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不要给孩子报课外补习班?补习班是否重要?

妈妈 0 78

家长要不要给孩子报课外补习班?补习班是否重要?,第1张

家长要不要给孩子报课外补习班?补习班是否重要?
导读:假日最应补的是习惯性 邻近暑期,各种各样培训机构、辅导机构的广告词数不胜数,宣传策划的软文也足够让人心动。最先看孩子处于哪一个年龄层和孩子的具体情况,在中小学初始阶段,教材专业知识并不是难以,孩子只需上课专心,回家按时完成作业就基本上行了。

假日最应补的是习惯性 邻近暑期,各种各样培训机构、辅导机构的广告词数不胜数,宣传策划的软文也足够让人心动。最先看孩子处于哪一个年龄层和孩子的具体情况,在中小学初始阶段,教材专业知识并不是难以,孩子只需上课专心,回家按时完成作业就基本上行了。

到中小学高级阶段,数学课必须简单思维能力,假如孩子不容易答题,不容易剖析,能够短期内找一个辅导机构补习一下,数学思想方法是学以致用的,一道题会解了,一类题就都懂了。语文学科不用补习,只需孩子很多阅读课外书,所有的语文基础知识都得到解决。英文和小学奥数因人有所不同的,可随意选择。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初中高中奠定基础。

中学之后个人建议不用补习,让孩子自己学习和剖析,若有不容易,能够到线上的解读课堂学习,不浪费时间,孩子能够学生自主学习,才可以获得游刃有余的实际效果。次之,孩子要不要补习还要看家庭环境,昨日有一位粉丝们跟我反应了一件事情,说她的朋友白天上班,下班之后就打牌,孩子吃不了饭,作业也不写,随后教师给父母通电话反映,父母把孩子鼻部打出血了。

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里,孩子怎能静下来写作业,噪杂的麻将游戏声,云雾缭绕的自然环境,饥火烧肠的腹部,并不是每一个能生孩子的女孩子都是会养孩子,在你挑选做妈妈的那刻起,你一定要放弃自己之前的很多东西,文化教育孩子要言传身教,由于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假如家中这类自然环境改变不了,还不如把孩子送至补习班,有一个清静的学习环境,作业教师能给指导,也是不错的。

复读不复读这种事,可以想,但最好不要出现。复读是没有机会之后的再一次机会,而你有机会努力,就不要去想复读这种事了。何况复读的苦,没有经历过的同学,是很难体会到的。

每年都有高考,每年就有一部分落榜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稳定他们的情绪,正确对待落榜,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家长不应再雪上加霜,而是应该引导他们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真正悟出“认真”二字的意义。只要认真,复读重考才会有所成就。

走进高中教室的第一天,即使选择复读前做了再多的心理准备,真正坐在教室里面后,还是完全无法接受。

那时候还没从落榜中走出来,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心理自卑感一直涌来,情绪崩溃,和父母打了电话,大哭,不肯接受自己复读的这个现实。

哭了无数次,无数次想放弃,无数次数着时间过日子,那个时候,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熬”。

为了不重蹈覆辙,妈妈还是决定不能住读,在外面租了房子,让我每天回家住,而且每周还会给我送几次饭。

复读中父母的付出,他们的压力、痛苦和我们是一样的,甚至更多。他们的关心对我来说一方面是一种精神支柱,让我想追求更好的未来;同时另一方面关心也转换成了我身上的压力,我自己带给自己的,再战本来就花费了父母更多的时间、金钱、感情,我不能再辜负他们。

高考学生的压力来自多方面,尤其是复读学生,研究结果表明,经常遭遇压力的人有较高的比率患上忧郁症和其它心理疾病。即使没那么严重,也会给孩子备考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最终影响成绩。许多平时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在高考中失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压力过大。

因此,作为家长,重要的不是从知识上指导给学生,而是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调整心理状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建议家长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首先,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让孩子减压,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以一种正确的态度看待高考,影响孩子的心情。专家在总结了一些成功考生的父母做法后,认为首先应该有一种平常心,不回避复读,不回避高考。

第二,家长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影响孩子。父母的思想、精神和行为对孩子起着一种榜样作用。如果孩子受到的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影响,他就会精神饱满,积极进取,行为习惯自然良好。为了培养孩子,当家长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有时也要作出一些牺牲。

第三,家长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在工作和生活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尽量控制情绪,对即将高考的孩子多一些关爱和体贴。让温馨的亲情弥漫全家,给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有一份好的心情。

二、既要尊重学生,又要有适当的监督和引导

父母对考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复习、备考,以至于考场中的最终发挥。家长怎么做?

