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还有什么样的称号,有什么节日风俗?

老人 0 30

寒衣节还有什么样的称号,有什么节日风俗?,第1张

寒衣节还有什么样的称号,有什么节日风俗?
导读:东晋文人陶渊明在组诗《拟古·其九》中写道:“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仙李白,也曾在《秋夕旅怀》中提到过寒衣节:“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可见寒衣节是一个极富历史韵味的节日。那么寒衣节到底

东晋文人陶渊明在组诗《拟古·其九》中写道:“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仙李白,也曾在《秋夕旅怀》中提到过寒衣节:“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可见寒衣节是一个极富历史韵味的节日。

那么寒衣节到底是什么样的节日呢?它又有哪些习俗文化呢?带着这两个疑问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有关寒衣节的前世今生。

据史料记载,这个节日与祭祀活动有关系,最早起源于周朝的“腊祭日”,是一个比较隆重的天子之礼,后来才逐渐流传至民间。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这个具有悠久历史色彩的节日,并非是一个值得人们欢度的佳节。

寒衣节和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并称为“四大鬼节”之一,又叫“祭祖节”,这天有什么讲究?送寒衣习俗是怎么来的?

第一、关于寒食节的起源

在西周时期每年的十月初一,都是一年一度的“腊祭日”,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除了祭祀天地之外还要祭祀逝去的亲人。

《礼记月令》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每年的寒衣节天子都要率领群臣,去北郊举行迎冬礼,同时还要抚恤死去将士的家属。

活人可以赏赐,那逝者如何封赏呢?其中有一项就是''送寒衣”, 天子会令人为了死去的将士上坟祭祀。

其中,有一种祭品就是将棉衣烧给他们,后来民间开始沿袭这个习俗,由于直接烧布匹做的衣服太浪费,所以就用纸做的衣服代替。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所谓“九月授衣”指的就是,从农历九月份开始北方的气温就要快速下降了,所以人们都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

而十月份的时候由于气温更低,所以才会有“送寒衣”的说法,所以在古代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第二、寒衣节的习俗及寓意

话说早在唐宋时期寒衣节的寓意非常深刻,在唐玄宗时期还曾下过诏令,大意就是在十月刚入冬之时,从官方到民间都要举行祭祀仪式。

后来这一习俗在宋朝时推移到了十月朔日,习俗内容便是授衣、祭祀和开炉。宋朝人祭祀先人是会用刀“绵球楮衣”,后来被世人称作“寒衣”。

到了明朝时《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了寒衣节的场景:“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日寒,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日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吗,日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妓十九、声十。”

可见在明朝时期寒衣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民俗节日。到了清朝《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则有: ''十月 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实际上历朝历代的寒衣节都各具特色,例如在东淄博地区就有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和祭祀亡人的习俗,这个习俗也是寒衣节的节日寓意所在。

在祭祀亡人的时候祭品既有丰收之物,也有彩纸剪做衣帽、冥币等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的说法。

第三、寒衣节食俗

实际上寒衣节除了祭祀之外,还可以吃到各式各样的节日美食。由于寒衣节和立冬的时间没差几天,所以北方绝大多数地区都有吃饺子的习俗。

因为饺子既是立冬时的节令食物,同时也寓意着福气、团圆之意,表达了人们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十月,糍粑碌碌烧”是一句客家俗语,在寒衣节这一天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糍粑,他们会把新收获的糯米打成粉然后蒸熟,并以糯米为皮以花生、芝麻、糖等为馅料,做成一种应节食物用来庆贺丰收。

面条也是寒衣节的特色食物之意,荞面、莜面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特别有节日象征,原因就是面条是一种长条形壮的食物,寓意着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同时,在冬季时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也是一种不错的养生选择。

结 语

寒衣节、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都是以祭祀为主题的节日,不仅表达了古老的文化色彩,而且也体现出了独具特色的祭祀情怀。

可以说寒衣节作为四大鬼节之一,虽然它的知名度无法与其他三个节日相提并论,但不可否认的是祭祀情节一点都不逊色。

  前些日子,阳光出奇柔媚,和同事从县城中心街四路经过,因中心街做寿衣花圈较为集中,周边人称为“鬼街”,忽然间发现街边摆摊卖烧纸冥币多了些,同事说:是不是又要过啥节了,掐指一算,再过三五天,就是农历十月初一,又是一个寒衣节。

