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这背后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在14年前,女孩的父亲在花炮厂救火的时候遭遇了爆炸,在33岁的时候英年早逝。女孩对于父亲的逝世是极为痛苦的,但却认识到了父亲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心中坚定了自己以后当消防员的目标。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女孩就来到了烈士
这背后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在14年前,女孩的父亲在花炮厂救火的时候遭遇了爆炸,在33岁的时候英年早逝。女孩对于父亲的逝世是极为痛苦的,但却认识到了父亲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心中坚定了自己以后当消防员的目标。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女孩就来到了烈士纪念展区,以此来告慰父亲。
有些人常常说,如果父母吃过了某个苦,就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去受这个罪了,会在给孩子规划人生之路的时候尽量的避开。但如果父母做了很有意义的事,请孩子也是会进行效仿的,这就是刻在基因中的一种模仿。比如说在14年前,女孩的父亲只有33岁,也是一名消防员,在一次扑救火灾的时候壮烈牺牲了。当时扑救的地点位于花炮厂,可能是火势过大引发了爆炸,瞬间将整个厂房夷为平地,而其父亲冲在第一线。之后女孩也享受到了相关的福利,这是其父亲用命换来的,并且女孩也有着一颗当消防员的心。
当时女孩只有4岁,趴在自己妈妈的肩头哭个不停,还没有彻底明白父亲的离开意味着什么。之后亲人和其父亲的战友经常来家里看望,并且还帮母女俩找了一个离学校特别近的房子。这些热心的消防员哥哥或者叔叔是女孩心中最亲近的人,好像就是亲人一样,也让女孩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崇高。可能是小的时候就产生了当消防员的梦,想要接父亲的班。在父亲的墓碑前,女孩就说您有没有走完的路,我会替你去走。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女孩不仅努力学习还一直锻炼,身体并没有停止。
女孩已经被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录取了,相信之后也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消防员,在这个行业中发光发热。
如今,在李敏家的客厅里,在东墙的柜子上,放着贺子珍的一张巨大遗像,相片中的贺子珍,虽白发苍苍,但神情开朗、笑容可掬;在西墙上,则挂着毛主席在延安时的大照片,照片中毛主席头戴解放帽,衣领敞开,满是笑容。
这两位老人,虽然生前未能实现白头偕老的愿望,但他们在逝世后,在女儿李敏的家中,他们终于可以“日夜相守”,相视而笑
1949年3月底,党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到北平西郊的香山,毛主席住在双清别墅,这时,毛主席的身边除了儿子毛岸英外,没有自己的家人,突然毛主席萌生了把李敏接到身边来的愿望。
毛主席十分想念李敏,希望能见到女儿,亲亲她,关怀她,很快,毛主席就派警卫员带着自己的这一意见,到沈阳去,征求贺子珍的意见。
听到毛主席想念女儿,想要让女儿回到他的身旁,贺子珍没有半点犹豫,直接答应了,此时的贺子珍想的只是让女儿与毛主席父女团圆,让女儿回到爸爸身边享受父爱。
就这样,不久后,贺怡带着李敏来到了北京,来到了父亲毛主席身边。李敏给爸爸毛主席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她从未听爸爸讲起过,但是 她从爸爸那充满喜悦的凝视中感觉到,爸爸对她是满意的,爸爸爱她,欢迎她的到来。
毛主席看着李敏十分可爱,又想起了李敏给自己写的俄文信,不由得笑出了声,充满爱意地说:“我的小外国人,爸爸欢迎你。”
初到毛主席身边的李敏,虽然享受到了父爱,但是她很快便开始想念妈妈贺子珍,为此,李敏总是会时不时在爸爸面前询问妈妈什么时候来北京,和自己团聚,但面对李敏的发问,毛主席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地答复。
后来,由于李敏学习比较紧张,虽然心里十分想念妈妈,但也鲜少在毛主席面前提起妈妈。
毛主席把李敏叫到自己身边,嘱咐道: “娇娃,你是不是该给妈妈写封信了?替我问你妈妈 好!”