首先,家长应尊重考生的人格。在家里,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常与孩子讨论问题,不是那种以教训孩子和态度进行,而是以心交心。

其次,家长应尊重考生的现状,全面了解,准确定位。

第三,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愿。

第四,家长应尊重考生的应对策略。

第五,家长应尊重考生的应考结果。

第六,家长应对考生进行适当的监督和引导。诸如散漫、缺乏控制力、懒惰、依赖性大等,家长 不应一味顺着孩子而应适当监督,帮助克服,把精力用到备考上。

三、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全面了解考生

首先,家长应相信学校,相信老师,家长应虚心听取老师的建议与意见。

其次,家长应主动与老师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把孩子以往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给老师,同时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表现情况。

再次,家长可采用打电话或约会的方式与老师沟通。

总之,如果各位家长都能够以平常心,对待不平常的复读、高考,那么,成功就靠近了您和您的孩子。

今天是你生日,妈忒高兴,对你来说今年是个特殊年份,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妈妈祝福你心想事成,快快乐乐,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是妈妈给你的生日礼物(有激励的物品),来,让我们为你的生日祝福!

春节将至,随着远方归来的亲朋好友相聚,一种育儿焦虑也在悄悄滋长。闺蜜小雅跟我闲聊时就感慨道:“最近和大学舍友四家人小聚,算是真正见识了别人家的娃。”原来在席间闲聊时,同学告诉小雅,自家的娃每周末不但会去上补习班, 寒暑假一放还要去上兴趣班,芭蕾、钢琴这都是标配。甚至另外一位同学斥资五万给孩子报了一个“美国名校冬令营”直接飞去大洋彼岸开眼界了。

 

 

相比之下闺蜜小雅给孩子的“寒假充电”规划则简单的有点拿不出手。她狠狠地表示,暑假一定给娃报个高尔夫补回来。给孩子报一个喜欢的兴趣班,增加一技之长,虽然是好事儿,但是在攀比之下,家长们往往只注重兴趣班的“格调”够不够,能不能成为席间的谈资?却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他自己意见,要知道,孩子的兴趣也是有“敏感期”的。

 

 

兴趣也有敏感期

 

李瑞雪的《捕捉孩子敏感期》一书提到,在语感、乐感、绘画、书法等各个方面,都会有比较一致的敏感期。

 

针对不同敏感期去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效果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在孩子某一敏感期到来之前去开发,通常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孩子就是不感兴趣。那么,不同的兴趣和技能在什么时候开发比较好呢?

 

 

♣、乐器类

 

虽然,孩子对音乐的喜爱与生俱来,但真正进入音乐敏感期,是在15-2岁左右,此时如果孩子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爸爸妈妈可以多给孩子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一起唱歌和舞蹈,让孩子感受音乐的魅力。但是如果想要学习乐器,不仅仅要考虑孩子对音乐的感受程度,还要考虑孩子手指骨骼、精细运动、力量的发展。切莫让太小的孩子学习乐器。一般学习钢琴的时间,要放在4-5岁比较合适。

 

 

♣、绘画

 

早期教育之父福禄贝尔曾说过:游戏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动手制作和绘画等“造型游戏”是孩子最好的游戏。

 

一位朋友给自己家1岁半宝宝报了一节课300块艺术启蒙课,上了几节后。就对我愤愤地说:“简直就是骗钱,几个孩子在一间教室中,满手都是颜料的胡闹,涂的满身满地都是。什么作品也画不出来。”我赶紧恭喜他这钱花的值得,因为这家机构是真的懂得儿童艺术启蒙。

 

1岁以后,孩子进入绘画敏感期,对涂鸦有了巨大兴趣,此时他们并不想画出什么,而是锻炼手指控制能力,以及想象力。其实在这个阶段,只要给娃提供足够的原料和自由,他们自己就能在天性的带领下“画画”。

Tips:5岁左右,随着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手指运用的熟练,可以给娃报兴趣班,开始绘画训练。

 

 

♣书法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很多家长想让孩子学一门“国学”,写一手好字,书法成了首选。但是对于“书法”的学习,是建立在文字敏感期上的,5-7岁的孩子开始对文字产生感觉,在学习中对汉字的结构、意义有了理解,专注力和手部小肌肉的控制力有了基础,书法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书圣王羲之练字时才七岁,爸爸妈妈又何必着急让娃早早学书法呢?

