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向乌克兰民众运送100吨人道主义物资,这是出于什么考虑的?

领导 0 53

俄军向乌克兰民众运送100吨人道主义物资,这是出于什么考虑的?,第1张

俄军向乌克兰民众运送100吨人道主义物资,这是出于什么考虑的?
导读:俄军向乌克兰民众,运送100吨人道主义物资,这样一个做法,在我个人看来,出于两个目的考虑。第一两国人民,在苏联解体前本就是一家人,俄罗斯也不忍乌克兰民众没有温饱,用生活必需物资,来减少战争给乌克兰民众,带来的伤害。第二俄罗斯想要,让更多乌克

俄军向乌克兰民众,运送100吨人道主义物资,这样一个做法,在我个人看来,出于两个目的考虑。第一两国人民,在苏联解体前本就是一家人,俄罗斯也不忍乌克兰民众没有温饱,用生活必需物资,来减少战争给乌克兰民众,带来的伤害。第二俄罗斯想要,让更多乌克兰民众,理解他们做法。其目的并不是针对乌克兰民众,而是针对国内,拥有极端思想军事武装人员。

战争十分残酷,常言道“覆巢之下无完卵”,眼下的乌克兰民众,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尽管战争没有波及平民,但平民的工作、生活,还是受到了严重影响。俄军向乌克兰民众,发放人道主义物资做法,可能出自下面这两个目的。

一、弥补对乌克兰民众的伤害

战火在乌克兰土地上燃烧,众多民众因为战火,已经长期躲在了地窖、防空洞中。社会秩序被打乱后,生活物资供应,也就成了最大问题。我想眼下有很多乌克兰民众,都在忍饥挨饿。

俄军为了弥补,双方军事行动,带给民众的影响。提供人道主义物资,来保障乌克兰人民,每天正常生活所需食物、饮水。

二、希望得到民众理解,让和谈更顺利

战争中真正受到伤害的是老百姓,这样法则亘古不变。这一场战争,俄乌双方都有损失,如果能够用和谈方式解决问题,我想他们都不想诉诸武力。

俄军在战争中,对乌克兰民众秋毫无犯,用这样一个做法,就是想要换来民众理解,也想用这样方式,来让和谈变得更顺利,希望尽早用和谈解决问题。

乌克兰经济发展,虽然不及发达国家,但他们实现自给自足没有问题。希望战火能够早日平息,让乌克兰百姓能够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朱德 元帅在回忆南昌起义到井冈山的这段经历时,曾多次提到了他的老同学 范石生 ,并一直对他充满感激之情。1944年,朱德在编写红军一军团战斗史座谈会上说: “由于我与范石生个人同学关系,我们的兵员、枪弹、被服、医药等都得到了补充,部队也得到了很好的休整。这些对我们以后的斗争,都起了很大作用!”

1960年6月,朱德和 陈奇涵、杨至诚 谈话时又提到了范石生: “我这一辈子遇到最慷慨无私的援助,就只有范石生这一次。否则很难说能剩下几个人上井冈山与 毛泽东 会师。”

那么这个范石生到底是什么人?他究竟和朱德有着怎样的故事?

1909年4月,年仅22岁的朱德来到云南昆明,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半年以后,他被顺利录取,进入丙班步兵科,在这座近代著名的军事学府,朱德和日后叱咤风云的滇籍将领 朱培德 、范石生、 杨池生 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与朱德交情最深的当属范石生。

1887年,范石生出生于云南河西小街乡,在讲武堂学习时,他经朱德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两人编在同一小组,经常传阅摘抄《民报》和其他进步书刊,并商谈军事起义问题,思想也越来越进步。

