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给宝宝报幼小衔接班?

孩子 0 24

要不要给宝宝报幼小衔接班?,第1张

要不要给宝宝报幼小衔接班?
导读:再过两个月,有些孩子就要从幼儿园毕业,准备开启小学生活啦。很多家长就在纠结,要不要趁着暑假,给孩子报一个幼小衔接班?说起幼小衔接班,让我想起了去年曾经看过的一则新闻。去年3月,石家庄一公办幼儿园,有个上大班孩子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

再过两个月,有些孩子就要从幼儿园毕业,准备开启小学生活啦。很多家长就在纠结,要不要趁着暑假,给孩子报一个幼小衔接班?

说起幼小衔接班,让我想起了去年曾经看过的一则新闻。去年3月,石家庄一公办幼儿园,有个上大班孩子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生活,为孩子办理了退园手续。然后,给孩子在一家校外培训机构报名了幼小衔接班。

因为孩子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先上幼小衔接班,孩子对识字、算术等学科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能更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

当时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也有些家长觉得,太早让孩子学习小学该学的内容,孩子上小学时就会认为自己都会了,反而没兴趣认真听老师讲课。那么,到底该不该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呢?

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会面临哪些挑战?

作息变化的挑战

一般的幼儿园,每天只安排1小时左右的集体教学,其它的时间,幼儿园会给孩子安排游戏、劳动、吃饭、午睡等活动。而上了小学后,孩子除了上课的时间延长了数倍之外,还会有早读、课间活动、眼保健操等。孩子小学期间在学校的时间,明显要多于幼儿园。且小学的生活节奏也明显要快于幼儿园。这些对于刚入小学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人际关系的挑战

幼儿园时,孩子接触的老师都较为固定。一般一个班会配备两个老师,一个保育员。孩子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随时可以找老师或保育员帮忙解决。且班级里的同学人数较少,一般在30个左右。而上了小学后,每个学科都是由不同的老师负责,一节课换一个老师是很正常的。孩子这时如果遇到困难就需要自己解决。而班里的同学人数也会增加许多,一般在50个左右,人一多,孩子可能就会有些紧张。

学业的挑战

小学与幼儿园最大的不同,就是孩子开始有了学业任务。每天除了在学校需要上课外,回家还需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各学科还会时不时地进行测试。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具有挑战性。

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其实并不是靠报一个学前班就可以解决的。对于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做好充分的身心准备,以迎接全新的挑战。

幼小衔接,家长如何做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渡过?

首先,家长在孩子入学前,可以先给孩子做好思想建设,让孩子对即将开启的小学生活有个大体的了解,这时候切记不要太过于焦虑。

有次豆豆妈妈给豆豆讲故事时,豆豆一直跑来跑去。妈妈命令他坐下来,豆豆依旧我行我素。妈妈于是非常生气地对豆豆说:“就你现在这个样子,上小学能行吗?到时肯定会被老师批评,看你还怎么得瑟!”

妈妈本想通过威胁孩子,让孩子意识到上小学要遵守规定。可她这么一说,豆豆在心里就会认为,上小学会被各种管束,小学的老师很凶,小学一点都不好玩。

当孩子对小学有了不好的印象后,就容易对上小学这件事产生畏缩、抗拒的情绪。

所以,家长平时不要和孩子说一些类似于“上小学可怎么办”之类的话。而是要在跟孩子谈论小学时,用轻松的口气和向往的神情,向孩子描述上小学后,孩子将面对什么样的生活。

同时跟孩子讲述上学的目的是要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让孩子对自己能成为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

其次,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孩子的小学学习打下基础。

家长在平常和孩子玩游戏、看书或画画时,就要有意识地要求孩子。比如,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可以请孩子把目光注视到书本上,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的指向性。又比如,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可以要求孩子安静地听,讲完后才可以提问,不可以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这样可以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能力。

该不该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呢?

讲到这里,应该还是会有父母在纠结,该不该让孩子上课外的幼小衔接班呢?

其实,孩子该不该上幼小衔接班,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容易产生自卑的孩子来说,提前学习一些知识,能够让孩子在刚上小学时,学习不会太吃力。也容易让孩子在一开始时,就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这可能会让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同时对学校也有很好的体验。

而对于性格比较急躁的孩子,提前学习到知识后,可能会让孩子在上小学时因为老师讲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所以,该不该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家长要基于对孩子有充分的了解后再决定。

个人觉得是有必要。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的知识。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直接进入小学,周围陌生的环境,小学老师教育方式等不一样,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压力,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

而幼小衔接课程可以帮助孩子较早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过渡这样的问题。我担心我家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给他报了巧问教育的幼小衔接班,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有利于小学上课或者生活中,孩子可以专注做某件事;在上幼小衔接课程中,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学习的迁移能力都有提升,懂得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每天会坚持给自己定小目标,例如看半个小时的书。

