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无奈:用退休金给自己养老,儿女为何还不同意?

老人 0 25

老人的无奈:用退休金给自己养老,儿女为何还不同意?,第1张

老人的无奈:用退休金给自己养老,儿女为何还不同意?
导读:1生儿子,抱孙子老赵有四个孩子,两儿两女,俩儿子卡两头。当初生完大儿子之后,老赵一直还想再要个儿子,谁知连生了俩全是女儿。下定决心再生一个,终于得偿所愿。靠着和爱人微薄的工资,养活四个孩子很吃紧,尤其是有了老小之后。那个时候,老赵和爱人的父

1生儿子,抱孙子

老赵有四个孩子,两儿两女,俩儿子卡两头。当初生完大儿子之后,老赵一直还想再要个儿子,谁知连生了俩全是女儿。下定决心再生一个,终于得偿所愿。

靠着和爱人微薄的工资,养活四个孩子很吃紧,尤其是有了老小之后。那个时候,老赵和爱人的父母都在农村,后来把俩女儿送回了老家,让两家父母轮流帮着带,直到快上学的年龄才接了回来。所以,女儿们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特别亲。

俩女儿没上过幼儿园,从小在农村长大,知识没学什么,农活倒是连玩带干做了不少。所以刚开始入学的时候,跟其他孩子差距很明显,考试总考不好。在老赵看来,这都是女儿学习不努力造成的。

这种心理,造成儿子和女儿在家里地位的明显差异。儿子考不好,是因为马虎、不小心;女儿考不好,是因为不努力、脑子笨。

长时间以来一直如此。

老赵在家里又有绝对的“权威”,孩子们小的时候不懂事,一看到父亲发火,只知道害怕。加上女儿们从小跟父母相处的时间少,渐渐的,给孩子心理上造成特别大的压力:俩女儿一直在家里战战兢兢,生怕犯点什么错误,挨到家长一顿教训。

老赵的这种态度,让儿子和女儿之间渐渐产生了隔阂。本来一家六口挤在一套不大的房子里,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暗地里却分成两派:俩女儿关系特别好,俩儿子却经常在旁边看笑话。

孩子们渐渐长大,考上学、参加工作,陆陆续续成了家。

成家之后,老赵又开始惦记孙子的事儿。子女们赶上计划生育,一家只能要一个,这纯粹就得靠“赌运气”。老赵天天盼着抱孙子,老大“不争气”,家里是个女儿。好在老小随了老人愿:生了个儿子。老赵高兴的不得了:看来当初下定决心再生一个,决策是多么正确。

至于俩女儿,生男生女都不重要了,反正生了儿子也是随外姓,给自己家传不了宗、接不了代。

2儿女有别

在老赵眼里,小儿子最优秀。

四个孩子,只有小儿子是大学生,更重要的是,还给自己添了孙子。老大没赶上好时候,职高毕业就参加工作了;俩女儿天资不行,都是大专。

四个孩子工作之后,都留在了老人身边。

平日里,两个女儿之间来往很多,时不时姐妹两家总结成对一起小聚、游玩,两家的孩子之间从小在一块儿玩耍,关系很要好。反观老大和老四两个儿子,相互之间反而联系不那么多,更别提跟女儿家的来往。四个孩子,似乎有点貌合神离。

如果说相互之间有来往,主要还是在老赵家。不管老人对待孩子有什么偏颇,四个孩子还是会定时定点的回去跟老人聚聚。工夫不多,一个月就两次。赶上老人过生日、过年过节的再另算。

刚退休的时候,老赵对于孩子们是不是经常回来,没什么感觉。毕竟岁数不算大,刚退下来,老朋友、老伙计也多。慢慢地,随着年龄渐渐增大,老友们见面次数越来越少,最多就是打个电话相互聊聊。

人都是这样,到一定岁数了,对于家庭的依赖心就越来越强。

老赵和老伴儿都已经年过七十。老赵平常干的最多的事儿,不是跟老伴儿一起,而是轮着给孩子打电话,让他们回来。

有时候也把孩子打烦了,有一次老大跟老赵说道:

“爸,你和我妈不是都挺好的么?没事一块儿出去转转。我这工作事儿太多,太忙。”

老赵叹口气说道:

“跟你妈生活了一辈子了,都没啥话说了。

行了,有时间记得回来吃个饭就行了,回来之前,提前打个电话,给你们准备着。”

要是换了女儿,但凡有点推脱的意思,一般都会招来老赵一顿脾气。所以,有时候俩女儿私下聊天的时候,经常抱怨。

“你说这辈子到底欠了爸什么?早知道,不生咱们不就完了?”

