穿新衣,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要在正月初一更换新衣,尤其是姑娘、新媳妇和孩子们。主妇们为此一入腊月便开始自织和选购衣料,缝制各种款式的衣裳。中老年男子穿长袍、短褂;妇女们则要穿上衣、下裙、绣花鞋。在孩子们身上更是下工夫,麒麟、老虎、狮子等凡是象征勇猛的走兽统统绣在各式鞋帽和肚兜上。凤凰花鸟之类刺绣成女子们的各种花色的传统服装。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人们纷纷穿上新衣,或庄重,或高雅,或潇洒,或艳丽,大年初一或集祠堂祭祖或串亲访友,人们议论着,夸奖着彼此五颜六色的衣裳,赏心悦目,喜气洋洋,呈现一片节日景象。真可谓是:“全家欢喜辞旧岁,满院生辉迎新春。”
2备佳肴
过春节的佳肴是最不能马虎的。为了迎接春节,迎接各位神仙,如关帝、财神、水神、灶神等,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炸油食、煮肉食、洗器皿,到处都是一片欢腾的景象。寿桃祝老年人长命百岁;寿石榴表示多子多福;枣糕表示早早升官发财;老虎让小孩吃了会虎头虎脑,平平安安;枣山馍是献给灶君的。此外,还要给家庭的每个成员蒸一个馍;给家庭主男蒸钱包,让他理财致富;给主妇蒸石榴,祝其多子多孙;给青少年男子蒸砚瓦,励其读书;女孩蒸布蓝,做针线;蒸鱼,表示年年有余,鸡则表示大吉大利;蒸狗和狮,俗语云:“大门狮、二门狗。”有新亲的,还要蒸八斤重的圆馍,上面塑鲤鱼跳龙门和各种飞禽走兽,形式新颖奇特。此外,油炸食品也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麻花、馓子、麻叶、油饼、丸子、豆腐、红烧肘子、红烧肉条、酥肉等。在有些地方,人们还要准备各种酒宴佳肴、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以庆祝这隆重的节日。
3扫房舍
扫房舍的习俗,古代称“扫年”为“打尘埃”。《清嘉录•叫火烛》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称打尘埃。”《岁时琐事》也有相关记载,民间从腊月二十四日以后,不仅可扫房舍,做任何事都可不看好日,即所谓“尺有所为,不择宪书,多嫁娶,谓之敌丝日”,也称“无忌日”。《梦梁录》也记载,这天“士庶家,不论贫富,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直至今日,每逢年末,人们都会清扫一下房子的尘埃,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4贴春联
大年三十那天,民间各家各户都会贴春联、敬门神、挂年画,以增加过年红红火火的气氛。春联,又称“对联”“门对”“门贴”。清代《燕京岁时记》上记载:“春联者,即古之桃符也。自入腊月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依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直至今日,春联已成为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代表的不仅是喜庆,还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愿望,抒发了心头的忧郁和愤懑。陶冶情操,激励奋进。两千年盛传不衰,春联已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5拜年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1)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2)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是平辈则只需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3)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谢。
(4)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平常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春节,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礼仪精髓:
拜年时,人们以新禧、发财、如意、长寿等吉祥语互相祝贺。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秦始皇名政,因避讳,故又称端月十五。该日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满月,象征团圆美满。
1观花灯
元宵节挂花灯,也源自玉皇大帝替天鹅报仇的传说,人们为了躲避玉皇大帝的眼睛,便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三天,家家户户门前挂灯、放火炮、火花。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三天,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燃放烟火和鞭炮。
在观花灯的同时,人们还增加了另一项活动——猜灯谜。灯是灵魂,而灯谜更体现着人们的聪明才智。灯谜,即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们在赏灯时猜谜,以增加情趣。
2吃元宵
元宵,又称“汤圆”。元宵节这天,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要吃元宵。元宵分甜咸两种:甜元宵,甜馅用核桃仁、豆沙、枣泥、果仁、桂花、山楂、芝麻、白糖、冰糖、青红丝等制成馅粒,蘸水,放在大箩筐中干糯米粉上,人们通过摇动箩筐使馅粒蘸上糯米粉,捞起再蘸水,再放干糯米粉摇一下,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滚成圆形。其食用方法多用水煮,也可油炸。元宵之夜,观灯回来,合家团聚围坐在一起吃着松软适度、香甜可口的元宵,别提有多温馨了!
