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越王者旨于赐剑。 昨日,记者从苏州市博物馆获悉,吴王夫差剑、越王剑等一批珍贵青铜兵器入藏苏州博物馆,这批文物除了在北京南京等地做过短暂展出外,近些年一直深藏不露。其中堪称国宝的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国内外同类剑中品相最完好的一件,经过了二千多
越王者旨于赐剑。
昨日,记者从苏州市博物馆获悉,吴王夫差剑、越王剑等一批珍贵青铜兵器入藏苏州博物馆,这批文物除了在北京南京等地做过短暂展出外,近些年一直深藏不露。其中堪称国宝的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国内外同类剑中品相最完好的一件,经过了二千多年仍保存完好,依然锋利无比,实属罕见。历时三年从台湾古越阁征集来的这批青铜兵器,苏州市人民 共出资4250万元。其中27件为购买,其余31件为台湾古越阁主人 夫妇慷慨捐赠。据悉,这批珍贵的青铜兵器十一月份将在苏州博物馆集体亮相在市民面前。
记者 张毕荣 文∕摄
传喜讯
一批珍贵青铜兵器入藏苏州博物馆
此次入藏苏州博物馆的58件组青铜兵器,种类包括剑24件、戈20件,矛6件,其余8件。时代上至商代,下到汉代,以春秋战国兵器为主。尤其是吴越时期的有铭铜剑,是极为难得的文物精品。
记者从苏州博物馆了解到,此次入藏苏州博物馆最重要的青铜兵器当属大名鼎鼎的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国内外同类剑中品相最完好的一件,目前依然寒光逼人。据记载,吴王夫差,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该剑通长583公分,身宽5公分,格宽55公分,茎长94公分。记者发现,这把吴王夫差剑的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线,两从斜弧面。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圆茎实心,有缠缑痕迹。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纤细的凹槽,遗存少量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剑首以不同成分之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苏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柄吴王夫差剑铸工精致,历经二千四百余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夫差剑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
据了解,两柄珍贵的越王剑也被苏州博物馆收藏。第一把是越王者旨于赐剑。越王者旨于赐即越王勾践之子,公元前464-前459年在位。该剑通长538公分,身宽47公分,格宽55公分,茎长9公分。这把剑的剑身宽长,近锋处收狭,双刃呈弧形,中脊隆起,两从斜弧。剑格作倒凹字形,两面均铸有双钩线鸟书体铭文,字口间嵌满片状蓝绿色松石,为迄今保存绿松石原貌最完整的越王剑。
第二把是越王州勾剑。州句即越王勾践之曾孙,公元前448-前412年在位。该剑通长517公分,身宽45公分,格宽5公分,茎长95公分。剑身宽长,近锋处略收狭,前聚成锋,中起脊线,两从斜弧。此剑制作、造型皆很精美,剑格鸟篆尤其清晰,鸟书秀丽,制作精致,在兵器中堪称上乘,可为吴越兵器铭文的代表作。
另外,苏州博物馆此次还收藏了几柄珍贵的特种工艺剑。其一是春秋晚期暗格纹剑菱形暗格纹剑。这把剑的剑身满饰双线菱形暗格纹,在每个菱纹的交叉点各饰一个实心菱形纹,剑身纹饰虚实结合,排列有序,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此菱形暗纹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纹饰相似。这次征集到暗格纹剑共两柄,其中一件的暗格纹手摸可以明显感觉到有凸凹感,另一柄却没有凸凹感,剑体光滑如一。这两柄剑的铸造工艺,虽然科技史学者做了大量的测试和复原探索,目前仍有很多未解之谜。
其二是战国鎏金菱形纹剑,此剑剑身两面装饰网格状的菱形纹鎏金,网格的斜线分为左、右两组,各三十条,上下线条交叉处涂有不明物作间隔,而不通连。滑指纹饰区上,有些微凸起之感,经放大30倍观察,饰金区下无凹槽,密度较松,其间缝隙有铜锈,因而推断是器表鎏金。苏州博物馆专家表示,这种鎏金菱形纹剑,为以往历代传世或考古发掘的铜剑所无,其装饰工艺与缠缑形式无疑为青铜兵器发展史,提供了一件弥足珍贵的实物例证。这件鎏金菱形纹剑,工艺精湛,制作纹饰的设想尤为奇妙,同过去发现的吴、越剑、矛的暗纹一样,极见巧思。
严鉴定
经专家鉴定青铜兵器为真品无疑
据记载,苏州是春秋吴国晚期政治中心所在地,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但吴王夫差穷兵黩武,终被越王勾践战败而自杀,吴国国灭,这一阶段前后共计42年。文献中对吴国兵器多有记载,干将莫邪鱼肠湛卢诸剑更是人人皆知的神器。到目前为止,吴国有铭兵器出土报道不下百余件,但皆和苏州无缘。
据苏州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苏州博物馆肩负着全面展示宣传研究苏州历史文化的重任,征集吴国有铭铜器被列为中长期征集计划的首要任务。但是一直未能如愿,直到一个神秘藏家的出现。这个神秘的藏家就是台湾古越阁主人 夫妇。 夫妇因其祖籍浙江,故以古越阁为其斋号。古越阁吴越兼收,其中就包括吴国兵器精品多件,尤其是被王氏称为“吴老大”的吴王夫差剑。王氏夫妇每年要来苏州一次,所以和苏州文博界人士多有交往。也许是文物的思乡心切感动了他!2012年,王氏夫妇终于愿意将其藏品出让。苏州博物馆迅速按《文物法》和征集工作的规定,邀请了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青铜器组李学勤组长、吴镇烽委员、朱凤瀚委员前往香港,专门鉴定这批文物的真伪。经三位专家鉴定,吴王夫差剑等文物确为真品无疑,并建议苏州博物馆收藏。
