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清朝满族妇女喜欢穿长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宽下圆,形似花盆,因此叫花盆底鞋。这种花盆底鞋为木头底,上面裹一层布,鞋底制成马蹄状,所以又叫马蹄底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传说满族穿上这种鞋可以驱蛇虫,蛇虫听到走路的声音,
清朝满族妇女喜欢穿长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宽下圆,形似花盆,因此叫花盆底鞋。这种花盆底鞋为木头底,上面裹一层布,鞋底制成马蹄状,所以又叫马蹄底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传说满族穿上这种鞋可以驱蛇虫,蛇虫听到走路的声音,就会远远的避开。另说妇女穿长裙,花盆底鞋可使身体增高,便身体更加修长,另外由于鞋的特殊造型,女子走路双手臂前后摆动幅度较大,身材更加婀娜多姿。
满族妇女穿用的高底"旗鞋",即满族绣花鞋。它的最大特点是鞋底特别高,木底的形状分上宽下窄的花盆底和上宽下圆的马蹄底,所以人们习惯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统称为"高底鞋"。其鞋底用木头做成,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达25厘米左右。木底用白布包裹,镶在鞋底中间的部位。鞋帮上多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木底靿身部分也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满族统一全国后仍然实行"八旗制度","旗人"的社会等级最高,高底旗鞋自然就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青年女子穿用。满族不尚裹脚,实行"天足",所以旗鞋一般都比汉族的小脚鞋要大一些。关于"高底鞋"的起源,还有一传说: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现在,这些木底旗鞋只有在文体娱乐活动中穿用。
满族特有垢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鞋底以木制成,外裹白布,一般为7cm,最高的可达13cm,鞋帮饰花草是鸟等刺绣。有的鞋底上也有绣花图案,脚尖处有针线编成的穗子及地,清代特别盛行,连慈禧太后也常着此鞋。 关于花盆底鞋的起源 民间相传,有三种说法:第一、认为满族妇女爱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双脚。第二、认为满族妇女,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第三、满族妇女上山劳动为防蚊叮,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故习惯在鞋底部附木块,后发展为花盆底鞋。
很多人在清宫剧里面都能看到,宫中的妃子们都穿着一种很高的而且行动不便的鞋子,这种鞋子也是清朝才出现的名为花盆底鞋,穿上这种鞋子,走路的确是会非常的不方便。而且不管是什么时期,只要是清宫剧,剧中的人物都会穿这种鞋子,这是真的吗?历史上真实的清宫里,后宫妃子们也会每天都穿这种花盆底鞋吗?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花盆底鞋是什么
清代花盆底鞋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在中间,三寸多高,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粉底。旗鞋的面料为绸缎,上绣五彩图案。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
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代都已不穿了。
随着年龄增长,鞋底高度也逐渐降低,一般老年或劳动妇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
2、清宫女子真的都穿花盆底鞋吗
清宫剧人们除了看剧情,还有就是鞋帽服饰。男性千篇一律的造型自然不值一提,吸引人的还是宫廷女性的穿搭。从头看到脚,不对,这双鞋子怎么有点古怪?这鞋跟也太高了,走路不碍事吗?
这双鞋子是流行于满清宫廷贵族女性的花盆底鞋,别名:马蹄底鞋、高底鞋等。花盆底鞋最突出的特点是鞋底高,高度在5到15厘米之间,材质为木头,上细下宽,前平后圆,鞋底通常用白布包裹,也有的只是涂白粉,被称为粉底,鞋面多用绸缎。
花盆底鞋或者马蹄底鞋名字的由来正是由于其鞋底造型突出,形似马蹄或者花盆,穿这种鞋怎么看都不方便,为什么能够在满清宫廷流行呢?
比较流行两种说法,在提之前先做下科普,首先这种花盆底鞋仅限于满清贵族妇女,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并不是所有满清宫廷女性都穿的,主要年龄分布为13岁以上的青年乃至中年女性,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换成平底鞋,方便行走。有些清宫剧中的宫女穿着花盆底鞋,欺骗观众无知吗?
