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朝阳集中观察点,他们为孩子送上爱心大礼包)

婴儿 0 46

(在北京朝阳集中观察点,他们为孩子送上爱心大礼包),第1张

小小的房子,肩并肩承载了十几个日日夜夜的“抗疫”。忙,一天过去了。


杰夫经常坐在这里,和同事开会,整理资料,接电话。这是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某酒店集中观测点前方分指挥部的“临时办公室”。杰夫最忙的时候,电话又响了。叮铃铃,叮铃铃,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


然而,杰夫的心总是在寻找另一个地方。离总部不太远,住着101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因为疫情,他们在这里进行集中医学观察。


给孩子们的礼物


孩子们来的那天,杰夫一直盯着监视器。她看到一些孩子从车里跳出来,一些孩子还没有隔离服的裤子高,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箱子推上台阶,还有一些孩子是抱在怀里的婴儿。


从那天起,杰夫密切关注着他们。从远处看,总能看到趴在窗户上的孩子的脸,还有正在用消毒液擦玻璃的妈妈们。隔离区楼下,一些老人一边和孩子视频通话,一边对着窗户挥手。


“这些孩子其实是在配合集中观察,支持国家政策,为社会做贡献吧?”杰夫很心疼,想给孩子们准备点东西。


这个想法得到了当地酒仙桥街道妇联和工会的支持。妇联的张科长告诉新京报记者,与杰夫沟通后,他们很感动,用自己的资金给孩子买了一个“儿童礼包”,里面有一大盒巧克力、一本故事书和一套根据性别和年龄为每个孩子挑选的拼接玩具。



(在北京朝阳集中观察点,他们为孩子送上爱心大礼包),第2张

工作人员正在为孩子们包装礼物。受访者提供视频截图


为了尽快把礼物送到孩子们手里,妇联的三名工作人员下午下班后去了几家超市,把所有的礼物一起买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包。


第二天早上,妇联工作人员把礼物送到集中观察点,交给总部。一张红纸上,写着总部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愿你是风,扬起你的白帆;愿你是那艘船,荡起蓝色的波浪。亲爱的宝贝,愿你勇敢前行,拥抱美好生活!”在信的顶部,他们用钢笔写下了每个孩子的名字。


刘女士的家人收到了一个Tai 空飞船的拼接玩具和一本西游记短篇小说集。刘女士每天都会带着孩子看一会儿西游记,飞船Tai 空也快拼好了。


他们还参加了总部组织的网上“才艺展示和选拔”。刘女士说,孩子很喜欢坦克。他拿着自己的玩具坦克,在视频中仔细讲解中国的“99式坦克”。最后他获得了创意奖,奖品是一个玩具积木坦克。“他很高兴,好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劳动果实。”


“孩子们真聪明,真可爱。”杰夫一边看着父母发来的视频,一边不停地笑着惊叹。她说,一个孩子带来了自己的消化系统拼图,演示食物从口腔到食道,到胃,到大肠和小肠的路线,像医生一样讲课。最后,她说:“谢谢你叔叔阿姨给我们提供了美味的食物”。



(在北京朝阳集中观察点,他们为孩子送上爱心大礼包),第2张

刘女士家人收到的儿童礼包。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累了就是担心。”


在第一个“客人”入住之前,杰夫已经准备好了。


从换防护服到洗手消毒,虽然不进入被隔离人员所在的红区,但她把所有程序都记在心里,确保万无一失。不仅如此,在培训期间,她还为老师泡茶,为服务人员和医疗队送饮料。“他们是专业人士,他们必须去第一线。我是列车员,我要为他们服务好。”


接收集中观察员的前三天是摸索的三天,也是压力最大的三天。电话就像一根风筝线,牵着被隔离人员集中的主楼和指挥部所在的辅楼。这几天,“6655”“9990”成了总部所有工作人员最熟悉的数字。


无数疑问通过“6655”的号码涌向总部:电视怎么开?你能多拿一个凳子吗?孩子要打印论文!和杰夫的同事一起录下来,然后打“9990”到酒店前台,告诉他们把这个房间的棉签和那个房间的消毒液送过来,告诉他们消毒液的配比。


这种看似“曲线”的沟通方式,是总部研究决定的。总部直接负责孤立人员的需求,这可以使服务更加高效和准确。所以在办公室里,三个人守着一部电话。最忙的时候,电话刚放下就又响了。叮铃铃,叮铃铃,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一天怎么接两三百个电话?”



(在北京朝阳集中观察点,他们为孩子送上爱心大礼包),第2张

指挥部人员正在接听孩子家长的电话。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集中观测点严格按照“三区两通道”划分。首先是“红区”,是检疫人员、医护人员、服务员所在的区域,也就是疫情的最前线。下班后,一线医护人员和服务员会回到生活区。他们在进入房间前必须脱掉防护服,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洁净区更靠近外围,这里驻扎着中控室、总部、保安等外部服务人员。


三个区之间,多了两条通道。一个通道是把物资从洁净区送到生活区,另一个通道是把物资送到红区。每个环节都严格划分,定期消毒。卫生监督员进行日常检查,还配备了一名警察进行外围检查,以防止纠纷。