李敏听到爸爸的话,突然意识到自己自从来到爸爸身边后,便没有和妈妈联系过,于是,李敏赶忙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而 这封信不仅有李敏对妈妈贺子珍的想念,也有毛主席对战友的思念 :
此后,李敏给贺子珍写信很勤,差不多十天半个月就写一封,那时,李敏的中文还不是很好,她有很多话想要对妈妈说,但却无法表达出来太多,为此,她寄给妈妈贺子珍的信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句话,没有什么新内容,但贺子珍只要收到李敏的来信,就特别高兴,总是翻来覆去看很多遍。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十分惦念贺子珍,他知道女儿李敏对贺子珍而言,十分重要,如今女儿来到自己身边,贺子珍就只能孤苦伶仃一个人,为此,毛主席便让李敏每逢寒假的时候,就去看望妈妈贺子珍,让她们母女相聚,而每年暑假,毛主席则会把李敏留在身边,陪伴自己。(李敏在上学的时候,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与毛主席相聚的日子并不算多)
因常常不见妈妈贺子珍,所以李敏格外期待寒假的到来,毛主席亦是如此。
每逢寒假的时候,毛主席的工作就算再繁忙,他也会亲自为李敏打点行李,并亲自嘱咐警卫员购买北京的土特产让李敏带去给贺子珍,零食、水果等等,毛主席总是要为贺子珍准备许多,直到李敏嚷嚷拿不动为止。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会在自己收到外国朋友赠送的名贵香烟后,特地留下,让李敏去找妈妈贺子珍的时候带过去。
母女重逢充满了喜悦,贺子珍看着长高长大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根本藏不住,自李敏来到贺子珍身边后,每天,贺子珍最高兴的时刻就是听女儿讲她到爸爸身边后的生活,听到毛主席生活过得还不错,贺子珍总是露出会心的微笑。
当寒假即将结束的时候,贺子珍也开始大包小包的买,她会特意挑一些毛主席爱吃的南方时鲜蔬菜,还会买一些南方特产,与此同时,贺子珍依旧记得毛主席是油耳朵,她还曾特意给毛主席买了一只银质的、做得十分精致的挖耳勺。
除了给毛主席的东西外,每次李敏探亲回京时,贺子珍都要给李敏一份礼物,也会同样给李讷一份。
当李敏回到北京后,毛主席又会把李敏叫到身边,询问贺子珍的情况: “你妈妈现在是什么样子?”
李敏知道爸爸惦念妈妈,便会把妈妈的模样,到身体状况还有生活都一一告知毛主席,当毛主席得知贺子珍一切都还好的时候,便会欣慰的点点头。
在李敏陪伴毛主席的那段岁月里,毛主席总是喜欢和女儿谈心,其中他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提起贺子珍, 一提起,毛主席便会给李敏讲起那10年虽然艰辛但却难忘的时光,提起高兴的事情时,父女二人便会哈哈大笑,说到难过时,父女二人便陷入沉默之中,虽然谁也不说话,但是李敏深知,爸爸毛主席要比她难过,他对妈妈的怀念也更为深刻。
1954年的一天,贺子珍正在上海哥哥的家中休息,收音机中正好播送毛主席的一次讲话录音,贺子珍听到后,愣了神,收音机把毛主席讲话的录音播了一遍又一遍,贺子珍则坐在收音机旁,听了一遍又一遍。
第二天一早,李立英(贺子珍哥哥的妻子)起床后,发现贺子珍还坐在那里,耳朵紧紧地贴着收音机,好像在听什么。
贺子珍见到李立英来了,便问:“收音机怎么不响了?不广播毛主席讲话了?”