朱德和范石生毕业后,都分配在 蔡锷 的新军担任军官。在讨伐 袁世凯 的护国战争中,他俩分别担任第六、七支队长,与素有“虎威将军”之誉的 曹锟 交战。

在一次战斗中,朱德和范石生一方面指挥炮兵重炮轰击敌军,一方面巧布迷阵,指挥步兵在战壕前沿摆上一排排人头大小的石头,在每块石头上扣上护国军的大沿帽,敌人远远看见,以优势火力向大沿帽拼命扫射,消耗了大量弹药,导致攻势锐减。此战共持续了20多天,朱德和范石生共歼灭敌军4000多人,名声大噪。

此后朱德对军阀混战深感失望,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后,看到了曙光的他断然辞掉军职,来到欧洲寻求真理,从此他和范石生失去了联系。

范石生则带领部队打到了广东,投靠了国民党,他参加了重建与捍卫 孙中山 大元帅府的多次战役战斗,屡建功勋,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赞誉,孙中山曾称赞他说: “军中有一范,顽强心胆战。”

1923年底,孙中山授予范石生上将军衔,并任命他为滇军第2军军长。1924年国共合作后,孙中山为了统一军政财政,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筹饷总局,任命范石生为广东政府财政委员兼筹饷总局督办,整个国民政府的薪饷都由范石生负责筹集,足见孙中山对他的信任。

范石生任军长时, 蒋介石 还是粤军 许崇智 的参谋长。在东征的一次军事会议上,蒋介石要求发言,范石生以会场主席的身份故意傲慢地问蒋介石:“你叫什么名字?”

蒋介石回答以后,范石生又问:“你要讲什么?”

蒋介石说了自己对作战的看法,想露一下头角。范石生却不等他说完,就“嘘”了一声说:“算了吧,你说得轻巧,拾根灯草!”当场羞辱了蒋介石,让他十分尴尬。

1926年,朱德从国外回国后,曾在上海秘密约范石生见过一面,他们长谈了一次。范石生希望朱德到他的部队当军长,自己退后,但朱德推辞了。范石生又提出让朱德当他的参谋长,朱德仍然婉拒了。

范石生却并不生气,他对朱德说:“请玉阶兄相信,我范石生守信义,爱部属爱百姓,坚决支持孙大元帅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如果蒋介石背叛革命,我也一定同你合作。如违此誓言,天人共诛我,君亦可诛我!”

1926年5月,北伐战争打响后,范石生的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6军,作为北伐军总预备队。在这期间, 周恩来 派***员 王德三、余少杰 等9人深入第16军中任职,他们很快改变了这支部队的精神面貌,深得范石生的赞许。

大革命失败以后,范石生对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曾愤慨地说:“中山先生制定的三大政策也不要了,还谈什么革命?真是挂羊头,卖狗肉!”

蒋介石得势以后,开始打压范石生,经常给他穿小鞋,再加上西南的桂系军阀和湖南军阀 何键 也在排挤他,他的日子十分艰难。但即使是这样,范石生的第16军依然和***保持着秘密联系,军内的***组织也受到了他的重视和保护。

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率领4000人在三河坝完成阻击任务,然后带领剩余的部队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11月上旬,他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来到湘、粤、赣三省交界的江西崇义县西南的上堡,这时部队只剩下800多人了。

尽管部队人数锐减,但在朱德组织进行了几次整训后,纪律性明显加强了,战斗力和斗志也提高了。但部队的给养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当时已近冬季,官兵们还穿着南昌起义时的单衣单裤,粮食薪饷更无着落,尤其是枪支弹药和被褥无法得到补充,医药根本没有。刚刚稳定的军心又开始骚动了起来。

朱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每天坐卧不宁,寝食不安。正在此时,忽有战士前来报告,驻在粤北韶关、湘南汝城、资兴一带的正是范石生的第16军。朱德听后非常高兴,他打算向范石生寻求帮助,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家。

但很多同志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范石生虽然与蒋介石有矛盾,但毕竟是国民党的军队,是***的敌人,我们要与敌人合作,就是右倾投降。其次,范石生已被蒋介石收编,部下官兵作风腐化,军纪败坏,把我们的部队编入他们的行列,就会使我军掉进军阀的染缸。

朱德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说:“搞合作要看对革命有无利益。今天与范石生搞统战,很有必要,即使范石生不能变成我们长久的朋友,若能使他暂时中立,对革命也是有好处的。只要我们坚持组织上的独立、政治上的自主、军事上的自由这三大原则,就能保持住自己的本色!”

