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

婴儿 0 85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1张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作者:于其和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902篇原创第一篇文章。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世上每个人都曾梦想永生,在苦苦追寻无果后,试图留住过去。摄影的出现,使人的记忆物化,逃过岁月侵蚀的照片,自然成为吉祥的光芒。


在摄影史上,东方和西方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首先要了解摄影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我们小时候在物理课上学过的“针孔成像”。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是有记载的最早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描述的人。该书成书于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前),记载了的“荆”。如果灯亮,下面的人高;高处不胜寒。脚盖光,故景在顶;第一道光被遮住了,所以就成了下一个场景。远近皆有尽头,有光,故也在风景库里。"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墨子在一间黑暗小屋的向阳墙上发现了一个洞。人站在屋外对着洞口,屋内对面墙上出现一个倒影。他解释说,光通过一个小孔以直线传播,就像射箭一样。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底部形成了阴影。人的脚遮住了下面的光,在上面形成了影子,这样就形成了倒影。所以墨子很早就发现了针孔和暗箱之间的一个秘密,并正确地指出倒影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光的直线性。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在西方记录了针孔成像现象。在《问题集》(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中,他描述了阳光透过树叶或柳条制品的缝隙在地面成像的现象,并试图探讨其原因,但他的解释基本上是错误的。直到公元10世纪,阿拉伯学者 Alha Zeng 才对针孔成像的原理做出了正确的解释。后来他的作品传入欧洲后,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探索暗箱秘密的依据。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亚里士多德和阿尔哈·曾


但最终很长一段时间,东西方的摄影差距逐渐拉大。自莫箐以来,宋代的沈括和元代的赵幼芹对针孔成像现象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赵友琴还做了一个大尺寸实验,详细研究了孔的大小和形状、光源的亮度、像距和物距对成像效果的影响。但摄影的目的是让影像留下来,中国古代文人还停留在物理层面。后来摄影传入清朝后,统治者认为它会带走人的灵魂。


1558年,意大利人巴尔塔在《自然魔法》中介绍了一种用于细节绘画的黑匣子。人们只需要用铅笔把反映在画纸上的形象的轮廓画出来,然后上色,就完成了一幅逼真的人像。这说明欧洲人不仅痴迷于针孔成像原理,还希望通过某种技术记录图像。1631年,德国耶稣会学者 athanasius kircher 出版了《光影的伟大艺术》一书,他在书中描述了用镜子和透镜做幻灯机的实验。在这个时期,中国也研究了图像保存,皮影戏在17世纪传到了西欧。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黑匣子(光学仪器),athanasius kircher


感光物质的发现加速了摄影术的出现,德国炼金术士约翰·亨利希·舒尔茨发现硝酸银见光变黑。1826年,法国人尼普斯在锡合金板上涂上敏化后可以硬化的白色沥青,放入暗箱中,暴露在窗外8小时,得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但由于感光度低,Nieps发明的这种方法并没有应用于摄影,而是经过改进后被印刷制版所采用。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尼普斯,达盖尔


1839年注定是世界摄影史上最亮眼的一年。法国画家达盖尔1月9日在法国科学学会上宣布,他的银盘摄影技术获得成功。风景画家达盖尔给法国巴黎一个著名的歌剧院做布景,所以他也用暗箱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估计他探索摄影的动机是懒,不想再用笔画风景了,而是想用什么方法直接把风景的影子留在画布上。有一次,他从巴黎一家镜头制造商那里买了一个镜头,碰巧遇到了尼普斯。聊了几句后,他们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学习摄影技术。尼普斯死后,达盖尔继续他的实验。


一天,达盖尔不小心把一把银钥匙放在了一个用碘处理过的金属盘上。拿起钥匙后,他发现钥匙的轮廓印在盘子上。后来,在重复这个实验后,他发现了一种新的感光材料。他长时间研究曝光的底片后发现,水银在高温下蒸发后可以显影。最后,他用海波溶液解决了定影技术,彻底解决了摄影的所有关键技术问题。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世界上第一张直立照片《从Le Gras的窗户看去》和达盖尔银盘摄影中使用的相机。


为了迅速推广达盖尔照相术,法国政府购买了达盖尔银照相术的专利。同年8月19日,法国政府宣布这一发明将成为“全世界的免费赠品”,让这一专利可以被所有人免费使用。所以,正是这种开放的心态,让这项技术没有成为社会的宠儿,而是成为了大众可以参与的艺术创作。