李立英走过去一看,发现收音机一夜未关,已经烧坏了。自此,贺子珍便病倒了,她开始茶饭不思,神情恍惚。
然而,贺子珍生病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毛主席那里,当毛主席得知贺子珍是因为自己而生病后,流下了眼泪,他主动提笔给贺子珍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毛主席嘱咐贺子珍要注意身体,好好治病。
写完信后,毛主席特意派女儿李敏,代他去上海看望贺子珍,除此以外,毛主席还让李敏给贺子珍带去一方自己使用过的淡**手帕。临行前,毛主席嘱咐李敏:你一定要好好照顾妈妈。
李敏来到上海后,便主动拿出爸爸毛主席给妈妈写的信,贺子珍在看到毛主席的这封信后,病情开始有所好转。
贺子珍在看到毛主席给自己送来的这块手帕后,思念之情不能自已,自此,这块手帕便成为了贺子珍精心保存的一件物品,她总是会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每当看的时候,她对毛主席的思念便也加深一分。
此后的岁月里,毛主席总是不时地给贺子珍捎去点东西,有吃的,有用的,他知道贺子珍烧坏了一台收音机,就买了一台当时国内最好的熊猫牌收音机。
回忆起父母的感情,李敏曾这样说:
1963年,李敏搬出了中南海,每当她回中南海看望爸爸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除了见到女儿的惊喜之外,还总是不忘问她有没有去看贺子珍,并询问贺子珍的身体状况。
哪怕是在毛主席病重的时候,再见到李敏,他依旧不忘询问贺子珍
1976年8月下旬,李敏从中央的一份文件中看到毛主席病危的通报,她赶忙来到中南海,要求见爸爸毛主席,这一次,李敏走进毛主席的房间时,见到爸爸仰卧在床,面容憔悴。
毛主席微微睁开眼,看到眼前站着的人是李敏,他伸出了自己的手,去拉李敏,李敏会意,连忙拉住了毛主席,李敏感受到爸爸的手依旧温暖、柔软,但却不像过去一样紧紧地握着自己的手,李敏只得紧紧地握着爸爸的手。
李敏看到毛主席的样子,眼泪差一点落了下来,但她还是忍住了,轻声地喊了一句:“爸爸!”
“娇娃,你来看我?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毛主席望着李敏,目光中充满了怜爱和惦念。
李敏没有说话,她很想念爸爸,她知道爸爸也很想念自己,她只能用手紧紧地握着毛主席的手 ,无声地诉说着这种思念。
“你今年多大了?”毛主席见李敏不说话又问。
“爸爸,您忘了?我今年39了。”
“不,你今年38。”毛主席听到后,摇了摇头。
听到爸爸依旧记得自己的生日,李敏的眼泪又一次涌上了眼眶。
良久后,毛主席艰难地打起了一个手势,他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说了一句话,可李敏没有听清,便没有回答。
毛主席见李敏没明白自己的意思,便也不再说话,无力地闭上眼睛,拉着李敏的手也松弛了下来,李敏知道爸爸累了,便轻轻地退出了房门,父亲的手势在李敏的心里也成为了一个谜。
多年后,李敏曾同好友谈起父亲临终的手势,朋友思考片刻后询问: “你爸爸会不会是询问你妈妈贺子珍的情况,或是嘱咐要你照顾好你妈妈呢?”
李敏听后,眼眶一下子红了,她认为这个解释很有道理,当时毛主席身体很虚弱,他只能用最简单的手势或者语言,来表达他的思想,为此,李敏十分懊恼,她未能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否则,她就会在与爸爸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在他耳边 轻声说上一句: 您所魂牵梦绕的妈妈,最近身体 健康 ,我一定会尽女儿的责任,照顾好妈妈
而让李敏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成了她和爸爸的最后一次见面,9月9日清早,中央办公厅接李敏来到中南海, 李敏走进毛主席的卧室后,看到的是爸爸闭上双眼,十分安详,她一下子便扑到了毛主席的床前,哽咽着喊道:“爸爸,你的娇娃来了”可毛主席再也没有给他的娇娃一个回应。
1976年9月9日,伟大人民领袖毛主席逝世,李敏得知这一消息后,痛不欲生,但她不能就此倒下,她十分担心妈妈贺子珍知道这个消息后经受不住打击,便让丈夫孔令华先带着女儿孔冬梅从北京赶到上海,守候在母亲身边。
据孔冬梅回忆:
起初,贺子珍就搬个藤椅坐在电视机前看关于毛主席逝世的滚动新闻,一次不落,一看就是一整天。
然而这种“平静”并未持续太久,很快,贺子珍就被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击倒”了,哭了好几天,情绪也十分低落,一连几天,贺子珍都在“埋怨”自己当年的不懂事,也在埋怨李敏和孔令华搬出中南海,没能陪在毛主席身边,她哭着说:“你们的爸爸走了,他临终时连儿女都不在身边送送他,好可怜啊!”