最后朱德终于说服了大家,他给范石生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就合作事宜进行谈判。

不久以后,范石生很快回信,他对朱德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朱德收到信以后,亲自来到汝城和范石生进行谈判,朱德提出了3个条件:

朱德还专门强调: “我们是***的部队,党什么时候调我们走,我们就得什么时候走。你们给我们的物资补充,我们表示深深感谢,但物资完全由我们支配,我们的军政和训练工作等,也按我们的办,贵军不要干涉。”

范石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朱德的要求,他们很快达成了3条协议:

范石生回到部队以后,高兴地对军需处长说:“我们的部队要添人啦!朱玉阶已到过这里,这支部队现在还穿着单衣裤,没有盖的,天气冷了,就得先把棉服和军毯运去!”

军需处很快给朱德的部队发了1个月的薪饷,并给他们配发了俄式重机枪2挺、手提轻机枪4挺、驳壳枪120余支、步枪500余支、6万发子弹。军需处长感叹说:“朱德的部队,听说只有七八百人,我们却是照一个团的装备发给他们的。范军长平日对一枪一弹都像命根子,今天对朱德这个老朋友却这样慷慨起来了!”

在合作期间,朱德经常找范石生聊天,并与他共同探讨当时重大的理论、政治和军事问题。在朱德的帮助下,范石生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加深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范石生不仅让自己部队的教官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还邀请朱德到军官团讲演,让中下级军官听其灌输共产主义、马列学说。

不仅如此,范石生还任由朱德在当地联络和发展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暴动的准备。朱德得以狠狠打击了地主恶霸、土豪劣绅,有力地支持、保护和壮大了地方党组织、农会和农民武装力量。土豪劣绅跑到广州,向广州行营主任 李济深 报告,李济深给范石生发电说“你部有***,要查究”,但范石生却不予理会。

1928年初,范石生手下的教导团团长 丁熙 向蒋介石告了密,蒋介石得知南昌起义军余部隐蔽在范石生的部队以后,不禁大怒,他马上电令广东省政府***转告范石生,要他立即将朱德的部队就地解决,并逮捕朱德。

范石生收到命令后,马上派人给朱德送去密信,密信的大意是:

范石生还派人给朱德送来了几万元大洋和10箱子弹,在他的帮助下,朱德很快带领部队脱离了险境。

朱德的部队撤走后,有人把此事报告给了范石生,军参谋长 丁腾 主张立即派兵追击,同时与附近的部队联系,几面包抄,企图置朱德于死地。范石生听后,表示“考虑”一下。

丁腾见范石生仍不表态,又对他说:“中央已知道朱德藏在我军,不追一下,不打一枪,恐怕更引起蒋介石的怀疑,问题交待不了。”但范石生仍然沉默不语,事后,他向蒋介石报告“朱部叛变”,了结了此事。

此后朱德带领部队经仁化,转乐昌,智取宜章,领导湘南暴动,最终将部队带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范石生与朱德的合作彻底激怒了蒋介石,1929年初,他以军事整编为名,将16军缩编为第8路军第5师,此后又改编为51师,将范石生由军长降为师长,不久以后,又将范石生的军衔降为少将。1934年,范石生又被辞去军职,只挂了个军事参议的虚衔。范石生也心灰意冷,干脆回到了昆明老家,以祖传的医术行医为业。

范石生的医术十分精妙,他基本上是按病者经济条件开处方,遇贫苦患者则免费诊治,对赤贫者还施予药费。 宋子文、宋美龄、宋庆龄 也曾多次请他去南京、上海给他们治病。宋美龄甚至要送给他一架飞机,范石生却以养不起飞行员而婉谢了。宋子文、宋美龄每次就诊后都会赠送他几十元大洋,范石生倒是收下了,用以帮助退役下来的十几个老兵。

