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母娘送女婿什么礼物好

妈妈 0 25

丈母娘送女婿什么礼物好,第1张

丈母娘送女婿什么礼物好
导读:看兴趣爱好。平时丈母娘喜欢什么东西,有哪些兴趣爱好,那么就挑符合她兴趣爱好的礼物即可。这样可以博得丈母娘的开心。2/4询问妻子。丈母娘喜欢什么,最近有什么喜好。这些可以向自己的妻子了解,并且商量送什么好,毕竟自己的女儿还是清楚妈妈喜欢什么

看兴趣爱好。平时丈母娘喜欢什么东西,有哪些兴趣爱好,那么就挑符合她兴趣爱好的礼物即可。这样可以博得丈母娘的开心。

2/4

询问妻子。丈母娘喜欢什么,最近有什么喜好。这些可以向自己的妻子了解,并且商量送什么好,毕竟自己的女儿还是清楚妈妈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的。

3/4

直接问丈母娘。如果不清楚自己应该送什么好,那么就直接问丈母娘,当然询问的方式要委婉,也不要太过的直接。也可以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来了解。

4/4

送有档次的。一般可以选择有档次的,即使对方不喜欢,也不会让丈母娘反感。毕竟这也使得代表了自己的一份心意,而且档次高点的礼品一般都会喜欢的。

送什么礼物好呢

1/4

衣服。挑选几件合适的,款式新颖的衣服送给做礼物。挑选什么款式的衣服,可以和妻子商量,让妻子帮忙做出选择即可。

2/4

化妆品。现在很多中老年人也喜欢化妆,可以送一些合适的,有档次的化妆品。这样也可以博得对方的开心,相关的知识可以向妻子了解,让妻子帮忙。

3/4

日常用品。如果已经成家很久了,与妻子的父母的关系也很近了,那么就送点实际的,可以送一些锅碗瓢盆,柴米油盐。这样也能体现会过日子。

4/4

购物卡。不知道送什么礼物,也想表达自己的孝心,可以送购物卡,让丈母娘自己去选择喜欢的东西即可。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对方高兴,还能省心。

注意事项

送的东西太多了,选择合适的就可以。送礼物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

结婚礼金是参加婚礼的人向举行婚礼的新人赠送的现金,也称之为‘喜钱’。

历史

早在汉朝,就有亲朋好友参加婚礼赠送礼品的习惯,而这送现金则要到现在。

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物资匮乏因而当时并不时兴赠送礼金,而是赠送一些生活必需品。例如,绣有鸳鸯的床单、热水瓶、碗和筷子等,在北方还有赠送腊肉等食品的习惯。

行情

由于国家经济的日益发达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攀高,赠送实物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而转为赠送现金。以上海为例,普通朋友:一人参加200元、一家参加(三口人)500元,亲戚:一人参加300、一家参加(三口人)800元,至交好友:一人参加500元、一家参加(三口人)1000元。

赠送形式

分为提前给和现场给。提前给多用于经常可以见面的人,现场给则是平时见不到面的人。提前给可以不封红包,但从现场给一定要装在红包内,不然会显得非常失礼。

春节一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大家对中国人的送礼文化和习俗可以说是感受深刻,从礼品的挑选、时间地点、言辞都可以因为送礼的对象而有差别。虽说“礼轻情意重”,但随着春节的临近大家在“送礼”上也越来越纠结,下面一起来看看女婿过年送节礼送什么,女婿春节送礼送什么 。

送礼讲究诚意,送出去的不单是礼品,更是一份独一无的心意。礼品可以通过送礼者和收礼者的身份来选择,如:

没结婚给对象家过年送礼 :就一般而言,关系仅到普通男女朋友的关系,还没有订婚的,过年并不需要去对方家拜访送礼,或者是可以仅送礼而人不用亲自来。若已经双方父母都见过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婚约已经确定了,在过年期间登门送礼能让对方家长心里留下的印象更好些。过年送礼可以迎合对方的喜好来送,若爸爸对酒或茶比较喜爱的,可以送一些好酒好茶或是茶具礼盒,而给妈妈送礼可以是女士普遍喜欢的玉镯子、护肤品、衣物丝巾等等。

