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医保卡可以给孙子用吗

老人 0 68

奶奶的医保卡可以给孙子用吗,第1张

奶奶的医保卡可以给孙子用吗
导读:法律分析:不可以。一、不能报销。医保卡在住院时候报销,检查费无法报销。二、 医保卡报销范围:1、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报销 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给付范围内的药品,分为甲类和乙类两种。甲类药物是指全国基本统一的、能保证临床治疗基本需要的药物。这类药物的

法律分析:不可以。一、不能报销。医保卡在住院时候报销,检查费无法报销。二、 医保卡报销范围:1、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报销 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给付范围内的药品,分为甲类和乙类两种。甲类药物是指全国基本统一的、能保证临床治疗基本需要的药物。这类药物的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给付范围,并按基本医疗保险的给付标准支付费用。2、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报销 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1)临床诊疗必须、安全有效、费用适宜;(2)由物价部门制定了收费标准;(3)由定点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员提供的定点医疗服务范围内。3、基本医疗服务设施报销 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费用的报销涵盖由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参保人员在接受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所必须的生活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住院床位费或门(急)诊留观床位费。

法律依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

第十一条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由纳税人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第十三条 纳税人应当留存医药服务收费及医保报销相关票据原件(或者复印件)等资料备查。医疗保障部门应当向患者提供在医疗保障信息系统记录的本人年度医药费用信息查询服务。

对于孩子来说,打针可是他们的噩梦。有的孩子每次面临打针之前都是哭丧着脸的,甚至有些“勇敢”的孩子还会趁家长和护士不注意偷偷溜走,最后只能被扛着去打针。对孩子来说,家长有些不讲情理,根本不能体会到他们的痛苦。

01

护士给宝宝打针,结果针头还没进去,抱着孙子的奶奶先“疼”了

有句名言常说:针不扎在身上你永远不知道疼。不过这句话对于一位奶奶来说并不适用,针没扎到她身上,但她似乎比孩子还要疼。

这天,这位奶奶抱着孙子去打针,被奶奶抱在怀里的宝宝四处打量着医护人员,丝毫不知道他将要面对什么。结果护士还没把针头扎进宝宝的手臂,抱着孙子的奶奶就先“疼”了,那五官皱在一起的模样似乎比孙子还要疼。

所以医护室就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当护士开始打针时,奶奶和孙子二人的表情神同步,从提前疼到特别疼,最后松了口气,奶奶那表情就像在坐“过山车”。网友也纷纷表示:奶奶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奶奶为什么也会感到“疼”?

虽然针扎在孩子身上,不过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奶奶的“疼”。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当我们看到爱人、孩子、好友受伤时,我们也会感觉到自己似乎也有些“疼痛”,仿佛受伤的是自己。据专家研究,这是人类特有的共情能力,当人们看到他人遭遇不幸时,自身也能感受到这种痛苦。不过这种能力有个局限,只有对亲密的人才会有效。可见,这位是真的疼爱孙子,针虽打在孙子身上但疼在自己心,实在太有爱了!

02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打针?

1打针具有疼痛感

打针还是会有痛感的,虽然不是特别强烈,但突如其来的痛感能让一个孩子哭上一会儿。这样的痛感对于大人来说就像被人掐了一下,而对于皮肉娇嫩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痛感能被放大好几倍。与其说孩子害怕打针,不如说孩子是害怕疼痛。

2打针的环境陌生

孩子打针的地方多半是医院或者诊所,还有一股消毒水味道,一旦被突然带入这样的环境里,孩子是不安的,不由得加深了对打针的恐惧。为了缓解孩子的情绪,不妨在打针之前先让孩子熟悉一下周围的情况,并安慰孩子爸爸妈妈会一直在,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3看到别的小孩子哭

对于没有打过针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知道打针的痛感,一旦看见和自己同龄的孩子哭泣,便能感受到打针是一件痛苦的事。出于这样的想法,孩子对打针是排斥的,就算针头还没有扎到手里,他们也会开始哭泣表达不悦。

4抵触陌生人

给孩子打针的医护人员都是孩子平时接触不到人群,会有很强的陌生感。而医护人员给孩子打针时需要与孩子近距离接触,即使被抱在家长怀里孩子还是会害怕。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给孩子说明医护人员的身份,告诉孩子他们不会伤害自己,让孩子信任医护人员。

我认为应该给老人带孙费用。

现在的物价、房价压迫着每个家庭,单靠男性养家已经难以支撑,此时将孩子交给老人带,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让宝妈也可以在外拥有自己的事业。

其实将孩子交给老人们带的好处是很多的,老人都是带过孩子的,大多数还不止一个,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虽然有些经验已经落后,但未必比总是手忙脚乱按书养的新手妈妈差。

年轻父母下班回家,本身已经十分劳累了,如果孩子做错事,一顿吼骂就上去了,容易将负面情绪感染给孩子。但老人就不会,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讲话,几乎从不对孩子发脾气。老人也喜欢孙子孙女待在自己的身边,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呀!

