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近日,河南商丘某中学美术老师张世锋被学生称为“打印机”老师,因为他手写的黑板字像打印出来的字母一样传遍网络,登上各大网络热搜。
“印刷工”老师: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书写文化
“因为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特别喜欢用不同的字体在黑板上写字。”11月17日,记者联系了夏邑双语学校的张世锋老师。从事教育行业18年,从当老师开始就一直练习粉笔字。
“老师的板书对学生是潜移默化的引导。看着孩子们崇拜的眼神,更多的是对老师更高的要求。”张世锋学习了不同的字体,如隶书、楷书和行书,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对中国文字有更深入的了解。
“‘打印机’老师来了!”据张世锋说,每次上课,学生都会说:“老师,你又在黑板上写字了。你是个印刷工人,对吗?我们真的很喜欢你的书法!”
“其实书写是有一定的方式的,不管是粉笔还是毛笔,只是他们的书写工具不同。字的结构和笔画基本一致。”张世锋说,要想写好字,就要从兴趣入手,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经典字帖,坚持练习,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学校现在有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在跟我练字。每天上学都是先练习板书,他们的字体也越来越规范了。”张世锋表示,他将继续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字文化。
少年的《书画之梦》蘸水写在石头上
1978年,张世锋出生在夏邑县李记镇张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虽然不识字,但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他父亲更是羡慕字写得好的人,经常教导他,“如果你长大了能考上大学,就去当画家书法家吧!”
年轻的张世锋记得父亲的话,开始日夜练习书法和绘画。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纸,他就在地上写字,蘸水,写在石头上。
七岁时,刚进校门,张世锋就能恰到好处地写横、竖、左、右。老师很惊讶,经常在课堂上表扬他。
后来他爸爸在街上看到一本很漂亮的画册,就买了下来送给他对比。如果他得到了一个宝藏,他就每天拿着这个书画册,对照着书上的内容在地上画画。
也许张世锋生来就有一种特别敏锐的绘画感。从小学到初中,他班的自习园,他学校的黑板报,都是张世锋的杰作。手上脸上沾着墨和粉,看着师生称赞的黑板报,幼小的心灵坚定了他画画的决心。
于是,在他稚嫩的梦想中,他走上了漫长的书画练习之路。几年后,他真的成了“学者”。早年红白喜事常请他写对联。春节写春联,半条街的村民都会来求他。
年轻的苦行僧
2000年,河南省青少年书画展在全省范围内选拔参赛选手。22岁的张世锋被夏邑县教育局推荐为该县唯一代表商丘参赛的选手。张世锋的国画《墨荷图》一举获得二等奖,激发了他对绘画的热情。从那以后,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绘画上。
后来认识了很多书画界的老师。老师们看了他的作品,了解了他的性格后,建议他多发帖。他买了一本颜真卿的《多宝塔》,练了三年。接下来,他努力练习“精进碑”和“家庙碑”。在此期间,他还在《忆英碑》和《曹全碑》...
打好基本功后,他一边继续学习行书,一边继续在楷、李工作。从颜真卿的《争席》到《祭侄文稿》,经过几个寒暑,他的书法有了长足的进步。
当他风华正茂时,绘画成了他挥之不去的爱好。虽然是一条孤独的路,但他得到了生活的支持,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很多企业和书画收藏者都来这里预定他的书画作品。2020年疫情期间,他历时一个多月创作的巨幅作品《天使的眼睛》被媒体转载。
成为签约字体设计师“钟”并获得国家专利
时间像一首歌一样流逝。如今43岁的张世锋回首坎坷的书画人生,让他百感交集,热泪盈眶,有遗憾,有喜悦,也有迷茫,更重要的是,他记住了心中的苦难。当他完成一幅书画作品时,突然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他的书法作品正在不断攀上艺术的巅峰,先是入省展,获省奖,后入全国展、全国奖,多次应邀到北京、湖南、安徽等地讲学,引起国内多家大型报刊的关注。
短短几年间,他的书法作品在全国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仅8-10月就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20多家媒体的青睐。
奖杯、国家级、省级、市级美术书法大赛证书是对赠送者最好的见证。同时入选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气功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中南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国培讲师。
2015年12月,张世锋荣获中国好品牌典范。2016年6月,张世锋成为北大方正与中国汉仪签约的字体设计师。2018年11月,张世锋加入书法协会讲师团。2020年,研制的“钟”字练习器获得国家专利。
文/陈海峰刘晨曦硕夏
来源:大河报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