礼仪精髓:
民俗学专家说,人们通过送花灯来表达各种各样的美好祝愿,送花灯大有讲究。可送的花灯种类还有很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绵羊灯、钱鼓灯,应有尽有。莲花灯一般送给女孩,寓意接受花灯的女孩越长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对自己温顺体贴,女孩便送男孩一盏绵羊灯;希望孩子长大有武才,大人便给孩子送关刀灯,希望孩子有文才则送状元骑马灯等。
中和节
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公元789年钦定的节日,又名二月二“龙抬头”,原来为农历二月初一庆祝,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农历二月初二。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人的衣食住行,都取之于土地。因此,“土地老”在民间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在山西,无论大户小户,在自己庭院的北房墙上都会用砖砌一小龛,内塑土地爷泥像,每月农历初二和农历十六都要祭祀他。
人们祭祀日神、土地神都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然而仅仅有日、有地是不行的,必须有水才能保证农业的丰收。这便出现了玉龙降雨解救苍生的神话故事。龙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连皇帝也借龙的身份以降服臣民,故有所谓“真龙天子”之称。
玉龙因民间百姓们炒玉米而获救,晋南地区便传下了吃玉米豆的习俗,所谓“二月二崩蝎豆”。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夕用碾压碎黏土,再细筛过,放在铁锅里加热,倒入豆子、玉米和白面团,被搅拌后,炒至**即可食用,其味香酥可口,老少皆宜。
中和节的另一习俗是闹灶火。在山西,每年这天,各县的百姓都会云集而来,大闹火灶。传统形式有鼓车、高跷、旱船、花鼓等。
礼仪精髓:
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所以叫“龙抬头”。
清明节
清明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成三冥节,它们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明本为24节气之一,但因为它在一年季节变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同时,还并入了祭祖和寒食节。因此,清明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1上坟扫墓
清明节的另一习俗是扫墓,晋南称“上坟”。在古代,上自皇帝,下到百姓,在清明节无不祭祀祖先,也称扫墓,借以寄托哀思。孔子在《论语》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种对宗庙、祖坟至尊至敬的习俗,正反映了中华民族及炎黄子孙的善良及孝心。
2踏青春游
阳春三月,正是春风徐徐、阳光明媚的好日子,各地一派生机,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古代清明春游(也叫踏青)最早见于唐朝,到了宋朝踏青郊游之风十分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出北宋时汴京附近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人物栩栩如生,场面真切生动,是一件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生活风俗画。画卷人物五百五十多个,牲畜五十余头,船二十多艘,车、轿二十多乘,充分体现了清明节郊游的盛况。
春游传承至今,全国各地每到清明前后,机关团体、学校都会组织春游,参观名胜古迹,观赏奇山秀水。可见春游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礼仪精髓: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端午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重午、重五、端节、蒲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说法。一般认为是楚国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尽,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才有五月五端午节的。
1吃粽子