 初识寒衣节,是借调到省水利厅在农水处工作的那些日子,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有个同事,大家都喊他老郭,每天和他一起,都要穿北门,回到租住在北稍门的单元房里。

 有天晚上,和他一起在回租住房子的路上,发现十字路口有些烧寒衣和冥币之人,火光一簇一簇,瞬时白日里繁华热闹的街道,在昏暗的灯光里,袭上我心头是阴森冷瑟,见此情景,老郭告诉我:那天是寒衣节,回不到坟前,可以在十字路口,用灰撒个圈,烧些纸衣、冥币和寒衣,祭奠亡亲,略寄哀思。

 老郭随后也在十字路口烧起冥衣和纸币,他说:给远在百里之外离世的亲人烧些,让他们在另个世界暖和些。烧寒衣是件技术活,老郭烧得非常仔细,他将衣物、冥币等物,翻来翻去,烧得干干净净,烧得那么认真,微弱火光里,老郭显得愈加宁静虔诚,让人感觉到亲人离世的悲悯和敬哀。

 老郭说:这些阳世寒衣冥钱,只有烧干净了,才能转化为阴间的绫罗绸缎和金银财宝。倘若有一个纸角没有烧尽,亡亲就不会收到。我问:百里之外送寒衣,离世亲人能认得路不,阴阳两隔,如何能收到。老郭不言,我想:送寒衣,烧火纸,只是在世之人对离世亲人的'一种哀思与念想,更是一种精神上无法言明的寄托。

 稍后日子,我才从一首民歌了解到寒衣节原始由来,这首歌谣唱道:十月里到了十月一,家家户户缝寒衣,人家丈夫把寒衣换,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十月里到了十月一,麻浮包儿里送寒衣;哭倒长城十万里,不知道范郎在那里?凄凉得与清明节和中元节,并称三大“鬼节”。

 在我儿时,每到立冬时节,万物枯零,树叶飘落,此后天气渐渐寒冷,母亲将做好棉衣让我试穿,将去冬衣物拿出来,做好换季准备,父亲整理火炉、烟筒,保证天寒时取暖。

 到了寒衣节前后一两天,有的家长辈会带着孩子,到坟前给离世亲人烧些冥币寒衣,让他们在另个世界暖和些,或是瞅着天快黑了,抓把土灰,在家门前撒个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亡故亲人。此刻此景,粘纸成衣费剪裁,烧尽焚净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

 有回不了家者,到十字路口烧些寒衣冥钱,略解思念之痛,有时想起老郭在十字路口烧的纸衣和冥币,不只是寄托哀思,更有层意思,就是为“游魂路鬼”送些寒衣,为的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贿赂那些流浪鬼,让它们能与自家的亡亲和平共处。

 我的父母尚在人世,体会不到生离死别的滋味,小表妹从小寄养在我家,后由外婆带大,呆在一起时间较长,得到外婆疼爱较多,外婆离世时,她在湖北武汉上大学,听到音信先失声痛哭,后在火车上打电话请假奔丧,与我在西安见面时更是不能自持痛哭,外婆下葬之日更是哭之失声。

 那时小表妹的悲情,让我想起一件事,说是一个年青女子,总是在急难时喊:我的爷呀!原来这个女孩从小没有父母,是她爷爷一手把她带大成人,那时我才明白:那个亲人在一起时间最多,感情最浓,急难时总是第一时间就会喊出最亲之人。

 母亲常教育我:身为子女,要常怀感恩之心,常怀反哺之义,后又伤感地告诉我:孝不过三代。从我这辈算起,三代以上是爷爷和奶奶。

 爷爷离世时,我还在小学二年级上学,到今过去了三十七年了,奶奶去世,也过去了二十五年,再忆起爷爷和奶奶,已成模糊一片,只能从照片上回忆起些点点滴滴。求学奔波,世事纷扰,工作忙碌,成为我的借口,挤占了想念时间,淡化了我的思念,想念他们,只是每年正月初一上祭品时我磕头的那段时间。