1939年3月17日上午8点多钟,有一个陌生人来到范石生家里,请他外出看病,范石生出门以后,却在路上被两人枪杀,时年52岁。

这两人刺杀范石生后,竟然主动自首。最后蒋介石致电驻昆明的第5军军长 龙云 ,以“特赦”方式了结此案,致使杀人凶手逍遥法外,所以后来有很多人猜测,可能正是蒋介石指使人刺杀了范石生。

范石生遇刺以后,由于他平日里乐善好施,到他家里祭奠的有上万人,共送去了1000多幅挽联。

后来朱德即使成了八路军总司令,乃至建国后成为人民解放军第一元帅,他也没有忘记范石生这位老朋友。1957年,朱德来到昆明时,特意召见了范石生的夫人和女儿,对她们的生活进行了关照。

范石生将军千古!

主要原因:

1、因为害怕中国崛起太快,影响苏联的发展,加上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使之苏联无力支援中国。196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苏中关系最为复杂和紧张的时期。

2、因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局有重大影响。中国是了远东地区的主要焦点,苏联帮助中国是出于对整个战局以及自身国家的考虑。

3、苏联援助中国抗战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际法西斯势力不断恶性膨胀,德、日、意三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这对苏联从东、西两线同时构成威胁。

5、苏联如果不帮助中国抗日、那么日本就会通过东三省为基础和本土夹击扩大在华势力范围、当时中国国力非常落后的,苏联不想让其轻松扩大领土同时也不想与强大的日帝国为邻;

6、在策略上亚洲势力当时中、日、俄相当于三国的合纵连横、不扶弱攻强就会被兼并,更何况日野心太大

7、此时的日本不仅要称霸东亚,而且还觊觎苏联的西伯利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苏联来说,积极援助中国抗日,以牵制日本,准备全力对付更加危险的德国可能发动的侵苏战争,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扩展资料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主要方式有两种:

1、是物资援助和贷款,

2、是人员和人才。

整个抗战期间,苏联同中国签订了三个贷款条约,总计约171亿美元,主要是希望中国购买苏联的武器等,中国作为抵押的就是茶叶、桐油等。

苏联为了降低中国的压力,给了很多优惠价,很多都是半价出售,而且到货非常快,很多都是货到了之后,才开始签合同。

抗战期间我们从苏联购买的武器,1200余架飞机、1317门火炮,82辆坦克、1800余辆汽车、14025挺机枪以及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石油等物资。

为了增强中国的军力,苏联提供5000多名军事顾问,亲自到中国战场训练中国军队,以及指挥中国军队与日本作战。中国当时的空军很落后,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空军。苏联派遣本国的空军,帮助中国组建空军队伍,并且亲自到战场与日本展开了空战。

关于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历史问题介绍如下:

1、中国与苏联协商立项的过程:新中国建立迄始,10月2日,苏联政府即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国政府;

2、10月5日,中国各界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集会,宣布成立中苏友好协会,刘少奇为主席,宋庆龄、沈钧儒、郭沫若等人担任副主席;

3、1950年1月5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组织座谈会,协商中央提出的关于中国同苏联签订新的友好条约和贷款、通商、民航合作等协定的建议;

4、2月14日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政府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5、其中规定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苏联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用以偿付为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而由苏联交付的机器设备与器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原料、茶、现金、美元等分十年付还贷款及利息。

-苏联援华

在伊尔军机事件之后,S-300防空导弹系统就被俄罗斯交给了叙利亚政府军,这件事还引起了西方国家和以色列的强烈不满。对于叙利亚来说,S-300的到来,使得叙利亚地面防空导弹部队的战斗能力大大提高。因为在S-300被送到叙利亚之前,叙利亚还在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S-200防空导弹系统,与现在二十一世纪的各种高精度制导弹相比,确实已经是落伍了。而这次俄罗斯的“雪中送炭”,让叙利亚现在的地面防空力量变得空前强大。