哭了好几日后,贺子珍主动提出了要祭奠毛主席的想法,她知道没有人安排她去北京同毛主席做最后的告别,便自顾自的拿出了一张毛主席的照片,还找出了一条黑纱,盖在了毛主席的遗像上,随后,她便朝着毛主席的“遗像”深鞠三躬:“润之,请安息吧!”
随后,贺子珍打发了侄女儿、外甥代自己去北京奔丧,向毛主席的英灵致敬。
在悲悼毛主席逝世的日子里,悲痛并未使贺子珍失去理智,相反,她表现出了少有的镇静,她把悲痛化为了一种力量,使她坚强起来。
虽然贺子珍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但她想要为人民再做一些事情,几十年来,她都渴望工作,在毛主席逝世后,贺子珍曾满怀深情地对女儿李敏说: “对你爸爸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你爸爸的遗志,为人民好好工作。”
那段时间里,李敏也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之中,但她在陪伴母亲贺子珍的过程中,发现妈妈把对爸爸毛主席终生不渝的爱情,变成了一种促使自己奋起的力量。
然而,打击来的却十分突然,一天,贺子珍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左手抬不起来,左脚也不听使唤,她赶忙喊人,可却没人能听懂她说的是什么。
人们赶忙把贺子珍送进了医院,医生诊断贺子珍是中风了,这个打击对于贺子珍来说,是异常沉重的,她壮志未酬,却病倒了,想要为人民服务的想法,还未开始就变成了泡影。
正在贺子珍陷入哀伤,抑郁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时,上海市委的一个负责人特意来到医院看望她,并告诉她一个可喜的消息:党和人民并未忘记她,她被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增补为政协委员。
听到这个消息,贺子珍激动地热泪盈眶: “我的心情太激动了,感谢党和国家,没想到组织上还记得我!”
这使得贺子珍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她看到,生活中并不只有哀愁,仍然存在着希望,她不能在哀愁中沉沦,而应该抓住希望,让希望照亮她的生活,就这样,贺子珍又一次从痛苦中解脱了出来,她正视自己的疾病,并与病魔展开了顽强的搏斗,同命运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1979年,上海市委的***对贺子珍关怀备至,不时派人到医院去探望贺子珍 ,嘘寒问暖,还征求过贺子珍有什么困难和需要,这时,贺子珍才把放在心底三十年的愿望吐露出来。
“我想去北京,我想瞻仰毛主席遗容,我想看看天安门。”虽然贺子珍吐字十分艰难,但上海市委***还是听清了贺子珍的心愿,他们赶忙把贺子珍的愿望传递到了北京的党中央。
9月3日,贺子珍终于来到了北京,虽然她是被人抬下了飞机,她没能用自己的双脚,踩在北京的土地上,但是她终究是生活在北京的蓝天下,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北京,她万分激动。
初到北京,贺子珍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要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9月18日,贺子珍终于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她坐着轮椅从毛主席纪念堂正门进入,她一眼就看到了前厅毛主席的坐像,眼眶一下了红了起来。
进入毛主席纪念堂后,李敏、孔令华把事先准备好的花圈,敬献在了毛主席坐像前,缎带上写着“永远继承您的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贺子珍在挽联上写上“永远继承您的遗志”,这句话看起来非常普通,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挽辞,但是在贺子珍看来,只有这句话才能准确表达出她此时的真情实感,她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已进入暮年,而且百病丛生,但她依旧加紧锻炼,希望康复,这不正是她想多少为人民、为国家再多做一些工作,为毛主席未竟的事业,出一把力吗?
