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没给老师送礼物被骂(老师晒礼物“翻车”,警惕教师节被送礼污名化)

老师 0 44

教师节没给老师送礼物被骂(老师晒礼物“翻车”,警惕教师节被送礼污名化),第1张


教师节没给老师送礼物被骂(老师晒礼物“翻车”,警惕教师节被送礼污名化),第2张

□刘(重庆大学)


9月9日,河南省周口市郸城一所小学的老师在社交媒体上晒礼物引起关注。网名“漂亮裙子”的女老师收到了一束花,一盒月饼,一盒饮料。做一个有文老师的好处就是处处受宠。感谢王妈妈送的教师节礼物。9月11日,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区教育体育局发布消息称,经核实,该鲜花为学生家长送给郸城宁平镇小学教师王的教师节礼物,相关物品为学校发放的中秋慰问品。涉事教师已被批评教育,并责成其向学生家长退还同等金额的鲜花。(9月11日中国新闻网)


教师节的目的是尊师重教,但朋友圈晒礼物的行为却让它“变味”。“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设立教师节是希望提升教师形象和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从而形成尊师重教、重视人才的社会风尚。但是,晒礼物的行为,其实是某些老师的虚荣心作祟,想把自己的喜好呈现给大家。


但是一个老师的幸福感、成就感、满足感怎么可能来自于他收到礼物时感受到的“偏爱”呢?这种“偏好”不可能有一天从老师身上传递给家长和孩子。晒礼物的行为是一种愚蠢的自恋行为,不仅与国家设立教师节的初衷背道而驰,还可能导致送礼收礼的不良现象。作为一名以德育人的教师,应该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值得学生学习的道德楷模,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进步和家长的认可,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晒礼物的行为虽小,但危害不可小视。这可能会诱导更多的家长进入送礼者的队列,从而导致送礼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涉事女教师将学校发放的中秋慰问品和家长送来的鲜花拍成照片,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并点名对送礼物的家长表示感谢。很容易让人误会照片里的礼物都是父母送的。参与的女教师关注的是当老师的好处。这种暗示可能会诱使更多的家长主动或被动地通过送礼来“讨好”老师。


送礼物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得到特殊照顾,还是担心孩子受到特殊“照顾”。但不同家庭条件有好有坏,礼物有多有少,久而久之必然损害教育的公平性。考试选拔制度虽然保证了外部教育的公平性,但老师的收礼行为却倾斜了内部教育的“天平”。攀比无止境。老师接触礼物引发家长争抢礼物。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教师腐败的温床,给有需要的家庭增加额外的经济压力。教师应确保所有学生都得到平等对待,并应谴责“晒礼物”,以减少“送礼和收礼”的发生。


规范教师收礼,可以借鉴他山经验,将其纳入国家管理层面,从法律层面规范教师收礼行为。例如,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利益冲突法规定,公立学校教师的礼物不得超过50美元。2015年,韩国《金英兰法》规定,教师单次收受超过100万韩元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0万韩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0万韩元以下罚金;首尔全面禁止教师收受财物。


家长也要调整心态,尊师重教的传统不一定要靠送礼延续下去。感谢老师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仅限于在教师节送礼物或采取行动。可以是教师节一句真诚的问候,也可以是平时对老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种感谢方式,在维护家长和学生利益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家校关系,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教师节不应该被“送礼收礼”污名化。为了让教师节回归其本来面目,回归“弘扬高尚师德,潜心育人”的教育初衷和教师内心,需要政府、教师、家长等各方共同行动,严格规范送礼行为,做到不收不送,让教师节变得清正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