在叙利亚与以色列激烈的对战中,以色列不断地升级各类武器严重地打击了叙利亚。虽然叙利亚的S-200在西方国家和以色列多次的空袭中依旧发挥着余热,但是叙利亚的防空导弹系统却是愈发地力不从心了,再这样下去,叙利亚必定会大大受损,耗尽元气。

在俄罗斯送来S-300防空导弹系统后,俄罗斯还援助了叙利亚多套近程反导利器“铠甲S-1”弹炮合一系统,这样使得叙利亚的地面防空力量变得很强大。在之前以色列对叙利亚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空袭军事行动,叙利亚在这次的战斗中变得十分强大。因为叙利亚在俄罗斯大半年的培训下完全地掌握了S-300的防空导弹系统,这才使得叙利亚能展现出这么强大的实力。

俄罗斯将S-300提供给叙利亚政府,这绝对是对叙利亚在军事上非常大的帮助,让叙利亚能够更轻松地抵御以色列的攻击。

当年在核武器研发上,苏联一开始是不愿意帮我们的,毕竟他们也是费了千辛万苦,才在1949年爆炸成功了一颗原子弹,于是1950年初毛主席访问苏联的时候,斯大林只是炫耀性地,向我党毛主席等人播放了原子弹试验的记录影片,但是对于我国希望自己研发原子弹的心愿,斯大林是婉转表示了反对。

当时斯大林给出的理由,大致意思是说,我们(中苏)既然都属于 社会 主义阵营,那么自然有一方有原子弹就够了,如果老朋友遇到困难(受到核武器国家的威胁),苏联必然会给予帮助,至于中国再去自己研发核武器,是完全没必要的。

说实话,斯大林当时的这个说法,我国是完全没办法反驳的,原子弹技术何其复杂,研发周期也不是一年两年,我国当时国力是无法支撑的,国内政权还未完全稳住,更别提满足研发所需的巨额资金了。

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国内经济建设基本处于停滞,从苏联借的几亿美元贷款,也基本都用在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所以当朝鲜战争结束后,1954年初我国正式开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受制于国力,核武器研发甚至没有排进一五规划里面去 。

不过这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苏联国内政局有些动荡不安,自从斯大林1953年3月去世之后,苏共几个高层***之间尔虞我诈,权力斗争一直都没消停过, 赫鲁晓夫为了战胜其他竞争对手,1954年不断拉拢盟友国,不断向我国示好 。

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的时候,我国趁此机会再次提出了,希望苏联帮助我们研制原子弹的想法,赫鲁晓夫这次没有像斯大林那样满口回绝,虽然也不是太情愿,不过算是答应了,帮助我国建立一个小型的试验性核反应堆 。

从物理学上来说,反应堆就是不爆炸的原子弹,换句话说,原子弹就是引爆的反应堆,因此,如果能顺利从苏联那里学到核反应堆技术,至少在当时毛主席等人看来,是迈出了核武器研发的第一步。

好巧不巧的是,此前不久,我国地质队刚宣布在广西某地找到了铀矿,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所有人都兴奋不已。

1954年10月23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到北京访问的时候,毛主席甚至有些自豪地向其透露,我国正在研究原子弹这个东西,虽然当时还一窍不通,但是在当时国家***看来,这个事情没那么难。

也确实,经历了八年抗战、三年内战、三年抗美援朝之后,当时的人们的身上,似乎都有着一种不畏任何艰险的勇气,敌人几百万军队都被打趴下了,其他事情在当时人们看起来,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然后,1955年,钱学森回国了,这对于当时的国防事业算是雪中送炭,毕竟他可是被美国人称作“可抵五个师”的人。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从1954年到1957年,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算是稳步推进,虽然苏联援助我国研发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半保密的状态,很多实验数据或技术图纸并不是最新的,不过就像当时人们说的那样, “苏联人援助,我们要搞,苏联不援助,我们也要搞”