相传屈原投江以后,人们纷纷赶来营救,但为时已晚,于是有人将米饭和红枣等食品倒入水中让鱼虾龟蚌吃饱,以免伤害屈原。东汉时,长沙人欧回一天忽见屈原头戴高高的云冠,腰挂长柄宝剑,身佩珍珠美玉,来到乡亲面前。说每年所祭食品都被水族鱼虾龟蚌所窃食。大家听后非常生气,问屈原怎么办屈原说:“今后若有惠祭,当以箸叶包饭,做成尖角的角黍,并缠五色花丝,水族见了,以为菱角,便不敢再食。”
粽子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纯米粽子。有糯米或黍米两种,吃时拌糖;二是有馅粽子。例如,红枣粽和八宝粽。八宝粽佐以柿饼、栗子、果脯、肉、青红丝、莲子等。粽子发展到今天,口味多样,甜、咸、辣都有,角、锥、筒形俱见。其做法一般是将米、枣等浸泡后,用芦苇叶或玉米叶包好,再用马兰草结扎,有的地方用五色线扎好,取避邪之意。包好的粽子摆置锅中,用竹箅子压实,倒水至淹没为止,用温火煮一夜,便可以吃了。
2饮雄黄酒
雄黄作为一种杀虫和消毒药,古代就已经应用了。这一习俗最早见于晋朝,相沿至今。除了涂在小孩儿的额间和手足心外,还用白酒浸雄黄再泡白矾,称作雄黄矾。被虫叮咬后,用雄黄矾蘸水涂抹可起到消毒解痛的作用。雄黄酒、雄黄矾一直以来都是古代消炎解毒之良药。今天,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已非常少见了,但仍有用它来杀虫祛毒的。
3划龙舟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又一个重要活动,中国绝大多数县市都会在端午节划龙舟,尤其是南方。所谓龙舟,是一种以龙为标志的竞赛船只。龙的特征体现在龙头和龙尾上,此外还有各种装饰物,如舟上有神楼、神位、旗帜、彩灯、大鼓、铜锣,等等。每逢端午节,人们会预先修好龙舟,训练水手,到节日那天进行龙舟比赛。比赛前,还需请龙、祭龙,然后进行竞渡。
4悬挂菖蒲艾草
采撷菖蒲和艾草是端午节重要的活动内容。据传说,菖蒲代表张天师的剑,艾草代表张天师的虎,所以有蒲剑艾虎的民俗称呼。在乡村,人们把菖蒲艾草采撷回家,把菖蒲做成宝剑形,把艾草剪贴成老虎形,挂于屋檐或门楣,用来驱邪祛毒。现城市里的不少人家在端午节也在家门上悬挂此物。
5避五毒
民间有一种信仰,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传说中,五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来加以预防,包括以服药和宗教手段来避五毒之害。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要赐扇,小孩穿五毒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贴端午符、沐浴兰汤,等等。在天津,端午节这天,已婚妇女要带领小孩到河边“躲午”,并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丢到水里,取小布人代替其受灾,俗称狗咬灾星。
礼仪精髓:
五月端午节,又称“端五”。端是初的意思,端午节即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七夕节
七夕,又称乞巧节、少女节、女节、女儿节、洗头节、情人节、双星节、双七节等。除唐代有六夕,五代以七月六日为七夕节外,历代均以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有些地方流传着一种习俗:男女订亲后,女子要为未婚夫纳双鞋垫。鞋垫花样繁多,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鸳鸯配、龙风飞舞等。颜色鲜艳夺目,是一种技艺相当精湛的刺绣工艺品。彩线里寄托着姑娘们无限的相思,条条彩丝织出姑娘温柔多情的心,一双双鞋垫凝聚着她们良好的祝愿和纯真的情意。
有些地方,习惯用当年生长出来的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纺织物,放置案头。有的用彩纸剪上述人物和动物,贴于墙上。祈祷后,再拿七根绣花针,用彩线穿孔,能一次穿过七根针的人,就算乞得了“巧”。
南方一些地方,七夕节这天,要在院里晒一盆水。一会儿,用手将绣花针轻轻放置水中,若针漂浮,谓之得“巧”。有的地方绣花针漂浮后,看水底影子,影中有动物,花鸟者,谓之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者,谓之拙,不得“巧”。这一习俗流传至今,虽也有人丢巧针,但多半为了满足姑娘们的好奇心。
礼仪精髓:
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中秋节
中秋节,又名月节、月夕、端正月、八月半、仲秋节、团圆节等。中秋赏月在唐代就已经很流行了。在古典小说中曾流传有“唐王游月宫”的故事,到了宋代正式定为中秋节。
1赏月
中秋节赏月到唐代已十分盛行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都要和杨贵妃去太液池赏月。当他兴意正浓时,明月西下,于是玄宗命令在太液池西岸修建一百尺的高台,称“赏月台”,准备以后与贵妃赏月用。
赏月在今天仍然十分盛行,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一家人吃着香甜可口的月饼、赏着又亮又圆的月亮,真是惬意!
