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

领导 0 26

《资治通鉴》读后感,第1张

资治通鉴》读后感
导读: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治通鉴》读后感1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治通鉴》读后感1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准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每一个都精彩至极,但我最喜欢的是《陶侃爱惜光阴》。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时如金,勤奋不懈的,东晋名将陶侃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曾对人说:“大禹那样的圣人,犹自珍惜寸阴,我们这样的常人,更应珍惜每一分光阴,绝不可以整日闲游烂醉,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不能传名于后代,那样做完全是自暴自弃。”陶侃字土行,父亲本是吴国的杨武将军,死得很早,吴国败亡之后,陶侃由鄱阳移居到庐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贫苦。可陶侃爱惜光阴、发奋自强。正因为这样,陶侃受到了当时的名士范逵的抬举,做了江夏太守,后来因为抓住了乱贼王敦,平定广州叛乱有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荆、雍、益、梁州刺吏和征西大将军等职位。

 陶侃职位高了,但他并不像当时大多数的官僚一样贪图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于职守,孜孜不倦。

 《资治通鉴》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陶侃从一个出身寒门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军四十一年,建立了当时及后人所景仰的功勋,多么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学习陶侃那爱惜光阴的品格和努力学习的精神。

《资治通鉴》读后感2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豫让,因主公智伯被赵襄子等人杀害,心里气愤不已,便道:我一定要为他报仇,为他而死,我只有尽忠尽义,才有脸对他。

 这是他发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在第一次刺杀行动中,他被发现了,但赵襄子因为看豫让是个仁义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动中,他又被发现了,在临死前,他要求刺赵襄子衣服几下,完成心愿后,豫让便拔剑自杀。

 豫让的这一举动多么令我震惊,他为了义气,可以牺牲自己,为义这一字添加了光彩,为朋友报仇而放弃生命,重义轻死。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为朋友尽忠、尽义、尽能,豫让的义气让我感慨万千。

 在现在,人们为了金钱和利益,可以放弃一切,重利轻义。“义”这个字早已消失在许多人的字典里。

 那这样看来,豫让的精神,和为义、为忠、为情的做法,不是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吗?

 虽然,我们现在不需要那样,做出为朋友之情、之义、之忠牺牲自己的大事,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往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和朋友相处时,我们要真心相待,不欺骗;在朋友有困难时,我们要义无反顾的伸出援助之手,有难同当;在我们有快乐,记得和朋友分享,要知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虽然不可说是为大义,但也是小义,也是一种义,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时刻义字当头,多做义事,又何不为君子之行呢?

《资治通鉴》读后感3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资治通鉴》读后感4

 “流水无弦万古琴,《通鉴》无声天下音”,让我们去阅读《资治通鉴》,了解其中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吧!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在这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以死尽忠的豫让、贤能勇猛的荆轲、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为什么他们在那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学成才呢?而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奋学习呢?

 《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资治通鉴》读后感5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资治通鉴》读后感6

 周末,老爸买了《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送给我,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十二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道德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在这本书中主要提出了道德。比如吴起是战国初期的有名将领之一,他为了得到鲁国国君的信任心一横把自己的妻子给杀了,虽然得到了重用但却因为人品太差被鲁国国君给怀疑。最后,他又去了几个国家。虽然他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大,但却变成了臭苍蝇,处处被人讨厌,处处被人排挤。一辈子被人陷害,但却没有人同情,反而遭天下人唾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人品太差了。司马光说过: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中国传统价值观是要求一个人德才兼备,而德放在前面可见品德和道德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读后感7

 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治通鉴》。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

 在这里,我就挑我感触最深的一篇说说。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但是他却不是一个能体会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专门为他准备的后备物资就有几大车,往往打完战了物资还有余。但是,普通士兵却可能饥寒交迫。反观同时期的李广将军,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战功,匈奴更是对他畏惧有加。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李广对下属的爱护和体谅。就是这种真正融入群众的上级才获得了真正的拥戴和信服。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广一直无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广更像一位伟大的将军。而霍去病则自能成之有勇有谋,得天独厚。李广的仁义,李光的谋略,李广的胆识,李广的能力造就了这位流芳百世的将军。我们如果将来成为一名领导,不仅仅要有能力,还要懂得与下属之间相处的艺术。合作,协助,共赢,相互体谅都是我们有学习的。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典型,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读,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8

