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一个
刚确立关系,
恋人送你手机当礼物,
你会接受吗?
2
每个节日和纪念日,
你和你的爱人交换礼物吗?
三
你精心准备的手工礼物,
恋人收到,反应平平。
你觉得失落吗?
你在这里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成为社会学的研究证据。事实上,礼物是社会关系形成和维系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的经典话题。当爱情的崇高主题与礼物的经济逻辑碰撞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在过去的一年里,西北大学刘大为研究团队采访了几十名在校学习和毕业不到一年的大学生,研究了不同恋爱时期的礼物交换行为及其象征意义。
刘大为认为,正是在不间断的馈赠和接受中,爱情关系才能产生。他提出了“经营爱情”的概念——虽然经营是一种理性的算计,爱情是一种情感的冲动,但这样一对充满张力的概念放在一起,恰恰解释了消费主义时代夫妻关系的生产方式。
视觉中国
▋礼物具有表现力和工具性。
小何刚刚确立恋爱关系,男朋友就送了她一部手机。他们刚开始约会,一切都还不确定。她认为礼物太贵了,所以她不想接受。但男朋友态度坚决,说不收就把手机扔了。小黑紧张的收下,转身去找家里借钱,把手机钱交给了男朋友。
这是刘大为团队调查的案件之一。他们的研究发现,在恋爱初期,虽然热烈爱情的激情仍占主导地位,但短期关系中缺乏理解仍给关系带来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是否能长期维持关系,所以收礼人会倾向于避免“欠债”——即回赠大致相等的礼物,或者直接拒绝礼物。
人类学家严云翔把礼物分为“工具性”和“表达性”。工具性礼物注重礼物作为物品的价值,表达性礼物遵循情感规范,强调礼物背后的象征意义。或许在小黑的男朋友看来,昂贵的礼物不仅是对认真开始一段感情的示爱,更是营造一种理想化的印象,甚至透露出送礼者的经济能力。
“如果给刚在一起的男朋友买礼物,我会注意礼物的分量,不要太便宜,希望体面一点。谈久了,信任度高了也没关系。就像我给好朋友送礼物一样,不在乎价格。我觉得朋友之间的信任度会更高,更随意。连小事都知道我的用心。”女孩轻声说。
▋礼物之争的背后是爱的问题。
当恋爱初期的情侣还在谨慎地摸索礼物的时候,长期关系的情侣已经在为不知道送什么而头疼了。除了交换礼物的固定时间节点——生日、纪念日、情人节,还有很多节日需要礼物,比如“5月20日”、女生节、男生节、圣诞节、白色情人节。“一年四季有几十个节日,除了清明节和中秋节。情侣们像情人节一样来了。”刘大为说。
与前几代人的亲密关系相比,刘大为发现这一代年轻人的亲密关系有更强的展示性——比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炫耀,示爱。“大学生不知不觉参与其中,商家也乐见其成。这个梗出现在2020年,延续到2021年秋天,说明消费主义和亲密关系完成了一次自我生产。”
在特定的礼物交换节点,如果一方忘记送礼物,很可能会受到另一方的一些情感“制裁”,比如通过唠叨、冷战或吵架来表达不满。更严重的会导致分手。
在“豆瓣劝导群”里,相当一部分感情问题都是关于礼物的。“你没有什么圣诞礼物可以考虑分手吗?”“为什么过节不收礼就建议分手”“七夕不收礼就不想分手”等帖子经常引发关注和讨论,很多情侣为此产生矛盾:一方认为礼物代表了对方的心意,重视感情,如果不是,就是“不恋爱”;另一方面,他们厌倦了应付,认为礼物不是表达爱意的必要途径。
在刘大为看来,礼物之争的背后是爱情本身的问题。阿静回忆上一段感情时,承认恋爱后期“我们的关系相当不健康”。当时她和男朋友是异地恋,七夕没送她礼物。“我总觉得他不爱我,所以我用这种方式让他觉得他应该爱我——你应该送我礼物,我给不了你。”也有女生觉得想要礼物的时候“不是想要那个东西,而是想要那个回忆。”
大部分女生都很细腻敏感。当情感和陪伴的需求得不到看见和满足时,礼物这种更为明显的情感传递媒介就成了他们的“请求”,或者更像是一种“祈祷”。刘大为认为,礼物本身只是一种媒介,一种心意的象征,无论从主导还是情感的角度。“当感情需要通过不断索要礼物来确认的时候,一定是脆弱的。提出要求的一方显然在关系中没有安全感,吃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关系模式是不健康的,不稳定的。”