2吃月饼
月饼,作为中秋节特有的食品,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已很讲究,明代进一步确定为节日食品。中秋节,月饼是祭月供品,同时又是馈赠亲友的传统礼品。在古代,几乎家家都有做月饼的模具,节前自己制作,邻里互助,早上给张家做,下午给李家做,俗称打月饼。
根据月饼皮的材料,月饼可分酥皮和提浆两种。酥皮图案简单,表皮薄如麻纸,层次分明,色泽金黄,食之香甜酥脆;提浆用面粉拌糖和面,内包馅,上模具打制,图案精美,有“嫦娥奔月”“银河明月”“犀牛斗月”“月中折桂”“吴刚伐桂”“白兔捣药”等。按馅的材料分,月饼有五仁、枣泥、玫瑰丝等。月饼一般为四块一斤,寓意家庭团圆,同时也祝愿仙子嫦娥早结良缘。山西以南,讲究做一个特大月饼,专供祭月。山西以北讲究祭月用套饼,由小到大,垒起来像座宝塔。
祭月除月饼外,还需要准备西瓜和毛豆。西瓜取音于“喜”,取形于圆,取瓤于红,取子于多,寓意全家人团团圆圆,欢欢喜喜,红红火火,多子多福。西瓜的选取也是不简单的,必须在收获时精心挑选半熟、皮厚、无伤的,特意保存下来,专门祭月。
3观潮
观潮的习俗主要盛行于南方。它最早见于汉代,到唐宋时观潮已形成很大的规模了,尤其是南宋,因临安(今杭州)为京都,所以每年的中秋节江浙一带观潮的盛况空前。观潮之风一直延续至今,今日南方杭州等地仍于中秋赏月观潮。山西汾河中下游,每年八月中旬仍在汾河涨潮之时,常有人结伴前去观望。近年来汾河上修筑了许多公路大桥,八月潮涨,新绛、稷山等地方的群众成群结队到大桥观潮。
礼仪精髓:
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外出的要赶回来,出嫁女儿要在婆家过夜,新媳妇回娘家要由女婿专程去接。
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九月九、重九、茱萸节和菊花节、老人节等。重阳节起源于秋游去灾的风俗,后来才演变为重九节。中国以九为阳,所以叫重阳节。
1登高饮酒
九月,天高云淡,山清气爽,丹桂飘香,艳阳高照。登山远眺到处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重阳登高、饮酒、系茱萸避邪的习俗相沿至今。晋南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等名言。
九九重阳节,沿袭到今日已赋予了新的意义,变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节日。
2赏菊
重阳节这天,全国各地几乎都要举办菊花展,其中以广州和北京最负盛名。每年都有新培育的品种面世,叶、花形都有新的发展。按叶的形态分,菊有圆叶菊、莲叶菊、瓜叶菊。按花的形态分,菊又有平瓣菊、管瓣菊、丝瓣菊等。其品名花样达二千余种,菊名华丽而富有诗意。如杏花春雨、明雪照檄菊、醉杨妃、玉手调脂、佛见笑、海掌着露、春红月色、夕照松荫等。闻其名如睹其丽姿艳容,观之,实乃艺术鉴赏与享受。民间还讲究采菊花晾干泡饮,俗称菊花茶,其作用为利尿、下火、解毒等。
3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发糕”“菊糕”。吃重阳糕的习俗在宋代便已十分盛行了,一直沿袭至今。山西重阳糕属面食糕点,以枣泥、银杏、松子、杏仁为馅。可做九层,有的在糕点上做两只小羊,取重阳之意。有的在糕上插小彩旗,以图吉利。糕谐音高,寓步步高升之意。家境好的人家在这天不仅要吃重阳糕,还要吃寿面,或大摆酒宴,庆贺全家平安健康。
礼仪精髓:
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尊重老人,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鱼子灯的制作步骤如下:
材料准备:
1、铁丝:用于制作灯架和灯笼的骨架。
2、宣纸或丝质布料:用于制作灯笼的外壳和内部。
3、竹竿或木棒:用于支撑灯笼。
4、鱼子或彩色小球:用于装饰灯笼内部。
5、胶水、剪刀、钳子等工具。
步骤:
1、制作灯架:选择一根合适的铁丝,将其弯折成灯笼的骨架,包括底部和上部。确保骨架的形状稳定,并能够支撑灯笼的重量。
2、制作灯笼外壳:选择一张宣纸或丝质布料,将其剪裁成适合灯笼骨架的大小,并将其折叠成若干层,以制作出灯笼的外壳。确保外壳的质地轻盈、坚固耐用。
3、安装灯笼外壳:将制作好的灯笼外壳套在灯笼骨架上,并用胶水或钳子等工具固定好。确保外壳与骨架紧密贴合,防止漏光。
