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冯紫英认识张友士这样的良医,为何不介绍给宝玉为黛玉治病?

老人 0 32

《红楼梦》中冯紫英认识张友士这样的良医,为何不介绍给宝玉为黛玉治病?,第1张

《红楼梦》中冯紫英认识张友士这样的良医,为何不介绍给宝玉黛玉治病?
导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很多庸医,而且大多是来自太医院的太医。比如给秦可卿治病的太医,尤氏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得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很多庸医,而且大多是来自太医院的太医。比如给秦可卿治病的太医,尤氏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得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子,吃了也不见效,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

在这些庸医的映衬下,冯紫英介绍的来自民间的张友士简直就是神医,“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这位张神医医术确实很神,只是把了一下脉,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病人的症状,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可卿的病因,“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但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

但是,因为可卿的病被那群庸医耽误了,即便张友士医术高明,也无力回天,秦可卿还是一病而亡。

不过,从张友士这个良医,引出了一个问题:张友士是冯紫英介绍来的,而冯紫英是贾宝玉朋友圈里的人。贾宝玉身边有林黛玉这么一个病人,为何冯紫英没有把张友士介绍给贾宝玉为林黛玉看病?

通过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贾母还是宝玉,都没有真正关心过黛玉的病,更没想过要想方设法为黛玉治病。

黛玉带病入府,贾母和宝玉都以黛玉的病为常态。

俗话说,穷则思变。一个人如果处在穷困中,就希望生活出现一些变化,因为大概率会变好。反之,如果一个人处在志得意满之时,就希望生活永远保持现有的状态,一点变化都不想要,因为大概率是会变坏。

贾母和贾宝玉就是处在志得意满的人生阶段,没有不顺心之处。这就使是他们拥有了一种惯性思维:一切维持原状就好,不要折腾。

林黛玉进贾府的当天,大家看出她有不足之症,并了解到她“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从常理常情上来说,外祖母听到外孙女说起自己的病,多少会表现出一些关切和痛惜,并在病情上多问几句。但是,贾母的反应却是云淡风轻:“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注意这个“正好”,黛玉的病要用药养着,这件事不会给贾母带来新的麻烦,因为本来就有这样一件事存在。

这个细节说明,贾母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出现需要她操心的事,即便是外孙女生病了,她也不想在这件事上多费心。“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吩咐下去就能解决,不需要她多加过问,这就是贾母的处事态度。

至于人参养荣丸是不是最适合黛玉的药,是不是该动用贾府的医疗资源再给黛玉诊治一番,贾母根本不去考虑,她只想维持原状。

再说宝玉,初见黛玉,他就被她“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弱之态所吸引,更希望黛玉能维持现有的姿态。

也就是说,贾母和宝玉都无法对黛玉的病感同身受,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黛玉的病。因为黛玉是带病入府,而且病了多年,所以贾母和宝玉都视黛玉的病为常态,不想去做出任何改变。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第二十八回,宝玉才会拿黛玉的病开玩笑,天马行空地说有一个好药方,全然不顾黛玉的感受。

正因为贾母和宝玉都以黛玉的病为常态,不想去改变,所以,他们都没有向身边人求推荐良医。

再看冯紫英向贾珍推荐张友士,是因为贾珍夫妇非常焦心秦可卿的病,遇到人就求推荐。金荣的姑妈原本是去找秦可卿兴师问罪的,结果尤氏问她:“你们知道有什么好大夫没有?”贾珍更是把焦虑挂在脸上,“方才冯紫英来看我,他见我有些抑郁之色,问我是怎么了。我才告诉他说,媳妇忽然身子有好大的不爽快,因为不得个好太医,断不透是喜是病,又不知有妨碍无妨碍,所以我这两日心里着实着急。”冯紫英这才推荐了张友士。

这也说明,宝玉从未在这些人面前表现过对黛玉之病的担忧,更没有主动向他们要求推荐良医。 由此可知,贾母和宝玉对黛玉的爱与关怀,远不及贾珍夫妇对秦可卿的关心

真正关心黛玉健康状况的人,只有王夫人和薛宝钗。

相比于贾母和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病漠不关心,书中正面写了两个人关心林黛玉的健康状况,并有所行动。

