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儿园不哭不闹的孩子,多半来自这几种家庭,看看说得对吗?

孩子 0 20

上幼儿园不哭不闹的孩子,多半来自这几种家庭,看看说得对吗?,第1张

幼儿园不哭不闹的孩子,多半来自这几种家庭,看看说得对吗?
导读:上幼儿园不哭不闹的孩子,多半来自氛围好的家庭。幼儿园简介:幼儿园(英文/德文:kindergarten),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旧称蒙养园、幼稚园。它是进行学前教育的学校。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是对3岁以上学

上幼儿园不哭不闹的孩子,多半来自氛围好的家庭。

幼儿园简介:

幼儿园(英文/德文:kindergarten),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旧称蒙养园、幼稚园。它是进行学前教育的学校。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是对3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适龄幼儿一般为3岁至6岁。

幼儿园的任务为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可以说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

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其教育课程没有明显的区分,大概由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等五个领域以及各种活动构成。各个领域相互融合,决定教学内容。

起源:

欧文于1816年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是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那时的幼儿园叫“性格形成新学园”。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幼儿园是由德国的教育家福禄培尔创办的。

1837年,福禄培尔在德国勃兰登堡大胆招收了一批儿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龄前儿童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福禄培尔既不对孩子们进行单调的操练,更不体罚。孩子们经常被带到大自然中去,有时他们一起在花园或室内劳动。

他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劳作技能和集体活动的能力。在多年的试验后,福禄培尔提出,这样的学园应该叫幼儿园,从此幼儿园的名称就被传播开来了。中国最早的幼儿园思想出现在维新运动***康有为的《大同书》中

送孩子去幼儿园是一件有难度的事,孩子到学校门口,他们就开始各种“撒泼打滚”,让家长们也是束手无策。见惯了那些上学“嚎啕大哭”的孩子,碰上了乖乖上学的孩子时,很多家长都表示酸了,别人家的孩子就连上学都这么省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不妨一起了解下吧。

给孩子充分的爱

那些上学不哭的孩子,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家长给予满满的安全感,他们知道父母很爱自己,不会丢下自己,永远会在自己身边。即使是要去上学了,也只是短暂的和家人分离,放学后,家人自然会来接自己,就不会因为和家人的暂时分别而惊慌失措,哭闹不止。所以说,自己家的孩子哭闹着不愿意去学校的时候,大人就该反思自己是否有给孩子充分的爱,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

敢于对孩子放手

如果平时孩子就敢于去尝试接受新事物,而大人不去干涉孩子的这些举动,并给予他鼓励和支持,那么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新的老师和同学,适应起来也会更快,因为他从小就敢于探索、勇于尝试。而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各种限制,这不准做,那不准做,让孩子在一个安全区里长大,想让他迅速地融入一个新场所,对孩子来说,是不能接受的,那么,这就需要大人学会适时的放手,给孩子独立生长的空间才行。

培养独立的习惯

上了幼儿园,那些可以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上厕所的孩子,对学校生活可以说是游刃有余,因为他们完全有自理生活的能力,不会因为做不好这些事情而感到焦虑不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这时候就处于劣势,本来孩子就因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担忧,再加上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会一时不知从何下手,只能哇哇大哭了。所以说,孩子上学前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带孩子多见世面

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和这么多生面孔相处,有的孩子不胆怯,能快速地适应,这就是他平时见的世面多,接触的陌生人多,就不会那么怕生,能快速地适应这种局面。而大哭大闹的孩子,平时生活圈就只是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一旦脱离这个圈子,他们就会恐慌,拒绝新环境、拒绝陌生人,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安。这就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慢慢适应这种怕生的习惯。

之所以有的小朋友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不会哭闹,很有可能是他比较喜欢幼儿园的环境。看到很多和自己差不多的小朋友在一起生活,会有新鲜感。小朋友在家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看不到这么多的小伙伴,刚到幼儿园说不定会觉得比较兴奋。

搞错状况

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在我小的时候,第一次去幼儿园的时候,丝毫没有伤心难过的念头。记得当时去的幼儿园当中有好多小朋友,屋子里面哭闹声一片。老师根本安抚不过来,场面相当混乱。我左右看了一下,根本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大家都拼了命的哭喊。窗户外面挤满了小朋友的家长,观察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说是来到了幼儿园,将孩子交给了老师,可是有不少家长,一上午根本就没离开过。不时都会有家长进来安抚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干脆将孩子带出去冷静一下,远离这个有些失控的环境。

