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外孙送灯时送什么礼品

老人 0 93

给外孙送灯时送什么礼品,第1张

给外孙送灯时送什么礼品
导读:手工花馍。如果闺女生了孩子,从当年开始,娘家在每年初十前,给外孙送去灯笼和手工花馍,这是一种当地风俗。送灯笼送双数表示吉利,如送2个表示成双成对吉利的意思,送4个表示四方来财,至6个表示六六大顺,,送8个表示8方来财,送10个表示十全十美。

手工花馍。如果闺女生了孩子,从当年开始,娘家在每年初十前,给外孙送去灯笼和手工花馍,这是一种当地风俗。送灯笼送双数表示吉利,如送2个表示成双成对吉利的意思,送4个表示四方来财,至6个表示六六大顺,,送8个表示8方来财,送10个表示十全十美。

 正月十五送灯是在元宵节那天晚上,天将黑时,都要去给祖上送灯,就在祖上安息的地方,让他们也有感受到亲人的问候和温暖。具体就是在自己失去亲人的坟上,用纸将一根点燃的蜡烛围住,让蜡烛自己燃烧,然后放炮烧纸,并磕头。现代科技进步,许多人就直接买电池带的小电灯送灯。

正月十五送灯的讲究

 (1)在元宵节送灯的时候,以谁先点燃为吉利。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须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火柴点灯,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

 (2)点灯时要边点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

正月十五送灯送几盏好

 正月十五送灯是送单还是送双好?

 正月十五送灯送几盏好要依据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来看,一般大多数地区是一座坟上一盏就好了。

 正月十五送灯有时间规定吗?

 正月十五送灯时间要依据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来看,一般太阳落山后好些。

 正月十五送灯放哪些位置好?

 到祖坟地,每座坟头放一盏,在坟顶背风处点燃,然后也到河边湾旁、水井旁放灯,家中粮仓放老鼠灯,猪圈、牛羊栏也放灯,现在条件好了,买灯去放当然可以。

 正月十五送灯要不要写名字?

 正月十五送灯写不写名字没关系,只要在坟顶背风处点燃就可以了。

正月十五送灯注意事项有哪些

 1这天除了要给祖坟送灯外,每家每户每个房间都要彻夜灯明。

 2出嫁的姑娘是不允许在娘家过十五的,更不允许送娘家的灯。只有娘家人绝人后,才由嫁出去的女儿代为送灯。所以娘家人最忌讳嫁出去的女儿在娘家过十五或送灯,据说这样会让娘家人丁不兴旺。所以老家有“女不观娘家灯”之说。但媳妇可以送灯,因为她已是婆家里的人。没有出嫁的女儿还是娘家人,可以送灯的。

 总的来说,正月十五送灯不能女性送,且除了要给祖坟送灯外,每家每户每个房间都要彻夜灯明,一般一座坟上一盏就好了。

等候送灯的孩子

农历正月初一送灯,是蕉城区洋中镇溪富村一项民俗活动,经久不衰,据说延续至今已有700多年。

溪富村,原名富浿村,解放初期因与邻村溪源村合并,各取一字,合称溪富,在洋中镇东南45公里,金峰山东北侧,溪富村全村为林姓,有1100多人,主要沿溪边聚居。林氏肇基始祖世治公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迁入,后裔分处生息,繁衍至今已有6000多人。

送灯孩子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出门楼

在国内不少地方,都有元宵节“送灯”的习俗。但在溪富村,却是大年初始的头一天,显得尤为特殊。那些定为要被送灯的村民家中,都要热热闹闹地迎接送灯的队伍,之后摆放好送来的灯笼,还要杀鸡宰羊,祭拜祖先。接受了灯笼的家庭,都要摆上农村最高规格的酒席,俗称“初一饭”,宴请相关的人吃午饭,非常隆重。

在古代,灯与丁谐音。丁在《辞海》里的释义是:人口,男称丁女称口。送灯,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一是灯成了人丁的象征物,二是代表光明的发扬,三是灯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送灯就明显带有上丁、添丁的意思。祈子盼子,在送、迎灯民俗活动中盼望能早生贵子、传宗接代。他们认为灯为五谷丰登之象,以灯为丁,喻火旺而丁发,目的就是希望宗族兴旺发达,是对血缘意识的一种固化。

可以的,不过要与朋友家居装修风格一致。

“灯”字左边是火,意为以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特别是对方结婚时,字面上“灯”和“丁”谐音,“丁”在古汉语中意思是为“人口”,新得台灯即为“添灯”谐音“添丁”,所以送台灯意思添加人口,也是希望新婚夫妇早得贵子。

扩展资料

朋友乔迁新居还可以送一下礼物:

1、食品

庆祝亲友乔迁新居,食物和酒是物美价廉的礼物。送酒可选择一两瓶葡萄酒或一瓶香槟酒,在喜宴上即可饮用助兴。食品的选择范围较宽,海鲜、鸡鸭、蛋糕、水果等,新鲜好吃的就行。