这两个人就是王夫人和薛宝钗。

第二十八回,有两句王夫人与黛玉的对话:

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红楼无闲笔,关于这两句对话,我一直未解其意。结合张友士之事,我终于明白了,这是为了表现王夫人对黛玉之病的关心。

贾母喜欢维持原状,王夫人却希望黛玉的病能有所改善,于是给黛玉安排了新的大夫,并时时跟进疗效。

有句俗话说得好,“死马当成活马医”,真正关心的人,会想方设法去医治,哪怕明知是做无用功,也坚持去做,万一成功了呢?

宝钗对黛玉之病的关心则更为具体。第四十五回,宝钗去探望黛玉,聊到了黛玉的病:

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

此处可见,宝钗和王夫人的态度一致,即使不见效,也不要放弃,再找一找,也许就会有高明的医生还没请到呢?

然后,宝钗根据自己对医理的了解,对黛玉提出了建议:

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看药方,研究药方,并结合黛玉的症状来分析,说明宝钗对黛玉的病是真的上心,并非嘴上说说而已。这番建议之后,她更是给黛玉送来了上等的燕窝,从行动上帮助黛玉改善病体。

假作真时真亦假”,作者正是用这种细节,来体现贾母和贾宝玉的假。他们看似对黛玉充满热情,却没有过真正走心的关怀。反而是表面看来冷漠无情的王夫人和宝钗,没有甜言蜜语,却对黛玉发自内心的关爱,并付诸于行动。

所以,冯紫英怎么可能向贾宝玉推荐良医张友士呢?贾宝玉从未向朋友们表达过需求,也没为黛玉的病表现过焦虑,即使他的朋友圈里有良医资源,也不会推荐给他。

  首先说说第28回的葬花后续书中的描写写尽了宝黛2人的心心相印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宝黛二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是精神早为一体的爱情这段描写很精彩,摘抄部分如下: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 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 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 ,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 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上面的描写写出了葬花的原因,写出了宝黛二人的精神共鸣,写出了宝玉对青春女性的关爱,写出了一些结局的预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太过经典的句子,也是结局的一些暗示"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也许是宝玉最终皈依佛门的一种预示

  再截取一些宝玉的爱情宣言很好理解,不多谈

  "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

  "便有一二分错处,你倒是或教导我,戒我下次,或骂我两句, 打我两下, 我都不灰心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好 就便死了,也是个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能超生,还得你申明了缘故,我才得托生呢!"

  -----------------------华丽丽的分界线---------------------------------

  第28回需要重点说的是冯紫英家的聚会"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就是发生在聚会上聚会上宝玉让大家行令原文中是这样写的:

  宝玉拿起海来一气饮干,说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 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 旧对,<<四书>><<五经>>成语"

  宝玉的令是: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宝玉的曲就是著名的<<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写尽了与林黛玉的相思写尽了他自己对黛玉的印象经典之处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结束的酒底是:"雨打梨花深闭门"

  接着是冯紫英的:

  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女儿喜, 头胎养了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

  曲子是:"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 才知道我疼你不疼!"

  结束的酒底是:"鸡声茅店月"

  云儿和薛蟠的在这里就不写出来了但是需要说的是薛蟠的是很搞笑的,配合电视看一点很有效果需要列举的是蒋玉菡的,这可以说是蒋玉菡和袭人后来结婚的一种很好的预示

  "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 "

  "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娇,恰便似活神仙离碧霄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着呀!看天河正高,听谯楼鼓敲,剔银灯同入鸳帏悄"

  结束的酒底是:"花气袭人知昼暖"要知道这正是宝玉给花袭人取名袭人的原因所以说蒋玉菡和袭人的缘分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暗示

  接下来文章描写的是宝玉和蒋玉菡互送礼物

  想了一想,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扇坠解下来, 递与琪官,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谊"

