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老人过世的讲究有哪些?

老人 0 30

家中老人过世的讲究有哪些?,第1张

家中老人过世的讲究有哪些?
导读:中国传统家中老人去世有丧服、停灵、出殡等讲究。1、丧服:死者一般都穿蓝裤、白布衫。人们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布用平纹,不穿棉衣。儿女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将焚烧掉,不能遗留。2、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

中国传统家中老人去世有丧服、停灵、出殡等讲究。

1、丧服:死者一般都穿蓝裤、白布衫。人们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布用平纹,不穿棉衣。儿女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将焚烧掉,不能遗留。

2、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对死者进行告别,但有些区域根据死者的生辰,让当地的“先生”选适合的日期进行追悼会。

3、出殡: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现在随着殡葬改革均按火化的习俗。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人坛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出殡的程序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

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演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

      01

      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往左书写内容。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正面的写法较复杂(以花包为例),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x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第二列:上奉(恭敬地奉送给);第三列:故xx收用(已经故去的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XX祀(阳世孝人xx祭奠);第五列:天运xx年xx月xx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

      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

      一、接老人: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二、封包: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包,分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三、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正面的写法较复杂,现将其体写法介绍如下:

      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以花包为例,括号内为解释)为:

      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 封 (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 上奉 (恭敬地奉送给)

      第三列: 故 收用 (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

      第四列: 孝 祀 (阳世孝人XXXX祭奠)

      第五列: 天运 年 月 日叩化 (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

      2、各列内容写法:

      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如果是白包,则“中元胜会之期”处是空白,因为对新亡人需要烧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内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根据情况填写。写七七白包时,空白处一七写“首七化财之期”,二七写“二七化财之期”,以此类推,七七写“毕七化财之期”;烧一周年包,空白处写“小祥化财之期”,烧二周年包,空白处写“大祥化财之期”,烧三周年包,空白处写“除服化财之期”。

      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写,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上奉”之前填写封数。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则应将“上奉”改为“付与”。

      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上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其次是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其三是写姓名和性别,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某”为名),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收用”这里,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这个不用管。

      第四列:在“孝”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自称)及姓名,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具体写法见附表)。

      第五列:这列的写法比较简单,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补充一点,就是在包的反面,需要在封口处写上一较明显的“封”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经送包人打上封条,非收包人不得拆开,这个“封”字本来是用印章盖的,但一般人家都没有印章就用毛笔或软笔写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的就不用麻烦了。

      四、烧包:就是在七月十三晚上将封好的包烧化送给先人。关于烧包也是有规则的,不是随便就拿去烧。烧包的步骤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写好的包按两封为一驮先用细绳捆好以便托运;其次喂马,就是对承担托运任务的纸马进行喂料,即找些粮食、青草和水等放在堆马匹的地方让其吃饱;第三是供马夫,就是请赶马的纸人们吃饭,同时还烧纸钱给他们作赶马费用;第四是上驮子,就是将已捆好的包抬上马背,实际是将纸马夹捆好的两包中间;第五是画烧包圈,就是用白灰在准备烧包的地方(一般是门口院内)画一个有出口的圆圈,直径约一米,出口对着大路方向;第六是插引路香,就是烧一把燃香沿烧包圈出口到大路之间顺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灯指引马队出发;第七是砌包,就是将需要烧的包在烧包圈内堆放成有一定空间的形状(一般是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烧焚化。第八是烧包,就是对堆砌好的包用纸钱点燃焚化,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请他们各人来认领自己的钱。在焚化到中途的时候,顺便将家里供奉的那些金山银山、香花、纸花等供品烧掉,同时在烧包圈外另烧一些散纸钱,边烧边念请那些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们来领用。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生老病死。死亡对于自然界来说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对于生物来说是很让人难受的一个话题。比如一只兔子由于某种原因死了,那么其他兔子尤其是它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都会感到难过。这种情形在西游记里就有描写,猴子死了,孙悟空很伤心,所以就去学习仙术。在人的世界里,死亡更是一件伤心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亡者的亲人。因为死亡预示着再也见不到这个人了。所以人们都把死亡看的很重。对于自己亡故的亲人,都会采用一些习俗来怀念他们。所以本文就主要说一下我所知道的人死了之后的一些风俗。

我家乡在西北。人死了之后有一些习俗。首先呢,就是人死之后,要在家里一般放置四五天冬天可能长一点,因为天气热,尸体容易坏掉,因此放置时间不长。在这期间,亡者的亲人要在遗体前守孝,就是轮流跪着。身上要穿着白色的孝服。在这期间,村里的阴阳会在这户人家或者其他人家的地里找一个好的地方。然后就开挖坟墓。之后,会挑一个日子在早晨就将亡者装在棺材里下葬。之后亲人们都会在坟前痛苦,然后会烧纸。以表示对亡者的怀念。之后,会在家里摆设简单的饭菜,招待那些帮忙埋葬的人,以及前来吊唁的亲人。完了后,就是要烧纸,一般是隔七天烧一次,分为一七到七七,四十九天后就不再烧纸了。然后会等到在一百天的时候烧一次纸。这次的规模比较大,亲朋好友都会来,还要带着纸来。照例是去坟上烧纸,然后回来款待亲朋。完了后就是三年纸。就是每年在忌日烧一次形式和以前的一样。其中,一,三年的规模大,

第二年的小一点。这就是烧纸的情况。另外,在亲人去世后,会在门口放一个碗,然后每次到吃饭的时候,都会在里面放一点饭菜,怀念亲人。直到三年丧期过后就停止了。并且会在亡者以前住的屋子里的桌子上会放一个相片,然后摆个香炉,逢年过节会上几柱香。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这里对于亲人去世后的一些风俗。

丧事回礼可以回香烟或者是送孝布,或者是白毛巾,或者是红包,各地习俗不同。

办丧事的时候,主人家收到红包时,很多地方的习俗是需要回礼的,也就是送一个小红包给送礼者,这种红包一般就是一块钱左右,象征着送礼者大吉利。

办理丧事一般情况也可以不回礼,完全可以在墓地下葬以后,把客人请到酒店一起答谢。有些老人、悲痛过度之人、上礼了,‍确实不能来酒店的,在次日可以去人家家里拿条香烟,在人家家门口交付对方,表示感谢,不可以进人家屋里,转身离去。人们的习俗是‘挑喜不挑丧’,能办到的,尽量不让人挑理。

办白事

回礼是一条白毛巾+烟,烟的好坏自己定。 各地习俗都不一样。白事礼包一般就是在使者报丧的时候送出去,让使者代收,这个使者往往也是兼任司礼人员,收到礼包后会登记在人情簿,然后回礼。 

"做七",也叫"七七",是民间举办丧事活动时普遍举行的一种祭奠仪式。 厚葬重殓,事死如事生,讲求排场,民间俗称“办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