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奋进新征程,建设新时代
□法治周末记者张桂枝
2012年对于杨、他的家庭乃至他的家乡戴南村来说,都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戴南村开始转型发展,村支部书记杨开始干“大事”。
十年过去了,位于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镇的戴南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一个青山绿水、金山银山的“农家小镇”。10年来,有线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水泥路也到了家门口...杨策划的所有“大事”都按计划完成了。
杨的人生轨迹从未离开过这个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山村。原来的“小杨”变成了“老阳”,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自己家也办起了茶场,率先开起了民宿。他的村庄和家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没有乡村振兴,没有党的好政策,当地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杨谈起戴南村及其家族的发展变化,深有感触地说。
①今年3月,杨夫妇视察茶园茶叶发芽情况。
逐步扩大茶园规模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我第一次见到杨是在今年三月。
三月的江南,到处都是鲜花和春天,他家院子里的红梅挂满了枝头。
杨,1990年高中毕业,没有像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外出谋生。在当地乡镇企业工作了几年后,他回到了这个养育他的小山村,像爷爷和父亲一样在农村扎下了根。那是1995年,杨25岁。
“那时候,村子很穷。老百姓没有办法增加收入,没有赚钱的地方。不过胆子大的都去外面赚钱了,也有人当了老板。”作为当年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杨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在家就好”,坚持“小富即安”。
但他回村的头几年,并没有做到“小富即安”。因为村子穷,村里的干部杨一年5000元的工资根本入不敷出。他曾经借钱维持家庭开支。
“当时我一心想要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在和煦的阳光下,杨轻轻品着手中的茶,似乎平静而淡泊地谈起往事。
戴南村,位于溧阳市南部,地处丘陵地带的缓坡地带。村民靠坡而居,留下平坦的地方作为基本农田。
那时候村里没有有线电视,没有自来水,没有道路,走在村道上,“晴天灰蒙蒙,雨天泥泞”。
"如果我没有被车撞,我绝不会嫁给他。"当时,在杨的妻子许眼里,他是山里农家的孩子,母亲绝对“不会让女儿嫁到山里去,太苦了”。
有一次,齐过马路回工厂时,被一辆疾驰而来的卡车撞倒,不省人事。杨见她被独自送到医院。后来两人产生了爱情的火花。
杨回到戴南村当了会计,徐跟着他回村当了小学代课老师。
杨在村里的工资是一年5000元左右,一个月的工资在300元左右。两人虽然住在农村,生活费不多,但“逢年过节走亲戚长辈送礼,各种人情往来”都不能少,工资根本不够。
2003年,结婚近10年,家庭收入已经难以为继。杨表面上假装平静,但他一直想改变他家的经济状况。他很清楚,仅靠微薄的工资很难扭转困境。当时村里没有什么增收产业,只有茶场在镇上还算有名,但真正赚钱的人很少。
经过调查和一番思想斗争,杨向朋友借了3万元,承包了45亩茶园——他的想法很简单。那时候泡茶的人不多,他应该能赚钱。在这方面,许一开始并不同意的说法。她觉得茶场赚不到钱,觉得还不如教书,不想和他一起经营茶场。
家里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没有得到妻子的支持,但杨没有退缩。从那以后,每天凌晨4点,天还没亮,当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杨就骑着摩托车出发,载着晚上做好的茶叶去市场批发。卖完茶就赶去村委会上班,下午4点又开始泡茶,一直到凌晨1点左右,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过程很辛苦,但也可以赚钱。”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杨看到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希望。
“他的茶叶每卖出去一次,他就喷钱,比我一年的工资还多。”颜回忆道。
一年后,许辞去了农村代课老师的工作,加入了茶园管理。在妻子的参与下,杨精力更加充沛,逐步扩大了茶园规模,增加了设备,建起了茶叶加工点。
这一年(2004年),杨被选为村支书。
当时溧阳市正在发展旅游业。戴南村就在南山竹海的南面,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目湖的西北面,在两个景区之间。看着南来北往的游客,杨夫妇有了新的想法,决定利用路边的老房子向游客出售茶叶。为此,他们还购买冷库,储存茶叶——这样他们就可以一年四季坐在家里卖茶了。
从批发到零售,初期测试效果不错,当天就有客户上门。后来,他们挂上了“绿色茶园”的牌子。不管他们是从南山竹海出来的,还是进去玩的,“远远的就能看到牌子”。
“那时候生意真的很好。买茶叶的人不得不排队。一群群顾客在家等着,包茶都来不及。”想起当年茶叶销售的火爆场面,杨夫妇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戴楠对茶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戴南村就有了茶园,很多村民也有了茶园。看到杨家靠种茶致富后,村民们纷纷效仿,有的做茶叶加工,有的承包茶园,有的在自家山上种茶树。
有一段时间,戴南村的老百姓搬家了,出现了近20个茶叶加工点。杨和他们一起为当地群众加工收购茶叶,及时解决了一部分群众的茶叶销售问题,使他们的农产品转化为商品。
“基本上,每个茶叶加工点都成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种茶的人每亩地能挣四五千元,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增收。”杨说,村民的参与有力地促进了茶叶市场的活跃。