  "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 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宝玉听说,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松花汗巾解了下来, 递与琪官

  2人对话中写到的茜香国据考证是探春远嫁之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里也算是一种提前的介绍吧

  然后说说"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这段,很有意思元春赐端午的节礼,把宝玉和宝钗得赐成了一样,又让林黛玉吃了醋

  林黛玉昨日所恼宝玉的心事早又丢开,又顾今日的事了,因说道:"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 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的描述在书中就一直没有断过

  下面的这段话也很有意思,大家自己去体会一下:

  宝玉道:"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 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还有就是宝玉看见宝钗左腕上的红麝串子以后的一系列想法,很有意思

  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 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 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 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人感觉是被评论最多的章节了有点压力不过还是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第27回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里面有出名的<<葬花吟>>千古绝唱几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雅士来品评这美好的诗句今天我就打破常规,把葬花诗贴在开头,让大家再次来欣赏一下这美好的诗句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 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如此美好的诗句实在是不敢评论就放这里欣赏好了下面来说说27回的其他情节第27回开头(包括第26回结尾)谈到了葬花吟产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林黛玉夜探宝玉被拒,再加上夜探宝玉时发现宝钗在那里所以闷闷不乐

  接着我们从第27回的题目来讨论一下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个题目很好题目中的"杨妃"是以杨妃来比喻薛宝钗,可见薛宝钗也是很美的然而就是宝钗这一"戏彩蝶"却让她发现了贾芹和小红的秘密薛宝钗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是很到位的,具体情节在本文后面细谈题目的另一半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埋香冢"就是葬花"飞燕'说的是黛玉"泣残红"是为落花而哭,因而产生了<<葬花吟>>这样美丽的诗句

  其实第27回可以分成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大观园众人祭饯花神书中描写不多不过电视上的大观园确实打扮得非常漂亮

  第二:薛宝钗戏彩蝶,发现贾芹和小红的秘密书里面的描写很精彩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 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 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这段描写可以看出薛宝钗还是很小,还是很有孩子气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薛宝钗见到美丽的彩蝶,就"意欲扑了来玩耍",而且还"向草地下来扑",还"蹑手蹑脚的"典型的小孩子动作

  接着就是发现贾芹和小红的秘密的一段了文章中描写得很仔细具体情节不多谈单看看薛宝钗的处理方式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 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 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 金蝉脱壳'的法子"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很到位的在宝钗的心目中,贾芹和小红私下的爱情是"奸*狗盗",可见宝钗的传统思想还是很严重的而且宝钗还认为小红会"人急造反,狗急跳墙",还有一点就是宝钗认为"而且我还没趣"于是就用了一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第三:小红的绕口令其实是王熙凤派小红去传话从而引发了这段经典的话

  王熙凤派小红去传话是这样的:

  "告诉你平姐姐:外头屋里桌子上汝窑盘子架儿底下放着一卷银子, 那是一百六十两,给绣匠的工价,等张材家的来要, 当面称给他瞧了,再给他拿去再里头床头间有一个小荷包拿了来"

  小红的近似绕口令的话是这样的:

  "平姐姐教我回奶奶: 才旺儿进来讨奶奶的示下,好往那家子去平姐姐就把那话按着奶奶的主意打发他去了 "凤姐笑道:"他怎么按我的主意打发去了"红玉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原是我们二爷不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 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两丸延年神验万全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 ,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去的"

  小红这段话表达得很清晰,并且尊卑得当按李纨的话来说就是:`奶奶'`爷爷'的一大堆所以说后来小红能够在贾府立足,这段话是给了王熙凤很好的印象分的

  第四:探春与宝玉的交谈可见探春还是有一点的缺点的那种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截取一点谈话内容在这里:

  "连你也糊涂了!他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那阴微鄙贱的见识 他只管这么想, 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姊妹弟兄跟前, 谁和我好, 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论理我不该说他,但忒昏愦的不象了!"