随后,贺子珍被缓缓推进了灵堂,在那里长眠着中国人民最敬爱也最热爱的领袖毛主席,贺子珍在看到毛主席的那一刻,眼眶再次红了起来,她久久的注视着毛主席,甚至舍不得眨眼睛,只为把毛主席的身影在自己心里深深地刻画一遍又一遍,可看的越久,贺子珍心里的想念和难过就越多,渐渐地她的眼泪掉落了下来。
工作人员见状,为了不让贺子珍过于难过,便赶忙把她推进了休息室,虽然这一次与毛主席“见面”仅有十多分钟 ,但对贺子珍来说,却弥足珍贵。
自此之后,贺子珍在北京住了一年多,第二年到毛主席诞辰纪念日的时候,李敏曾提议让妈妈再去一次毛主席纪念堂,医生考虑到贺子珍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便拒绝了,就这样,贺子珍在北京的那段日子里,再也没能去毛主席纪念堂与毛主席“相见”。
1981年5月,贺子珍回到了上海,1984年4月19日,在毛主席逝世8年后 ,贺子珍老人去世了,终年75岁。
在贺子珍逝世后,邓小平下令将贺子珍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并要求政治局委员以上干部全部送花圈。
就这样,在邓小平的妥善安排下,贺子珍在逝世后,才终于得到了她生前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在处理完贺子珍的后事后,上海市委组织把贺子珍的遗物交给了李敏——两个皮箱。
李敏拿到妈妈贺子珍的遗物后,她仔细地整理着,在妈妈留下的遗物中, 她发现了自己从未知道的——贺子珍的残疾证,也发现了自己所见过的——当年爸爸毛主席让自己带给妈妈的一条米**男用真丝手绢。
李敏看着被妈妈精心爱护、保存得很好的爸爸毛主席的物品,她的眼泪一下子落了下来,有些哽咽地说: “妈妈把爸爸的物品保存的很好。”
这条手绢不仅是贺子珍保存的为数不多关于毛主席的遗物,也道尽了她对毛主席长达半生的思念,可想而知,这条手绢在贺子珍的手里,她是怎样精心爱护它,它又陪她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看着爸爸毛主席送给妈妈贺子珍的手绢,李敏泪如雨下。
如今,毛主席赠送给贺子珍的真丝手绢依旧被李敏珍藏着,在她看来,这便是妈妈贺子珍留给她最有意义的纪念物
1985年3月8日凌晨。
小尖山外,漫山遍野充斥着炮火的硝烟味。
重伤的 荀为民 拖着钢枪倒在了阵地上,鲜红的血液打湿了军绿色的衣襟。想起战友的牺牲,他的内心虽然充斥着的愤怒,但身上的数重弹伤让他动弹不得。
隔着不远,他听到有人吹响激昂的冲锋号,他听到战友坚定的脚步声,他想要再度爬起身,但是伤口带来的撕裂剧痛感侵蚀着他的意识, 他不由再次跌回地面 。
渐渐地,战场随着军队的推进转移。周围重归平静,而荀为民再也无法压抑那翻上来的疼痛,很快就彻底失去了意识。 在晕倒之前,镌刻在荀为民脑海里的唯一信念就是:活下去。
而支撑着荀为民活下去的信念,则来源于他和战友的一个约定: 若有人牺牲了,那活着的人要照顾好对方的父母。
那么,荀为民最后是否从死神手下逃过了一劫?而他到底有没有履行和战友之间的约定?