卖了3年茶叶后,杨旭给鱼枷建了一栋别墅。
②“绿色故乡居”一角。
经营茶场照顾家庭
妻子无怨无悔地付出
杨夫妇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兼并茶园,从45亩到116亩,再到170多亩。茶园的面积扩大了,但已经是村支书的杨却没有时间打理茶园,只好全扔给许了。
“她一个人工作太辛苦了。”杨心里一直觉得愧疚。自从当了村支书,他的时间就围着村务转。
70多亩茶田并不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四五个山头上。每到采茶季,100多名采茶工一日三餐,这是一件大事。许每天都要早早的去买菜,然后准时把菜送到各个采茶点。整整一天,许几乎在几个茶园里跑来跑去。
“在这个丘陵山区,我有170多亩茶田,每一片地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像这个季节,我得穿着运动鞋满山跑,看哪片茶叶出来了,预测采茶人什么时候进来采摘。”每年三月,许都会走过几个茶园。
早上采的茶,下午泡的茶;下午采茶,晚上泡茶。这是每个制茶人必须遵循的制茶流程。
“杨给我搭建了这个平台,我会把它经营好的。”许帝鸿开玩笑道。
对许来说,最难熬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她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经营茶场九年。
“父亲瘫痪后,不久母亲病逝,妻子接过了照顾父亲的重任。”杨面对洪水充满了歉疚。
老人喜欢吃豆浆泡的油条。每天早上6点许起床,买油条,磨豆浆,把油条切成段...这成为她一天的开始。
春天和冬天的草一发芽临近,老人的哮喘就会发作。此时只能靠吸氧缓解。在此期间,许每天晚上10点都会带着两个氧气袋,骑着滑板车去镇卫生院充氧。氧气袋没地方放,就用腿夹一个,挂一个在车前...
虽然辛苦了九年,许”却没觉得累。可能是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我有了无穷的力量”。
现在,虽然两位老人已经去世多年,但每到春节,杨的哥哥、嫂子、侄子、侄女、侄孙都会提前搬来他家过年。每天早上6点前,按照当地的习俗,许会给大家煮红枣煮鸡蛋,然后包饺子煮米饭,每年都是这样。
回想起春节的情景,钱喜上眉梢,说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谈家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在戴南村,许成了村民心中的一面旗帜,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媳妇能像一样优秀。然而,许认为自己是“一个整天在田埂上奔跑的农村妇女”。“一路走来,有人羡慕我,有人觉得我辛苦,但我觉得满满的幸福。”
从只有一套房子到建别墅,买厂房,再到进城买精装房...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不断得到回报。
许希望与采茶人白头偕老。“他们采茶,我制茶卖茶。”
又到了三月天,杨夫妇看着眼前碧绿的茶田,心里特别舒服。“马上就是采茶的季节了”。
③戴南村积极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村。
花巨资重建旧房
打造乡村精品民宿
如果说杨的家庭是因为茶而富裕,那么为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出了溧阳市区,沿着彩虹色的网上名人公路“一号公路”向南20多公里就是戴南村。杨家的民宿——溧阳戴埠吕巷小区,就在一号公路边上,离戴南村委会不远。
“绿色民宿”的诞生,源于2016年溧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动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打造旅游发展精品民宿。
那一年,戴南村的茶叶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茶叶市场已经饱和。这次党代会为寻找茶叶销售渠道的杨夫妇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做这个民宿也是为了和茶叶销售结合,实现配套服务。”许帝鸿不希望茶场倒闭。她喜欢种植、制作和销售茶叶。毕竟他们在茶场上投入了太多的心血。
“绿乡为民”中的“绿乡”二字,来源于“绿香茶园”中“绿香”的谐音。
绿香民宿是一栋两层的小白楼,一楼是餐厅,二楼是客房。落地门窗清晰通透,前方是一个近千平米的庭院。小两口的池塘边生长着绿色的植物,红色浆果的花瓣飘满了小池塘的水面,鱼儿在那里欢快地游着。两座亭子一前一后镶嵌在大池塘边上。
当时,对杨夫妇来说,B&B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为了打造这个B&B,严在全国B&B行业领先的浙江莫干山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调研。
调查结束后,这对夫妇邀请设计师设计并重建了他们建于1988年的老房子。
旧房改造预算从80万元增加到350多万元。因此,杨急与我曰:‘此家之父不当,汝当之。’许回忆说,她当时并不认为建一个民宿需要这么多钱,但她还是听从了设计师的建议。“现在来看,设计师的建议是对的,有长远眼光。”
虽然B&B的重建超出预算很多,但重建后,绿色民宿成为戴埠镇第一家精品B&B,走在了溧阳市B&B的前列,在当时吸引了不少眼球。
在绿色小镇的带动下,戴埠镇的民宿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仅戴南村就有近30家持牌民宿,经营较好的有八九家。
绿色茶园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绿色家乡吸引了一批大学生和创业者回乡创业。“现在做民宿的人文化水平更高了。他们都上过大学,人脉很广。我应该向年轻人学习。”颜感慨道。
“我们做民宿的初衷是带动茶叶销售,现在做到了。”严说,许多B&B客人也成了她的茶的顾客。
这与许以茶为友是分不开的。每一位进店的客人都会提供免费的茶水让客人品尝。有时候会把小壶茶作为礼物送给客人,渐渐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杨告诉记者:“到处都有很多民宿。再加上这两年疫情,出行的人少了。目前很多人都在考虑转型。”