只要能满足人员隔离的要求,总部都会尽量满足。一天,总部接到一个叔叔的电话。他说他60多岁了,来了之后消化不太好。首席医官邓正焕问,难受吗?你想吃点流质食物吗?回答,不要,我消化真的不好。邓正焕很纳闷。您想吃什么?我们会单独给你买。爷爷说:“我想吃德州扒鸡。记住,必须是xx品牌。”杰夫忍俊不禁,“说了一堆想吃的,我们记笔记。邓组长自己买的送给他,没有要他的钱。过了几天,他打电话来说,‘我还没给你们医疗组长发工资呢。’"


每天六点半起床,杰夫很忙。提交各种统计数据,开晨会,然后进行核酸检测。她形成了一张网,把集中观察点内外的所有力量都连接起来,把人员、宾馆、医疗、街道办、妇联、餐饮公司都隔离起来...从集中观测点到整体防疫,再到供暖温度,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累了就是担心。”她说。


治愈和安慰


孩子,“意外”不会少。


刘女士和她六岁的孩子是住在这个集中观察点的101个家庭之一。3月10日上午,他们到达酒店的第一天,孩子开始感觉不舒服,先是腹泻,然后呕吐。刘女士又心疼又担心。她甚至想,会不会是新冠肺炎?


打给总部的电话由首席医疗官邓正焕接听。邓正焕安慰着刘女士。别担心。孩子可能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身体还没有很好的适应。他已经讲了40多分钟了。“看到我的孩子枯萎,我也很难过。邓主任说,你有什么医疗方面的事情可以跟她说,她会马上帮忙解决。”刘女士泪流满面。


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给孩子做了核酸检测,服务员清理了呕吐物,给母子俩换了新房间。吃了一些益生菌后,孩子的病情逐渐稳定。接下来的两三天,邓正焕总是发微信询问孩子的情况,并告诉刘女士给宝宝喝点热水。喝水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分多次小口喝,不要一次喝太多。



(在北京朝阳集中观察点,他们为孩子送上爱心大礼包),第2张

邓正焕正在和家长进行视频咨询。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对付这种情况,邓正焕已经驾轻就熟了。在集中观察点,鼻炎、湿疹、肠胃不适,三天两个孩子生病。有的孩子本身就有些小毛病,突然换个环境,病情就加重了。简单的医疗救治,14个驻场医护人员就能搞定,但一些比较紧急的情况比如烧伤,指挥部会马上安排救护车,让孩子通过“绿色通道”去医院。


因为正月十五骑车摔跤,摔断了四根骨头,邓正焕左手打了半天石膏,只能单手打电话。一周一次的治疗也变成了“肩并肩,问题不大”。伤病对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容忽视。以前邓正焕洗澡只要15分钟,现在要40分钟,甚至10分钟才能穿好衣服。最麻烦的是电脑打字。她已经成了“一指禅”,只能“咔嚓咔嚓咔嚓”,一个键一个键地敲。


但她依然坚守岗位,每天和医护人员视频会议,安慰和帮助每一位因为孩子生病而着急的家长。除了邓正焕,还有来自儿童研究所、东大肛肠医院、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六七家医疗机构,以及儿科、皮肤科、眼科、内科、外科等其他科室的14名医护人员在“红区”,为被隔离人员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最常规的是一天三次核酸检测和测温。医护人员挨个房间上门,对隔离人员进行鼻咽部双拭子核酸检测。环境样本也应在诸如床、厕所、门把手等地方采集。一百多的房间,要走四五个小时。此外,医务人员还要面诊,查房,处理一些突发情况。


对于包括邓正焕在内的医护人员来说,不眠之夜已经成为常态。十天来,她一夜没合眼,晚上一直接电话。邓正焕说,除了医疗,很大一部分是情感安慰。她耐心的听着,互相聊天让他们安心。杰夫对此也印象深刻:“她给病人家长打电话,打到‘脑缺氧’,一直说个不停。”


防护装置


3月21日,一些孩子被隔离在家,但工作人员还不能离开。他们留在这里,等待下一批隔离人员的到来。


杰夫曾经是部队的文艺工作者。在“孤岛”与世隔绝的日子里,她每天在休息时间带着工作人员跳舞,让他们活下去。我也偶尔给老公打电话。有一次,她老公买了肯德基送到酒店门口。她让机器人送上来的时候觉得“特别好笑”。


一开始,知道杰夫要去防疫第一线,老公还有些担心。他是武汉人。2020年初,他回武汉陪母亲过年,正好碰上凤城,在家待了90天。因为杰夫的工作,我本来打算晚几天走,但是两地一下子分开了。那时候她每天早上醒来,都要先看看武汉的疫情。解封后,丈夫回到北京,被隔离在宾馆。她还每天给他送饭,两个人隔着窗户远远地招手。



(在北京朝阳集中观察点,他们为孩子送上爱心大礼包),第2张

刘女士给北京12345的感谢信。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邓正焕原来在呼家楼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公共卫生工作。因为疫情,她已经三年多没回老家了。这不是她第一次来到防疫第一线。以前,她每天都会给江苏的父母打电话,但最近因为父母的担心和工作的繁忙,她已经好几天没有和父母好好聊天了。


他们的努力也有了回报,获得了隔离人员的信任和感激。邓正焕觉得这次经历让她感触良多。“现在社会不一样了,人们越来越注重情感交流。一旦有机会,我想大家都会表达善意的。”


有人和她一起想到的。临行前,刘女士特意给北京12345写信,“非常感谢酒店总部在如此高压的工作环境下,还能想到为孩子们准备礼物。真的费了不少劲。你的努力我们感受到了!”


新京报记者徐杨


编辑刘谦


校对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