书接正文,之所以满清贵族女性穿花盆底鞋一方面是因为她们一开始的生活环境,满清在入关前居住在白山黑水,那时候的东北物资匮乏,即便是女性也需要到山间地头劳动。为了避免蛇虫叮咬,于是把鞋底做得很高,到后来发展成了花盆底鞋。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满清入关后由于汉族女性流行裹小脚,一开始满清下令全国废除裹小脚的习俗,后来为了避免加剧统治矛盾遂不了了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清内部很多女性开始受到影响,但是为了避免违背皇家禁令,让满族女性裹小脚不现实,但高鞋底的花盆底鞋可以让衣服把大脚遮住,从而看上去比较美观。
3、什么样的身份才能穿花盆底鞋
我们知道,其实清朝以前的各朝代嫔妃都穿平底鞋的,只有清朝建立后,这种花盆底鞋才逐渐流行起来,所以,花盆底鞋属于满清人的民族服饰。满人的祖先是女真人,在入主中原以前他们是游牧民族,所以在服饰和生活习性上带有很多游牧民族的特征,例如,女真的男子要编发就是为了在狩猎的时候更加方便,那么这个花盆底鞋是否也受到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呢?答案是有的。
原来,女真族的男子在负责狩猎的同时,女子就负责采集,而东北山区树林茂密,蛇虫时常出没,女人们在劳作的时候经常会受到叮咬,于是她们逐渐发现如果在鞋子下绑一块木头,那么就能减少伤害,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在人群中流行开来,于是便有了最早的花盆鞋。
后来,清朝宫廷中的妃嫔穿这种鞋当然不是为了防叮咬,而是传承了前人的做法,把它当成了一种民族服饰,另外,入关后,汉人以小脚为美的观念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满人的审美。满人没有裹足的习俗,但若是穿上了花盆鞋和长旗袍就能掩盖住双脚,显得也很娇小。
穿上花盆鞋很不方便行走,特别是不能快速奔跑,如果遇到雨雪天儿行动更不方便,搞不好就会摔一跤。因此,满清贵妇们走路的时候就会刻意放慢脚步,小步而行,恰好又体现出了女性的优雅和尊贵。而且,就算在清朝,也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有资格穿这种鞋子的,只有皇室贵族才有如此殊遇,因此,它又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小小的一双鞋子,既有历史传承也有审美情趣,甚至还融合了政治观念,值得赞叹。
泱泱华夏,礼仪之邦,手信(礼品)相赠,源远绵长。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古时起,我们便有赠礼的习俗。
《 仪礼 》中记载: 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夏用腒, 讲的就是士君子之间的礼仪交接,意思是说,士君子之间送礼,冬天送野鸡,夏天送鸡肉。可见,当时人们在交往时,对于送礼就颇有一番讲究。
到了今天,我们在给对方送礼时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 七夕节,男子通常会给心爱的女孩准备玫瑰花;朋友生日时,准备的礼物也会尽量贴合朋友的喜好;逢年过节,串门,会带上春联,大礼包等表达喜庆的礼物;有人生病时,又会送上营养品,祝愿别人早日康复。
总的来说,人生在世,形形色色。送礼就是讲究一个投其所好,或者要符合当时的环境和氛围,以外也没有什么要求。而在我国古代民间,关于送礼却有一句俗语 东西七不送,送了人散财也空 ,这七不送都是指的什么呢?它是有道理的吗,我们今天是否还有必要遵守呢?