 那时我女儿问我的父亲:墙上挂得像片是谁?父亲说那是他爸,爷爷奶奶去世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到了女儿这一代,没有见过爷爷奶奶,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感情。那时女儿还没上幼儿园,屁颠屁颠跑着告诉母亲:爷爷的父亲挂在墙上。

 母亲有些伤感,说等到他们归天了,能记起的大概只有女儿这一代,如果能等到女儿的孩子出生,管到长大懂事,等他俩百年以后,还可依稀记着他们。

 我长期在外,很少在农村老家呆过。近几年,每到老家农村左邻右舍有亡故之人,母亲打电话,让我无论工作有多忙,千万要回家参加葬礼,说是参加葬礼,为的是让我在村里混个人缘,等到他们百年了,也有帮忙之人,总不能让我在村里混成了孤家寡人。

 在农村老家参加葬礼,我跑前跑后忙着打下手。卷墓成为一个家庭在村里人缘好坏的体现,到了下葬之时,卷墓之人多围在坟茔周边,有说有笑,完全冲淡葬礼悲哀,以笑声面对死亡,也是活着人为离世人更好地送行。现在有些家庭为图方便,基本雇用铲车卷墓,送行之人只是象征地卷一下,现代机械化虽然方便了许多,节省了劳力,但是少了人气。

 在有次卷墓中,年轻人开玩笑道:给老汉腾出地方,让老汉多卷几下,卷一次少一次,被取笑者戏言:黄泉路上无大小。回家参加葬礼多了,看着熟识长辈,驾鹤辞世,让我对人生在世、草木一秋有了更深层次悟解,逐渐减淡了我对争权夺利的欲望,对眼前的生活不知不觉热爱了许多。

 又是一个寒衣节即将到来。前些日子,天空由柔媚变得阴沉,天气预报一直说有连续小雨,但是小雨没有如期到来,风儿一直呼呼刮着,行走在寒风中,冷瑟得让我时时刻刻记着送寒衣的事,离世亲人一个一个从心头掠过,留下是无尽思念,思念让我苦不堪言,成为我心中永远疼痛,那几天的心情跟天气一样郁闷。

 跪在坟前,望着燃烧的纸币冥衣,心想不知有多少新坟旧墓,会燃起袅袅轻烟,洒落多少生者怀故痛思的泪滴。我不知离世亲人,在另个世界还冷不冷,过得好不好?坟前摆着精心买到供品,他们能不能吃到?点燃的那些冥币、棉衣和祭品,他们能不能享用?我常常祈愿离世亲人能有来生来世,人若有灵魂,必有天堂,果真如此,但愿在梦中能相见。

 梦醒之时,我却泪湿枕巾。

寒衣节,是我国祭祀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寒衣节也意味严冬的到来。那么有多少人了解寒衣节的习俗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学习了解一下吧。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朱元璋“授衣”传说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各地习俗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洛阳洛阳话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这些东西油膏肥腻,操作间不免弄得满手、满脸皆是。

市区、偃师、宜阳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坟烧寒衣,而在家门口及十字路口烧。待到十月初一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们抓把土灰,在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先人。讲究的人家,会特意跑到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为“游魂路鬼”送寒衣,为的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贿赂那些流浪鬼,使它们能与自家的亡人和平共处。

北京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它是用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一般是一张纸破三条或四条。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则印上青莲色的图案;**的则印上红色图案(一般均为牡丹、菊花、蝴蝶的连续图案)。也有用素色纸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有的把这些寒衣纸剪成衣裤状,有的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还有的更为讲究的富人,则是请冥衣铺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一并装在包裹内,供罢焚化。

宅府门第,在祠堂里设奠;一般人家则将包裹当成主位,在堂上设奠,多以三碗水饺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鲜果品、满汉糕点、冷荤热炒,均无定例。焚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谓“神三鬼四”)。祭罢,或送坟地,或在门口焚之。老丧一律不举哀。

鲁鲁中一带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烧寒衣,为无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

鲁西南一带,寒衣节上除了准备寒衣外,还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供阴间娱乐。

南京南京地区送寒衣,要将各种冥衣装一红纸袋里,上面写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门外焚化,同时将刚收获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让祖先尝新。其实,这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都是缅怀祖先,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的表现。

结束语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于寒衣节各地的习俗以及起源。不知道有没有帮到大家呢?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