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巴金爷爷的事

老人 0 89

有关巴金爷爷的事,第1张

有关巴金爷爷的事
导读:  南方网讯 10月25日,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巴金祖籍嘉兴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嘉兴市人民政府、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在上海参加完前一天举行的巴老追悼会,陈思和、李存光、陈子善、李辉等60多位学者,连夜

  南方网讯 10月25日,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巴金祖籍嘉兴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嘉兴市人民政府、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在上海参加完前一天举行的巴老追悼会,陈思和、李存光、陈子善、李辉等60多位学者,连夜赶往嘉兴,按照原计划参加这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为期三天,研讨会主题是“巴金与当代”,分为“巴金的创作和思想对当代文学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经典化的巴金创作与当代思想文化的沟通”、“新发现的巴金文献资料与当代思想文化关系”三大议题。

  “我以为,今天我们对巴老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生前的愿望和目的,不打折扣、完完全全地实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学者李辉动情地说。

  为赠书向国图讨说法

  10月25日下午3时半,嘉兴阳光大酒店三楼。在复旦大学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吴福辉发言完毕以后,主席台上的主持人李辉神情激动,以巴金文学研究会的名义发表声明:要求国家图书馆向全社会公布三年前巴老赠书流失的调查结果和处理结果。

  2002年12月19日出版的《南方周末》以《谁亵渎了巴金?———巴金赠书流失家属追索手稿》为题,刊发了国家图书馆流失巴金赠书事件的报道。事件披露后,国图方面经历了从否认到承认的过程。

  在巴金的家属给国家图书馆发函要求“归还父亲捐赠的手稿:《春》、《秋》、《寒夜》、《憩园》、《随想录》的第五卷及《家》的散页”以后,国家图书馆派专人到上海,与巴金的女儿李小林、儿子李小棠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他们解释因工作原因造成了图书流失,并承诺将对分散在不同的书库中的巴金赠书进行清查,核实流失图书数量,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然而,时间一晃就是三年,国家图书馆仍未兑现它的承诺。直到巴老去世,国家图书馆方面再没有跟巴金家属就此事进行沟通和说明。李小林说,“自从那次见了面以后,他们一个电话也没有打过,什么情况我们都不知道。”

  作为巴金研究者,在人民日报社从事编辑工作的李辉,当时是在北京潘家园旧书市场上发现国图流失的巴老赠书的。流失事情被国图方面确认以后,他曾经以《人民日报》的名义,采访国家图书馆的负责人。

  “当时,他们对我的承诺是,一定会认真清查此事,并对外公布调查结果,给躺在病床上的巴老、巴老家属和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全国新闻界一个交代。结果到现在,国家图书馆方面对此没有任何回答和解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辉仍然感到愤怒和不解。

  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周立民曾经到国家图书馆去暗访过。他到了图书馆,按照巴老给国家图书馆的赠书清单,要求借阅。结果工作人员对他说,“你借的书,有的有,有的没有。”

  “为什么没有?”周立民反问。后来他得到的结果是,巴老的赠书,有的不在馆里,根本就找不到。周立民因此怀疑,国图方面根本就没有巴老赠书的完整清单,另外也没有认真统计过书刊的分布情况,更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巴金赠书流失一事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在研讨会场内,一位原想学习巴老赠书的知名的文化老人表示,宁可把自己的藏书当废品卖,也决不捐给(国家)图书馆。

  李辉、周立民的发言引起了研讨会现场70多位学者的强烈回应。来自俄罗斯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的教授罗季奥诺夫对记者说,他是头一回听说这样的事件。“无论在俄罗斯还是中国,发生这种事都是难以想象的,图书馆这样对待巴金的书是非常不正常的。我希望这些书会尽快地找到。我也不能想象巴老这样受人尊重的作家捐赠的书会流失、被卖掉。”