钟表不送
我国古代最早的钟是指民族传统的打击乐器,叫做 编钟 ,是在王公贵族宴请宾客、祭祀时使用的。而我们现在所说的钟表,在古代则是寺院为报时、集众而敲击的钟,叫做 信鼓 。
而钟与终同音,难免会让人联想到送终, 古人又非常重视礼仪与孝道,因此,古人认为钟表不适合作为礼物。
到了现在,钟表除了可以显示时间以外,也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一块好的表价值达到了千万。但它可能也不适合作为礼物送给别人,虽说送终什么的只是心理作用,人肯定还是希望可以避讳的。尤其是在老人生日时,送一块钟表,就不太合适,而且对方的心情可能就不会太美妙。
鞋子不送
鞋子是一种重要的生活物件,它让我们的双脚得到保护 ,可以走遍山川人间,看尽四时风光。
鞋子的发展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 最早的鞋的出现可以追溯了上古时期,当时还没有布料,人们就用野兽的皮毛去缝制鞋面,被叫做兽皮鞋。战国时期,七国征战频繁,靴子就应运而生。三国时期,刘备曾卖过草鞋,说明当时制作鞋的材料已经比较丰富了。
到了唐朝,封建主义达到了巅峰,国力大大加强,人们的审美能力越来越高,鞋的样式也越来越多,像云头锦履、线鞋、长筒靴等,盛世大唐,华丽灿烂,那是一个自信的时代,是审美最多元的时候。满清时,我们所熟知的花盆底鞋就登上历史的舞台。
古代对女子的限制非常大,她们很少能够抛头露面,而一般都会在家里学习女红,所以古代女子的针织手艺基本都是很好的,也会为自己和家人做鞋。女子遇到心爱的男子时,有些甚至会送上一双亲手做的鞋表达爱意。
但有一种说法是说鞋与邪同音,送鞋是在诅咒别人撞邪。 古代的科学技术不发达,民众普遍要迷信一些,对于这种有着不好寓意的礼物,通常是尽量避免。因此, 除了男女之间表达爱意时会送鞋,一般是不会碰这个霉头的。
如今,鞋的种类越来越多,我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奢侈品品牌也把鞋作为载体,通过想象,玩出更多的花样,时尚圈也是各种奇葩鞋频出,让人眼花缭乱。
那鞋是否合适作为礼物呢?我们在送礼时,是想表达自己的友善和温和,有人会觉得鞋代表行万里路,是好事,但有人则会抱怨,毕竟谁也不乐意收到邪气。 因此,除非你已经知道对方不在意这种说法,不然,还是不要选择这种带有争议的礼物。如果让别人误解了意思,就弄巧成拙了。
梨不送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作为一种传统、普通的水果,它因价格低廉,味道甜美,又有清肺止咳的功效,颇受人们的喜爱。而它为何被视为送礼的禁忌?
原来是梨与离同音,送梨就意味着离别。 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离别的诗歌,如《 别董大》《送友人 》等,其中大部分的情感基调都是悲伤的,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离别是非常不愿和痛苦的,就像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包含的无奈和不舍不言而喻。
古人很喜欢用杨柳相赠,因为柳同留,表达了想把对方留下来的意思, 这也成为了古诗词里表达不愿离别的象征和寓意。而梨正好相反,自然就不宜送人。
在现在,逢年过节,看望病人,我们都会准备果篮,会选择一些寓意良好, 如苹果寓意平安,或者外形优良,如香蕉、蛇果之类的水果, 但一般都不会装梨,像超市、水果店里的现成的果篮,也很少有梨的身影。
平时吃梨时,长辈,尤其是老一点的爷爷奶奶很忌讳把一个梨分给别人吃 。把梨分给别人就是要与别人离别, 这是非常不吉利的。其实梨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谐音的原因,让人们对它有些忌惮。
伞不送
在古代比较早期时,伞还没有出现。下雨时,总是被淋得浑身湿透,太阳太大的时候,又被晒得皮肤痛。于是鲁班就为人们建造了亭子,可以遮阳避雨,但是亭子也不方便,毕竟人不能呆在亭子里不动,于是,他觉得 我为什么不能发明一种小巧、可以带在身上的亭子呢 ,于是,伞就诞生了。