2、鲜花

庆祝亲友乔迁新居,送鲜花也是很不错的礼物,既不失品位又能为主人家增添喜气。可以预先送花,花朵就能在就餐时摆在客厅或餐桌上,增加喜宴的欢乐气氛。

3、日用品

庆祝乔迁之喜,可选择一些较实用的日常用品,如微波炉、电磁炉、餐具、棉被等。

元宵节送灯赏灯东北地区的一种习俗。

送灯是指把花灯送到祖先的坟头。

据说,元宵节点灯这一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从汉文帝时期,就形成了正月十五点灯的习俗,原本是一个礼佛的习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庆祝习惯。

在唐宋时期,元宵节观灯,就已经是火树银花,人间犹如星海的一片繁盛的景象。

点灯对于古人来说是具有驱除黑暗,带来安全与温暖的意义。

《六祖坛经》中有这样一句: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正月十五为已逝的先人送灯,而且要让灯保持彻夜通明,也许就是要照亮地狱,让祖宗先人感受到温暖吧。

小时候,正月十三四爸爸就开始和我们一起做灯笼。

送灯的灯笼比过年孩子们拎着满屯子跑的灯笼简单一些。一般是用高粱秆扎成三棱体的形状,外面用白纸糊好,里面装进一根白蜡烛。

记得那时我们管蜡烛叫“洋蜡”。由于家境贫困,加之生活物资紧俏,而且那时过年过节农村的电总是不够用,一会儿停电一会来电,洋蜡成了必备和稀缺之物。

因为稀缺,十五送灯的时候,一般舍不得点整根的蜡烛。爸爸会用剪刀把蜡烛截成两段或者三段。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夜幕降临的时候,爸爸就带领我们哥几个去送灯。

墓地在屯南三五里之外,出发的时候我们还会喊上左右邻居、老亲少友。“走啊,送灯去!”

“走,送灯去!”

大人们边走边拉着家常。孩子们拎着还未点燃的灯笼在雪地里一边跑一边疯闹。

到了墓地,也就是农村人所说的坟地,也有人叫“烂死岗子”,大人小孩都不言语了,好像立即恭敬起来,或许是怕惊扰了鬼神。

在坟前用铁锹在雪地里挖个背风的坑,把纸灯笼里面的蜡烛点燃,然后把灯笼放进坑里面摆好,嘴里念叨着“太爷太奶、爷爷奶奶、爸妈……,给你们送灯了”,一般有几个亡人都要念叨一遍,生怕漏下了谁会挑理。

然后在每一座坟前烧纸,照例会念叨“太爷太奶、爷爷奶奶…收钱了”。

返回的路上,大人们依旧唠家常,孩子们仍然疯闹。祭祀的仪式走过了,先人们的房前屋后照亮堂了,每个人都很高兴。

那时女孩是不让去墓地送灯的,所以妹妹在童年没有送灯的经历,每次看着父兄去送灯都会很失落。

这种失落在妹妹出嫁之后有了改观。尤其是父亲去世以后,每年所有祭祀的节令,妹妹都会到墓地祭奠父亲,元宵节也可以为先人送灯了。

一般情况下送灯只在正月十五当天晚上送一次。家里当年有新逝的亲人,有时会提前一天送灯,元宵节当晚再送一次。

2000年父亲去世以后连续三年,我和哥哥及妹妹都是送三天灯,包括元宵节当天和前后各一天。

近二三十年以来,送灯已经不再用“洋蜡“,而是各式各样的电子灯。不但款式多,而且亮的时间也较长,有时候可以连续亮上四五天。

不用手工制作了,好像是省事儿了,可是提前几天做灯笼的仪式感却没有了。

今年母亲新逝,妹妹在正月十四便到父母的坟前送灯,这样可以让父母感受更多的温暖,也使那份对父母的怀念更加圆满悠长一些。

今日,我从城里赶回老家的时候,路上给同样不在老屯住的二哥打电话,问他何时回去。那时他已经在路上了。

回到老屯老宅,大哥大嫂已经做好一切准备在等待我们回来。

到墓地的时候,二哥正好同时到达。

哥几个分别把自己的灯笼在三座先人的坟前点亮,大哥又把孩子们为爷爷奶奶及先人准备的灯笼点燃。

三座坟,每座坟前七盏灯笼。我们兄妹四盏,小辈们三盏。

一灯照破千年暗。七盏灯,一定能让先人过一个亮亮堂堂的元宵节。

这样的习俗,目前还在延续,不知道何时会消失。

那样的话,元宵节我们是否还会想起先人?

黑龙江一带有新妇头三年要“躲灯”的习俗。婚后三年内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新媳妇要到姑姑或姨姨家去住,既不许看婆家灯,也不许看娘家灯。据说,看了婆家灯,死亲爹;看了娘家灯,死公公。河南一带也有“躲灯”的习俗。民间所说的“闺女看了娘家的灯,娘家穷得钉打钉”,“正月十五不躲灯,先死老公公”等一类俗话,正是说明躲灯的禁忌原因的,显然这确属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