带孩子再辛苦,老人多半也是高兴的。但是近日却发生了一件事情,引发了矛盾,据悉是因为爷爷奶奶帮忙照看孙子是需要收费的,这一件事元芳你怎么看?据了解,是一位老人因索要“带孙费”与儿子儿媳对簿公堂,要求儿子儿媳支付16年来的抚养费288万元,法院在综合考虑老人照顾孙女的时间、经历和开销后,最终酌定孩子父母应该支付老人10万元的“带孙费”。

经过此事后,子女是否应该给老人支付带孙费,引发了网友热议,网友们有的认为是不需要的,也有的认为是需要的,哪怕是老人不要,子女也应该主动的拿出来。那么我们来看看老人们都是如何看待这一件事的吧!

江西南昌,一位老人表示如果做不了事了,没有钱了,儿女也是会给钱的,自己有钱的话,就不会要儿女的钱。还有的老人认为给一点钱也无所谓,不拿也没有关系,只要年轻人能赚到钱就无所谓呀!

带孙子也是应该的,年轻人也没有时间,都要上班,老人就是这样的想法,能帮助就尽力帮助。甚至是面对此事,遭到了老人的神吐槽,奶奶带孙子还需要收费呀?这是什么说法?如果是跟子女收费的话就变质了,这就变成了一种服务的形式,这不是服务,一家人是不存在这种说法的。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有着自己的事业,也许是自己的事业正在上升期,是没有时间去带孩子的,哪怕是妈妈,可不小看妈妈,现在真正在家里做起全职太太全职妈妈的人又有几个呢?

大部分的女人们也都在这个家庭而奋斗着,所以也是没有时间去带孩子的。

带孩子的事情也只能交给子女最为放心的父母了,和老人们都是一家人,确实是不存在收费的事情,所以针对老人带孙子需要收费的这一件事来看,我个人是不认可的,子女的义务是赡养父母,钱多半是会给老人的,但是要说这个钱是老人的带孙费用,那么只能说分的清楚了,这样是会有损一家人的感情。

老人带娃需要“带孙费”?老人神吐槽:不是服务,不存在这种说法。

孩子一个人独自在家的时候,总会让家人感觉不太放心,毕竟,孩子有贪玩的天性,可能一招不慎,就会造成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孩子不小心咬坏“体温计”吞下水银,奶奶用这一招救了他一命

强强是一个4岁小男孩,平时比较活泼,好奇心也很重。自从爸妈外出打工后,强强就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奶奶是一位退休老教师,对于各方面的知识也都懂一些。

有次,强强在外边玩耍,感觉身体有点热,就脱了外套。到了晚上睡觉前一直吵着头疼、没有力气,奶奶立马意识到会不会生病了,于是第一时间拿出体温表给强强测体温,好在强强并没有发热,奶奶也就暂时放下心来,计划着明天再带强强去医院仔细检查检查。

于是,继续在外屋忙自己的家务活,可是不一会就听到了强强的哭喊声。进屋一看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强强竟然将温度计咬坏了,流露出来的水银还被强强不小心吞在腹中一些。奶奶了解清楚前因后果,也没有表现的太过慌张,而是将家里的韭菜切了切,翻炒了几下就让强强吃下去,随后奶奶就带强强去了医院。

大夫检查后说道:强强因为奶奶给他吃的韭菜不易消化,现在已经将水银包裹住了,正在像肛门口排出,等水银完全出来就没有问题了,强强也不会因为误食水银而中毒,奶奶这招确实很高明。听了医生的话,奶奶也不好意思的说,这都是跟电视学的,没想到还真派了用场。

几乎每个家庭中都会有一个体温计,孩子误食水银也不是个例,有的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这位奶奶的做法,让孩子随后吃韭菜,也算救了孩子强强,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甚至会有生命之忧。所以,大家在给孩子量好体温后,要及时地把体温计放到孩子不宜碰触的地方,也要注意防控孩子一旦误食进入体内,及时的进行自救。

首先,检查孩子口腔内是否仍有残留

碰到孩子咬碎或者将水银误食,父母要第一时间检查孩子口腔,是否有未吞下的水银,跟孩子确定误食了多少。而不是上来就各种指责,耽误最佳时间,否则等水银或者玻璃长时间在体内,给孩子造成痛苦。

其次,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检查破碎掉落外边的水银,判断出孩子误食了多少。接下来就像这位奶奶,给孩子喂食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让水银不至于直接接触胃肠道,这样也能降低中毒的风险。

另外,体温计破碎后,水银掉落下来会形成水珠状的样子,看起来没有什么大事,但实际上如果伤口碰触到水银珠,就会发生中毒,有的头晕,严重的造成内脏损坏。所以,损坏的体温计和掉落的水银,要第一时间进行妥善处理。

最后,了解其他急救方法

像这位奶奶采用的是让强强吃韭菜,其实也可以有别的来代替,比如未熟的鸡蛋清能降低水银的毒性,从而来保护胃黏膜。也有人认为,误食水银后可以喝一些牛奶保护肠胃,但有事实披露,牛奶中的蛋白质并不能对水银有包裹作业,所以效果不大。

孩子发生意外的情况,几乎是常有的事,作为家长在空闲之余,也要学习一下些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知识,这样发生了情况也不至于手忙脚乱。另外引导孩子建立自我保护意识,对于未知的事物,不要轻易去尝试,只有急救和预防都做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孩子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