3闲来无事,归置家产

有一天,老赵在家里闲着没事,跟老伴儿聊起天来。说着说着,也不知道突然想起什么,喊老伴儿把家里的存折都找出来。

老赵家好几张存折。按照老赵的话说,得把钱分开存,“分散风险”。俩人把存折摊在桌子上,找出个计算器。

老伴儿问道:

“这是想起什么来了?看着数字过瘾?就那么点钱,有什么可过瘾的?”

老赵没抬头,回了一句:

“你懂什么?再少它也个是数!

你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关心。你知道现在养老多吃钱么?咱们得算算账。”

都到这个岁数了,老伴儿其实挺知足的,也没什么再高的要求了。人这一辈子,有吃有喝有的住不就行了?有钱,还能多吃多少?没钱,还能饿着不成?

老赵没搭理老伴儿,自己算来算去。过了半晌,跟老伴儿说道:

“这两张存折都是你的名字。回头等着到期,你去把它们合起来,存到你名下。我把利息也算进去了,不到万不得已,别动它。今后咱俩大花销,都从这里出。

剩下的,我归拢了归拢,都归置好了。

回头把存折合一合,存成三张就够了。一张给老大,一张给老小,剩下一张,回头留给俩丫头。数字我都算好了。”

老伴儿拿过来一看,给老小的最多,老大其次。两个闺女的那张,一共4万块钱。老伴儿没搞明白什么意思,问了一句:

“你这是怎么分的?”

老赵应道:

“这不写的清清楚楚么?

两个儿子拿大头。老小家是孙子,得多留点。俩姑娘虽然嫁出去了,好多家连分都不分,我这想着,怎么也是咱自己的孩子,得留点。

另外,还有咱这个房子,回头留给老四,传给孙子。”

说完,老赵又看了一遍,对自己的分配很满意。后来又补了一句:

“这事儿,回头得给孩子们说清楚。我写张纸,咱俩把名字都签上。”

老伴儿隐隐约约觉得有点问题,但是说不出到底哪不妥,试探的说:

“你要不要再想想?”

老赵眼睛一翻,不耐烦的说道:

“想什么?当爹妈的,自己的财产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难不成还得跟孩子商量?”

4儿女们乱套了

赶上孩子们都在,老赵把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们宣布了。

在老赵看来,这是跟老伴儿一辈子攒下来的家底,怎么分自己说了算就行了。从这一点上来看,没什么问题——谁都有权利安排自己的财产,别人无权过问。

孩子们听到老赵的安排,老赵问了一句“有没有意见”,谁也没吱声。看着孩子们的表现,老赵不紧不慢的说道:

“先说好,这事儿是通知,不是征求你们意见。都不说话,就是同意了,你们在上面把名字都签上。”

说完先递给了老大。

老大拿着看了又看,笔始终没落下。老赵不断的催,老大没反应。老赵有点火了:

“签个字有那么难?赶紧给我签了!”

老大听完,反而把纸笔都放下了:

“爸,我不签。凭什么给老四那么多?钱就算了,房子还全给他一个人,凭什么?”

接连两个“凭什么”,让老赵感觉到儿子是在质问自己。作为一家之长,被孩子质问,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凭什么?你有本事给我生个孙子?房子是留给我孙子的,就凭这点。

你俩呢?”

说完没再搭理大儿子,对着两个女儿问道。

二女儿小声回了一句:

“你自己说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反正从小一直不都是这样么?”

女儿的话,毫无疑问充满了抱怨。老赵暂时压住了火,望了望老四:

“你什么意见?”

看着哥姐都没签字,老四也不敢自己出头,没回应。

看着四个孩子,老赵怒道:

“怎么了?我老了,说话就不顶事了是么?一个个都开始想着造反了?

我告诉你们,签不签都无所谓。签字,是当爹的尊重你们。不签,无所谓!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说完,老赵拿起写满财产分配的那张纸,气呼呼的回了屋。

四个孩子一句话也没说。过了一会儿,老大起身出门,谁也没打招呼。边起身边嘟囔了一句:

“怎么弄这么乱腾……”

俩女儿对视了一眼,一起出了门。

老四想给父亲打个招呼再走,刚一打开房门,老赵不耐烦的说了一句“出去出去!今后谁也别来了!”