  第六:绝世好诗<<葬花吟>>

  接着说第28回接着说美丽的<<葬花吟>>第28回是<<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要知道第28回还有一超级经典的词,那就是<<红豆曲>>再就是第28回蒋玉菡这个重要人物出场所以说第27回和第28回实在是太经典了需要仔细品味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僧道谈论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之事。僧道度脱甄士隐女儿英莲未能如愿。甄士隐与贾雨村结识。英莲丢失;士隐出家,士隐解“好了歌”。●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士隐丫头娇杏被雨村看中。雨村发迹后先娶娇杏为二房,不久扶正。雨村因贪酷被革职,给巡盐御史林如海独生女儿林黛玉教书识字。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论贾府危机;谈论宝玉聪明淘气,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谈论邪正二气及大仁大恶之人。●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黛玉母逝;贾母要接外孙女黛玉;林如海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黛玉进贾府,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怕被人耻笑。贾母疼爱林黛玉;“凤辣子”出场;王夫人要黛玉不要招惹宝玉;宝黛相会,一见如故。●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补授应天府,薛蟠与冯渊争买玉莲,冯渊被打死。雨村欲拿薛蟠,当日葫芦庙小沙弥、如今雨村门子阻其发签,说薛家乃“护官符”上之“雪”(薛)。雨村听门子之计,徇情枉法。薛家“百万之富”,薛母乃王子腾之妹,与贾政夫人王氏一母所生。薛蟠要自家另住,薛姨妈要和王夫人“厮守几日”。进贾府后住梨香院。●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贾母怜爱黛玉如宝玉;宝钗来后,人多倾向之,黛玉不忿;宝玉视其如一,略偏于黛玉;二人因亲密后生口角。贾母等去宁府赏梅。秦氏(乃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领宝玉去她房中安睡。梦中观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芝国府周瑞家的给刘姥姥介绍凤姐:“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斗口齿,十个男人斗不过她一个,就只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刘姥姥先见平儿,误以为凤姐。凤姐初会刘姥姥,态度不热不冷。凤姐和贾蓉说借玻璃炕屏的事。●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周瑞家的找王夫人回话,薛王二人长篇在套地谈家务人情.薛姨妈托她到王夫人处给迎、探、惜和凤姐送宫花,她女儿求她为女婿冷子兴说情(因卖古董和人打官司);给黛玉送宫制假花,黛玉用话刺周瑞家的。凤姐言珍大嫂子叫她明日过去逛逛,王夫人答应叫去。秦氏向宝玉介绍她弟秦钟,凤姐要见,贾蓉带来见凤姐。秦宝二人互相倾慕,宝玉要秦钟来贾府私塾读书。焦大当着凤姐和宁府诸人面骂街。●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凤姐与宝玉说服了贾母叫秦钟来家塾上学。宝玉到梨香院看宝钗,薛姨妈热情接待。宝钗急于看通灵宝玉,莺儿说玉上的八个字与宝钗锁上八个字正好一对儿,宝玉因要了锁看。宝玉要吃冷香丸,宝钗不给。黛玉来了,见宝玉、宝钗在一起,心下不悦。寻雁给黛玉送手炉,黛玉趁机奚落宝、钗。●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宝玉要上学,袭人劝他念书,不然就潦倒一辈子了。贾政训斥李贵,叮咛让宝玉不要念诗经古文,讲明背熟《四书》宝玉提出不和秦钟论叔侄,而称兄弟。秦钟、香怜交友,金荣取笑,秦、香向贾瑞告状。贾瑞偏袒金荣。贾蔷激茗烟闹事,李贵息事,金荣赔礼。●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金荣对秦钟仗着宝玉和他好目中无人不满。金寡妇数说金荣退了学占不了薛大哥的便宜。但又把此事告诉了小姑子璜大奶奶,璜大奶奶要告尤氏评理,金寡妇不让,怕娃上不了学,没钱请先生,还要在金荣身上添许多嚼用。璜大奶奶到了宁府,尤氏告诉她:秦氏经期两个月未来,下半天懒待动,话懒待说,眼神也发眩。冯紫英给贾珍荐幼时从学的先生张友士医生给秦氏看病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周瑞家的给刘姥姥介绍凤姐。刘姥姥先见平儿,误以为凤姐。凤姐初会刘姥姥,态度不热不冷。