鉴定结果令人振奋,接下来最大的问题是经费的落实。因为涉及资金量巨大,已远远超出苏州博物馆的常规征集经费。在多方协调下,资金问题得到苏州市 初步认可,困难迎刃而解。至此,这一庞大的征集计划已经顺利完成了最关键的步骤。
大手笔
筹措4250万元巨资征集此批文物
从台湾古越阁征集来的这批青铜兵器,苏州市人民 共耗资4250万元!筹措巨资征集此批文物,其价值何在?苏州博物馆负责人认为,博物馆在基本陈列中专门设有一个《吴伯春秋》专题。因为没有一件文物本身能直观地说明这是吴国的文化遗存,而显得有些遗憾。有了吴王夫差剑这件藏品,展览一下子就有了主心骨,有了点睛之笔。
另外几件藏品如者旨于赐剑,越王者旨于赐剑格两面均铸有双钩线鸟书体铭文,字口间嵌满片状蓝绿色松石,为迄今保存绿松石原貌最完整的越王剑。剑首铸有七圈凸棱线组成的同心圆,在中心点圆周则有七条燕尾形凹纹,向着凹点内聚,而整个剑首面平漫极纤细斜格纹为衬底。剑首上作如此精致纹样的装饰,极为罕见。
州勾剑制作、造型皆很精美,剑格鸟篆尤其清晰,鸟书秀丽,制作精致,在兵器中堪称上乘,可为吴越兵器铭文的代表作。州句剑除铭文在剑身者外,无一能和此柄相比。鎏金网格纹剑等等更是吴地铸剑的典型代表,是展示吴越地区金属制作工艺的绝好标本。
不仅如此,这些珍贵青铜兵器研究价值高,吴越铸剑名扬天下,但是一些工艺技术难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这批兵器几乎涵盖了古代铸造工艺的各个门类,是科学研究的绝好标本;此外,多件带铭铜剑是吴越历史的直接物证,也是历史研究的绝好素材,其上的文字也是研究古文字、古代书法史的基本素材。经过长达五个月之久的交涉、沟通、谈判,这批珍贵文物终于入藏苏州博物馆。据悉,这是苏州博物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文物征集活动,也是同级别博物馆中较为成功的一次征集活动。
历史成交价是168万
拍卖法是国家制定的,公司都是按法律办事,也就是合法的。拍卖公司只有拍卖的义务,没有成交的义务,所以参与要慎重。
古董拍卖、鉴定目前大部分集中的上海,北京、青岛。藏家参与前一定多比较,多了解,祝您发财。
藏品收藏交易参考资料一:
藏品想成交,一定估价要合适,价格符合市场行情,在哪里都有机会交易。
大前门集团拍卖:关于藏品估价:通俗点说,你家有个漂亮闺女,嫁个普通人老百姓比较随便,嫁个村长,一个村里就一个村长,这个可以有机会,嫁给县长、也是可以奢望的,,,哪嫁给市长、你觉得好嫁吗?-------很多大脑不清楚的藏家,在藏品的估价要求上,理想根本不是把闺女嫁给省长那么简单,把一件低端藏品要求拍卖百万、千万、无疑是把闺女必须要嫁给国家主席。
因为很多知识匮乏、家庭困难的农民朋友在巨额估价的诱惑下,估价2000万的藏品,先交20万的服务费,他们想着只要我凑够20万,等于2000万就到手了,所以有抵押房产的,变卖生产工具牲畜牛羊的,东凑西借的,把20万交给拍卖公司后,然后把工作辞了,田地也荒了,忙着去预定宝马名车,算计准备去买别墅,朝三暮四等钱换媳妇的都有。盲目参与导致家破人亡的事迹时有发生。
正规单位像正规的保利嘉德,都是近千平米的办公室,藏品放在办公室与艺术大厅买家随到随看除此之外,行业内90%的小拍卖单位,租个实际使用面积60平米的小办公室,藏品签订委托合同后,把近千件藏品堆放在潮湿的地下室里,不见天日存放大半年,然后等到拍卖的几天才拿出藏品,在宾馆花五六千元租个场地,着急上火的预展一两天走个形式等于完成拍卖活动,这种方式几乎没有卖东西的任何希望。
青岛新华锦拍卖:拍卖公司是一个服务行业,要做的优秀首先做好服务,满足各类藏家的需求,
第一:对于高端藏家:我们做高端星级服务
第二:对于经济困难摆地摊层次的低端藏家,我们提供不成交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中档次服务让藏家轻松愉快参与,让艺术走进生活。
青铜剑始于商代。
那个时候,它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
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
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
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
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
战国后期,随着铁器的兴起,青铜剑逐渐走向了衰落。
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个时候没有皇帝,只有王,王喜欢玉,从玉字的造字结构就可以看出。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
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等特点,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机械零件、轴承、齿轮等。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
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
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
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
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
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
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编辑本段]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
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
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
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
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