  曾经与巴金有过几十年友谊的学者欧德罗夫耶曾捐书给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辟专室把他捐赠的书集中到一起,以欧德罗夫耶的名字命名图书室,向读者开放。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坂井洋史不能理解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绝对不应该有的事,这样的事情在日本没有听说过。假使有发生,社会舆论会有非常激烈的反应,这个图书馆的领导将因此引咎辞职,直接的责任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向国民道歉,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来自韩国水原大学的学者李喜卿认为,“即使是一本很普及的图书,可是因为是名人所捐,有名人签名,它就有了无形的价值。研究者可以凭此了解名人的阅读过程,了解他的精神、思想构成,并对他的学术成就进行价值判断。”

  会场内的气氛因此变得严肃。众多学者纷纷就此事发表意见,要求国家图书馆方面信守诺言,公布调查结果并改善图书管理工作。

  据悉,巴金文学研究会将在近日向国家图书馆致函,要求尽快公布对此事的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

  文学馆?资料馆?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十几年,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福辉仍然记得,1985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西三环边上的万寿寺挂牌成立。在文学馆开馆当天,巴金在会场刚一坐下,就从裤里掏出一个信封,递给当时的馆长杨梨。杨梨打开,发现里面有纸钞也有毛、分的硬币。巴金认真对他说,“我刚得到一本书的稿费,给文学馆。”

  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金晚年的梦想。有感于“文革”否定了一切,作家大都被打成“牛鬼蛇神”,作品被否定说是“毒草”,全国只保留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巴金认为,在“文革”里被打倒的那些作家对文学是有贡献的,需要有一个机构来介绍这些作家的生平、作品。另一个原因就是“文革”之后,很多现代文学的资料被销毁了、遗弃了、丢失了。

  “可以说,建现代文学馆就是为了反‘文革’,肯定被‘文革’否定了的现代文学。”现代文学馆前馆长舒乙说。

  从1979年开始,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个想法就出现在巴金的脑海里。1981年2月14日,在为香港《文汇报》写的《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寒夜”》和《创作回忆录·后记》中,巴金最早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一倡议于1981年3月12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刊载,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81年4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通过了巴老建议,上书中央,请求建立现代文学馆。

  经由巴金的奔走呼号,1983年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成立。1985年3月,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西三环边上的万寿寺挂牌。1996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奠基。

  为解决经费问题,不拿一分钱工资的巴金前后捐了25万元人民币给现代文学馆,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手稿、书信、照片7765件捐给了文学馆。

  在巴金的感召下,茅盾亲属将茅盾全部遗书和生前用过的实物赠给了文学馆。在巴金的劝说下,唐弢献出了作为一个文学收藏家的收藏:杂志15万册,图书35万册,其中许多是孤本。

  如今,现代文学馆共有藏品30余万件,其中书籍17万册,杂志2100种、9万余册,手稿10970件,是国内最大的和最权威的文学手稿库。

  “在梦里我也几次站在文学馆的门前,看见人们有说有笑地进进出出。醒来时我还把梦境当作现实,一个人在床上微笑。”在《随想录》中,巴金这样说。

  吴福辉对记者说,在那个著名的建议中,开始还有“资料”两个字,但是在筹建过程中把“资料”两字去掉了,因为这样能够承载更多的内容。

  巴金心中的文学馆是一个资料中心,由作家自己组成。它搜集、收藏和供应一切我国现代文学资料,“五四”以来所有作家的作品,以及和他们有关的书刊、图书、手稿、信函等等,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一个总结,是让大家认识文学,认识中国人民的“心灵美”的地方。

  “现在的文学馆是一个局级行政单位,似乎成了一个安排干部的场所。它的发展、变化和巴金最初的设想有很大的距离,更像是一个文化的景观,那么豪华,是用来参观展览的,谁出钱谁就可以使用。我们当然要对巴老的东西有所发展,但方向应该是往他的本意发展,成立文学展览馆也不错,但你建得那么豪华,那么多编制,却没有一个研究部,成立这么多年,在现代文学研究上也没有什么成果。”李辉对文学馆的现状是“爱之切,恨之痛”。

  “现在文学馆把巴金的手印刻在门上,上面还铸有巴金的印章,而且在门口还立了他的雕像,我觉得巴金清醒的时候未必同意这样做,因为他不要在文学馆突出自己,他是个不突出自己的人。但是,现在的文学馆给人的印象很不好,好像文学馆是为巴金而建的。”