4、制作内部装饰:选择一些鱼子或彩色小球,将其粘贴在灯笼内部,以增加视觉效果。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装饰材料和颜色。
5、安装内部装饰:将制作好的内部装饰粘贴在灯笼内部,确保装饰牢固、不脱落。
6、安装支撑杆:选择一根合适的竹竿或木棒,将其固定在灯笼的顶部,以支撑灯笼。确保支撑杆的长度和强度与灯笼相匹配。
7、调试与完善:在完成鱼子灯的制作后,进行调试和完善。检查灯笼是否稳定、不晃动;检查内部装饰是否牢固、不脱落;检查支撑杆是否合适等。如有需要,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鱼子灯的起源:
鱼子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统的元宵节习俗。在中国,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庆祝这个节日。舞龙舞狮、灯笼等传统习俗是必不可少的。而鱼子灯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形态,成为了元宵节期间备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之一。
据传,鱼子灯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的鱼子灯是以鲤鱼元素为背景制作的,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了泰宁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泰宁上清溪,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其中必不可少的节目就是表演传统的鱼子灯。
鱼子灯的制作需要精湛的手工艺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铁丝、宣纸或丝质布料、竹竿或木棒、鱼子或彩色小球等材料,经过折叠、剪裁、粘贴等步骤,最终制作出精美的鱼子灯。每逢元宵节,人们会在夜幕下将鱼子灯挂在树上或举着鱼子灯在街头巷尾游走,寓意着带来吉祥和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鱼子灯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在当地流行,还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地区。如今,鱼子灯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滚龙灯、跑马灯和舞鱼灯,都是石浦民间的汉族传统节目,深受渔民的喜爱。
东门岛、延昌、番头一带的渔民,世代耕海牧鱼。舞鱼灯的习俗,是石浦最具地方特色的汉族民间舞蹈,也是传统性的有益的大众娱乐活动。在当地来说,风调雨顺,鱼蟹满舱,就是好年景,就是喜庆年岁。鱼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余”字谐音,故“鱼”便在人民心目中成了幸福、美满、吉祥的象征。舞鱼灯活动托物寓意,寄托着广大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表现了渔业丰收喜庆的共同心理 。
舞鱼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鱼图腾舞蹈。东汉张衡写的《西京赋》就有鱼化龙、龙化鱼的生动记载。由此可见,1700多年前,西汉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
我见过的民间手艺人有以下这些:
第一个是糖人。记得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曾经说过,他们小的时候,他们最期待的就是挑着担子卖糖人的老爷爷,担子的一头是加热用的工具,另一头放着糖和棒子之类的工具,据他们说,最喜欢的就是糖做出来的十二生肖,而且得到糖人的方式也很有趣,转盘,转到哪个 就是哪种形状的糖人,我听了最喜欢龙的形状还有兔子的,不知道你们啦~