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
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编辑本段]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它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
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
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
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
《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
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
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
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
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
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
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
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
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
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
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
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著名的越王剑也是由青铜铸造的。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
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
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
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
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
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
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
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
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
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
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
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
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编辑本段]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
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
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
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
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
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
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
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
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
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
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编辑本段]青铜器上的纹饰
一一动植物形象纹
“蟠虺纹”因图形为盘绕成组的蛇形得名,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虺是上古典籍记载的剧毒蛇,所谓似蛇而小。
“蟠虺纹”仅见于春秋时期。
“象纹”与“象鼻纹”也是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
象,通相。
既是一种温顺的大型动物,又常作为太平吉祥的象征,还有就是“出将入相”的辉煌。
“兽面带纹”过去亦称“狩带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变形为带状装饰纹的动物面部形象组合。
这种纹饰带出现于西周晚期,流行于春秋战国。
一一几何图形纹
几何图形指菱形、三角形、圆形及其他相连成组的变形图案等。
比较典型的有:“圈带纹”或称“串珠纹”,多为辅助纹饰,流行于商周时期;“三角云纹”常交错其他纹饰,流行于战国时期;“菱形斜格纹”多见杂以“涡纹”和“S”形图案,流行于战国;“环带纹”,旧称“公字纹”,表现为连续的“S”形波浪带图案,上下充填“窃曲纹”或环纹,流行于西周晚期;“窃曲纹”很早就见于《吕氏春秋》的记载,“窃曲纹”的变化很多,如蜷曲若双环而其中之一有目形者,有两端内曲呈一如意头状者,不一而足。