到1958年上旬的时候,在苏联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已经成功建造出了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虽然普通人可能不太明白这个真正是做什么用,但总的来说对于整个核武器研发过程,这就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和装备。

然而,就在一切进展都非常顺利的时候,意外出现了,中苏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 。

这里多说一个事情,1957年中旬的时候,苏联发生了一次政变,赫鲁晓夫差点就下台了,好在被朱可夫等人给镇压下去了。

我党在这次政变中,明确表示了对赫鲁晓夫一方的支持,作为回报,1957年下半年,赫鲁晓夫与我国签署了《国防新技术协定》,简单说就是答应派专家到我国,手把手帮助我们制造原子弹和导弹的意思,这对我国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

然后到了1958年初的时候,刚好苏联研制出了核潜艇,需要建一个长波发射电台,这时候就想到了他的老朋友——中国,或许是出于索取回报,赫鲁晓夫理所当然地提出了,要在我国海南岛建设长波电台 。

在苏联人看来,这事情没有可以拒绝的理由,毕竟赫鲁晓夫之前在国防建设上面,帮助了我国这么多,但是,一码归一码,很多东西都可以拿来做交易,但是涉及到国家主权的时候,就是 完全不可能的了,至少中国人是不会答应的。

长波电台一事上碰壁之后,赫鲁晓夫又提出了联合舰队的想法,再次遭到了毛主席拒绝,这时候苏联人已经心生不满了 。

紧接着,8月23日金门炮击战爆发,事前没有得到任何消息的赫鲁晓夫,对此大动肝火,在战争一事上,苏联和中国出现了很大分歧。

当时,苏联的外交政策是和平为主,不管是跟美国,还是其他欧洲国家,尽量避免爆发战争,走和平谈判的路子,但是在当时毛主席等人看来,这是缺乏政治勇气的表现,我们不应该惧怕欧美国家,况且我党几十年抗战总结出来的最大经验之一,就是武装夺取政权,既然解放台湾是必然事件,那么就需要借助战争或武力来达成目标 。

总之,中苏在金门炮击战这件事上,再一次出现了巨大分歧,好巧不巧的是,金门炮击战过程中,又发生了“响尾蛇”导弹事件,我国捡获了国民党落地未炸的导弹,苏联人想要但我国没给,之后好不容易要过去,又发现少了一个零件。

总之在1958年,中苏关系就是跌宕起伏,越走越往下 。

次年的中旬,1959年6月20日,赫鲁晓夫决定,暂停向我国提供核武器样品和技术资料,之后又下令撤走了所有在华的苏联专家。

对于苏联违反约定的做法,我党***非常气愤,不过这也激发了我们独立研制核武器的决心,之后我国也把首枚原子弹研制工作,命名为 “596”工程 ,就是以此事来激励自己 。

1959年7月,庐山会议上,周恩来 指示: “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后来大家也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期望,5年之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代号是 “邱**”

话说,为啥给第一颗原子弹起了这么个女性化的名字——邱**呢 ?这事说来也 很有意思。

原来在原子弹试爆之前,周总理提出可以搞一套暗语出来,一方面用来保密,另一方面国际上,都有给原子弹起名字的先例,美国研制的三颗分别叫瘦子、胖子和小男孩,苏联的叫南瓜,那么中国的 叫什么?

想来想去,就有人说叫“球**”,因为原子弹外形像个球一样,不过后来为了雅观,就取了个谐音——“邱**”,然后还把装原子弹的容器叫梳妆台。

整套暗语就是,正式爆炸试验的原子弹,暗语是邱**;原子弹装配,暗语是穿衣;原子弹在装配间,暗语是住下房;原子弹在塔上密闭工作间,暗语是住上房;原子弹插接雷管,暗语是梳辫子;气象的暗语是血压;原子弹启爆的时间,暗语是零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我国也成功加入了核武器国家的行列,之后再也不用担心被其他国家威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