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的生日礼物(11岁生日居然收到这样的礼物,孩子被气哭了……)

爸爸 0 76

11岁的生日礼物(11岁生日居然收到这样的礼物,孩子被气哭了……),第1张


11岁的生日礼物(11岁生日居然收到这样的礼物,孩子被气哭了……),第2张

文|饭妈妈


孩子出生在日本应该是幸福的。然而,在江苏一个11岁男孩的生日上,他们不按套路出牌。


生日那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桌子的蛋糕和美味的食物。但是,孩子们没有任何生日的喜悦,就瘫在椅子上哭了。


原来,他的母亲为他准备了一个特殊的“网络名人”蛋糕。


蛋糕上写的字不是生日快乐之类的祝愿,而是13个冷冰冰的字:地球一天不会毁灭,你要做功课!


更让孩子崩溃的是蛋糕上的图案,不是皮卡丘,不是奥特曼,而是逼真的数学课本和英语课本…



11岁的生日礼物(11岁生日居然收到这样的礼物,孩子被气哭了……),第2张

本该是一年一度的盛宴,却成了难忘的回忆。这小子大概没想到,那个只在笑话里出现的蛋糕,成了自己的噩梦。


米米看到这个视频后,皱着眉头同情地说:“他好惨啊!”



11岁的生日礼物(11岁生日居然收到这样的礼物,孩子被气哭了……),第2张

妈妈看过很多独特的送礼物的视频。


有的孩子精心准备教师节贺卡,结果老师还给孩子一本练习册;


有的孩子给消防员叔叔送饮料示爱,消防员叔叔反手给孩子买一堆练习本…


这些独特的回礼方式,旁观者笑了,喜剧效果满满,但孩子们收到后,不知道会不会后悔自己的慷慨!


在成年人的心目中,这只是为了逗孩子开心,找乐子。最后只有大人开心,孩子很惨。


盼月亮,星星终于得到了礼物,结果更惨,只是一场成人的狂欢。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是以孩子开心为前提的。大人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孩子开心。


捉弄孩子,就是大人屈尊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哭闹,害怕。


捉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人开心,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耻、担心或失落。


这些大人以为是“逗”,其实是“耍花招”的一种方式,真的不受孩子欢迎。



11岁的生日礼物(11岁生日居然收到这样的礼物,孩子被气哭了……),第2张

给孩子送课本蛋糕的妈妈说,孩子喜欢皮卡丘,她刚点的蛋糕就是皮卡丘。


但是在孩子快到期末考试或者每天玩游戏的时候,就临时换个蛋糕提醒他们好好学习。


在给孩子生日蛋糕的问题上,父母有绝对的权力,可以随时改变风格。


对于孩子来说,一年一度的生日是一个期待已久的节日。


他们可以开开心心地吃蛋糕吹蜡烛,收亲朋好友的礼物,聚在一起祈福,这些都是美好的回忆。


这样难得的一天,竟然是父母苦心钻研的场景。有多难过?难过吧。


偏偏父母又占领了道德高地。我错了吗?你不应该做作业吗?你不应该学习吗?


就算孩子觉得不舒服,也没办法跟父母说,因为父母说的很对,只能吃黄连哑巴了,苦不苦不好说。



11岁的生日礼物(11岁生日居然收到这样的礼物,孩子被气哭了……),第2张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种网络名人蛋糕对孩子来说是个障碍,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


妈妈是这么认为的。这是一种扭曲的教育认知。在一些家长眼里,他们是凌驾于孩子之上的存在,他们从来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有感情的人


看着哭哭啼啼的孩子,他们不会觉得对不起孩子,不会有同感,有的只是一种报复的快感:你不好好学习。现在你知道这很难,对吧?你要是早点听我的话就好了!


孩子的感受不重要。父母的面子和绝对权威很重要。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其实很可怕。


孩子小的时候,绝对可以控制。当孩子有意识有能力的时候,就会和父母打打闹闹,陷入无休止的战争。



11岁的生日礼物(11岁生日居然收到这样的礼物,孩子被气哭了……),第2张

想象一下,孩子没吃好饭,家长生气了,决定不让孩子打游戏作为惩罚。


不要让玩游戏的孩子着火。你不让我打游戏,我就不写作业,让你担心。


父母看到你,你敢不写作业,我就不给你好吃的,让你饿肚子。


孩子想,你不让我吃,你是我亲生母亲,我不呆在这个家里...


这种报复不值得吗?


