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稳粮保供,“三下乡”给农民带来五件礼物)

老人 0 79

(聚焦稳粮保供,“三下乡”给农民带来五件礼物),第1张

“麦苗刚刚出现。你是早浇还是晚浇?”2月14日上午,山东省禹城市种粮大户顾玉祥带着这个问题来到小麦专家张斌那里寻找答案。当天,农业农村部与山东省政府联合在禹城开展了2022年文化、科技、卫生“三农”集中示范和冬小麦、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科技强苗”技术服务活动。现场专家表示,这是来自田间地头的供需精准对接。


科技健康“三下乡”是中宣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15个部委组织的重要品牌活动,也是推动人才、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持续发展的第27个年头,“三农”集中示范活动是经过深思熟虑在山东举办的——山东是冬小麦主产区,受去年秋汛影响,小麦苗情较弱;山东也是大豆和玉米的重要种植区。今年,它承担了扩大150万亩大豆和玉米带复合种植的任务。


据了解,今年“三农”把大豆、玉米带田复合种植技术培训指导作为重要内容。该技术变单作种植为高低作物间作,变等行种植为大小垄种植,充分发挥了边行优势,实现了玉米产量基本不减,大豆一季增收,是传统套种技术的创新发展。根据计划,今年农业农村部将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这一模式1500多万亩。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孙发军告诉记者:“山东一直是小麦主产区,大豆种植也有非常好的地理条件。产业链很健全,大豆、玉米都是条条种植,以前比较少见。今年全国将扩大到1500万亩,面积将大幅增加。很多农民,包括企业和种植户,可能都没有掌握这项技术。大家如何快速掌握技术要领,在生产中用好品种和技术?


冬小麦作为夏粮的主体,受到2021年秋季持续强降雨的影响。河北、山西、鲁豫、陕西5个小麦主产省出现大面积晚播,越冬期弱苗比例增加近20%。也有100多万亩出现“一根针”“盖在土里”等罕见情况,田间管理难度加大。


这凸显了将“科技强苗”作为“三农”重点实施内容的必要性。


同时,针对上述情况,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鲁祥强调要“加强科技支撑,提供全程技术解决方案”。据了解,早在春节前,他们就制定了“科技强苗”专项行动的总体安排,采取了挂图作战的策略,详细列出了月度和周计划。


目标如何落地,供需如何匹配,非常重要。


山东禹城市农业和农村局秦作为“三农”志愿服务代表发言。“当好农民的‘科技保姆’,让大家在农业生产中少走弯路。”这是秦给自己的定位。她说,作为乡村振兴服务队的代表,我们是扎根基层的“三农”领导团队,要送科技、信息、文化、文明、环境五大“礼物”。


据了解,“三下乡”活动启动当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班开班。来自西北、黄淮海、西南、长江中下游15个省(区、市)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技术骨干和省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参加了培训。接下来,他们把培训知识送到了千家万户。


而这些知识,对于国内以顾宇翔为代表的种粮大户来说,将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王言彬)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