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葬礼和孙女生日一天,有何讲究我想问一下老师?

老人 0 50

爷爷的葬礼和孙女生日一天,有何讲究我想问一下老师?,第1张

爷爷的葬礼和孙女生日一天,有何讲究我想问一下老师?
导读:爷爷的葬礼和孙女生日是同同一天,孙女的生日可以往后移几天没事的。,爷爷的葬礼是不能耽搁的,俗话说死人为大。,这个得先把爷爷的葬礼办了。,因为这种事情是不能往后移的。,不管哪个地方?都是这样的习俗,也是不可以改变的哦台湾这边的习俗~估计你们听

爷爷的葬礼和孙女生日是同同一天,孙女的生日可以往后移几天没事的。,爷爷的葬礼是不能耽搁的,俗话说死人为大。,这个得先把爷爷的葬礼办了。,因为这种事情是不能往后移的。,不管哪个地方?都是这样的习俗,也是不可以改变的哦

台湾这边的习俗~估计你们听到的应该差不多,再来就是重不重视的问题,

另外,爷爷的状况是怎麼样也要考量,不过这就无关习俗,是看你们心情上能不能调适的过来,

但须知道的礼俗如下 (顺孝娶

百日 内完婚

百日内完婚:因为家里服丧中,百日之内办喜事,让喜事把家中不好的磁场中和,早日脱离哀伤,称为『冲喜』。在百日之内办喜事,不可放鞭炮,不可张灯结彩,不可大肆铺张,须一切从简。

2、对年後完婚:据习俗而言,家人往生,除七七四十九天的头七会回家看亲人外,至少一年後才会了解自己已往生,家人也才能真正走出伤痛;所以对年後办喜事,可以恢复一般嫁娶的热闹。

目前台湾已很少很少有三年服丧不为嫁娶的例子,因为时代的变迁,三年服丧不为嫁娶已不符合社会嫁娶需求!

家有丧事就要於百日内完婚,超过就要等一年後(对年)(做完一次三年的法事俗称除孝),不是说一定要三年後才可以结婚

基於百日内娶及百日内嫁的问题:

这是针对家中有儿或有女因之前有订婚或有喜在身,又逢丧事,不得已才行的简便婚礼,又称暗婚。这里针对的对象是孝男或孙子等直属家属为主。

顺孝娶

若直属亲人在儿孙们已论及婚嫁之日前不幸因故过逝,可於出殡当日,藉由直属亲人的出殡,前数小时择吉时,先行﹝寄孝制﹞,由媒人带领前去女方家去娶亲(若远道者新娘应早一日抵男方家附近饭店住宿),此时亲娘是吉利在身,应著礼服於家等候,因新郎有孝在身,由媒人代表进门去将新娘请出,亲迎至男方家,鸣炮、拜轿、扶出轿、进大厅、过火破煞、进房等一一进行,唯不举行拜堂新郎及新娘迳行参加丧制活动,新娘穿新娘礼服加媳妇或孙媳妇之孝制由媒人和新郎共同扶持,步入灵堂,在魂帛灵位前行奠吊仪式然後新娘及媒人在灵堂内观礼,直到启灵时送到辞客为止,脱下孝制再入新房,著轻便衣服出来稍为料理一些杂事

这里有分煞饭前(满七前)娶及煞饭後(满七後)娶两种方式-

煞饭前:准新娘在奠礼当日早一步去作祭拜後先返娘家待嫁,男方新郎於亲迎日先﹝寄孝制﹞,抵达女方家依礼行仪,返回家门时,乃依婚礼进行,唯拜堂,向神明祖宗上香行礼後须另到魂帛前上香致敬,才进房坐锭因婚礼简单,不可雇请康乐助兴及不放喜柬

煞饭後:同前项,拜堂时,先向神明神位上香行礼後,次向祖宗和魂帛牌位同时上香行礼,才相互行结婚礼後进房,婚筵前先举行婚礼,婚筵正常举行,唯不雇请康人员助兴及不放喜柬

百日内娶

於丧事出殡後,择一二吉日吉时作先後订婚及结婚或也可同一日订结婚只不过在出殡当日准新娘是不过门的,而只是作﹝借送﹞之礼(出殡当日准新娘是吉利在身,要穿粉色衣物,前往奠礼会场去作奠吊),到达会场时,女方不可带孝制,只用红布头罩或红手圈系手参加孙子辈的奠吊仪式,祭拜完就回娘家等百日内作订婚及结婚之礼,因属暗婚,所以是不发喜柬及不请康乐人员助兴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送别亡者是一种仪式,通常会在门口放置一些物品,以表示对亡者的送别和敬意。其中,放置碗和菜刀的习俗是比较特殊的一种。

放置碗的习俗,据说是为了敬献亡者,让他们在阴间也有饭吃,不会饿着。而放置菜刀的习俗,则有一种说法是象征着“割舍”,表示家人对亡者的依依不舍,但也要让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

总的来说,放置碗和菜刀的习俗,都是为了表达家人对亡者的敬意和送别之意。

  节哀顺变

  提供一些习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2 汉族葬礼的相关习俗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

  骨灰寄存,结束。

长辈去世通常是有葬期的话次日即可出殡。

但也不都是这样,各地的出殡时间会有所不一样。一般是死后的第1天,把人从医院拉到殡仪馆。然后就要准备葬礼。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

出殡不能走回头路,去和回要选不同的路线。入土后,不能哭(入土为安),要围绕墓地转三圈。

研究者认为,老人生日当天死亡率增加,可能与生日时过于兴奋从而导致意外,或因无人关心加剧情绪抑郁等有关。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王大华也表示,不管是大悲或大喜,毫无疑问都易引发意外,老人更是如此。此外,生日也往往会给老人带来心理上的较大变化。比如,子女热热闹闹地为老人过生日,虽然他们当天很开心,但在第二天一切恢复常态之后,寂寞的感觉会更加明显。这种情绪上的过大起伏,并不利于老人健康。更有些地区,给老人过寿太注重排场,导致老人沦为仪式的配角,还让他们生日过得疲累。

老人生日到底应该怎么过?我认为,首先,子女一定要记得老人的生日。老人敏感,他们对生日的感受也比较复杂,既会因为增寿而欣喜,也会因为子女的忘记而失落。因此,老人生日时,最好能回家看看他们,当面说声“生日快乐”;若实在回不去,也要打个电话,让老人知道自己并没有被遗忘。

死后忌讳:第一:千万不要触摸刚去世亲人的身体:人去世8-16小时之后,经历四大解空,神识方才离开躯体,此时千万不要碰触逝者的躯体,一丝轻微的触碰都会令逝者如千刀万剐,异常痛苦,痛苦又会让死者心生愤怒和怨恨。

第二:亲人去世,万不可大声哭泣,真心哭泣者让死者心生留恋,心生悲伤。有些假义形式的哭泣嚎啕让死者心生愤怨和慎意,这两者都无法让死者安宁。

逝者已逝,节哀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