 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都讲遍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宋神宗读了这本书,认为此书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毛遂自荐"。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败。于是,赵王与平原君商议退敌的计策,平原君说:"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要跟他们结成同盟,他们就会派兵来解围。"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去说服楚王,可是在众多的说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后挑来挑去还差一个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要求一同与平原君前往楚国,许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终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国。第二天他们到了楚国,很多说客说了一上午都没有说服楚王。毛遂走进宫殿对楚王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上百万装备精良的士兵,这些都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抵挡。秦国打败了楚国很多次,此时我们赵国和楚国若结成同盟,一鼓作气肯定能打败秦国。"就这样,楚国和赵国结成同盟并打败了秦国。事后,毛遂被封成上宾。

 《资治通鉴》这本书把历史写得很有趣,通过对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资治通鉴》读后感9

 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

 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

 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读到将士们箭尽粮绝,张巡把自己的小妾给将士们分食了的时候,于残忍、冷酷、血腥的感觉之外,也无法不油然而生对张巡的无限敬意。这样恨敌入骨、坚忍如狼的张巡,力尽被俘后如果不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会有一丝一毫影响到他近乎神一样不朽的光芒!

 推而广之,史书里其它不够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无损于史鉴的意义。史家们在力求真实的同时,难免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绝不可因史书的不完美,就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资治通鉴》读后感10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跟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夸奖,命他连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跟刘?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牢固,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能够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么缓缓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抖擞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端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振兴,履行改造。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堪称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光的观察,之后办法才华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之前讲过魏文侯身上的三个***的优点:爱惜人才、诚信、有担当。想做一个***这三点是必须的,然若仅有这三点还是不够,让我们接着读《资治通鉴》中对魏文侯的故事,继续学习他的领导艺术。

魏国在三晋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之后,就开始了攻伐之路。起先,派乐羊攻打中山国,很顺利的攻克,之后,魏文侯理所当然的把它分封给了儿子击。

过了不久,魏文侯与臣子聊天,突然就问他们:“我作为一国之主怎么样那?”下面的大臣都回答说:"您是个仁君。"但唯独一个叫任座的人反对,他说:

"您前段时间取得了中山国,但是却不把它封给您的弟弟,而直接封给您的儿子,怎么能说是仁君那?"

魏文侯听了以后,勃然大怒,把任座赶了出去。然后,他又问翟璜,翟璜就知趣点,回答说:“您是仁君。”魏文侯就接着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那?”翟璜对曰:“我听说臣子只有知道国军是仁君时,才敢直言进谏,现在任座敢直言进谏,所以我就能判断出您是仁君。”魏文侯听了以后很高兴,当然也能听出深层含义,就让翟璜把任座召回,自己下堂亲自迎接并奉之为座上宾。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首先能知道一个好的***,应该能让下属敢于进谏,指出自己的不足。接着我们也能从翟璜身上学到,说话是门艺术,懂得把话说的不失面子又让人开心,是一种智慧。

故事继续发生。

某天,魏文侯和田子坊在一块喝酒。古代王公贵族喝酒时,周围都会有音乐伴奏,这次也不例外。当魏文侯与田子坊徜徉于

编钟响起的宫商角羽美妙音调之时,饮酒之中的魏文侯突然的一个停顿,并严肃的说:"钟声的音调不一致,左边的高了。"或许魏文侯很得意于自己的明察秋毫,但是身旁的田子坊却不以为然的哈哈大笑。魏文侯很疑惑,就问他:"你为什么笑?"。

田子坊回答:"我听说,'国君对乐官很了解,但不会了解乐声',现在,您对音乐声审查的那么清楚,我怕会让乐官更加对音乐声不加审查。"

魏文侯听到后很惭愧,认可了田子坊的话,说以一个字:"善!"

