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摄影:陈素梅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独家发布。
在丰县梁寨镇黄楼村,有一个历史遗迹景区——一号碑园。它是因为清康熙时期徐州出现了“中华第一”李攀而建的。这是状元李攀的祖居。在纪念碑旁边,有一个名为“怡园”的小院子,是李攀家族后裔居住的地方。他就是一号碑园的策划人和主要建造者,现年92岁的李洪敏先生。
李洪敏已经当官几十年了。他当过小学校长、县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和CPPCC副主席。据我所知,李洪敏先生是黄楼区级别最高的官员,也是当地的名人。
王老师心地善良,温文尔雅,低调谦逊,和蔼可亲,给人一种随和亲切的感觉。虽然他是人民口中的“大官”,但他身上没有“官架子”。他关心农民的疾苦。每次他回到家乡,都有许多村民来看望他。老书记贴心温暖,真的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李洪敏先生是一位在诗歌、书法和文章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公务员,被称为“文化部长”。李洪敏先生热爱乡土文化,挖掘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文化,发展乡土文化。他一生都在“文化”二字上做文章,是黄楼乃至徐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1994年,李洪敏先生光荣退休。相反,他比在任时更忙。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出任徐州史志学会会长,收集撰写文史资料。
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精神生活,到处集资成立宣武老年大学,让退休老人学有所乐。离开职场的李老说:“人老了,有四忘: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自己的年龄,忘了自己的功劳,忘了自己的委屈。”李老除了是状元文化的传承人,其他的都忘了。
李洪敏先生离开家去徐州学习。参加工作后,他比较忙,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职务,回黄公馆的机会很少。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刻在我骨子里的怀旧情结越来越强烈。
他觉得最难忘的地方是黄楼,因为那是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牵挂的家乡人,有他想做的家乡事。因此,退休后,李洪敏先生决定在他的家乡黄楼村为老人建一所房子。他想回到久违的家乡,回到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热爱这片故土,李老更大的愿望是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物。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多方筹集资金,在黄楼修建了一号碑园。并率先捐款10万元重建程子书院,为子孙后代建设文化基地。正是由于李老的搜集、发掘和整理,以及积极的募捐和组建,人们才有了今天有幸看到的《墓园七表》和状元李攀给母亲的信。
一号碑林:
程书院:
李洪敏先生的小院靠近1号碑园,坐北朝南,有三间正房,其中一间是卧室,另外两间是书房和画室。拾级而上,踏入大门,看到门墙上挂着清代康熙文远馆大学士、《康熙字典》主编陈廷敬的一封信。
北墙和东墙的书柜里摆满了书,简单的家具古色古香,室内布局简洁雅致。院子里腊梅枝繁叶茂,玫瑰迎风招展。凌霄花爬上水泥柱,面朝太阳。换景,干净有序。
李老先生只要回到黄楼,每天都会挤满了写字、画画、交友、参观的人。一批批的行程下来,李先生很忙。
文学家田先生曾在《康园年谱》中这样描述先生:“青年为官,则得民心。等你退休了,你就享受乡音了,你来了又走,你的老园子也得跟着走。”
李洪敏先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很喜欢他笔下的角色。他热爱、尊重、帮助并享受农业。每年春秋两季,他和妻子都会回到黄楼,过一段时间的农村田园生活。撤乡之后,黄家日渐冷清,李老的到来让黄家顿时热闹起来。
每天来访者络绎不绝,有政界、书法界、艺术界、文学界的朋友。真的可以说“有秀才谈笑,但我们之间没有丁白”。
因为兴趣而喜欢,因为崇拜而模仿。越来越多的黄楼人开始舞起了笔墨纸砚,文学爱好者办起了春蚕杂志。书法爱好者自发聚在一起临摹李先生的书法作品,定期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国传统农耕读书文化在黄楼遍地开花。开创了国学模式的黄楼人,逐渐认识到“耕读传家,诗书长存”的道理。每个家庭都重视孩子的教育,把孩子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邻里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不是因为它比它的建筑富有,而是因为它培养了著名的大学生。