等第一天放学回家的时候,我妈很奇怪,就问我为啥也不哭也不闹。我就很奇怪,说为啥要哭,去了幼儿园不就可以有工资了,每个月都可以往家里拿钱的。我妈一听当时就笑了。我根本就分不清楚上幼儿园和上班的区别,以为可以挣钱。当我听到我妈跟我说,上幼儿园不仅不能挣钱,还要给幼儿园交钱的时候,当时我就急了。我说既然不能挣钱,那为啥还要上幼儿园,我还是不去了。

孩子的心理

相信像我这种将上班和上幼儿园搞混的小朋友应该不太多,毕竟小朋友懂得越来越多。如果还发生像我当年的情况,估计会感到羞愧。只是,孩子的心理往往比较单纯。会被一些念头吸引。比如看到其他小朋友哭成一片,会学习电视机里面的人物行为,表现出无奈。又或者是被身边的小朋友吓到,心想,这是什么状况,我是谁,我在哪?坐下冷静一下。

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相当强。虽然刚刚到了幼儿园会有哭闹的状况出现。但是,只要给他们一些耐心还爱心,相信很快便会喜欢上幼儿园的环境。能够有这么多同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机会可并不多见,当孩子交到好朋友之后,说不定还会主动要求去幼儿园。

从理论上来说,孩子上幼儿园不哭,的确是一件好事,至少家长和孩子要轻松很多。但并不是每次上幼儿园都不会哭,毕竟孩子的情绪就跟6月的天一样,说变就变。除此之外,还要看孩子在学校里是否合群。

新到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环境,并且都是要与父母家人分开,心理上的恐惧都是一样的,可能不哭的孩子相对心理素质好一点,能很快适应环境,而哭的孩子孩子心理素质低一点,不能很快适应环境。

这与平时父母的教养有关,关键还是要看短期内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幼儿一入园会哭是正常现象,他第一次离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一开始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幼儿园,内心极度的不安,产生恐慌,有的幼儿会哭闹,有的幼儿不会。不会哭闹的幼儿属于慢热型,一开始很乖,但也可能以后会突然爆发,反应过来了开始哭闹。

扩展资料:

孩子虽然很小但能听得懂道理,平常你就得灌输给她这个观念:如果说妈妈上班赚钱给宝宝买玩具买衣服,等到了下午的时候,妈妈下班了就会去接你等等。

小孩哭很正常,作为家长你送去马上就得走,别再抱抱她,安慰她,越这样她越会哭。哭有个过程的,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有时就是因为你的不舍得,让这个阶段时间更长。

不管您的社会地位有多高,一定得尊重老师,麻烦老师合你一起对孩子进行某种心理上的暗示。

随着幼儿教育的普及,上托儿所,幼儿园的孩子越采越多了。在孩子初去托儿所、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内,年轻的父母常常遇到一个棘手的间题:孩予又哭又闹,硬是不愿去托儿所、幼儿园。

初次离开家庭和亲人的孩子,特别是那些依赖性强、性格内向的孩子尤其不肯去托儿所、幼儿园,这类孩子习惯于和亲人一起生活,一下子来到陌生的托儿所、幼儿园便受不了,于是人哭人闹起来,有的孩子刚去还不哭不闹,这往往是因为托儿所、幼儿园新鲜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和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吸引,孩子发现父母不在身边,而几不论怎样呼唤,也见不到父母,便感到恐俱,大哭大闹起来,第二天,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去托儿所、幼儿园了。

孩子不愿去托儿所、幼儿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人有一种寻求保护以获得安全感的心理

,孩子乍一离开父母和亲人,来到一个生疏的环境,自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恐惧心理,因而哭闹不停。

二是不少孩子熟悉了原来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比如吃饭、睡觉、解大小便)都不习惯,所以哭闹,三是有的孩子平时和祖辈或父母处得过于亲昵,与他们难舍难分,在送孩子去托儿所、幼儿园的时候,有的长辈流露了过分不安和眷恋之悄,也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四是有的托儿所、幼儿园生活过于死板、拘谨或是孩子被阿姨训斥,受到小伙伴们的‘攻击嘲笑等。五是孩子不舒服或家长的许诺没有兑现等,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长时期上托儿所、幼儿园的孩子也会哭闹。

一般说来,孩子从家庭生活转到托儿所、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情绪上难免产生一些波动,会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为了顺利完成这过渡。父母及阿姨应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第一,在孩子入托或入园前,家长要抽空带孩子到托儿所或幼儿园去玩,让孩子认识一下阿姨、老师和小伙伴,熟悉一下新的环境,免得入托或入园后感到生疏。

第二,当母亲的第一天送孩子去托儿所或幼儿园时,不要再三向孩子道别,流露出恋恋不舍的情绪,更不能流泪,而应欢欢喜喜,以解除孩子的疑虑。做母亲的如果做不到这点,最好让父亲去送孩子。