孩子的进步和独立,让我渐渐放心,对于明年的小学环境,我相信他能比其他孩子做得更好。

最好不要上幼小衔接,抢跑毫无意义。小学一到三年级,或许成绩很好,但是到四年级就没优势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也有家长表示,自己上了幼小衔接,结果上课时认为自己会了,对课程内容没有兴趣,反而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专注力。

但更多家长则在后悔没上幼小衔接,一年级这一年尤其是上半年,孩子学习太吃力,家长也跟着一起发愁,只能陪着孩子拼命在后面追。

没上幼小衔接,上一年级后才知道有多难

小区里一个邻居,孩子幼儿园纯玩,不认字,结果上一年级后,老师要求阅读,可是抓了瞎。到处咨询识字班,让孩子突击识字,方便完成作业。

在网上也看到很多朋友的留言,他们也是后悔得捶足顿胸呀!

一个女孩上一年级,没上幼小衔接,没报英语班,一切零起点。天天鸡飞狗跳,小姑娘可怜兮兮哭唧唧,她妈也是愁眉苦脸、暴跳如雷来回切换,说进度特别快,孩子都快厌学了。

有个家长说,孩子上一年级,刚上半个月,就成了老师办公室里的常客。全班62个孩子,只有4个拼音得不了全对的,其中就有他家孩子,原因就是没上幼小衔接。

有个孩子刚上一年级,字还没教,拼音也没教,老师要求每天写一篇日记,想来这幼小衔接还是有用的。

一个没上幼小衔接的孩子,在幼儿园又是纯玩,上一年级学拼音跟不上,学数学读题都读不完整,家长看着都着急。

看看这些现实情况,不上幼小衔接还真不行。当然也不一定非要把孩子送进培训班,家长要是有能力有时间,在家教也行,做好准备,上小学一样轻松适应。

上小学前,幼儿园应要做什么准备

有一个家长说得很好,如果不上幼小衔接班,家长也一定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专注力、逻辑思维能力。要不然,孩子很累,家长很痛苦。教学大纲都有进度,老师和其他孩子不能在原地等你。

儿子上小学之前还没有流行上幼小衔接班,但是我问了做小学老师的同学,她给我提了一些建议。我花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些准备,儿子上小学特别适应,周末都盼着上学。

1、适应能力培养不可忽视

孩子要调整作息时间,中午最多睡一个小时,避免午休醒不来的情况发生。今年刚开学的时候,就有一个孩子怎么也叫不醒。

要学会自己整理书包,上小学书多、作业本多、文具多,都需要自己收拾。一人一个小桌子,书包、衣服等自己的物品都要放在里面,孩子要学会归纳整理。

2、一分钟跳绳要抢跑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跳绳是小学阶段测试项目。数量要求比较高,比如一年级男生跳109个为100分,104个为95分,99个为90分。要得高分,就要提前练习,怪不得有家长让孩子上跳绳补课班。

小学一分钟跳绳评分标准 男生(单位:次)

小学一分钟跳绳评分标准 女生(单位:次)

其实没必要上补课班,家长自己教一下就行,主要要领就是:摇绳时大臂贴近身体两侧,手腕用力摇绳而不是手臂摇绳。脚尖并拢,脚尖和前脚掌起跳,起跳高度不要太高,刚能过绳子正好,落地时弯曲膝盖起到缓冲作用。

3、提升孩子注意力,为正式上课做准备

注意力可以说是做得住的能力,一堂课45分钟,考验的是孩子的耐性。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有很多孩子坐不住,总是在教室里乱跑,就被罚站。

注意力首先是家长保护出来的,家长不要轻易打扰孩子,让孩子独立做一些事情,在请求我们帮助时再插手。其次可以让孩子搭积木、玩拼图、玩舒尔特方格等方法提升注意力。最后还要多给孩子读书、玩一些注意力训练游戏。

孩子真的需要上幼小衔接班,如果说孩子不上幼小衔接班的话,那么孩子就很难将幼儿园的模式过渡到小学阶段。如果不上幼小衔接班的话,那么在上小学的时候小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这种问题还比较大。所以爸爸妈妈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更快小学教育的话,就应该让孩子去上幼小衔接班。幼小衔接班就相当于是让孩子从幼儿园的模式转到小学的模式,让孩子在真正开学的时候能够更好的接触小学的教育。

学习模式的转变

如果说小孩子没有上幼小衔接的话,那么在进入到了小学以后小孩子很有可能就会觉得非常的不舒服。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讲不应该是这样的,小孩子觉得学习有另一种方式,而且就是幼儿园当中的游戏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小学当中是不适用的,所以说小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对小学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再感到后悔就已经来不及了。

改变孩子的态度

所以说在孩子进入到小学之前爸爸妈妈就应该送孩子去上幼小衔接班,让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知道小学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模式,让孩子明白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要尽快的转变小孩子的思想,只有这样小孩子才能够更好地接受小学的教育,才不会在上小学的时候出现非常抵触校园的心理。