  邵燕祥认为,文学馆里“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塑像中,缺少了胡适和陈独秀这样文学革命和文学改良的旗手,这是一个巨大的缺陷,这意味着我们对历史真实的回避和躲闪,是不符合巴老意愿的。下个月,文学馆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第二、三期工程即将起动,李辉希望文学馆能够真正踏踏实实地准备做些学术研究。

  “文革”博物馆的可能方案

  在10月25日上午开幕的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画家郁风落泪了。“巴金就是民族的良心,一想到他就不敢去做坏事。巴金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建立‘文革’博物馆,趁着大家对那段历史还没有遗忘,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多搜集相关物品资料。”

  在接受《凤凰周刊》的采访时,巴金的女儿李小林说,“文革博物馆是爸爸惟一未了的心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冰心的女儿吴青也表示,“巴金舅舅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是,这两个目标只实现了一个。”

  1986年,巴金在《随想录·“文革”博物馆》一文中,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思。他说:“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最好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20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并没有完备的计划,也不曾有过周密的考虑,但是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这是应当做的事情,建立文革博物馆,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我只说了一句话,其他的我等着别人来说。”

  “十年浩劫究竟是怎样开始的?人又是怎样变成兽的?我们总应弄出个眉目来吧。”“只有牢牢记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因为怕历史重演,巴金连晚上做梦都感到恐惧。

  1995年6月23日,巴金在杭州的疗养住所为《十年一梦》增订本新写了一篇简短的序:“十年一梦!我给赶入了梦乡,我给骗入了梦乡。我受尽了折磨,滴着血挨着不眠的长夜。多么沉的梦,多么难挨的日子,我不断地看见带着血的手掌,我想念我失去的萧珊。梦露出吃人的白牙向我扑来。在痛苦难熬的时候,我接连听到一些友人的噩耗,他们都是用自己的手结束生命的。梦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我不是战士!我能够活到今天,并非由于我的勇敢,只是我相信一个真理:任何梦都是会醒的。”

  这一年,正是“文革”30年,年过九旬的巴金再次发出的声音。在这一年里,巴金还给大型图录《“文革”博物馆》一书写了后记。大型图录《“文革”博物馆》分为上、下集于1995年年底出版,收录了数千张历史照片,是迄今为止关于“文革”历史的资料最齐备、叙述最有力度的著作。

  巴金不仅答应将自己写于1986年的《“文革”博物馆》一文放在书首,还用颤抖的手题词:“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在接见这本书的编写者时,巴金说:“这件事应该做。”

  郁风到现在还保留着一件旧衣服,在“文革”中坐牢,她穿了7年,之前丈夫黄苗子也曾经穿过。每到周末,她会收到一些针线,在时间静止的监狱生活里,一针一线地缝补,这曾给她带来莫大的快乐。郁风认为,在“文革”博物馆没有建立之前,现代文学馆应该担负起搜集展览“文革”时期物品资料的责任,她表示,她愿意捐出这件珍藏的衣服。

  邵燕祥说:“巴金一生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厚的遗产。接近它、清点它、继承它,是思想界、文化界首先要做的事情。建立‘文革’博物馆可以让人们反思历史。我们纪念巴老,最好的方式是实现巴老的意愿,开拓、营造一个让说真话畅通无阻的空间,使说真话成为社会氛围和普遍心态。”

  李辉的建议则更加具体:“在文革馆不能成立之前,文学馆是否可以承担巴老在《随想录》中提出的文革博物馆的部分功能,比如它至少应该成为文化艺术界的文革博物馆。现在文学馆有那么多的展厅,我们是不是可能拿一个展厅,作一个永久性的展览,这是我的一个想法。”(编辑:姜志)

  更多的在这里找吧 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jnbj/memory/200511040168htm

1904年出生。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参加反封建的进步刊物《半月社》活动。为了追求光明,1923年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上海、南京,进东南大学附中,并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1927年旅法在巴黎读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次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工作。和鲁迅有交往。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与靳以合编《文季月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和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二至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巴金虽然早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不以文学家、作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在的呼喊。如他自述所言:“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