妈妈李蜜在《这样批评孩子的后果很严重:孩子对你的爱远比想象中的多》中,写到了湖北老家的表妹。


表哥比我大一岁,我叫他“蛋哥”,因为他小时候很爱吃蛋。


我表哥小时候很聪明,学习成绩也挺好,但是男孩子总是调皮捣蛋。


他上初二的时候,因为一件小事被叫到父母面前。卜儿在教室里发现了他的表弟,二话没说打了他一耳光。


这是第二天。我猜他可能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当着全班同学被父亲扇耳光,脸上挂不住,所有的自尊和自信都被打得粉碎。


从那以后,他辍学在家打了二十多年的游戏...现在还在家里啃,也不去上班。他活得如此病态。表哥也成了二叔的心病,父子二人都很纠结,很煎熬。



11岁的生日礼物(11岁生日居然收到这样的礼物,孩子被气哭了……),第2张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越是在意自己的面子,就越容易丢面子。


就像一个好面子的二叔,觉得表弟调皮,被父母羞辱。他当众打了表弟一巴掌,似乎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我对孩子很严格,但孩子不争气。


最终,我表哥用自己的不当行为彻底羞辱了卜儿。这时候谈面子和亲权是不是像个笑话?


所谓的亲权,不过是在弱小的孩子面前欺负弱小的遮羞布罢了。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我会在你生日的时候加个提醒,像这样& # 34;良好的意愿& # 34;,而且只能用在身体虚弱的孩子身上。


类似的方法也用在成人身上。不打是礼貌。


比如生日那天,不结婚的催结婚,不怎么赚钱的催赚钱,不生孩子的催生,生一个孩子的催生二胎,生二胎的催生三个...


看看这些网络名人蛋糕。只有课本和作业本。他们欺负孩子小不是很明显吗?



11岁的生日礼物(11岁生日居然收到这样的礼物,孩子被气哭了……),第2张

当然,很多道理在成年人之间讲不通。如果换成小孩子,马上就高了。


孩子学习有多重要,不学习有多不专业。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我父母的爱子,但是影响深远。


“我是为你好”,“你太小不懂”,“听妈妈的话是对的”...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好学习。有了这样的遮羞布,父母的一切极端行为都会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米妈妈感受到了。孩子不爱学习,很多家长都是帮凶。


虽然,学习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第一要务。母亲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督促孩子努力学习是一个好的意图。


就是这种不分场合的监督。纯粹是阻碍孩子,让孩子更加讨厌学习。


作为一个每天和小学生斗智斗勇的老妈妈,我能理解妈妈对孩子学习的担忧。


放学后,他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嗨起来,跟谁去踢球,去哪里玩,但在我脑子里盘旋的却是他未完成的作业清单,他该补的作业。


不同的关注点导致不同的世界。妈妈看到孩子在玩,就觉得孩子没有在学习。孩子看到母亲催促,就觉得母亲只关心学习。



11岁的生日礼物(11岁生日居然收到这样的礼物,孩子被气哭了……),第2张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家,我负责研究米粒。


爸爸负责一个暑假作业,结果他很惨。超过一半的作业集中在最后一周。从此,爸爸米被剥夺了辅导资格(感谢爸爸,儿子深夜哭闹赶作业)。


但是啊,爸爸米米对米米的研究也很关注啊!虽然不用辅导作业,但总是怀念。


比如米米沉浸在乐高里,真的是“聋子对窗户”。


“忙碌”的爸爸李蜜路过李蜜,发现他的儿子没有在学习。他立刻摆出严父的尊严,认真负责地对李蜜喊道:“李蜜,你写作业了吗?”


起初,李蜜抬头看着他,有点内疚地回答说,“以后再做吧”。


几经关心,米粒才被发现。爸爸其实只是随便问问。只要再晚几秒回答,爸爸已经走得连影子都不见了。



11岁的生日礼物(11岁生日居然收到这样的礼物,孩子被气哭了……),第2张

爸爸的温馨提醒,看似是在关心孩子的学习,是父爱,但每一次这样的提醒,都是为了提高孩子对“作业”这个词的免疫力:玩得开心,提到作业,真让人失望。为什么作业这么讨厌?


你看,光是“纯喊”的提醒就能让孩子对学习不耐烦,更别说在喜庆的节日里给他们迎头痛击了。


作为家长,盯着孩子的学习真的没错。没必要错过你的生日吧?


我怕我平时不怎么关心孩子的学习。去过生日或者人多的场合,我都会提醒孩子要背负“妈妈都是为了你好”的沉重枷锁,要有苦难言。


最后,米妈妈想对热衷于这类恶作剧的家长们说:相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的面子和权威真的不算什么


作者简介:@米米马爱分享(欢迎关注),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榜“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第一作者。专注于0-5岁宝宝的科学育儿、学习启蒙、世界各地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请关注5-12岁马宝:@米利玛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