结婚后给丈夫/妻子的父母送礼 :婚后送礼特别是刚结婚头一年,过年讲究各个方面,送礼也需要特别留意。除了根据当地风俗来拜年送礼外,送父母的礼品可以又两个方向入手,分别是食品类以及用品类。食品类送礼可以选精装礼盒的,比如羊肉、牛肉、鲍鱼干货;用品类的可以是脊椎按摩仪、腰垫、养生壶,这些礼品更能照顾到每个人。若想要送礼更讨丈夫的父母、老丈人丈母娘的心意,可以从他们的常用惯或是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方面入手。

礼品选好了怎么送又是一门学问了,过年送礼的时间也可以根据送礼的对象来分。如果是家人长辈可以在过年那几天送,若是给领导和客户的,可以选择在过年前,提前多久都好,没有固定时间,只是年前送能够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至于送礼送几样,大家不用太担心,无论是送1件还是送2、3、4件问题都不大,送礼重在心意,若实在担心就送双数的,俗话说好事成双。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从古到今,送礼行为都是很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绝大部分场景中,送礼是要送“合适”的礼品,即能够引起对方兴趣、附带意义、具有安全性,最好不是一次性消耗的产品。

回答 女儿领结婚证父母可以发红包,此时发红包寓意是吉祥、顺利,饱含父母对于女儿婚姻幸福、美满的祝福,也是代表父母对于新女婿的满意、认可与尊重。父母在孩子领结婚证发红包时,具体发多少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可以取一个迹象的数字,比如666、888、999、1001、1314、1588、1666、1668、1999、9999、10001等数字,具体可以看父母的准备了。 领结婚证父母发的红包数额可以不用那么大,因为领结婚证并不是摆酒席,新人摆酒席父母还需要再发一次红包,那时的红包要更加正式一些,所以在领结婚证时发个小红包,当做祝福意思意思下就可以了。 除了发红包外,在孩子领结婚证当天,父母也可以送礼物,比如送一辆车子、房子或是之前准备好的结婚礼物、金银首饰、床上用品等,代表父母的心意,但也不是一定都要送这么贵重的,心意到了就好。 床上用品,被套啊啥一套要准备好 更多2条 

丈母娘送。女婿礼物。有很多。比如西服。领带。皮带。手表。不知道你们是?到哪一步了?就是女儿和女婿到哪一步了?如果还没到谈婚论嫁的话,可以不送不送也可以的,如果是两个人到谈婚论嫁了。那可以送一辆车呀。根据条件可以送车。装修房子也可以买家电都可以。古代还实行考虑学呢。也可以考考女婿。幽默一下嘛。长辈给小辈送礼物。我感觉就是适合他就行。嗯,肯定就是承认女婿的身份。如果你承认他,我感觉比送什么礼物她都高兴。条件好的话也可以送钱。多少钱?什么百里挑1万里挑一的?也可以送礼送健康啊!嗯,比如他。男士需要保暖,送个保暖的马甲。或者腰酸背痛的,可以送一个按摩器之类的都可以。也可以送大钻戒呀。都可以。仅供你参考,希望你能满意。

法律主观:

1父母赠送给女儿的房产算女儿女婿房产行为的认定,分几种情况(1)婚前赠与--个人财产(2)婚后公证赠与,指定给个人---个人财产(3)婚后公证赠与,未指定给个人---夫妻共有(4)婚后赠与未指给个人,要看具体情况2必须办理继承公证如果当初父母办理了继承公证,那继承人带着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遗嘱公证书财产证明和自己的身份证户口本办理如果当初没办理遗嘱公证,那要求所有继承人一起到公证处办理(当然之前要先去一个人到公证机关拿手续表)

法律客观: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第一千零六十三条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第一千零六十五条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陕南的代表是秦岭,这一道山脉,划出了南与北截然不同的风光,分开了长江与黄河,柞水溶洞的溶岩,以及秦岭南麓的数个动物自然保护区中自然和谐的景观,实在不能不让人心动,一个秦岭,生出如此的万般姿态。

  陕南哭嫁俗闻

  “哭嫁”,是陕南姑娘出嫁时的一种仪式和传统风俗。“哭嫁”,不是真悲,实是“喜嫁”,哭里带喜的“唱嫁”。所谓“哭”,并非真哭,只是用特有凄凉韵调来表达、抒发出嫁者的感情,所以叫“哭嫁歌”。