——巴金的文学选择一开始就是西式的,率性的,涌荡着二十世纪科学与人道主义思想的风范,半个多世纪以来,像觉新、觉慧、鸣凤、梅表姐、汪文宣这样的艺术形象已扎根在中国人心中,多少青年读者正是从这些艺术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与镜鉴,从而勇敢地跨出那叛逆、反抗与自身价值追求乃至投身革命的步伐。

——巴金晚年创作的思想漫笔《随想录》,是一部五卷本的忏悔录,是对自身以及周遭问题的深刻剖析与大胆揭示。尽管与年轻时代的信仰已有所不同,但激情、坦率、真诚、善良、自律、真理的寻觅与维扬,仍然是巴金先生写作的宗旨。《随想录》的发表在八十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说真话”成了全社会率行与唤吁的人格品质。

套用托尔斯泰评价卢梭的话“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来形容巴金先生,那是一点没错的。生涯几乎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巴金,他曾是多少代青年的航标与动力。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是巴金先生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质与基调。《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随想录》……这永远代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之作,势必如行星常运,放射出他永不熄灭的光芒!

巴金这个笔名得来,据专家研究,是因为先生青年时代酷爱俄国革命作家、思想家克鲁泡特金、巴枯宁等人的著作,有心追随之,故出此寓意。这个研究大致不错,但据巴金自己的诠释,意义稍有出入,他之所以取巴姓,则在纪念一位留学法国姓巴的北方同学。这位曾与巴金朝夕相处的同学因人生的苦闷在法国项城投水自杀了。这个消息曾使巴金非常痛苦,由此赋予永怀。

不管笔名如何得来,全世界的巴金读者都知道,巴金重要的创作生命中所信奉的是人道主义与安那其主义。人道主义如今已没有多大分歧,然而安那其主义一直争议较大,也是巴金生命中一段时期遭遇麻烦或非议较多的辞源。“安那其主义”源出十八、十九世纪的民本主义与空想主义哲学思潮,常译无政府主义。实际上巴金所信奉的无政府主义与当今人们常用的这个带有贬义的名词意义相差甚远,安那其主义的本义是反对封建的强权与专制的禁锢,倡导一种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唯科学知识是尊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巴金为什么步入文学道路就找到了安那其主义的门径呢,那正是由于他生长于封建的专制社会与旧家庭,在沉闷黑暗甚至充斥血腥味的精神压迫中渴求身心的解放与健全,故而带领他步入文学圣殿的首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富有理想与激情以及俄国革命时期富有检讨与献身精神的思想家、文学家。像罗曼·罗兰、卢梭、福楼拜、赫尔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托斯妥耶夫斯基都是巴金崇敬的大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也对他“人类至上”的观点有深刻的影响。而古典的唯美的传统流派不为巴金所好,甚至被他扬弃。原因都在于他创作时代内心涌荡着反抗的激流,如他自述:“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海行杂记》)

巴金虽然早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不以文学家、作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在的呼喊。(“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号”)。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是为他胞兄写的,那时他大哥深陷封建家族不能自拔,拿着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做着无谓的牺牲,巴金希望大哥也勇敢地走出“家”来,做封建家族的叛逆,这些话他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希望以情动人,打动胞兄的心。结果是小说无意间被朋友带回国内发表了,虽然打动了不少读者,大哥却沉陷难返,不久终于自杀于家中。这给巴金创作的不朽名著《家》带来了直接的动因。

巴金的创作心境一直是较为苦闷甚至是郁悒的,虽然他努力战胜自己,排除脆弱,甚至内心时时呼叫着法国悲剧革命家丹东的名句“大胆,大胆,永远大胆”来激励自己,但是他不能摆脱封建社会与家庭自来投给他心灵的沉重阴影,他无法廉价的乐观与浪漫,所以他的作品差不多都是悲剧的调子,如他自述:“一个黑影来掩盖了我们的灵魂。于是忧郁在我们心上产生了。这个黑影渐渐地扩大起来,跟着他就来了种种的事情。一个打击上又加第二个。眼泪,呻吟,叫号,挣扎,最后是悲剧的结局。一个一个年轻的生命横遭摧残。有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悲痛的回忆给别的人,有的就被打落在泥坑里面不能自拔……”(《忆》),这既是巴金心历的苦难史,又是巴金作品的主要基调。