这样一件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产品,却为何也是送礼的黑名单? 原因和上面三个一样,伞同散,而一般和散字沾边的成语,如烟消云散魂飞魄散意思都不太好,送人伞意味着和人分散、散伙等。 看来,古人真的非常重视谐音字送礼。
在文学领域,一些作家也会把伞和悲剧、诡异结合起来。 我国古代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 里就塑造了经典的红伞女鬼形象,2005年出版的 《红纸伞》 也是讲述了附着在红纸伞上的九个女子的前生来世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悲剧。
但其实伞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送伞是送温暖,想为你遮风挡雨,是保护,是爱惜的意思。而具体是否可以作为礼物,还是因人而异。
以上这些都是因为谐音犯忌讳,会对收礼者造成不好影响而不该送的东西。还有一些则是对送礼者有坏处,应该避免的东西。
鱼缸不送
在古代,鱼缸被称为盆池, 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在达官显贵的宅子里,一般都会有一大块地方用来作鱼池,不仅仅是观赏之用,更多是佑风水,保富贵的。普通人家没有这么大的地修鱼池,就用泥盆等来养鱼,这也是今天鱼缸的雏形。
古人的鱼缸里通常会有金鱼、锦鲤等保平安、求富贵的鱼类。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曾著 《养鱼记》, 描述鱼池的环境和暗喻自己的志向,可见,在古人心中, 鱼缸是寄托了自己美好心愿的物品,如果送人,就会破坏掉风水,将财运、好运等送出去。
现在过年时, 餐桌上都会有一道叫年年有余的菜肴,就是以鱼为原料,鱼同余,希望一切有剩余。不少人家也会养上一些观赏鱼,保佑自己万事顺利。 由此,鱼缸就不适合作为礼物送人了。如果一定要选择鱼缸送人的话,最好就不要放鱼和水,空的鱼缸是没有这样的问题的。
钱包不送
在古代,钱包叫做荷包,而且并不是用来装钱的,钱包早期的作用是装外出的干粮,以便可以随时从里面取出食物。 但随着荷包的制作变得越来越精美,除了变成我们所熟知的赚钱财的工具以外,它也成为了一种装饰物,佩戴荷包的风潮长盛不衰,无论什么阶级的人群,腰带上几乎都有荷包的身影,同时,它也作为定情信物在男女之间颇受欢迎。
技艺精湛的绣娘绣出的荷包图案栩栩如生,花样繁多。 白沟镇博物馆馆藏了清代的刺绣荷包,上面绣着月月有花,非常逼真,表达了希望月月有钱花的美好心愿。
可以看出,古人把钱包当成了一种财富的象征,表达了对追求财富的美好心愿,因此 ,钱包就不适合用来送外人,这意味着将自己的钱财送出去,留不住财富。 想必再大方的人也不愿出现这样的情况,于是自然就被人们所避讳了。
枕头不送
枕头是一种比较私密的物品,送枕头意味着 同床共枕 。 认为送枕头、尤其是给异性送,带有性暗示的成分,是十分不体面的。 因此,枕头不适合作为普通礼物送给别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枕头意味着 高枕无忧 ,这个词最早出自 《战国策》, 字面意思就是把枕头垫高,安心的睡觉。 枕头就寓意着无忧、平安的意愿,而送出枕头,就相当于把自己的安稳、平静送了出去,可能会遭来霉运,遇到坏事。 如此便可理解为什么古人不送枕头了。
总结
了解了俗语里说的七不送,那这是否有道理呢? 其实,这些俗语经过时间的考验来到我们的时空,就一定是有些道理的。
虽说现在看来,这些俗语就是所谓的封建迷信,有些甚至比较离谱,但我们也可以从中 看出古人为人处事的一些智慧 ,比如, 不愿送梨,是不想分离,确实是唯心主义,同时也表现了老祖宗重视礼仪,珍惜与他人的情谊,用心守护的朴素心愿, 这一点,是值得现在情感越来越淡漠的我们学习的。
而时代在慢慢进步,我们可以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但对于这类的俗语也没有必要当作至理真言,丝毫不能违背。毕竟,与人交往中,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 提前了解对方的忌讳,用心挑选一份得体的礼物,就一定会传达出友善和情谊,打动对方。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