5结语

老赵安排财产这个动作错了么?从法的角度,没什么问题:自己的钱财自己说了算。如果要找“瑕疵”,无非是涉及到与老伴儿共同财产的话题,无非是涉及到俩人共同签字的这张纸的认定问题,这个涉及到遗嘱如何订立、如何保证有效的问题,本文暂且不表。

如老大说的“乱腾”、如两个女儿说的“从小一直都这样”,这是当前这个家庭的氛围。一个满是抱怨、充满不公感、充满负能量的家庭氛围,这样的家庭,意义何在?

老赵有一点认知是对的,而且非常清楚:一家之长。他知道自己是一家之长,是维系家庭关系的最重要的角色。只是,没有想清楚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来发挥好这个角色的作用。就拿老赵自以为做的很好的一点来说:还给俩女儿分了点。结果呢?俩女儿还不是心存抱怨?分了钱,还落下埋怨,这种分配的“好意”,有什么意义?

子女们的反应是错误的、代表着对父母的不尊重么?恐怕还不能这么简单的理解。谁还没点情绪、心理、情感,甚至对钱财的渴望?

好像一谈到子女关于父母财产分配的纠纷,就表示子女贪财、给钱才孝顺、唯利是图。现实中,像老赵这样做法的老人、导致子女之间心存芥蒂的情况,举不胜举,无非就是让后代们关系渐渐疏远,甚至对簿公堂——这才是结果。

所以,家产分配是过程、是手段,不是目的、不是结果,这一点,希望老年人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要以为按照自己的意思把家产一分就完事了。

如果目的就是想着留给某个子女,没问题,只要做好这样的打算就可以了:子女们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无所谓。但同时也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不要指望和强加给“吃亏”子女、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赡养。如果目的是用钱财来满足自己的养老需求,那就是完全另外一种用法:用来激励那些真正赡养自己、对自己好的孩子。用财产的分配来体现公平、激励子女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最合适的方式——这是从个人角度,提醒老年人考虑此类问题的应该的出发点。

当我接近护士站的门时,我看到一个护士坐在桌前哭泣。我很了解她。在我父母住在辅助护理机构的三年半时间里,她一直在照顾他们。我是敢走进去安慰她,还是敢来打扰她?

不知怎么的,我不能无视这个女人的痛苦。我走了进去,问是否需要帮忙。她说的话使我震惊。

 “我爱你的母亲。我常坐在她床边,握着她的手,和她聊天。我想念她。”

母亲的尸体两天前死了。我没有哭了。我们没有一个人哭。你看,那个死去的女人不是我们的母亲。

母亲(右边)和她年轻时的表妹。

如果有人能画出一张一英里长的纸,那么从纸的开头到结尾,从上到下等距离画一条线,那就是爸爸。从我第一次想起父亲的时候直到他91岁去世的那天,他就是那条直线。他的情绪从未改变。总是积极,总是鼓励,总是充满爱心。即使患有痴呆症,他的性情仍然是直线的。

另一方面,母亲一生都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在我们的生活中,她也有过退出的时候。大多数时候,她并没有退缩,但当她“离开我们”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定的感觉。

由于患了痴呆症,母亲的病情恶化了。她变得暴躁、生气,说了尖刻、尖刻的话。她不是一直都这样的。她可以很讨人喜欢。但每次我们去探望,我们都不知道会找到哪位母亲。

我们知道母亲已经“去世”,这个女人取代了她的位置。我们没有以牙还牙,也没有以牙还牙。为什么我们会吗?这个女人是个陌生人。我们以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对待这个陌生人。

我们发现自己在情感上疏远了母亲。这不是经过计算的,但头脑很聪明。它可以保护自己。

所以,当她97磅重的身体终于把她从它的控制下解脱出来时,我们松了一口气。

但这位亲爱的护士看到的是另一个女人。不管怎样,只要有这个护士在母亲身边,她就会回到我们多年前认识的那个女人。护士为她的朋友哀悼。

我很感激母亲有这样一位忠实的朋友。

入住养老院会快乐。

第一,老人与子女同住受束缚。子女虽关爱长辈,但也会给老人很多约束,比如早上不能起得太早,否则影响晚辈睡懒觉;听力下降,但看电视声音也不能开太大。我身边不少老人埋怨与儿女一起住受束缚。

第二,入住养老院后,吃、住、行和玩乐都会合理安排,可以让老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身心健康。而且,老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发展兴趣爱好,生活会越来越快乐。

