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单手作礼称什么?

老人 0 95

和尚单手作礼称什么?,第1张

和尚单手作礼称什么?
导读:单掌(有人称单手立掌),在佛经记载中是没这个礼节的。但是在中国却也这样的礼法,所谓单掌礼,应出自少林禅宗,是“佛教礼法与少林拳礼的结合“,“单掌礼是在手持器械时使用,一般是根据个人的习惯,一手持器械,另一手做单掌礼。”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本来

单掌(有人称单手立掌),在佛经记载中是没这个礼节的。但是在中国却也这样的礼法,所谓单掌礼,应出自少林禅宗,是“佛教礼法与少林拳礼的结合“,“单掌礼是在手持器械时使用,一般是根据个人的习惯,一手持器械,另一手做单掌礼。”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本来也是延续了印度佛教双掌合十的礼法,这单掌施礼的现象只是在汉传佛教中出现,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下面两个因素。

一、一只手不方便

在寺庙里除了读经念佛的僧人以外,还有一类僧人被称为武僧,武僧的职责就是保护寺庙和僧人的安全,但是武僧并不是寻常练武,而是把练武作为禅修的一种方法,归根结底在武僧的眼里,练武就是修禅,另外看见有的僧人手上还会有念珠等等物品。

所以武僧手上有武器或者僧人手上有念珠等等物品的时候,是不方便双手合十的,因此这个时候僧人选择单掌施礼。

二、为了纪念慧可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六祖惠能的偈语,慧可大师的辈分比惠能高得多。慧能大师是汉传佛教禅宗二祖,就是传说中达摩大师的亲传弟子。

相传当年慧可大师为了表示求佛问道的决心,就自己把自己左手给砍了奉献给达摩大师,达摩大师被感动,就收做了弟子,慧可大师一直单臂传法,最后成了禅宗二祖。

扩展资料:

慧可禅师的史料:

禅宗二祖慧可的事迹在佛教典籍《曹溪宝林传》、《续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 中均有记载。

慧可在邺都(今河北临漳邺镇)既受异派学者的迫害,其后即流离于邺卫之间,所以到了晚年,并没有多少随从的弟子。但三论宗的学者慧布(518—587)北游邺都时,曾慕慧可而前去叩问禅法,得到印证。

北齐天保初年(550)著名禅学者向居士致书慧可请教,并以诗文问答,受到了慧可的许多启示。

在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进行灭佛运动,慧可和同学昙林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后来他又南行隐居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在这山里传法与三祖僧璨。周武灭佛停止后,他又回到邺都。隋开皇十三年(593)入寂。

谈到慧可的禅法,就令人想到他的“断臂求法”的传说。智炬《宝林传》卷八载唐法琳所撰《慧可碑》文,记载慧可向达摩求法时,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乃立雪数宵,断臂表示他的决心。

这样才从达摩获得了安心的法门。因此“雪中断臂”就成为禅宗一个有名故事而广泛流传。但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只说慧可“遭贼斫臂,以法御心,不觉痛苦”,未提到求法事,因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研究。

但后来有关禅学的史籍,如净觉《楞伽师资记》、杜朏《传法宝记》、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契嵩《传法正宗记》卷六等,多承袭法琳说而否定道宣之说,从而慧可这段“雪中断臂求法”的故事,仍为一般禅家所传诵。

-慧可

少林寺官网-少林功夫与佛、禅之关系

  僧人化缘的器具叫钵。

  钵(梵patra)比丘六物(三衣、钵、坐具、漉水囊)之一。又称钵多罗、波多罗、钵和兰等。意译应器、应量器。即指比丘所用的食具。 其种类有铁钵、瓦钵之别。持钵行乞称为“托钵”。由于比丘持钵以应受他人的饮食,故钵亦称应器。

  《四分律》卷九中提及钵之种类云:“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二种,铁钵、泥钵。”该书卷五十二中说,禁止使用由木、石、金、银、琉璃、宝、杂宝所作成的钵,并以此简别在家和外道。《五分律》卷二十六谓不使用金银七宝、牙、铜、石、木的钵,若使用金银乃至石钵,则犯突吉罗,若使用木钵,则犯偷兰遮,若如外道之使用铜钵,则犯突吉罗。仅准许使用铁钵、瓦钵、苏摩钵。所谓泥钵、瓦钵、苏摩钵,皆是同类之物,苏摩钵是就产地而命名的。

  钵的颜色,应熏为黑色或赤色,即《四分律》所说的黑钵、赤钵。《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中说瓦钵当熏成孔雀咽色,毗陵伽鸟色,或是鸽色。铁钵则作钵炉,以阿摩勒核、佉陀罗核、巨摩、竹根熏之。关于容量,《四分律》卷九举出大、中、小三种。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但是根据唐代的量法,应是一斗至五升之间。 

  戒律中规定比丘不得储存多钵,护持钵当如护持自己眼睛一般,应当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 

  在律制上,规定钵有“体”、“色”、“量”等三法。第一:钵之“体”,材质只准使用瓦、铁两物塑铸,不得使用“金、银、铜、琉璃、摩尼、白蜡、木、石……”等物制做。第二:钵之颜色,《四分律》限用黑、赤两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准薰染其他颜色。第三:钵的容量,《四分律》说:“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量可知。”依个人食量而定。 

  至于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这种形状可使盛的饭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温。 

  僧人所用的食器,有瓦钵、铁钵、木钵等。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向人乞食之用。现今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南传上部座佛教僧人,仍于每日凌晨沿门托钵。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现已经很少有僧人托钵乞食。

古代文人拜师时需要带的礼物叫“束脩”。

“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现在的腊肉。古时候肉是奢侈品,人们吃一次肉不容易。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因此,古时候把有地位的人称为“肉食者”,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有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有教无类之胸襟宽广,乃为后世之学不止。只要肯学习,并付出代价和努力的,老师都要给与教导,实与学生的自觉性等主观能动性相关。

扩展资料

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礼物,除了束脩外,还有5种。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

如今,没有人把“束脩”作为学费交给老师,当然,更不提倡给老师送礼什么的。然而,我们需要了解“束脩”一词的来历,它有利于我们阅读古文,也让我们了解敬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参考资料

人民网-中国古代拜师得“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