凤姐和贾蓉说借玻璃炕屏的事。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薛姨妈托周瑞家的给众姑娘送宫花,黛玉用话刺周。秦氏向宝玉介绍她弟秦钟。宝玉邀秦钟来私塾读书。焦大当着凤姐和宁府诸人面骂街。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宝玉说服贾母叫秦钟一起上学。

宝玉来看宝钗,宝玉要了金锁看。黛玉来了,见宝,钗在一起,心下不悦。黛玉借寻雁送手炉趁机奚落宝、钗。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宝玉上学,贾政让念四书,不让念诗经。

秦钟、香怜交友,金荣取笑,秦、香向贾瑞告状。贾瑞偏袒金荣。贾蔷激茗烟闹事,李贵息事,金荣赔礼。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金荣不满秦钟。金寡妇数说金荣。璜大奶奶到宁府,尤氏告知秦氏身体不好。

冯紫英给贾珍荐幼时从学的先生张友士给秦氏看病。

找到的详细版,仅供楼主参考: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先理一理刘姥姥与贾家的来历:刘姥姥女婿姓王,小名狗儿,祖上曾在京作小官,与王夫人之父连宗,此事只有“王夫人与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知有此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狗儿祖父只有一个儿子,已故。狗儿的父亲也只有狗儿一个儿子,因家业萧条,搬回原乡住,新近病故。狗儿生有一子一女,嫡妻(就一个老婆,也不存在嫡不嫡的)刘氏,便是刘姥姥的女儿了。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有一女,女婿将刘姥姥接了来一起住,帮带带孩子。刘姥姥老来有所依靠,“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狗儿因生活困难烦虑,在家喝闷酒,闲寻气恼,老婆不敢顶撞。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早说过,男人喝了酒,就变小孩,有理也难讲得通,老婆此时不顶撞是对的。即使是岳母刘姥姥要发话,开口也得先尊称姑爷,再有个过渡语:“别怪我多嘴……村庄人,守多大的碗儿,吃多大的饭……”。原来,狗儿寻钱的法子是要有“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这难道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刘姥姥说曾与王夫人见过面!王熙凤肯施舍,其实也都是看在王夫人面上。狗儿叫刘姥姥去找周瑞,说:“周瑞先时曾和我父亲交过一件事,我们极好”,后面又写周瑞家的“只因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前后呼应,步步为营,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在人情方面,这叫做“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引伸出:难怪官官相护。

刘姥姥终于决定出面去荣府,也正是上面所交代过的“一心一计帮女儿女婿过活”,老人家带着小孩子串门,是最方便的,事办成当然好,办不成,就当带小孩子出来玩玩。作者不但把老村妇写得生动,对五岁小孩板儿的心理也把握得极准:“听见带他进城,喜的无不应承”,孩子们的确如此。

透过刘姥姥在荣府门前打听周瑞的细节,看出荣府的门卫们势利,老太婆来问个事都不理睬!最后还是“内中有一老年人”看不过眼,说明情况,刘姥姥才得继续找人,否则,这故事也没法往下说了。刘姥姥转到后门向寻常百姓家的孩子问路,情况大不相同,问一句,答三句,还亲自带路,负责通报。每个细节,作者都写得细腻,处处见功夫!

周瑞家的见面就说记不得人,这话敢说出嘴,也是有些架子的!刘姥姥见了周瑞家的,聊了一堆闲话都没说正题,周瑞家的只好问明来意。即使这样,刘姥姥也只是委委婉婉,周瑞家的一听便知,毕竟,大家都是有了岁数的人了。周瑞家的肯出面帮忙,除了答谢旧日帮忙之恩,还有“显弄体面”之意,这一层我倒是没想到。