第三,老年人吃住在一个养老院,可以定期查体,及早发现疾病并治疗。老人们还可相互帮助,谁有不开心的事或身体不舒服,便于及时解决问题。

入住养老院,虽然不能天天和晚辈相聚,但逢年过节、过生日等特殊时节,也能和他们一块聚聚。所谓“距离产生美”,这样全家关系会更亲热,会念着双方的好。

如果您有需要的话,欢迎咨询幸福之家。前海人寿幸福之家深圳康养社区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优秀的行业口碑与品牌影响力成功上榜,荣膺“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品牌”称号;并获评“广东省养老服务业协会2022年年度优秀会员单位”,成为连续蝉联该荣誉称号的养老社区。

  中华民族是一个敬老爱幼的民族,很多人都会去敬老院贡献一份爱心,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去敬老院的作文的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去敬老院的作文篇一:我去敬老院(617字)

 在去这次敬老院之前, 满脑子都充满了幻想, 在我眼里老年人的生活应该过得平静和睦,安宁与充实,他们的生活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好, 而是充满了许多不尽人意。 当现实与梦境相冲突时不免让人有点失落,

 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得知,他们在这里过的并不好,这里工作人员的态度有时并不和蔼可亲,一位老奶奶还告诉我们她压在枕下的钱被偷了, 生活上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丰衣足食,当老奶奶告诉我们这些时,我分明看到她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无奈, 老人说着说着眼角湿润了。 声音有写颤抖, 当说到自己的儿女时, 老人哽咽了, 在她的脸上写满了失望, 老人的最后一句话是:“实在不行,就自行处理算了“。

 看着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蹒跚远去的背影, 我的心痛了。 我唯一后愧的就是没把我仅有的钱给她。 如果当时每个人给她微不足道的一元钱 或许也就能给老人精神上暂时的安慰。 我不明白现在的社会为什么充满了无奈, 无奈的让人感到可悲。

 这一天虽然过得很快乐,但快乐里也充满了伤悲, 不仅仅是为这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而且也看到了这个社会上的种种…。 或许这个社会有点黑暗, 或许这个社会有种种的不公平…。 或许…。 但回顾这一天过得累并充实着, 平淡的生活中终于有了一次不平凡的小旅程。

 心灵感悟:

 在这次活动不但让我领略到了团队精神,而且让我体会到:人多的时候真的很快乐, 有时候一个人的天空很蓝, 蓝的有些忧伤, 一个人的日子很快乐, 快乐的有点孤单, 一个人的生活很自由, 自由的有点无聊,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席地而坐聊天真的很幸福。

关于去敬老院的作文篇二:去敬老院(642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敬老爱幼的民族,我们每一代人都秉承着这种美德,并不断发扬下去。为了让我体会到这种美德,妈妈决定暑假里带我去一次敬老院。

 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当我和妈妈准备坐出租车去的时候后,我发现小区里有些阿姨,奶奶她们也要去那里,所以我和妈妈跟那些阿姨们一起去了敬老院。到了敬老院后,我很紧张,很忐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们,于是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推开了那扇门,只见门口有些老人围坐在一起,我很好奇他们在做什么,于是悄悄的走上前去。哦!原来他们再聊一些家里的事情,他们是多么怀念家的味道啊!多么想念自己的儿女啊!多么想念自己的亲人啊!这些老爷爷、老奶奶多可怜啊。更可怜的是我发现在敬老院里还有几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在通过我跟他们的交流后,我发现他们很单纯非常可爱,为什么他们的父母要抛弃他们呢唉,这些小朋友真可怜。我希望更多的人来呼吁全社会来关注他们,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大家一起来关心他们,他们才会获得更多的温暖与帮助,众人拾柴火焰高!时间在和老人们谈天说地的时候不知不觉的溜走了,我的敬老院之行也在火红的晚霞中结束了,依依不舍的告别了众人,踏上了回家的路。今天我过得既温暖又满足,我希望下次放假的时候妈妈再带我到敬老院来看望他们,希望他们一切安好。

 记得孔子说过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社会也十分重视老人,让我们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老人。尊老爱老,从你我做起,让每个老人都有幸福温暖的晚年。安得广夏千万间,天下老人尽欢颜。

关于去敬老院的作文篇三:去敬老院(481字)

 今天,我和妈妈去了梅园养老中心看望孤寡老人。

 迈进养老中心的大门,我看见有许多老爷爷老奶奶正坐在一台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看着小品,还有一些老人坐在靠近窗台的地方晒着下午暖洋洋的太阳。