 

 

♣、舞蹈

 

在新闻中我们时常能看到因为学习舞蹈时“下腰”、“拉筋”,导致身体瘫痪的报道,也经常听到“舞蹈要练童子功”的说法。看起来似乎非常矛盾,但这其实和宝宝身体发展阶段和舞蹈训练的强度是否匹配相关。

 

3到4岁的孩子,对音乐和节奏十分敏感,也能够准确的模仿老师的动作,听得懂指令。这个时候适宜舞蹈启蒙,其目的并非技能训练,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舞蹈的乐趣,培养兴趣。

 

而有一定难度的专业训练,一般是放在孩子6-7岁以后,这个阶段如果进行软度训练,会有一个飞跃性的变化。

 

 

 

选择兴趣班要“主观”

在给家中孩子选择兴趣班时,除了要尊重兴趣的“敏感期”客观规律,更要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尽量别强迫,莫让兴趣班变成“灭趣班”。那么,爸爸妈妈该如何做呢?

 

 

一方面,细心观察,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天赋不一样,莫要盲目复制周围孩子的兴趣班方案。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游戏的方式,引入音乐、绘画、舞蹈等内容。看看出孩子在哪一方面,更感兴趣或更得心应手?

 

 

另一方面,丰俭由人,不去攀比。在论坛上看到,杭州一位80后爸爸,女儿上着一年五六万的幼儿园,还报了5个兴趣班。为了“维持”高品质生活,这位爸爸办了7张卡用于透支。“活在当下”的口号,让很多人不顾收支情况,盲目追求高品位的“假精致”。

然而,在孩子的教育上应该“量入为出”,在可承担范围内给孩子更好的环境,这样你的“精致”生活才是“高品质”,孩子也不会因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兴趣班到底学的是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鼓励孩子去上兴趣班,去学有用、跆拳道、舞蹈、钢琴呢?是为了让他们掌握所有的特长吗?显然不是。

有位妈妈跟我探讨过,她说,我知道我的孩子长大后不会成为大音乐家,但现在我仍然会每周带她去上钢琴班,而且买了昂贵的钢琴,因为我想丰富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音乐细胞。所以,我并不在乎,她到底是否能顺利考级,而是会问她:“你学的开心吗?”

这位妈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们家长应该好好想想,当初为什么送孩子去兴趣班,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还是“完成自己的使命”,亦或者是为了孩子自己的兴趣而出发?

 

Willingham在他的书(Success in college: The role of personal qualities and academic ability)中讨论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追踪了来自9个大学中的4814名学生,主要研究他们入学前的个人人格和他们在大学期间取得成就的关系(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成绩,而是广义上的,比如领导力、奖学金、学术能力以及在校老师的评价)。最后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学生入学前个人人格的重要性,以及仅仅以成绩来作为黄金入学录取标准是很片面的。

 

你可能听着有些绕嘴,其通俗意思是说,孩子的气质、性格、兴趣、理想等,比学习成绩更为关键。新墨西哥州一位舞蹈项目的创始人说:“我们不仅仅教舞蹈,更重要的是去教你如何变得更优秀。”你看,我们把孩子送去兴趣班,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一次次练习中,学会什么是坚持,锻炼自己的毅力,并且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一张结业证或考级证书。

我家大宝一直在学跆拳道,他的任务是上好每节课,而不是为考级做准备,反而是这样的动力,让他每天回家都会练习同样的跆拳道基础动作,而且在学了三个月后,参加中外交流活动中,获得了银牌的成绩。

如果我在最初,就坚持一定要考级,认真学,拿到结业证,那么结果会是什么呢?孩子不一定会对学习跆拳道有强大的内驱力,每天都练习。他只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去学,或许还有逆反情绪。

 

枕边育儿寄语:

 

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拼命加班,自己一周都不能跟孩子好好说一句话,这是教育上的“本末倒置”。和孩子同读一本书,用彩笔肆意的写写画画,又或者在天气正好的周末,一起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这些愉快的经历,更能激发孩子无穷的潜能,和上兴趣班,又有什么差异呢?

 

参考:Willingham, W W (1985) Success in college: The role of personal qualities and academic ability College Board Publications, Box 886, New York, NY 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