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本报记者张冰清通讯员王芳金薇薇
近日,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考核结果发布。在全国公立医院国考成绩单中,浙大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表现不错。
浙大四院在全国1355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中上升至第63位。连续三年获得国家A+级,排名全国三甲公立医院前5%,浙江省第七名。
10月31日,这家年轻的医院迎来了8岁生日。这张漂亮的成绩单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年轻:人才聚集夯实基础
2014年10月31日,由浙江大学与义乌市合作建设的浙大四院正式开业,迈出了名校附属医院异地建设的创新步伐,将优质医疗资源带到浙中。
如今,这家开业仅8年的医院已成功跻身三甲,是全国最年轻的A+级公立医院,成为浙中医疗新高地。
这份傲人的成绩单,颇有闯劲和魄力,背后是一个朝气蓬勃却又强大的人才团队。
今年招生结束后,浙江大学第四医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党委书记徐健教授统计了医院所有员工的平均年龄:31岁。“别看我们医院年轻,员工年轻,但我们人才的含金量一点也不逊色。”
医院书记徐健表示,医院重点打造人才队伍的三个主阵地,一是培养医学人才的主阵地,二是聚集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三是医学科学创新的主阵地。“围绕三大主阵地建设,医院汇聚海内外人才,千方百计引进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让更多的全球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为我们所用。”
2019年,由浙江大学第四医院承建的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正式签约,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同时建成。浙江大学第四医院、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正式开启“三院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浙大四院引进了大量高端人才,建设了以生殖医学、肿瘤医学、RNA医学、再生与衰老医学、代谢医学、脑健康医学、基因组医学等重点学科为重点的科研团队。,集聚一流人才团队,打造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作为代谢医学团队的带头人,刘伟教授带领着由国家杰出青年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组成的成熟研究团队。
徐坚书记向刘伟教授颁发聘书。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与营养和能量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刘伟教授团队将重点研究与糖脂代谢相关的疾病,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分析,研究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我们希望利用‘三院合一’的优势,积极与临床医生和科学家合作,聚焦代谢性疾病,将基础和临床充分结合。通过建立具有浙大特色的代谢医学中心,争取原创性发现和成果,加强转化研究,努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以达到服务广大患者的最终目的。”刘伟教授说。
奋斗:医学教研管理力争成为“国家队”[S2/]
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保障普通人的健康,一直是浙大四院人坚如磐石的决心。基于患者的需求和医院发展的动力,加上全体员工坚持不懈的努力,激发了浙大四院高速发展,力争成为“国家队”的不竭动力。
八年来,高层次人才一直在打造巅峰阵营。现有院士1人,长江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学者、省特聘专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11人,省人才引进计划人选、省卫生领军人才、省卫生创新人才12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9人,特聘研究员26人,博士后47人,双(兼)职高级研究员32人。
八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卓越的医疗服务。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医院医疗服务年均增长40%以上,CMI值不断提升。平均住院日浙江省排名第二,脊柱单通道和双通道腔镜手术领先全国,射频消融手术和肺癌手术位居全省前十。心脏搭桥等多项手术填补了区域医疗的空白。浙大四院重点建设急诊重症中心、外科中心、生殖医学中心、脑科中心、肺癌中心、心脏中心等。,并逐步建立一流的品牌专业。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医学教学和研究的一体化发展。作为浙江大学附属医院,浙大四院通过优化生源结构、深化国际交流、创新教育机制,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稳步扩大整体教学规模,着力打造优秀研究生教育,聚焦国家战略凝练教学方向,教学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教学成果不断涌现,2022届招收博士生30人,共招收研究生141人。
推进了医院高能研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丰硕。八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成果指标上升,202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16项。目前,由院士、长江学者、浙江大学秋石特聘教授等领衔的生殖医学中心、RNA中心、肿瘤中心、代谢医学中心、基因医学中心等七大医学中心平台,已建成,形成了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为未来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年来,医院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2022年组建新的运营部门,构建全面的运营管理体系,明确重点运营任务,全面系统分析新建医院的应用和发展特点,以国考指标质量提升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医疗内涵。
浙江大学第四医院展示了省级医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责任。2020年以来,先后派出16批883人支援武汉、新疆、上海等地,10天建成10万个核酸检测基地,完成核酸样本730多万份,累计救治新冠肺炎病例29例。发热门诊接待了8万多人,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八年来,医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传承浙大“求实创新”的精神,践行医学人文,以过硬的素质提升医疗技术,勇于担当。已经下定决心,致力于探索一所医院的医学院办学之路。
创新:在数字智能的支持下运行新赛道[/s2/]
新医院拥抱新技术。当年轻的医院遇到最新的5G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想象一下,未来你在手机上预约,一辆装备精良的“移动医院”公交车会准时到达小区门口...这时,年迈的父母就能完成CT、b超、心电图、抽血化验等一系列检查。下楼后,他们将与省级医院的专科医生面对面交流,还将有机会与国内大咖专家远程连线,并能现场下诊疗单,送药上门。
打破空之间的限制,这种“零距离医疗”是你热切期待的未来吗?或许,这样一个理想的“移动医疗”时代已经悄然到来。2021年1月23日,由浙大四院打造的5G“移动数字医院”正式上线运营。
这是浙江省首家实现全程医疗服务的“移动医院”。基于百万台移动CT车,采用5G互联网技术,涵盖迷你门诊、CT/B超/心电/验血、远程会诊、移动护理、药事指导、在线预约、健康随访、无人机后勤保障等完整的医疗服务和功能。
浙大四院院长王锴表示,浙大四院的“移动数字医院”可以看作是车载版的“迷你医院”,提供以特殊疾病筛查为主的移动医疗服务。具有预约、移动、全天候服务的特点,可满足特殊疾病筛查、定制化上门医疗服务、紧急救援、团队体检等全民健康需求。
5G“移动数字医院”上线后,还启动了义乌肺结核公益筛查项目,积极送医生下乡,通过肺结核筛查、远程会诊等移动体检,惠及16000余人。2022年疫情期间,移动CT车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走进千家万户,把优质的医疗送到人们的家门口,这也是浙大四院紧扣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医共荣”的生动实践。
此外,浙大四院移动数字医院已进入浦江、武义、兰溪等8个县市,开展筛查和义诊服务70余次。
接下来,浙大四院将推出更多的健康直通车,让更多的浙中民众在家门口享受到省医院的公益服务。
除了移动医疗车,浙大四院还开通了浙中首条5G医疗无人机运输路线。2021年5月25日上午,一架载有动脉血样的无人机从浙大四院福田医院起飞。5分钟后,稳稳地降落在浙大四院的无人机停机坪上,标志着浙中首条常态化5G医疗无人机运输航线正式投入试运行。
往返于综合医院和医疗社区院区之间的无人机,为实现同质化管理、满足院区患者日常用药需求、运送标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用人成本和时间成本。
现在无人机运输代替了人工成本,每天往返10次就能轻松实现药品的正常运输任务。
此外,无人机可以完成紧急救援任务。当医院有紧急用血需求时,无人机可以高效完成血液运输任务。空内的交通可以避免道路交通拥堵造成的时间延误,进一步提高医疗救治效率。
辛苦,辛苦。浙四人将始终坚守世界胸怀,全力打造世界级医学中心的金名片,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果敢的姿态,为高质量建设世界级国际医学中心而团结奋斗!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抄、改写及在网上传播所有作品,否则,本报将通过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