这个故事有点晦涩,但却很值得***思考,我解释一下:

魏文侯是明察秋毫,但田子坊之所以不认可他,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明察秋毫。试想,一个***不去管自己的下属部门负责人,而直接去插手这些负责人的具体事件,那么他还能成为一个好领导吗?可以肯定是不会的。

首先,这样做会大量的消耗精力,分散真正的工作重心,容易使自己精疲力竭。

其次,这样易引起直接部门负责人的消极情绪,使他更加懈于管理,由此整个系统会从内部崩散,所谓“人至察则无徒”,领导至察也会使部门整个系统效率低下。

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过于明察秋毫未必是好事,懂得放权,懂得取舍才是真正的领导艺术。

由此,想起了诸葛亮。

蜀汉后期,诸葛亮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司马懿避而不战,并准确的判断出诸葛亮命将不久。理由也很奇怪:

司马懿曾问来求战的使节:“诸葛公的饭量怎么样?”使节回答:“食米三四升。”又问政事,使者回答他说诸葛亮日理万机,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并有描述:“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司马懿就是通过这些问答,判断出诸葛亮将命不久,果然当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命丧五丈原,一世英名终于北伐。

诸葛亮当然是聪明人,司马懿也是聪明人,但司马懿的聪明更像一个统治者的聪明,他了解真正的管理,也一生沉得住气,这个人物很值得讲。等后期要好好的演绎他的传奇。

魏文侯的管理术在爱惜人才、诚信、有担当的基础上又加上了 使臣直、懂放权这两点。不过这个明君的故事还没讲完,接下来的文章会继续解读他,并从他身上学习管理之道。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在近段时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要开办一个班,名称是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导师是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司马光说:“《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之一读,其他人读不尽一纸,皆昏昏欲睡尔”。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成书时间:宋神宗时期

类别:编年体通史

版本推荐:中华书局版

内容梗概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今山西夏县人,宋仁宗宝元年间进士,为官清廉正直。在当时,前人编写的史书已浩如烟海,人们即使花费一生的精力也难以掌握大概,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给君主提供历史借鉴,司马光以“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为宗旨,立志写一部简明通史。因“鉴于微,有资于治道”而被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全书共294卷,记载了长达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史学史上涵盖时间最长的编年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编写是一项非常严肃认真的工作,首先由司马光写出提纲,包括总纲与每章的细纲,助手们根据大纲选择素材,按年月日列目,遵循“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的原则,然后逐条考辨整理之后写成长编,最后由司马光本人亲自删削、定稿并写出结论。前后共耗时19年,花费作者一生的主要精力才完成这部史学名著。

全书以年代为经国家为纬,依次叙述中国古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运用追叙、插叙等多种笔法,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交待人物的身世经历。“袭于《春秋》,而慷慨论证长于《春秋》;承于《左传》,而记事言论浑然一体优于《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纪传体的长处,使一向遭人冷落的编年体再次焕发青春,光耀史坛,与纪传体并驾齐驱。自宋至清,经过无数学者的努力,陆续产生了《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明通鉴》、《清通鉴》等蔚然壮观的通鉴系列,而司马光以其一家之言,成为一代史学之尊。

《资治通鉴》略古详今,重点着眼于探讨君主执政过程中的得失与国家兴衰的道理,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记载有关的政治事件,但对于军事、经济等其它方面也多有涉及,仅就其选择、收录我国古代政治史料来看,通过作者的剪裁消化、归纳运用,终成一部完整的政治通史体系,流传至今,对于警戒后世,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资治通鉴》成书900余年来,始终为世人赞扬推崇,与司马迁的《史记》并为华夏文化遗产之双璧,海内外蜚声扬名。该书共刊刻70余版,实为我国历代各类史书刊刻出版之罕见,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为研究这部体大精深的著作,自宋神宗以来,历代出现不少专著,形成专门的通鉴学。我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评论道:“……内容思想之博大精深,录事之求实考信,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拾遗补缺,而成为学史、研史者不可不读之书,又以其考评前世之兴衰得失,通鉴于后人,有资于治国,而成为领导国家者不可不读之书,普通大众不可不读之书……”。《资治通鉴》几乎相伴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他非常迷这部史学名著,前后共读了17余遍,直至某些章节的书页变得残破不堪,仍爱不释手,且经常告诉周围的人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屡次向各级领导大力推荐这部史学名著。内容梗概司马光以“资治”为宗旨,通鉴便“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续,恶可为戒者”,其内容主要是政治通史,书中尤其重视为君之道,用大量篇幅记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贤明政治,详细描述乱国之君丧权辱国、涂炭生灵的经过,其史论也都是在论述“国之治乱,尽在人君”的观点。在第17卷《汉武帝宝元元年》中,他说:“繇是观之,继治世君其道同,继救世君其道变”,其大意是:总而言之,如果继承统一管理不错的国家,君主心里只需消化借鉴前人治国之道,如果继承统治一个民不聊生的国家,君主必须改弦更张,才能扭转乾坤,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这里道出了作者关于君主必须因时制宜地来治理国家的雄才伟略和朴素的辨证施治的观点。