 我们先来到了走廊尽头的一扇半旧不新的木板门前,由相伴而来的大姐姐敲了敲门。突然,一个大问题一下子塞满了我貌似很大的小脑袋:“我们将要见到的那位老人是老爷爷还是老奶奶呢”

 问题在踏进门槛的那一刻就像冰块在高温下一样融化了。在铺着竹席的木板床上坐着一位很瘦的老太太,她眼窝深陷,手背上的筋根根都突了出来,跟绑了无数根绿绳子差不多。听大姐姐说,这个老太太今年91岁了,姓陈,原来是一位小学老师,在80岁之前身体一直很硬朗,后来生了一场大病,说话就不象以前那么清楚了。

 为了让陈奶奶高兴,我还特意为她跳了舞蹈《校园的早晨》中的一小段,朗读并背诵了几首唐诗。陈奶奶看了之后笑成了一朵花,不停地拍手叫好,直夸我嗓子不错,舞蹈也跳得棒,和她以前教过的学生很像。我听后心里美滋滋的,越发喜欢陈奶奶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会儿,我们就要回家了,走出大门时,我恋恋不舍地想:陈奶奶,别担心,下回我一定还来看您。

关于去敬老院的作文篇四:参观敬老院(738字)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师生在老街石台潭上的敬老院游览了一次。

 一路上,春意绵绵,风景美得让人陶醉,远处还不时飘来一阵阵花香。一眨眼,我们就来到了敬老院。听蒋老师说,这座敬老院已经建好了一年半,政府投资了70多万元来建设这座敬老院,看来国家对老人门的生活还是很重视的。

 住在敬老院的人们可是很勤劳的。

 看着这一尘不染的操坪,就知道这儿的老人们很勤劳,瞧,操坪周围的菜长得多茂盛啊,这可都是老人们亲手中的呢!进入老人们的住房,看来挺不错--四室一厅,客厅里还有一台电视机,房间里的东西样样齐全,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围墙旁有一条门,是通向一口池塘的,池塘里有很多鱼,老人们时不时地在池塘旁斗鱼玩。

 住在敬老院里的老人们也很节俭。

 “咦这三个是什么东西“有个同学疑惑的问道。等我上前一看,哦,原来是三个沼气池,看来老人们是在尽一切努力帮国家省钱。老人们的伙食也很丰盛,每餐是一菜一汤,每人每月有240元的生活费。如果菜地里的菜没有吃完,老人们就会把菜拿到街上去卖钱。空闲时,老人们还会一起在活动室里做打火机,以便获得额外的生活费。

 住在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还很热情。

 也许,是因为老人们长期居住在敬老院里,没有几次机会能和小孩子接触的原因,所以,当老人们看见我们的时候,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有些老人还主动告诉我们--他们的生活情况,甚至还给我们发糖吃呢!其实,老人们并不是很寂寞,他们常常聚集在活动室里,一起打牌,一起下象棋,还一起谈论国家大事,看来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的生活比儿孙满堂的老人不会差,只会好。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看来这句话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其实,在中国,像这样的孤寡老人还有很多,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努力读书,将来挣了钱,为更多的老人服务。

 

看了关于去敬老院的作文还看:

1 关爱敬老院老人的作文5篇

2 关于敬老院的发言稿500字3篇

3 关于关爱老人的作文精选4篇

4 敬老院的发言稿作文300字3篇

5 有关关爱老人的作文4篇

阿姨你好,我仔细看了你提供的资料,我很理解你的情况,也许我还没有给你解决事情的阅历,我说下自己的看法吧

就你说的老奶奶的情况确实很让人头疼,我还没见过这种人(当然不是我不信),我感觉让老奶奶去养老院的是不大可能了,他为人强势,喜欢颠倒黑白,这些都是你说过的,而且叔叔是个大孝子,那么假如你要是让老奶奶出去之后你不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会是什么,出去事情就会平息吗(您别着急,会伤身体的),没人可以保证老奶奶出去会给怎么讲(你说过的,他没当演员真可惜了),后果我不知道。所以您先不要这么强势,必须让他去敬老院。

不过,您可以仔细考虑下老奶奶不去敬老院的原因,耐心些吧,毕竟年龄都大了,生气真的很伤身,要认真的 分析,比如说怕孤单之类话,你可以解释下敬老院的好处,退一步说,你们可以商量下,可不可以先试试,哪怕体验下敬老院一天的日子,没准老人真喜欢 了,您冷静些,我知道老人的事情已经把你们整得筋疲力尽了,你们才是需要照顾的,现在却要反过来照顾别人,辛苦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