荀为民,1965年1月出生在 江苏宝应 的一个普通家庭。
1982年秋天,荀为民应征入伍,参加了赫赫有名的 “老山自卫反击战” 。在战斗中,荀为民结识了战友 金德勇 。
两人是同乡,同年入伍,又都对国家抱有一腔热血。当即相见恨晚,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战友。两人凭借着如出一辙的热情冲进了 “硬骨头”六连 。
1985年3月8日的“小尖山”战役中,荀为民和金德勇又主动提出加入 十六勇士突击队 。
战前,荀为民约定 :“生当威名四海,死则流芳百世!” 引来了众将士拍手叫好,在实战中,荀为民也没有辜负勇士之名。
荀为民勇猛杀敌,当场击毙两名敌军。一枚炸弹在他身边爆炸,碎末刺入身体;他毫不在乎,忍着疼痛继续射击。腹部被敌军划破,肠子滑出体外;他也只是塞回去,然后继续冲锋。
只可惜,他只是肉体凡胎。
最终,荀为民因为失血过多晕倒在了阵前。
战争胜利后,荀为民被战友送下山,在战地医院进行了抢救,当时在荀为民身体内部发现数十枚弹片,有很多弹片伤及要害,不便取出,只能简单做了消毒处理留在体内。
在经过初步救治后,荀为民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醒来,而让荀为民没想到的是,金德勇竟然已经壮烈牺牲! 当得知包含金德勇在内的十名战友去世后 ,这位勇猛的铁血军人愣了好一会,埋在枕头内几乎泣不成声。
在私底下,荀为民和金德勇也有个小约定:倘若谁战死了,另一个人就要照顾对方的父母。
这也正是两人悍不畏死的原因,有信任的战友守护自己的家人,哪怕是战死,也毫无牵挂。
1985年年底,荀为民因伤势太严重无法继续参战,退役前,他郑重地接过由部队颁发的战功奖章, 带着战友金德勇的骨灰和满身的荣誉踏上了回乡之路。
得知英雄即将归乡的消息,乡亲们自发地守在荀为民回家的道路上欢迎着勇士的到来,声音整齐划一。
看着这一切,荀为民却忍不住红了眼圈:他觉得金德勇一定会喜欢这种场面。
荀为民没有回自己的家,而是先来到金德勇父母面前,端正地将金德勇的骨灰盒和奖章放在桌上,倒头就拜了下去 :“爸,妈!德勇牺牲了,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
这样真挚的话语,让老人们无比动容。但世界上真的有人愿意多抚养一对老人吗?
两位老人虽然欣慰,却只表示 :“心意到了就好。”有政府发放的抚恤金,老人的生活不会太差。
但,一点抚恤金哪里比得上活生生的儿子?二老时常半夜醒来,一边喊着儿子的名字一边抹着眼泪。
让人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荀为民又来了,他带了满满一车的礼物,一边喊着 :“爸,妈,我来看您们了” ,一边提着东西往里走。
荀为民对待金德勇的父母就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般,平时一有时间就跑到家里嘘寒问暖,每次过年前后还会步行好几里路到老人家里,坐下后就问:“妈,有没有做我的饺子呀?”
最初老人们还有些无奈,久而久之,就接受了荀为民的好意。
金德勇的父亲喜欢喝酒,荀为民投其所好地经常买好酒来,一次,金爸爸喝醉了后情难自禁,就对荀为民说 :“为民啊,德勇生前最喜欢吃红烧肉。就是那时候穷,经常吃不到,现在有条件了,你就替他多吃几块吧。”
荀为民连连应是。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老人真正的将荀为民当做自己的儿子对待,而荀为民也丝毫没有懈怠,几十年如一日地到老人面前尽孝。周围的邻居都知道金家多了个“义子”,每次他一过来就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而荀为民也会和他们聊聊,拜托他们多关照两位老人。
就这样,两位老人无病无灾地安享晚年,相继离世。
在为老人办理了盛大的丧事后,荀为民再次来到金德勇所在的烈士陵园。
他带了一瓶平时舍不得喝的白酒。匀了两小杯,对着墓前洒一杯: “兄弟,咱爸妈找你去了,你可得好好照顾他们!”