  “哭”的内容,可分为三种,一是“哭胞亲”,这是在喜期的先一天晚上或迎亲的人未到之前进行。“哭”罢父母,再“哭”兄弟姐妹,通过“哭”,叙述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未报,倾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难以割舍;拜托兄嫂要孝敬年老的父母带好年少的弟妹等。

  例如“哭兄嫂”:

  哭一声哥也叫声嫂呀,难割难舍骨肉同胞哟;兄嫂待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这大恩小妹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二是“哭”百客。姑娘出嫁前两天,亲戚、朋友就送物品来(如被、单、衣、鞋)等,群众叫“添箱”出嫁者便要逐人“哭”。

  三是“哭迎亲”(又叫“哭冤家”)。这是在迎亲的来后进行,也是“哭嫁”的尾声。它是以“哭”、“笑”、“讽骂”的反意来唱的,例如“哭红叶和押礼”:

  “迎亲的来得实在早哟,那树上鸦鹊还没回巢”。“押礼先生像条牛,走起路来慢悠悠,有心喂你一把草,怕你贪吃误时候。”

  “红叶牵线吃两头,不是冤家不聚头”。

  据说,这种“哭骂”是对迎亲者的欢迎和感谢。此种习俗在秦巴山区农村较为流行。

  陕南“丈人节”

  洋人有“圣诞节”,“情人节”,国人有“端午节”、“中秋节”,近年又设立了“母亲节”、“老年节”、“教师节”等等。那么有没有一个专为丈人设立的节日呢陕南就有。这个流传已久的“丈人节”在农历的六月初六,届时丹江流域的女婿们全都赶到丈人家为岳父母大人庆贺节日,共事翁婿天伦之乐。

  农历的六月初六前后,紧张的“三夏”已告尾声。麦子已碾打入柜,秋庄稼巳锄过二遍草,稻田的秧苗已分蘖拔节,庄稼人在喘气歇息的当中,首先想到的是要给岳父母大人报告夏季的收成;出嫁的女儿长时间忙于劳作,急切要回娘家探望父母;小孩子也想早点见到慈祥的外公和外婆。于是这个相约成俗的“丈人节”便应运而生了。

  这天,四乡八党的夫妻们领着孩子,带着用新收获的小麦精粉蒸制的桃样蒸馍和从果园里采摘的鲜桃、大杏及李梅,各自喜滋滋地奔向丈人家去。竹林关一带的群众则是再煮一锅棕子,作为拜望丈人的礼品。丈人们也是及早整治好招待女婿、女儿及外孙的酒莱,盼望女婿一家早些来临。在酒席上,给老人们敬过酒后,就可以划拳畅饮,翁婿间喊“两相好”也不算违规犯上。尤其是女儿多的家庭就更加热闹,通常是“老女婿灌新女婿”,“大女婿灌小女婿”,不灌醉放倒绝不罢休。这场酒喝得玉兔生光,小外孙才背上外公外婆特意烙制的花馍“囫囵”,陪着各自的父母返回自己的家。

  哭 丧 歌

  陕南一带老人去世后,一般要通过洗尸、停尸、入棺、闭棺和出殡几道程序。过去一般为三天,现在多为一天一夜。从守灵一开始,哭丧歌就是丧礼仪式中少不了的演唱形式。

  在守灵期间,丧家为了悼念亡灵,慰藉人心,便会请歌手来唱孝敬,也有歌手不请自来的。歌手大多是业余性质的,他们会唱多种孝歌,有的还能即兴创作,针对死者的年龄、性别和家庭情况来唱,有一人唱的,有对唱的,也有一人领唱,众人续唱或合唱的。哭丧歌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锣,或边敲边唱,或唱一段再敲打一定的套数,如《三点水》,《麻雀闹阵》。

  停尸的当天,室内灵堂巳安排就绪,室外庭院点燃香、烛和火纸,燃放鞭炮。歌手的开场锣鼓是叙述灵堂摆设和孝男孝女的“孝道”,守灵的子女不禁失声哭泣。

  在守灵期间,孝男孝女要出门接待前来吊孝的亲友乡邻,陪祭的人一进灵堂,歌手便引唱孝歌。亲家有亲家的孝歌,朋友有朋友的孝歌,如有一段亲家的孝歌是:

  “亲家犹如一只蚕,

  一生勤奋又节俭,

  为儿为女吃尽了苦,

  才积得这份薄家产,

  只说你长寿享清福,

  谁知早早平离人间,

  ……

  你有一双好儿女,

  也能含笑在九泉。”

  天晚了,灵堂内外灯火通明,丧家招待歌手和前来悼念的亲友。饭后不久,歌手继续唱哭丧歌,如《十二月想爹娘》《送亡灵归西》。亲友也有唱劝人孝敬老人的孝歌,如《二十四孝》《十二大贤》等。到了半夜,由领头人按顺时针方向绕灵柩一周,孝子捧香在后,名曰“转香”。在歌手间歇的时候,丧家以茶点招待歌手,并用糖水润喉。到了天亮,歌手慢慢走出灵堂,来到室外,改唱《还阳》歌。送灵时,歌手又唱进灵歌,孝子随后焚香叩头。

  “尸不见天,棺不二掩”,封棺前,孝家和近亲要看一眼死者面容,即“辞容”,然后封棺。

  第二天早上出殡。棺木用木杠抬,木杠前后刻有龙头龙尾,歌手一唱“启龙歌’,孝儿孝女牵着灵柩上系的白纤在前,众亲友在后送行。在送葬的路上,歌手鸣锣敲鼓开道,遇山唱山,遇树唱树,遇水唱水,并以祈祷歌给抬杠的人加油。

  在锣鼓鞭炮声中,孝歌一直唱到坟地,下葬时先撒“五谷”,孝子接五福,植土,谢恩。

  哭丧歌是陕南长期流行的一种仪式歌,曲词直婉事变,内容有乐施劝善的,也有封建迷信的。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倡火葬,哭丧歌也有了新内容。

  陕南把嫂叫姐趣谈

  陕南农家,分明是媳妇,可家里年小的弟妹都叫她“姐姐”。不叫嫂子,为什么把嫂子叫姐姐哩

  过去,陕南人只把谈婚期间的嫂子叫姐,表示对姑娘尊重和亲热,到过门后就改叫嫂子。随着生活的改替,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婆媳之间不是冤家对头。许多婆婆心疼媳妇,把媳妇当女儿看待:而媳妇尊敬婆婆,胜过亲娘。所以弟妹们把嫂叫姐,认为这样更亲切。天长日久,大家觉到这样称呼有利于家庭和睦。互相学习,就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

  陕南食肉俗事

  陕南杀猪很有讲究,首先要选择单日为吉日,其次杀猪时刀锋要向外,将猪杀倒后,还要用一张白纸糊上猪血贴在猪栏上,叫“贴血钱”,表示槽头兴旺。随后敢要招呼女婿亲朋故旧和杀猪人“吃泡汤”,厨师做菜时,要从猪头到猪尾割一块来做,意为一年喂猪,有头有尾,然后将猪肉腌熏起来。

  陕南人走亲访友,猪肉是最好的馈赠礼品。在巴山一带,吃猪肉讲究更大。无论什么时候,小孩不许吃猪脚趾,据说吃了要和大人分权,不许吃猪尾巴,据说是吃了要经常追随大人外出。肘子一般留给女婿食用,特别是头一次上门的女婿,总是用肘子款待,表示对女婿的厚爱和对女儿婚事赞许,还有女婿有腿常上门的意思。

  待女儿出嫁那天,女婿也要提两只或四只用红纸包着的肘子奉献给岳父母。出亲前,岳父母还要赠带两只肘子,表示有腿来有腿回,常来常往之意。以后每年杀猪时,还要准备几方上等的猪肉送给女婿。在山大林深的留坝县,新娘出嫁,由新郎提着肘子在前边引路,由新娘弟弟背上新娘,男家成婚,以示新娘高贵。

  乡土美味——陕南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陕南秦巴山区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传说西安有名的“樊记腊肉”,就是陕南人传给的技艺。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汉阴县志》记有:

  “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这里说的肉,即指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