▋男生总是承担更多的送礼费用
很多研究发现,男生送礼物的概率和频率都比女生高。
虽然柔柔主动追求男友,但第一次礼物交换还是一个男生送的礼物。在阿静的最后一次恋爱中,她承认自己送给对方的礼物价值不高,比如袜子、失眠软糖、情侣毛衣、零食等。,而她收到的却是银项链、口红、名牌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周志豪曾对成都五所大学的182名恋爱中的学生进行过调查。在他的硕士论文中,他再次证实了这种不对称的礼物交换关系,即“男性总是比女性承担更多的爱情礼物的费用”。
他将这一结果归因于爱情礼物交换中的性别表现:“由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赋予了男性‘养家糊口’的角色和义务,恋爱关系中的男性更容易通过增加爱情礼物的支出来表现出对性别角色规范的遵从;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和社会期待下,女性在恋爱关系中尽量避免成为为经济付出更多的一方,通过控制和减少恋爱礼物的支出来显示自己‘被动而含蓄’的性别认同。”
在刘大为看来,礼物的不均衡流动,其实就是恋爱中两性关系的呈现。“无论是对‘阳刚之气’的追求,还是对女孩子应该娇生惯养的观念,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对两性不平等权力关系的认可。礼物的主导地位永远存在,盲目接受只会让你处于主导地位,在恋爱关系中处于劣势。”
当然,有些关系并不像听起来那么艰难和不公平。小峰和女朋友异地恋一年半,单方面送礼20多份,还乐此不疲。元旦、情人节、“5·20”、七夕、阵亡将士纪念日、圣诞节、生日,他都会准时送上精心挑选的礼物。除了这些,“一般看到好的就买”,天冷就买帽子和手套,天热就买她喜欢的短袖衬衫。这些都是他对远在他乡的女友表达爱意的方式。当然,女朋友也会回馈。就这样,两个人的感情通过礼物来维系和升温。
▋“没有礼物的爱”场景:约会时一起用钱。
小芳和异地恋男友正在进行一场“无礼物恋爱”。因为两人都是学生,没有收入,所以约定不绞尽脑汁给对方选礼物,而是把钱存起来,见面约会的时候一起花。
“对我们来说,有没有礼物对感情影响不大。感情好不好,如何表达爱意,送礼物确实是一种方式,但肯定不是唯一的方式。”小芳说,这样的情绪状态让她感觉很轻松,没有负担。
刘大伟团队通过调查发现,在长期的恋爱中,随着情侣关系的密切,为了减轻送礼和回礼的负担,情侣们会减少对具体礼物交换的关注,取而代之的是更实际的行为。
柔柔是个不注重礼物交换的女生。她“不会把感情寄托在事情上”。在她的恋爱经历中,她从来没有收到过男朋友送的生日礼物。“这是一件麻烦事,我不太在乎。如果你为我准备,我肯定非常高兴。如果我没有做好准备,我就不会感觉这么糟糕。虽然有时会失落,但心情很快就会过去。”她说。
刘大为还提到了一个男生的案例:他从来没有送过礼物给女朋友,对方也没有意见。男生认为原因是女生崇拜是爱情的基础。刘大为提到,人类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爱情是一种生物贿赂”,即人本身可以作为礼物,而婚姻是人作为礼物的最终交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同学的女朋友在男生身上看到的,是她所仰慕的独特魅力。
有多少对夫妇就有多少对夫妇。不管是送礼还是不送礼,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的相互交流。当相处的共识产生后,“我和他/她”也就变成了“我们”。
(应采访对象要求,阿静、柔柔、小凤、小芳均为化名)
中青报见习记者杜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广州日报新华城市编辑:叶碧君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520送男朋友礼物推荐!颜值与实用并存的男生礼物清单).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