周瑞家的心想帮忙,但话说出来,还要绕个圈子,与刘姥姥后面说话的直来直去,就显得村妇“不会说话”。周瑞家的说荣府现在是王熙凤当家,刘姥姥立即说“今儿还得见他”,可见刘姥姥还是有政治头脑的。在写两个老妇人议论凤姐当家的聊天里,先写刘姥姥说王熙凤“20岁当这样的家,可是难得”,显然是有些不太信服,便可通过周瑞家的之嘴来描述凤姐当家的本事——“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

周瑞家的知道府内各人的作息时间,好办事,与当今人们到某个部门办事,先找熟人探门引路的道理是一样的。周瑞家的见凤姐前,先找秘书平儿,自然是要替刘姥姥美言一番,先拿王夫人的名义来压“当日太太是常会的,今日不可不见,所以我带他进来”,平儿在这里是第一次出场,听完周瑞家的汇报,便自作主张,作了主意,可见这丫头的位置及办事能力。

刘姥姥进屋闻着香气,便如在“云端里一般”,飘飘然了,与宝玉进秦氏房中闻香的描写又不同,写刘姥姥看着房中摆设,“惟点头咂嘴念佛”,很生动。刘姥姥初见平儿,以为是凤姐,既可以理解为平儿气度不凡,也可理解成刘姥姥土,没见过世面。

王熙凤回到屋之前,小丫头子们刘乱跑!

周瑞家的笑嘻嘻的招手叫刘姥姥过去,准备见“真佛”之前,又和刘姥姥唧咕一会,说些什么没写,想来与刘姥姥进城前叮嘱小孩子板儿的意思一样吧?或者是见刘姥姥说话粗俗,教她见了凤姐时,说话注意些罢了。

刘姥姥等人进了王熙凤屋子,见凤姐拨手炉内的灰慢慢问:“怎么还不请进来”,可见,刘姥姥几个进屋时脚步极轻,入屋后,大气也不敢出。凤姐客套话说得圆滑,意思是如果有人说我们不认穷亲戚,就是小人。王熙凤与刘姥姥聊了几句,不好定夺,得先探明顶头上司王夫人的意图,这是办事的常规。

刘姥姥在周瑞家的那里犯了一次错误,要等别人问了才说明来意,到了凤姐跟前又犯一次,周瑞家的已经用王夫人的话引她说明来意了,她还只说“来瞧瞧,是亲戚情分”,还要周瑞家给她递眼色!周瑞家的前面唧咕的可能是这事!可怜刘姥姥一把年纪,在一个20来岁的姑娘面前未语先脸先红,忍耻说明来意。善良的劳动人民啊,开口求人难!其实刘姥姥不说,凤姐也已经明白了八九分。

王熙凤安排刘姥姥吃饭,才抽出空来向周瑞家的了解王夫人是什么意图,办事细致。周瑞家的说:“王夫人的意思是,当年他们来一遭,也没空了他们……不可简慢,今儿叫奶奶裁度”,这传话的中间人说话也要艺术——以前都没空手,现在你当家了,你看着办吧。可巧贾蓉进来,凤姐心情好,加上刘姥姥又是她王家人的亲戚,总的来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东成西就,运气不错。

刘姥姥走之前,本要留下一块银子给周瑞家的作中介费,作者不说周瑞家的客气,不好意思要,而是写“如何放在眼里”!可谓强将手下无弱兵。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周瑞家的送刘姥姥走后,到王夫人家汇报,王夫人却往薛姨妈处闲话了,可见王夫人不是没空见刘姥姥,而是懒得见。周瑞家的在薛姨妈处见王夫人,回了刘姥姥的事,王夫人半刻无语,她心里怎么想呢?

说香菱象蓉大奶奶,就是说象秦氏,貌美固然有之,会不会隐含象秦氏那样,自小离开父母之意?

余信主管各庙月例银子,庙里师父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咕唧半日”,有什么猫腻?

周瑞家的也爱多管闲事,办了事,东问西问后“又和智能儿唠叨了一会”。来到凤姐屋,平儿见了劈头就问她:“你老人家又跑了来作什么?”