事实上巴金离开他的家乡四川成都很早,十九岁那年抛家出走,东进上海求学,继而负笈法国,以后除了有数的几次返乡探亲,巴金差不多长居东方之都上海,从事他贯穿一生的文学著述、编辑工作。但短短的十多年家乡生活亲历以及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巴金生命创作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素材与情感波澜所在。

《雷》、《雨》、《电》、《家》、《春》、《秋》、《憩园》、《寒夜》、《忆》等,巴金小说、散文代表作,差不多都是描绘的封建家庭悲剧以及那里面的殉葬、挣扎与反抗。半个多世纪以来,像觉新、觉慧、鸣凤、梅表姐、汪文宣这样的艺术形象已扎根在中国人心中,多少青年读者正是从这些艺术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与镜鉴,从而勇敢地跨出那叛逆、反抗与自身价值追求乃至投身革命的步伐。巴金的文学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富有活力的人文风景之一与宝库。可以说,一个没有读过巴金的读者,他是不可能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二十世纪旧中国城市家族伦常风俗与况味的。

虽然巴金的《家》题材极似古典白话小说《红楼梦》,但风格上几乎看不出后者的影响,原因如前所述,巴金创作的圭臬是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革命文学而非传统古典文学。虽然从小在母亲身边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兄妹同学间也得到传统文学的营养,但巴金的文学选择一开始就是西式的,率性的,涌荡着二十世纪科学与人道主义思想的风范,这样的选择虽然使巴金的文学字句间少了些传统的吟讴、圆熟与回味,却给现代文学带来一种全新的样式与冶荡的春风。正如四十年代的法国学者明兴礼指出的一样:“巴金小说的价值,不只是在现时代,而特别在将来的时候要保留着。因为他的小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转变。这好似一部影片,在上面有无数的中国人所表演的悲剧,作者个人的经历的叙述,在很多青年心中引起了共鸣。为什么《家》会有这样的收效呢?唯一的原因就是她代表了中国大多数青年的自传。”(见明兴礼《巴金的生活和著作》)

这是非常切题的分析。事实上他说明了,巴金先生的文学选择一开始就是和他的哲学人生思想选择相吻合的,即抛弃、背叛旧有的贵族利益,以博大的精神与爱心投身与拥抱普通民众,以含泪带血的心声来彻底唤醒他们。从而追求一个纯净美丽的平等世界。虽然这样的努力在后来也曾遭人批评为“空泛的爱心与人类至上主义”,但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下,对巴金强求“指出道路”的导师的作用,那是不切实际的。文学的目的原来在于揭示问题、畅扬人性,不可能要求每个文学家都充当思想领袖的权贵。而巴金的作品,描绘出旧中国家庭的深刻悲剧,这就已经完善地表达了他作为作家的天分与良知。同时代的鲁迅当时对巴金的评价甚允:“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是一位终身笔耕不辍、勤奋高产的作家,但在后半生创作中,小说创作基本停顿,这可能一方面是社会变革要加以适应的原因,二方面是创作高峰逾越后的休整期。尽管创作生活重心有所改变,但巴金奉行的“要忠实地生活,要爱人,要帮助人”的原则始终未改。他不仅以不朽的著作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且身体力行,无私地关心与帮助祖国的社会改革与文教事业,近二十年来,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在世界文坛享有广泛而崇高的声誉。晚年创作的思想漫笔《随想录》,是一部五卷本的忏悔录,是对自身以及周遭问题的深刻剖析与大胆揭示。尽管与年轻时代的信仰已有所不同,但里边仍然看得出浓重的法国大革命时代与俄国革命思想家的影响。激情、坦率、真诚、善良、自律、真理的寻觅与维扬。仍然是巴金先生写作的宗旨。《随想录》的发表在八十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说真话”成了全社会率行与唤吁的人格品质。