所谓转型,就是借助这个平台,把时令水果、农副产品卖给客户。他悄悄告诉记者:“我们每年卖的笋干、土鸡蛋、香肠、黑米、水果,远远超过做民宿的价值。一些年轻的民宿老板每天都有两辆快递车停在那里帮他们送货。”
“我们从持家到操持家务,再到发财,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杨对说道。
④穿村而过的彩虹公路。
学会运用法律知识
依法解决矛盾纠纷
曾经,戴南村经济落后,但良好的生态资源成就了她的未来发展。
近年来,戴南村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溧阳市最大的乡村振兴建设项目“雷州南山”,积极打造集生态、绿色、养生、休闲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村。
从“休闲南山”游客接待中心,沿彩虹路分流线进入戴南村。一条两车道的柏油路贯穿全村,道路两旁的田野点缀着各种主题的动物造型。民宿和餐馆建在田野和山坡上。从高处看,它们都镶嵌在丘陵和山脉的田园风光中。
徽派建筑,外墙上的大幅农民画,屋后整齐的小菜园,包括设计独特的公厕,都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
杨已经在这个村子工作了27年。今年是他担任村支书的第18个年头,见证和参与了戴南村近年来的变化和发展。
2012年以前,戴南村还很穷,很多老百姓日子都不好过。除了一部分从事茶叶加工、有茶场的人,大部分普通人的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
经过深思熟虑,杨决定把经营家族、发家致富的理念和经验运用到乡村治理和建设中去。他给自己定下了任期内要完成“大事”的目标。
其间,有一件事让杨记忆犹新,那就是原计划五年完工的呼呼通水泥路,一年就实现了。“这是因为我们很早就设定了这个目标。如果村里没有这个计划,就不会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
同时,杨提出,因重新规划而暂停的亮化工程要在“近三年”内完成,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像城里一样有路灯。
2012年后,溧阳市进行丘陵山区旅游开发,村里老百姓的生活明显好起来。然而,真正的繁荣之路是从2015年李阳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开始的。
在此期间,南山花园、上海更新艺苑、甘龙养生谷、程楠等大型文化旅游企业相继入驻戴南村。在政府的支持、社会资本的整合、村委会的参与下,戴南村3000亩土地流转,转型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式农业。现代农业取代了传统农业,村里的环境得到了提升和改善。原来脏乱的小山村已经变了样。
从此,村民成了股东,有的村民成了产业工人。
“这些年分发给村民的土地收益和青苗补偿款估计有2亿元,平均每户18万元左右。除了这个收入,每年还有地租的保障。有的村民还做茶叶生意,有的外出打工或在村里做产业工人(月收入4000元左右),村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杨对说道。
杨还为村里引进了一家专营农产品互联网+的企业,年销售额6000万元,大大解决了村里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
现在他又定下了下一个目标:“可能在我本届任期内解决不了,就是农村养老问题。”
“以前村里有矛盾,基本上当天解决,不会拖到第二天。但现在有些矛盾无法在同一天解决——有些要求太过分,太不合理,根本无法解决。”一直以来,杨既是秘书又是调解人。他深感有些矛盾纠纷不是传统的“讲道理”可以调和的。“很多事情还是应该依法解决”。
10多年前,没有人愿意在丘陵地区种责任田。现在随着农村建设的推进,土地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村民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涉及土地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发挥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为充分发挥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溧阳市司法局在戴南村设立了“人民议事堂”,专门向老百姓宣讲法律知识,化解土地、拆迁、邻里等矛盾纠纷。杨还担任人民大会堂的联络员。
“‘人民议事堂’作为乡村治理的新载体,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团结农村有能力、公道的人;把群众关心的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作为讨论的重点;把话语权和评判权还给群众,实现民生项目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让群众主动参与到农村发展中来,探索村民参与式治理的新路子,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让老百姓有个说话的地方,谈事的地方。溧阳市司法局局长孙斌告诉记者设立人民大会堂的初衷。
溧阳市司法局副局长华沙补充说,“所有与土地所有权、转让、承包和征收等有关的问题。,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由人民大会堂协商讨论”。
作为“人民议事堂”的联络员,杨和其他村干部一起,积极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化解村里的矛盾纠纷。仅去年一年,就解决了28起重大和棘手的争端。戴南村以《乡民规》30条,让“乡风文明,美丽乡村创建”在小村庄践行。
目前,“人民议事堂”已覆盖溧阳市227个村(社区)。2020年,通过人民大会堂化解矛盾纠纷6132起。2021年,戴南村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其余图片由张桂枝拍摄。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求最好笑的笑话 最好发多点,一定要最好笑的,不好笑的请勿回答!!谢谢!!.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