有很多小学生进入到了一年级以后都非常的抵触并且想要回家,其实这就是因为小孩子没有上幼小衔接班的原因,所以在一时间内没有办法迅速的接受一年级的教学方式。为了避免让孩子在上学的时候出现这种抵触的心理,爸爸妈妈应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要尽可能的改变小孩子的学习态度。

上小学将是和幼儿园完全不同的环境和生活,幼儿园的课程以游戏为主,小学则以学习为主。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涯,对孩子还家长来说都是挑战。

很多家长在纠结,这个暑假该不该给孩子报一个幼小衔接班呢?如果不报班,孩子开学后会不会跟不上学习进度?如果别的孩子报了班,我孩子没报的话,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吧。

说实话,我周围很多朋友的孩子都报了幼小衔接班,学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年级的课本内容。好处是,这样做可以让孩子能够提前开始学习,提前适应小学生活,这无异于比赛抢跑,开学后容易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别人不会的我都会!

但是,这样做的弊端在于,很多孩子可能学得一知半解,入学后又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一年级内容很少也很简单,老师都是“零基础”教学,这样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还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吗?于是孩子也容易形成上课走神,甚至讲话等等破坏课堂纪律的不良行为和学习习惯。

总之,个人认为幼小衔接班弊大于利,不报也罢。

那家长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我想应该去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比如,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规律的作息时间,尊敬师长的态度,规则意识,做事专心的习惯,读书的习惯,细心观察的习惯,耐心和毅力等等,这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要靠家长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有了这些准备,相信孩子的学习生涯一定不会太差。

没必要,幼儿园孩子背一首诗可能要2小时,小学生背首诗只要5分钟,初中生可能只要1分钟,所以让幼儿园孩子背诵古诗,牺牲了他的游戏时间,孩子不开心,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倦学习。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孩子入学后产生厌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沓、粗心大意等问题,多是由于幼小衔接不当所致。

有两方面的问题导致幼小衔接难以得到解决。

1、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衔接。

2、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配合没有沟通好。

家长盲目要求

有些家长认为会读、写、算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于是要求幼儿园要教会孩子汉语拼音、20以内的加减法等等,家长当然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于是随波逐流。

3——6岁的孩子以形象记忆为主,数学的符号以及汉字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造成孩子厌学,不愿意去幼儿园,甚至把学习当做任务。人的一生学习的时间占1/4,如果把学习当做是一项任务来完成,那么孩子们将不堪重负。

当我们清楚了孩子上学之前都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之后,在回过头来看“幼小衔接班”的时候,我认为这个时候是否还需要继续去选择“报班”的方式就得看个人家庭的r实际情况了。

1、首先你需要了解那些你准备去的幼小衔接班的具体时间、内容的安排,清楚他们是真的在给孩子做衔接训练还是“挂羊头卖狗肉”,又或者是纯粹的就是那种超前学的学习班。

2、其次要结合自己家庭以及孩子的特点进行选择。

在有些家庭里,孩子的生活作息本身就是非常有规律的。

父母也比较重视孩子日常习惯的养成,对于学习、习惯、态度等等都有比较积极的引导,这种情况其实完全是不需要上幼小衔接的。

但是在有些家庭里孩子的整个生活习惯是完全混乱的,比如睡觉睡到自然醒,比如晚上熬夜,比如自己的物品完全没有一个整理归置的习惯,比如没有什么阅读的习惯、没有规矩意识……

那么这种情况我个人觉得如果自己能够在家里解决那么就尽量在家里解决,如果觉得时间上有困难,那么不妨给孩子报个幼小衔接班,但是要仔细甄别。

同时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孩子送去了就认为没问题了,孩子要去为上学做准备,我们做父母也也要“切换”模式才行,不能再跟过去那样,也要去了解、学习一下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小学生父母。

3、适当超前学习一下文化课是可以有的

在当下的幼儿园尤其是公立幼儿园一般都是“去小学化”的,这点是硬性要求我们不做评论,但是很多私立幼儿园是会给孩子通过各种比较有趣的方式、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的。

而还有一些家长会自己给孩子进行一些拓展、超前学习。这样提前学的孩子开学之后在学习上是很快就能够体现出其优势的。

只是这种优势最终能够保持多久,这个就得看家长后续是如何持续坚持的。

比如有的家长因为孩子表现不错就错误判断了孩子的聪明程度,然后就放手不管了,这样的话他的孩子一把来说优势最多也就保持到2个月,即期中过后基本上孩子的优势就开始缩小甚至有的干脆就被反超了。

但是如果家长能够持续关注孩子学习,比如认真检查、督促孩子的作业、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各项检查,带着孩子继续探索、学习,那么这样的孩子的优势会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做得好的话整个小学阶段都会处于优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