一种新的感情渐渐地抓住了他,他不知道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但是他清清楚楚地知道他离开这个家了。他的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那里有一个新的运动,有广大的群众,还有他的几个通过新而未见面的热情的年轻朋友。

——2000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巴金的《家》

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一个值得铭记的时间,因为就是在这一刹那我们的巴金爷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想来,也是巴金爷爷让我敢于拿起手中的笔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的。那时还是个初二的小孩,偶然逛书店的时候心血来潮的买了这本《家》,没想到它竟然影响到了我以后的生活。——也许这就是生活,你永远都不知道他下一秒会带给你什么。后来又在高中的阅览室里读完了《春》、《秋》,记得那时两个星期才有一节大课是阅览课,所以显得特别珍贵。每次去阅览室都抢在最前面,以免我亲爱的《春》《秋》被别人抢走,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笑。高三的时候在巴金爷爷主编的《收获》上意外地读到了笛安的《告别天堂》,听到同学说这篇文章是巴金爷爷亲口称赞过的,心中顿时开了花。所以一直到现在,我走到哪儿都带着《告别天堂》。

可是,可是……

电视上在回顾巴金爷爷的一生,我看着看着就哭了。我从来没跟谁说起过自己最喜爱的作家,但是我打心底的喜欢和敬佩巴金爷爷。他是那样的慈祥,那样的亲切,不管在以前,还是在现在,他都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永远的偶像!

我希望我们的巴金爷爷在遥远的天国会保佑着我们,保佑着这个和他一起经历风风雨雨的国家!

我希望我们的巴金爷爷会在天上看见这个国家日益的繁荣富强,看见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家沐浴着爷爷的光辉诞生!

让我们最后说一声:巴金爷爷,您走好!

巴金资料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回国后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季月刊》主编,《烽火》杂志创始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及第、四、五届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文艺月报》、《上海文学》、《收获》主编。中国文联第二、三、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全国第五届人大常委,全国第六、七、八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少年作家班顾问。 曾获1982年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这是一项崇高的国际性永久荣誉。1928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寒夜》、《火》、《憩园》、《第四病室》,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散文集《随想录》(5卷)等,译著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出版了《巴金文集》(14卷),《巴金全集》(2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

巴金作品总目

创作集: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局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书店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书局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 良友图书公司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书局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店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书局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书局

《巴金自传》(传记),1934,第一出版社

《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 良友图书公司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书店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 良友图书公司

《忆》(回忆录),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短简》(散文集),1937, 良友图书公司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书店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火》(共三部,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书店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 良友图书公司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书店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书店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出版社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出版社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出版社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书店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出版社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出版社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书店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 1987 ,三联书店

《巴金散文精编》,1991 ,浙江文艺出版社

《巴金书信集》, 1991 ,人民文学出版社

《域外小说》,1992 ,上海文艺出版社

《忆》(回忆录),1994 ,中国华侨出版社

《短简》,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再思录》(散文集),1995 ,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巴金自传》,1995 ,江苏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1995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巴金卷》,2001,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国外获奖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云南人民出版社

译文集: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出版社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译文全集》,1997,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珞整理)

中国网 2003年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440927htm

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译著也很多。解放后,他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他的作品《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索桥的故事》被选为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课文。《鸟的天堂》被选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并有散文随笔集《龙虎狗》其中短文两篇《日》《月》被选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随想录》中的小狗包弟被选为新课标高一必修一中的课文。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又名《激流》)1933,开明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

《巴金自传》(传记)1934,中华

《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

(《雾》、《雨》、《电》合订为《爱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

《忆》(回忆录)1936,文生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生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

《短简》(散文集)1937,良友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生

《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生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生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生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生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良友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生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

《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文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文

《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儿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儿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青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文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文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文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文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文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82,四川人民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文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

《巴金散文选》1983,文联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1983,四川人民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

《巴金全集》(1—6卷)1986—1988,人文(未出齐)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