之后,便小口地品起酒来,荀为民如同聊天一般翻来覆去地同金德勇讲话,讲乡亲们对金德勇如何敬佩,讲最近国家发展得好。
乡亲们对于金德勇敬佩,荀为民对他何尝不敬佩?对其他离世的战友何尝不敬佩?
能够在战争中牺牲的,都是英雄,是烈士。他们值得万人敬仰,值得最高的赞赏和敬意,而活下来的人,就得带着更强大的意志继续前进。
因此,不仅仅是金德勇的父母,还是其他战友的父母,只要能找到的, 无论身处天涯海角。荀为民都会到老人身前去尽一份孝心。
直到2019年,荀为民在浙江、上海以及周边诸多城市,已经替战死的 八位烈士 照顾了数十位父母。在他看来,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理所应当的。
但在刚开始进行拜访的路上,并非所有的烈士家属都对他和颜悦色。
当荀为民通过部队登记的地址千难万险地找到战死的战友范敬年家中的时候,范爸爸范妈妈对于这个“送上门来”的儿子态度算不上好,甚至差点将荀为民拒之门外 :“我儿子死了是他自己选的,不用你来操心。”
荀为民知道对方可能仍未从儿子离世的伤痛中走出来,丝毫没有觉得尴尬。他用亲切的态度慰问老人,终于得到了范敬年的接纳,顺势逐渐摸清了老人的一些喜好和重要日子。没过多久, 他就再次来到了范敬年家中,而这天刚好是范妈妈的生日。
荀为民毫不客气,跟老人打了声招呼便撸起袖子忙碌了起来,先是烧了一桌子好菜,又掏出个大蛋糕,笨拙地唱着跑调的生日歌,最后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 :“生日快乐,妈,以后我替敬年养您和爸爸。”
两位老人听到如此真挚的话语,忍不住热泪盈眶,连声称好。就这样,二老心中对他的隔阂也就逐渐消失了,真正地将他当做了家人。
有一次,范妈妈高血压疾病复发,家中没有车,范妈妈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荀为民,艰难地跟小女儿说 :“快,打、打电话给为民……”
此时,荀为民正在城里工作岗位上奋战。在接到范妈妈打来的电话后,他立即向公司提交请假,用最快的速度赶到范妈妈家中,将范妈妈送进了医院。范妈妈醒来的时候,看到荀为民,双眼泛着泪花 :“儿呀,你在就好,你在妈就放心了。儿啊,你身体也不好,不要只顾着工作,一定要多注意身体,你一定要替敬年好好活着……”
说到最后,老人已经哽咽得不成样子。
荀为民同样握着老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在之后的工作中,荀为民果然注意起了休息。
可能有人会好奇了,作为英雄返乡的荀为民如今是何职位呢?
实际上,在退伍后荀为民被安置在县保险公司。组织原本打算提拔他做经理,或者直接领导公司,但却被荀为民婉言拒绝了,他认为,“军人优先”是大家对他的厚爱,不该随意消费 :“若我真有本事,自然能成为领导者。”
在荀为民的坚持下,组织只能安排他去最辛苦的外勤业务人员岗位,在这里,荀为民彻底发挥了自己的才能,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果真成为了高级管理人员。
那么在此期间,荀为民的工资是多少呢?