开学以来,李寨小学已有300多人毕业后考上大学,被誉为“大学生的摇篮”。其中,留美博士后汤米和清华大学研究生李盘是李寨小学现代杰出校友的代表。
近年来,李老的朋友越来越多,有大学生,有中学生,甚至有小学生,来这里要书要墨。李总是给予他想要的一切,游客们也很乐意再来。李老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着身边的人,影响着一批人,带动着一批人,造福着一方人。
李洪敏先生是新中国成立时李寨小学的第一任校长。我有幸在不同时期和我的丈夫在同一所学校的三尺讲台上播种、耕耘、收获。他是我的前任,我的导师,我的榜样,我的引路人。
左为丰县梁寨镇李寨小学校长陈素梅。
李先生热爱桑子,致力于教育事业。每次回黄楼,都要到他曾经工作过的李寨小学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情况。
因为农村教育资源短缺,李老先生协调市里的学校,把他们淘汰的教学设备捐给了李寨小学。在李老先生的推荐下,民革徐州市委、徐州通达通信有限公司与李寨小学建立了长期帮扶关系。
李寨小学创建于1942年,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学校70周年校庆,李老师提议把历任校长的照片和简历做成画像,放在学校荣誉室。他还把解放以来走出李寨小学、考上大学的优秀学生名单统计出来,做成升学名单,放在学校大门旁边的荣誉榜里,以此鼓励学生们以他们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从小积极上进。
每次去拜访老先生,他都会送我一些礼物,或者书,或者文字。如果我得到宝藏,我会把它拿回来。李洪敏先生先后出版了《渔针集》、《家史源流》、《许槐唱和集》、《追忆黄楼》、《望青山——友友录》等巨著。
李洪敏先生的文笔清新深刻,读来让人百读不厌。他的墨宝流淌自如,给人以美的享受。我曾经在李老丢弃的废纸里发现过几个小字。从李先生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
有一次去奉贤陷害两个字。就在我把它们从包里拿出来还没开始看的时候,我的老板认出它们是李洪敏先生的杰作,问我是否愿意把其中的一张送给他。他按照店里最高标准免费给我装裱了。
我笑着不肯说:“这个不行。这不是说我在卖钱卖别人的字吗?”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李先生,老先生高兴地说:“难得他爱书法。给他一个就行了。”奉贤人以收藏李先生的文字为荣,可见他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李老的墨宝:
李洪敏先生是中国标准草书学会高级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每天看书,写字,浇花,种菜,吃农家饭,穿普通衣服。这位朴实无华的老人过着简朴而贫困的生活。从青年到老年,无论地位如何变化,诚实淡泊名利的李洪敏先生始终坚守着这份淳朴与清贫。
有一次我和几个文学朋友去拜访李老先生。我丈夫的妻子不在家。我知道他不会做饭,所以我邀请他去餐馆吃午饭。李老笑着说,“我准备好了。看看我的丰盛午餐。”
我和李老一起走进厨房。他掀开锅盖,煮好的小米粥,一个鸡蛋,几个红薯,还有刚掰下来的玉米棒子都在炉栅上。这就是一位中共老干部所说的丰盛午餐!李老马上引用著名军旅诗人周涛的话说:“吃饭是肉体的读书,读书是精神的吃饭。”他同样重视读书和吃饭,两者缺一不可。
高雅的兴趣、众多的好友、健康的身体、孝顺的儿孙,这些生活元素构成了李洪敏先生晚年充实而幸福的生活。
“家风无声,传承有声”。做学问也是一种家风,家里文化氛围浓厚,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喜欢阅读。长期在学识的影响下,自然形成一种文化积淀,所有的孩子都是写作高手。王先生儿孙满堂,家庭美满。孙一代又一代,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做贡献!风正则家盛,一代比一代强!
前年老伴去世,李老带着两个退休的儿子回到黄楼。大儿子儒雅老实,二儿子幽默风趣。不管多大,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个孩子。
夕阳下,一个九十多岁的父亲和两个六十多岁的儿子在散步。父子俩有说有笑,聊得很开心。它们披着夕阳的背影,是一幅浪漫温馨的画卷,是一首承载回忆的诗篇。
我跟老李开玩笑说:“等你白发苍苍的时候,你可以带着头发花白的儿子去散步。炫耀你的财富的最高调的方式是这样的。”
李老笑着说:“所以我不仅是寿星,还是个有钱人。”
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的充实。李洪敏先生很富有。他脑子里装着全世界,心里装着人民,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你会觉得你的人生是值得的。”这一铿锵有力的话语,是中国最美老干部李洪敏先生毕生的追求和信仰。
“倚门遥望天地,挂印思乡。凌涛不知道去哪里。龙溪堂有神仙”。
这是92岁高龄的李洪敏先生最高尚、最充实的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