凤姐得了四枝花,马上转手送两枝给秦氏,可见与秦氏交情好,又或者为秦氏死前托梦给凤姐埋下伏笔?而且平儿是先吩咐丫鬟彩明送花过去,“次后方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谢”,平儿办事,分得清缓急轻重。

周瑞家的女儿有事来寻母,母女的一番对话,可看出荣府下人根本不把官司当一回事:“小人儿家没经过什么事,就急得你这样了”,难怪主子们杀了人,竟如儿戏一般。

从黛玉及迎春姐妹几个的住宿安排,看出贾母对黛玉的疼爱,便有薛姨妈送宫花给姐妹们,黛玉比别人多了一枝,可惜黛玉看不到好的一面。只问“单是送我一个,还是大家都有”,接着冷笑道“别人不挑剩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送花至黛玉处,作者细细的写了一问一答,其实,如果周瑞家的多美言两句,说清楚三姐妹每人一枝,姑娘是两枝,便能显出姨妈对黛玉的偏爱,黛玉就无话可说了。可此时,一贯油腔滑调的“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可能是黛玉平时说话尖刻,习惯了,再者,家里有事,女儿正等着呢,要急着回家,闲话少说。这里又与上面“又和智能儿唠叨一会”呼应,不该说的唠唠叨叨,该说的反倒没时间说了。作者安排周瑞家的女儿这时候来找母亲,还有另一个作用,即,点出冷子兴是周瑞的女婿,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想那冷子兴如何对贾家的事那么了解?原来如此。这回作个交代。

王熙凤“卸了妆来见王夫人回话”,可谓早请示,晚汇报。她在宁府喝酒时,说话语气不小“普天下的人,我不笑话就罢了……”,看她在客人面前说话一套套,与自家媳妇、熟人们聊天,也粗俗呢,可见,人都有个性,但说话得看场合。她见了秦钟,也象初见黛玉时一样,亲切的问长问短,有领导风范。送见面礼一节,平儿又是“自作主意”。

宝玉与秦钟初见面时的心思写得有趣。秦钟说读书,必须有一两个人为伴时常讨论,我游泳又何偿不是须与六姐时常说说感受啊。到最后算钱,“又是秦氏尤氏二人输了戏酒的东道”,原来,请凤姐过来是拉关系,讨好凤姐。

对待焦大,尤氏的办法是“说给管事的,不要派他差事,全当一个死的就完了”,凤姐的主意:“何不打发他远远的庄子上去就完了”,看来,还是凤姐棋高一着。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单位主要领导,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什么事也不做,甚至还要评头品足。所以,安置老领导的办法最好是调离原单位养老。

对宝玉性格的描写:1、一听说秦钟来,“即便要下炕”;2、与秦钟聊天,秦钟说读书还没延师,“宝玉不待说完,便答道……”;3、众人见焦大发酒疯,都装作没听见,宝玉“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小孩子,爱看热闹。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荣府门客见了宝玉说:“……作了好梦,得遇见了你。”有这个说法?

宝玉虽是小孩子心性,但也是聪明人,怕遇见父亲,“宁可绕远路”,偏老嬷嬷也知道宝玉心思,叫住两个门客打探老爷在哪里,二人说“老爷歇中觉,不妨事”,说的宝玉也笑了,宝玉对下人很和气的。

宝玉初见黛玉,便问有没有玉,怎么见宝钗不问?宝钗可是有金项圈的啊。宝玉在宝钗身上又闻新鲜香气,作者怎么这么喜欢写香味?

黛玉来了,嘴里说“来的不巧……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其实她是在家里见不着宝玉,寻到这里来的?还是与宝玉心思一样,惦记着宝钗身体不适,前来探视?