1851年7月10日,达盖尔在巴黎郊区去世。这一年,阿彻发明了湿版摄影术。湿法照相,又称火棉胶照相,是以玻璃为底片,将火棉胶基溶剂涂在干净的玻璃上,然后蘸硝酸银,立即取出,然后显影、定影,根据你的喜好将底片制成正片或负片的一种照相技术。这项发明使得达盖尔照相术不再受到人们的追捧。


19世纪50年代,一些移动摄影工作室开始流行。拍照的话,现场就能拿到冲洗好的照片。但是你拿到的照片需要曝光3分钟,所以拍摄对象需要药物和支架来保持静止,以免照片失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照片里的人物,都一脸不开心的原因。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1877年,美国人乔治·伊士曼发明了软片的照相底片,并创立了希斯曼·柯达公司。同年,该公司推出了历史上第一台柯达牌相机,不仅轻便、廉价、易用。1889年,发明家爱迪生将Hysmans提供的70mm胶片剪成两条各35mm宽的长条,并在两边打孔,成为日后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35mm胶片。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乔治·希斯曼和柯达标志的演变


1954年,划时代的徕卡135相机诞生了。1936年,德国人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135镜头反光相机——kineeakta。1972年,宝丽来生产了SX-70,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可以直接“吐出自印照片”的相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是由柯达员工史蒂夫·萨森(Steve Sasson)在1975年发明的,但当时它使用磁带记录图像。1988年的世界影像博览会上,富士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用半导体存储卡存储)”。由东芝公司开发的存储卡有2MB的内存(SRAM ),可以存储大约5到10张照片。这个时候,东方在摄影方面开始追赶西方。


一般认为,柯达在1991年推出DSC-100是世界上第一款数码单反相机。这一发展实际上导致柯达不得不在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世界上第一款内置摄像头的手机是由日本夏普公司推出的,但毕竟日本是个岛国,通讯市场相对封闭,所以这款手机并没有风靡全球。第一代照相手机于2002年登陆全球市场。诺基亚是我童年记忆中最好的手机,它是第一个拥有30万像素摄像头的手机,也是中国大陆市场上第一款拍照手机。之后苹果手机和三星手机、华为小米锤子等手机遍地开花,摄影也越来越随性和普通。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那么,如何用手机拍出好看的照片呢?


首先,最好不要拍太远或太近的东西,因为太远的东西手机拍不清楚,太近的东西没法对焦。


其次,最好不要拍太暗或太亮的东西。这张照片是我于2013年5月13日在Xi安艺墅大剧院观看杨百翰大学青年大使歌舞团演出时拍摄的。舞台很亮,舞台很暗。结果我看到了一群发光的人。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后来我白天拍了一张好照片,参加了一个摄影比赛,还拿了奖。(见下图)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第三,把手机拿直拿稳,然后点击屏幕对焦。有时候手一抖,就不知道拍的是什么了。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拍照的时候尽量换角度。男生要记住,给女生拍照的时候,蹲下抬头会让女生看起来更高。你可以低头看食物。


摄影的乐趣在于没有公式。例如,我的好朋友王梓是拍摄食物的专家。他拍出来的食物让人看到就想吃,特别有食欲。他很少用俯视的角度拍照,很多都是细节的特写,做了一些后期处理。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四、拍照时要突出主体,突出主体,突出主体。(见下面的构成)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洗印,拍照,但世界从未冻结。


看经典作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和品味,但往往离我们的生活有点太远了。摄影大师们在各自的摄影道路上都达到了一个巅峰,在此不想分享布列松、亚当斯、卡帕、斯蒂格利茨、郎景山、荒木经惟、山本耀司的作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欣赏。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张摄影爱好者王浩的照片。王浩是我读研期间认识的好朋友。他主要关注西方艺术史,尤其是荷兰艺术史,她并不认为自己是摄影师,但我从她在朋友圈分享的照片中感受到一种情绪和想法(相机:索尼A7M2滤镜:VSCO)。就是拍照记录生活,只要拍照有乐趣就好。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作者出生于1993年,中国古代艺术史和考古学研究者,博物馆狂热而挑剔的观众,民间工艺品收藏家。


简史系列:


婚纱简史/高铁/支付/便利店/黄牛/东京银座/口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图片|视觉中国”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秋季拍花写的朋友圈(春天的朋友圈都在拍花,我们聊聊摄影简史),第2张


“阅读原文”即可进入秦朔学院。


听《中美商业文明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