朝代 年代(公元前) 积年数 标准器
夏代 2070—1600 470 菱纹鼎、乳钉纹斝、乳钉纹角、爵1、爵2
商代 1600—1046 554
·商前期 1600—1450 150 兽面扁足鼎、兽面纹方鼎、兽面纹簋、云纹扁足鼎、兽面纹单柱爵、兽面涡纹斝
兽面纹爵 兽面纹觚、兽面纹盉
·商中期 1450—1300 150 龙虎纹尊、兽面纹尊、兽面纹牛首尊、兽面纹鼎1、兽面纹鼎2
·商后期
(盘庚迁殷后) 1300—1046 254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龙纹盉、好鉴、妇好盉、侯簋、妇好三联甗、司母辛觥、妇好鸮尊、妇好方尊
妇好偶方彝、 司母方壶 、妇好方斝、司母斝、妇好爵、妇好鼎
司母辛方鼎、 妇好鼎、兽面纹鼎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 44 涡纹鼎、子渔尊、龙纹觥、兽面纹壶、大禾人面方鼎
武乙 1147—1113 35
文丁 1112—1102 11
帝乙 1101—1076 26 二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卣、小臣艅犀尊、戌嗣子鼎
帝辛(纣王) 1075—1046 30
西周 1046—771 276
武王(姬发) 1046—1043 4 天亡簋、利簋
成王(诵) 1042—1021 22 保卣、保尊、伯矩鬲、德方鼎、何尊、康侯簋、小臣单觯、鲁侯尊、方鼎
康王(钊) 1020—996 25 大盂鼎、厚趠方鼎、成王尊鼎、史簋、宜侯夨簋
昭王(瑕) 995—977 19 鼎、令方彝、旗觥、旗斝、作册令方鼎、员方鼎
穆王(满) 976—922 55 簋、班簋、伯饮壶、长甶盉、方鼎、伯簋
共王(繄扈) 922—900 23 史墙盘、倗生簋、五祀卫鼎、趞曹鼎、十三年壶、永盂
懿王(囏) 899—892 8 师虎簋、卫盉
孝王(辟方) 891—886 6 三年壶、善夫克盨
夷王(燮) 885—878 8 不簋、大师簋
厉王(胡) 877—841 37 多友鼎、簋、钟、散氏盘、敔簋
(厉王)共和 841—828 14
宣王(静) 827—782 46 大克鼎、虢季子白盘、逨盘、毛公鼎、师簋、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三年逨鼎、颂壶、晋侯稣钟
幽王(宫涅) 781—771 11 三年柞钟、师兑簋
东周 770—256 515
秦公钟
楚王子午鼎
秦公簋
齐洹子孟姜壶
吴王夫差鉴
牺尊 、绦索龙纹壶、 鸟兽龙纹壶、 嵌兽纹壶
曾侯乙楚王镈
陈侯午敦、陈侯午簋
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壶
中山王壶
梁十九年鼎
·春秋时代 770—476 295
平王(宜臼) 770—720 51
桓王(林) 719—697 23
庄王(佗) 696—682 15
厘王(胡齐) 681—677 5
惠王(阆) 676—652 25
襄王(郑) 651—619 33
顷王(壬臣) 618—613 6
匡王(班) 612—607 6
定王(瑜) 606—586 21
简王(夷) 585—572 14
灵王(泄心) 571—545 27
景王(贵) 544—520 25
敬王(匄) 519—476 44
·战国时代 475—221 249
元王(仁) 475—469 7
贞定王(介) 468—441 28
考王(嵬) 440—426 15
威烈王(午) 425—402 24
安王(骄) 401—376 26
烈王(喜) 375—369 7
显王(扁) 368—321 48
慎靓王(定) 320—315 6
赧王(延) 314—256 59
周 亡, 续 秦 为 正 统
(秦昭王51年即公元前256年)
昭王 306—251 56
孝文王 250 1
庄襄王 249—247 3
秦王政
(后改称始皇帝) 246—221 --
秦朝 221—206 16
蒜头壶、双诏椭升、北寖壶、弦纹鍪
错金云纹博山炉、马超龙雀、镂空云纹壶、楚大官壶
弦纹鎏金熊足樽 、长信宫灯、阳信家鼎、兽钮熊足鼎
始皇帝(嬴政) (246)—
221—210 37
二世(胡亥) 209—207 3
子婴 206 1
西汉 206—公元8 214
高祖(刘邦) 206—195 12
惠帝(盈) 194—188 7
高后(吕稚) 187—180 8
文帝(恒) 179—157 23
景帝(启) 156—141 16
武帝(彻) 140—87 54
昭帝(弗陵) 86—74 13
宣帝(询) 73—49 25
元帝(奭) 48—33 16
成帝(骜) 32—7 26
哀帝(欣) 6—1 6
平帝(衍) (公元始)
1—5 5
孺子(婴) 6—8 3
新(王莽) 9—24 16
东汉 25—220 196
光武帝(秀) 25—57 33
明帝(庄) 58—75 18
章帝(炟) 76—88 13
和帝(肇) 89—105 17
商帝(隆) 106 1
安帝(祜) 107—125 19
顺帝(保) 126—144 19
冲帝(炳) 145 1
质帝(缵) 146 1
桓帝(志) 147—167 21
灵帝(宏) 168—188 21
少帝(辩) 189 1
献帝(协) 189—220 32
汉 亡
1青铜
铜矿石→纯铜→青铜,锡+铅(合金)
2青铜时代(Bronze Age)
最早 公元前4000年代 初期的两河流域
中国 公元前2000年 夏朝
3青铜使用的意义:a青铜冶炼术的发明和应用,使金属冶炼业得到大力发展,促进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得以从农业中分离。
b青铜冶炼术在农业工具制造领域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用青铜制造武器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D青铜器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使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并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