第二个是皮影。皮影戏在我小的时候也看见过几次,那时候很好奇为什么这块布后面的影子会动,做各种动作,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皮影艺人在幕布后面相互配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皮影的世界,据说制作皮影的工序也很复杂呢。
第三个是竹梯。这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用竹子做成的梯子,最早的时候就是用锯子➕凿子把竹子做成梯子,后来买了切割机,那些洞眼都是可以用机器一下子弄开,省去了很多事,后来直接就批人家成品梯子转手卖,再后来就是现在已经不卖了,因为基本卖不出去了,不仅是因为梯子的质量好,买一个能用好多年,还有就是被工业制品梯子代替了,现在也就是在老**里面能看到了。以前这些竹梯主要是卖给广播站、房顶修缮等一些需要高空作业的人的。
第四个是柳筐。是用柳条编成的。记得小时候爷爷就在地上画一个圆,然后蹲在圆圈中心,一圈一圈的编,有时候从边上走过还可能被带起的柳条抽一下,抽的疼了我还哭过呢。我们家的小一辈,包括我爸爸姑姑他们小时候,都是爷爷用柳条编成椭圆形的柳筐,在里面垫上棉被,然后底上垫上圆柱形的木头,就是一个摇篮,可惜柳筐容易被虫蛀,所以就没办法留存下来,但是会永远留在记忆中。这个柳筐现在也是不做了的,因为都被代替了呀,以前大多是修建房屋的时候用来装转头之类的装修材料的。
初旺鱼灯节印象
烟台开发区初旺是现今胶东最大的渔村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办的鱼灯节在胶东最具代表性和较大的影响力,已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初的鱼灯节是渔民虔诚地拜祭龙王和海神娘娘以求得护佑,如今的鱼灯节迷信色彩被逐渐淡化,现已成为人们欢庆丰收,期盼美好和进行文化娱乐的渔家节日。
节日的午前,渔民主要在家迎接宴请亲朋好友,宾朋必须饮酒至酣。只待午后一时吉时一到,顷刻间鞭炮齐鸣,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男女老幼齐聚街头。车载的、骑摩托的、步行的人们纷纷涌向通往码头的主要街道。人拥着人,车挤着车,熙熙攘攘,煞是蔚为壮观。再看看队伍里送供品的人们,有的直接把供品摆在汽车顶上,有的小心翼翼的端着,有的颤颤悠悠的抬着,车上的青壮年手里拿着燃着的鞭炮,或是点燃直接扔在街上,噼里啪啦的震耳欲聋,行人笑着躲着,好不热闹。
紧跟其后的是舞狮舞龙队,腾越翻滚的花狮,起伏跌宕的游龙引得观众们拍手叫好。再后面是秧歌队,踩高跷的,打锣鼓的,还有三乡五里的村民以及远道来的看客。街道两边居住的村民们会事先拉起过街的缆绳,以缆绳悬挂鞭炮,在队伍经过时一起点燃,锣鼓、鞭炮、人声汇成一片,腾起的烟雾和着鼓乐声弥漫在渔村里,整个村子就象仙境一样,这是鱼灯节的高潮时分。
鱼灯的解释
亦作“ 鱼镫 ”。1即 鱼烛 。 唐 曹邺 《始皇陵下作》 诗:“ 千金 买鱼灯,泉下照狐兔。” 明 高启 《穆陵行》 :“鱼灯夜灭隧户开,弓剑已出空幽台。”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 居庸关 》 词:“风雨诸陵, 寂寞 鱼镫, 天寿 山 头冷月横。” 参见 “ 鱼烛 ”。 (2)鱼形的灯。 南朝 梁元帝 《对烛赋》 :“本知龙烛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 唐 尚颜 《除夜》 诗:“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明 张 居正 《重修海会寺碑文》 :“都人 瞻仰 ,徒众幽求;鱼灯螺梵,无缺春秋。”
词语分解
鱼的解释 鱼 (鱼) ú 脊椎 动物 的一类, 生活 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鱼虾。鱼虫。鱼网。鱼跃。鱼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 鱼雁 (书信,信息)。鱼米乡。鱼尾纹。鱼目混珠。鱼质龙文(喻虚有其表)。 姓 灯的解释 灯 (灯) ē 照明的器具:电灯。路灯。灯火(泛指亮的灯)。灯语( 通讯 方法 之一 )。灯标。 其它用途的发光、发热装置:红绿灯。指示灯。酒精灯。 装饰 张挂的彩灯:灯节。灯市。河灯。冰灯。 笔画数:; 部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