见宝玉要喝酒,嬷嬷又出面干预了,上次在秦氏房中睡午觉,嬷嬷啰嗦,秦氏三言两语便打发了。今天在这里又说了一大堆,薛姨妈是有身份的人,说话不用绕弯子“……老太太问,有我呢”,嬷嬷就等这句话。

黛玉见宝玉在宝钗面前乖乖听话,磕着瓜子抿嘴笑,这神态好玩。接着又借题发挥,嘴巴不饶人。

宝玉与宝钗黛玉二人喝酒,正是“心甜意洽”之时,嬷嬷又来说仔细老爷提问你的书,真是一针见血,刺中心窝窝。与上面刚出门时怕撞见老爷呼应了。回家后,终于还是在老太太面前,告了嬷嬷一状。

黛玉的半含酸,是因为太在意宝玉,饭后帮宝玉整理帽子,岂不更显亲密!一般情况下,男人们的头是不许别人乱摸的。宝玉也是男人,喝了酒,回到自己屋子,稍有不合意,也耍起性子了。

刘心武讲课时,说秦氏是从养生堂抱养的,我没什么印象,原来写在这一回的最后。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宝玉起床时,袭人早已把上学用的书笔衣物都安排停当,并坐着发闷了,宝玉只不过是上学,她嘱咐的话象是母亲对儿子,王夫人反倒没说什么嘱咐的话,这丫头真是既勤快又尽心。

众多姐妹,单与黛玉辞别,还唠叨半日,引得黛玉提醒怎么不辞宝姐姐,宝玉笑而不答,这下,黛玉心里该高兴一阵子了。

宝玉与秦钟“二人更加亲厚”,同窗便因此起疑?男孩子也“生得妩媚风流”?还起了女孩子的外号,怎么这么写?一部《红楼梦》,什么事都有!这男孩子们在学堂内吵架,我可看不明白。贾瑞当老师不好好管学生,“反助纣为虐讨好儿”,难怪学堂里学风不正。

“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问题来了,大至国家,小至小家,都有这种现象。有不如意,必口出怨言,所谓人不平则呜。如果品性差些,遭遇不平,自然造言诽谤。

贾蔷“外相既美,内性又聪明”,竟玩起了借刀杀人之计,好象后来巧姐是被他设计卖的,这里先埋下伏笔,写一写他的奸巧了。

“茗烟无故就要欺压人”,真是狗仗人势,所幸宝玉不似薛蟠等人。还是贾兰冷静,他叔叔的下人起哄打架,叔叔也被人点了名,飞砚又打到了自家座位,还能按捺性子“不与咱们相干”。宝玉人多势众,李贵等几个大仆人喝住了众人,场面安定下来,宝玉此时说出来的话也一套套呢。秦钟一句“有金荣,我是不在这里念书的”,分明是要逼宝玉撵了金荣,这帮孩子,一个两个都是非等闲之辈,秦钟也不是什么好人,能借个地方读书,不好好珍惜,胡闹什么。

闹学堂一事,最后还是李贵主持平息,来之前贾政的一番警告起作用了。

摘:

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

宝玉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情性体贴,话语绵缠

将不利于孺子之心——(周公辅成王)

--------------------------------------------------------------------------------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在学堂里,宝玉拥有最高权力,安抚得宝玉不吵闹,学堂风波才算平定。金荣心里一直为秦钟的仗势不平,秦钟本来无理,又不肯让人,金荣已经作揖赔了不是,就该见好即收,宝玉要金荣磕头,一是怜爱秦钟,二是此时宝玉尚在气头之上。秦钟不劝宝玉,还坦然接受金荣的磕头,把人逼急了,就生反骨,埋下隐患。原来写学堂风波,是为了引出秦氏的病,好象刘心武讲秦氏是废太子的女儿。

金氏要向秦氏理论的盛气,只能在她嫂子跟前摆摆,如果来到宁府敢发作,茗烟就不会说“那姑妈只会打旋磨子……”,可见她的献殷勤不是一天两天。到最后不但不敢提,贾珍进来跟她打了个招呼,客气地留饭,还觉得待自己很好,转怒为喜,忘了来的初衷。

用钱买官,是当时重要的入仕途径,难怪当今遗风犹存。

没能听刘心武讲秦氏的课,好象从冯家请来替秦氏看病的太医有些来头的,这里写他诊治也与常人不同,先把脉,再听介绍病情,书中对脉理的分析头头是道,我看不懂,难道作者也学过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