不到 70元 。
他拿去接济战友亲属的钱和物品占据开销的大头。生活自然也就拮据,好几年不添一件新衣服,旧衣缝缝补补又是一年。
有一次,他路过百货商场,觉得应该给自己买件衣服了,结果一掏口袋掏出张备忘录来 :“8月15日……哦,中秋节啊,还没给爸妈买礼物呢。”
说着就一溜烟跑到了烟酒那边,给金爸爸,范爸爸准备上了。他要买还得买最好的,等买完礼物一看,剩下的工资已然不够买衣服,只能等下个月。
这么几年下来,荀为民不但没有存下钱,反而时常预支工资,几乎是月月入不敷出。独自一人的时候还好,等结了婚,这一点自然也就瞒不住被老婆张春红发现了。
但得知丈夫是为了孝敬老人后,张春红不但没有责备荀为民,反而觉得荀为民是个重情重义的好男人,十分支持丈夫的行为。
几年后,两人有了女儿,张春红还帮忙做女儿的工作。就这样,荀为民收获了一个有爱的家庭,如果妻女有空闲,荀为民在前往看望老人时也会带上她们一起,陪着老人聊聊家常,气氛非常和谐。
每次提到家,荀为民都会说 :“我有两个家,一个有我的爱人和女儿,一个有我战友的家人。”
就这样,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截止到2013年,荀为民也在县保险公司做出了一番事业,但与之相对应的,老人们也开始相继离世。
在得知范妈妈离世的时候,荀为民瞬间如同晴天霹雳,久久没能回过神来,紧接着眼圈就红了。
他花费大笔丧葬费给范妈妈办了场白事。葬礼上,他痛哭不已 :“之前条件不好,没有好好孝敬老人,现在好不容易挣了钱,妈却走了……”
截止2018年,荀为民所找到的八位战友的家中,有六位老人已经与世长辞,每次有老人逝世,荀为民都会风光大办,尽量让老人走得风光,不白来世间一遭。
哪怕尽孝的任务已经达到,他也没有和烈士家庭断了联系,逢年过节仍然会前去拜访。看看他们过得好不好,是否需要自己的帮助,还曾经帮助数位烈士亲属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虽然荀为民的作为让很多丧子老人老有所依,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个儿子他当得还有遗憾。
因此,在有了一定的能力后,荀为民没有止步,而是开始了他的“新征程”。
2014年,荀为民牵桥搭线组建了 情满荷乡爱心组织 ,除此以外,他还开展了数次捐资助学和扶贫济困活动。
2019年7月26日,荀为民获得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称号,成为扬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退伍兵。
2019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布了一系列针对于退役军人的安置政策。打出了 “尊崇英雄,彰显功绩” 的赫赫口号,采集各类就业岗位对退伍军人发放,让他们真正地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
此外,国家方面还提出了定期抚恤金,让战死的英烈父母真正地老有所依。
这其中何尝没有荀为民的努力呢?想必得知了此事后,荀为民也是颇为欣慰吧。
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民子弟兵相信国家,勇往直前,最终带领国家真正走向复兴。
看到这位父亲真是让人感到心疼,也许在他的心里,还在期盼着女儿从地铁里走出来,还在希望着自己能够接女儿回家。郑州遭到了罕见大暴雨的袭击,以至于很多人都措手不及,郑州地铁5号线附近积水严重有500多名乘客被困在地铁里,其中有14位乘客因此不幸遇难。在这14个人当中,就有这位父亲的女儿张女士,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
张女士的父亲实在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所以穿着雨衣来到地铁站,他的手里还举着牌子,想要接女儿回家,但是女儿再也不可能出现了。最让人感到气愤的是,网上居然有网友评论这位父亲的行为是在作秀,难道真以为自己抱着键盘就能够所向无敌了吗?真希望这样评论的网友可以尝试一下丧子之痛,只有这样才能够堵住他们的嘴。
心理师对这位父亲的行为进行了分析,这位父亲有可能是在创伤之后出现了应激障碍,他面对女儿的去世非常愧疚和自责,不过他从心里不愿意承认女儿已经离开的事实,他穿着雨衣来到地铁站,其实只是想要和女儿再见一面而已。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这位父亲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祭奠女儿的离去。痛失爱女是痛彻心扉的,很多父母都难以从这种伤痛当中走出来。
有人说时间可以抹平一切,我认为失去女儿这件事会给这位父亲留下一个永久的疤痕,即便时间久了也不可能忘掉,最多只是埋藏在心里不表露出来罢了。父亲对于孩子的爱向来都是默默无闻,但是却重如泰山,他们默默的为孩子付出。不管如何希望那些键盘侠们可以口下留德,希望这位父亲可以尽快从伤痛当中走出来,生活还要继续。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