关于知人善任的问题,作者在第138卷《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中写道:“人君之于其国,譬如一身,视远如视迩,在境如在廷,举贤才以任百官,修政事以利百姓,则封域之内无不能其所矣!”告诫君主:贤人和国家的关系,如同躯体的各个部分,看远处犹如看近处,在边疆犹如在朝廷,只有推荐有贤能的人充任各种官职,修明政治为百姓谋求福利,那么自己的疆界内的百姓各得其所,社会变得稳定有序。

关于军事问题,在《资治通鉴》中这是作者格外关注的一项内容,不仅生动地描述了重大战役的经过,而且还论述战争的因果和兵法,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顾炎武曾评道:“《资治通鉴》承左氏而作,其中所载兵法甚详,凡一国之臣,盗贼之佐,苟有一策,亦具录之…”。在第70卷《魏文帝黄初六年》中,作者借鉴蜀国的参军马谡向诸葛亮的谏言,说明了用兵之道:“夫用兵者,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强调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三军统帅所追求的目标。

关于经济问题,作者详述有关田制、赋税的内容,以大量篇幅记载商鞅变法,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等重大经济事件,并随时借历史事实来论证现实问题。在第15卷《汉文帝前十三年》中,作者写道:“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强调在我国这样的社会,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否则必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精彩篇章推荐

1.第1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涵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误近,故必得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作者在此说明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以及圣人与普通人在处理问题上的区别。

2.第6卷《秦始皇十年》 为了说明君主虚怀若谷的重要性,作者写道:“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拒细流,而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庭,故能明其德。”只有像泰山一样容百山之长,像海洋一样纳百川之流,才能成就帝王的霸业。

3.第11卷《汉高帝五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取天下者也”,作者在此借汉高祖刘邦之口,说出了君主只要知人善任,发挥贤人的专长为我所用,定能实现安邦定国的目标。

4.第150卷《梁武帝普运五年》 在阐述用兵之道时,作者根据兵员、粮草与战争的关系,总结道:“凡食少兵稀,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言简意赅,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5.第198卷《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作者在考察唐太宗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时,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他的用人标准有独特之处:“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人不可以求全,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再次强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与贤人推心置腹,不可求全责备人才的道理,这样君主的周围就会聚集一大批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国家的治理才能走上正轨。

精彩语言辑录

△君者以天下为家,不可有所私。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知而不言,不忠;不知而不言,不智也。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堪称中国第一部管理书籍,谁读懂了它,不能说无往而不利,但至少可以事半功倍。300万字的资治通鉴毛主席一生阅读了17遍,可想而知它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层次或是人文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最近武大历史学院要开一门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就是讲资治通鉴里的人生智慧的,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

国学经典有很多,整个是博大精深的,学国学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态度。古人一般都是从四书入手,然后五经,然后子、集、史。现代人直接读经典原作有困难,可以选比较简明生动的现代人的注释本。入手也应当从四书开始,可以读下谷园的《人生四书》,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放在一本书里,既系统,又简明,很接地气。四书中《论语》最应当精读,注释本很多,可以读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这个版本相对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要好很多,杨伯峻太死板,南怀瑾太拖沓,于丹的也可翻看一下。

然后《道德经》《庄子》最权威的注释本都是台海的陈鼓应写的,陈大师是哲学系出身,很思辨。

其他的《史记》、《资治通鉴》等等的,可以从网上找一下梁启超推荐的“最低限度的国学必读书目”,没有太突出的注释本,最好努力看原作了。不过,有前面几本书,其他也够用了。

仁君思想 —从历朝皇家教育必备教材,学习现代企业的领袖之道;

精髓修心三要“仁明武”从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君王特点警省企业家的人格修为

精髓治国三要“人赏罚”

之合纵连横 从两超五强的战国历史,预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