第三,为了避免孩于产生孤独感,父母最好让孩子同附近的小朋友结伴去托儿所或幼儿园。孩子入托、入园的最初几天,父母争取早一点接孩子。

第四,家长接孩子时要高高兴兴,回到家后陪孩子玩一会儿,听孩子讲讲托儿所或幼儿园里的新鲜事,及时给予鼓励。

特别要强调的是,如果什么方法都用过了,孩子还是不肯去托儿所或幼儿园,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家长坚持天天送。不论孩子如何哭闹,家长也不能动摇,送到就走,托儿所、幼儿园的阿姨、老师会哄他、逗他,转移他的注意力的。几天的不适应,对孩子身心不会有什么大的伤害。经脸证明,最难办的孩子,在数天到一周内也可以逐渐适应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做父母的一定要态度坚决。有的家长刚送两天,就怕孩子受委屈,又让孩子在家呆两天,然后再送。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反而使孩子长时间适应不了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第一天上幼儿园,为何有的孩子不哭?不哭的“淡定娃”多出自这几种家庭

►给孩子足够安全感的家庭

现在多数孩子都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带,有的是妈妈、有的是奶奶。如果家人能在孩子3岁前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即使换一个地方也不会感到害怕,他相信家人会保护他的。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孩子在10个月-1岁半时会出现分离焦虑,这时会特别粘妈妈。如果妈妈能够给予足够的陪伴,耐心地对待孩子,给予孩子温柔的母爱,孩子会逐步和妈妈建立起情感依恋关系。

当孩子黏妈妈的时候,不要拒绝他,不要推开他,而是抱一抱他,陪他一会儿,让孩子感到满足。如果需要和孩子暂时分离,首先和孩子建立起分离仪式,告诉孩子妈妈在哪个时间会回来,而且按时回家,让孩子充满信任、获得安全感。如果孩子在2岁时能获得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就会表现得更加独立。

经常带孩子接触外人的家庭

现在很多家庭都知道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性,不会一直把孩子禁锢在家里。孩子有了一定的社交经验,再到一个新环境时,就会特别容易适应。

家长们会经常带孩子外出,在小区里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在公园见到小朋友时鼓励一起活动,到商场让孩子自己挑选礼物、咨询导购。

有的家长喜欢带孩子参加朋友的聚会,让孩子和朋友们的孩子多多接触和交流。有条件的家庭还会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见识外面的世界,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还有的家庭会送孩子去早教班,提前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性格开朗的家庭

不同的家庭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表现得格外大方懂事,有的孩子则担心怕事,和家庭成员的性格、待人处世事的方式也有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者,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言行。

有的家庭一家人都沉默寡言、害怕与人打交道,即使家长见了陌生人也是羞于表达、羞于交往,那孩子自然也是这样的情况。

有的家庭一家人都性格开朗,特别喜欢与外人打交道,见了生人自来熟,没有陌生感,到哪都是自己的主场,孩子到了幼儿园自然会很容易融入其中。

经常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的家庭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有的家庭会对孩子进行正向的心理暗示,告诉孩子:“幼儿园有滑梯、有各种玩具,我们家没有,小朋友去上幼儿园玩得很开心!”“幼儿园有好多小朋友,可热闹了!”“幼儿园的早饭和午饭,花样好多啊!”让孩子听到这些语言后,会不自觉地向往幼儿园的生活,从小就有去上幼儿园的愿望,去上幼儿园自然如愿以偿了。

相反,如果总是给孩子一些负面的心理暗示,孩子会害怕上幼儿园。比如“上幼儿园要好好听话!要不然老师会训你!”“上幼儿园要好好说话,要不然小朋友都不和你玩!”前面的建议是有必要的,但是加上后面一句就是画蛇添足,引起孩子的不安情绪。

所以,多对孩子进行正向暗示,避免负向暗示。

提前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家庭

上幼儿园是孩子开始自理的人生起点,如果孩子很早就具备了相应的自理能力,当自己独立面对生活时,肯定不会打怵。

有的家庭特别“舍得”让孩子自己做事,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及时教会孩子吃饭、穿衣、上厕所的本领,当孩子学会这些本领以后,家长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反复不断地练习。熟能生巧,孩子上幼儿园时就能运用自如。

有的家庭总是担心孩子不会吃饭会饿到,万一影响身体发育怎么办?于是忍不住追着孩子喂饭,吃饭不再是自己的自主行为,而是被动行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吃饭了。孩子的双手得不到锻炼,也不够灵活。到了幼儿园,哪个老师能够天天喂饭呢?再学就有些晚了。

所以,大人退后一步,孩子向前一步,该孩子自己做的事还是交给孩子吧,我们能照顾孩子一时,照顾不了一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