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我的家乡在温州,温州的过年习俗,有些可能已随着时代进步而不再流传或仅在部分地区流行,但作为曾经的一种生活方式,可借机了解传统节日里的民俗文化,假期里还可以讲给孩子听,大家收好不谢哦。五马街-禅街上洋溢着过年气息除夕廿九或卅日黄昏农历十二月尽
我的家乡在温州,温州的过年习俗,有些可能已随着时代进步而不再流传或仅在部分地区流行,但作为曾经的一种生活方式,可借机了解传统节日里的民俗文化,假期里还可以讲给孩子听,大家收好不谢哦。
五马街-禅街上洋溢着过年气息
除夕廿九或卅日黄昏
农历十二月尽头,温州叫“三十日”,即年岁的最末一天。但因农历十二月或为廿九天、或为三十天,因此除夕并不固定,一般在这两天浮动,因此民间一般以“廿九或三十日黄昏”来称呼。
分岁高脚碗中年味浓
“还冬”后,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
因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每家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
朱红高脚碗装上特色美食
温州人对吃“分岁酒”很讲究,也最讲吉祥。一般席上要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十样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白)等,而且每碗必须有一块红萝卜圆片盖在顶端以示讨彩。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一般少不了“芋”和“鱼”。这两样菜预示家庭收支有余并逐步富裕。而席上第一个菜一定是年糕,表示“年年高"。
吃分岁酒时,长辈还会借机总结全家一年成败得失,争取新一年有新进展。这首竹枝词记载了全家吃分岁酒的情景:
妻孥一室话团圆,
鱼肉瓜茄杂果盘。
下箸频教听忏语,
家家家里合家欢。
压岁孩儿压岁讨铜钱
除夕,长辈用红纸将铜钱串起来,赐给下辈,或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谓能压邪,俗称“压岁钱”。《温州竹枝词》日:“孩儿压岁讨铜钱,快乐真如天上仙。爆竹买来檐下放,嘻嘻笑笑过新年。
岁灯烛摇除夕满堂红
除夕晚上,取点燃的红烛置于屋前屋后及每一个房间,如水缸边、谷仓等地方是必须要放置的,这被称为点“岁灯”,使家里显得亮堂而温暖,充满过年仪式感。讲究的人家,采用锡制小灯台,一般人家大都以红萝卜切段,插上红烛。这一习俗至今仍流传。
点岁灯可用这种小红烛
守岁彻夜不眠待新春
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如围棋、象棋、凑七巧图猜字谜、解九连环、掷骰子、打五关等活动,人们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有叫“望年夜”。
盛唐诗人孟浩然在开元十九年(731)腊月来到温州。当年除夕,他与同乡好友张子容一起吃年夜饭、守岁,还写了《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其中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之句,可见在千年前的温州,如今坚守的部分年俗已经形成。
如今的除夕夜,合家老小可观看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或微信抢个红包,喜洋洋迎接正月初一的到来。
正月头走亲访戚拜年忙
春节是整体性节日,从除夕到初一到初十到元宵节,基本都有主题活动。温州民间有“初一拜殿门、初二拜丈人”之说,可见拜年走亲戚是“正月头”主要活动。而正月初一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天,老温州对吃、说、做等行为都形成一套规矩。
饮食嘴头甜蜜彩头好
正月初一的早餐,是最讲彩头的,一般主妇都不敢怠慢。
在温州,不少家庭会蒸吃松糕(一种由糯米粉等炊蒸而成的糕点)。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夹在两片松糕之间,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的人家吃汤圆,或者煮粉丝或长寿面,上面放煮熟的蛋。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有的人家将除夕特意留下的“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
喜气的“红”是新年颜色
在温州各县(市区),正月初一的早餐侧重虽有所不同,但“吉利 、彩头”的寓意几乎都是一样的。
如在瑞安、平阳,有的人家吃蒸年糕蘸糖,有的人家还要先喝一碗红糖汤,再吃长寿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也是先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萝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亲戚酬酢,吉语生馨。
洞头在正月还曾有“拜茶”习俗,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喝过茶后,还要再烧“长寿面”吃以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
在乐清,一般人家的早餐也是吃红枣、汤圆之类的吉祥美食,独雁荡一带,正月初一吃的是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待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一是因“粽、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
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还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两枚鲜橄榄,不仅茶味清香,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
送元宝正月正头都讲“好”
正月初一,有人会拿着用红糖年糕做成的“元宝”,缠上红绳和万年青枝叶,挨家挨户“送元宝”。“送元宝”一般由两人组成,一人口宣吉言,一人在后应“好”。数句吉祥语之后,主人往往以年糕或零钱相赠。温州人还为此流行有俗语:“正月初一送元宝,句句讲好”。此外,我市各县(市区)民间还有“买技”、“莲花”、“道情”等多种送吉祥语的形式。
拜年有心拜年重五不迟
温州人说的拜年,也有称“拜岁”的,在苍南则叫“探正月”;文成则称为“貌年”,旧时,如带未满周岁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还得选择三六九之日以求吉祥。
“初一拜殿门、初二拜丈人”,按旧俗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瑞安知县符章在日记中也记载,初一除行香外一般不走亲戚拜年;在初二,他曾一口气拜年十余家。
初二,各家登门互贺新喜,如相遇于途则长揖道贺(今点头握手问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称“拜年”。这一方式也不属温州独有。据《夏鼐日记》载,1942年过年期间,夏鼐从外地赶回温州,因交通问题滞留在外,除夕是在赣州一个小旅馆度过。正月初一他在异乡街头闲逛,见行人多穿着崭新的衣服,碰到熟人便拱手作揖,呼“恭喜,恭喜”,面上满是笑容。
王绍基先生画的旧时拜年场景
“拜年”是有规则的,一般是下辈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平辈间互拜。新婚夫妇初到岳家拜年,称“拜头年”,后辈到丧事人家拜年称“拜新年”。而拜年时间一般是从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不过,温州人还有一句俗语叫“有心拜年,重五也不迟”。
到亲戚家拜年,正月头一般都要带礼品。上世纪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
春节期间,对来拜年的亲友,主家大多要留饮摆酒款待,俗称“叫新年酒”,即春宴。《夏鼐日记》里也多次记载春节期间,到亲戚家吃春宴的文字。
而按照旧俗,亲戚家若连拜年都不去,那就表示“断亲”(不再来往之意),所以有些老亲(上代亲戚)下辈要轮流去拜年,虽然四季八节没有往来的老亲,惟春节时一定要去拜拜年的。
春节里的“十日节”
初一·鸡日五德之禽
初二·犬日蓄养万物
初三·豕日肥猪拱门
初四·羊日三阳开泰
初五·牛日艮牛耕春
初六·马日破五挹肥
初七·人日点灯照人
初八·谷日开仓点灯
初九·天日对天还愿
初十·地日维赖以地
宋代《太平御览》载,女娲在抟土造人之前,先创造了其他生灵。她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其实,女娲制造生命只是美好传说,“六畜日”的流传,也是表达老百姓希望“六畜兴旺、家业繁荣”之意。
民间将鸡视为吉祥物,因此开年第一天就定为“鸡日”。鸡被称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称:头上红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相呼同类,是仁德;天明报晓,是信德。
至于犬日,《礼论》的说法,狗属“至阳之畜”,可蓄养万物;“肥猪拱门”是有关初三的吉语,象征来年富有吉利。而正月初四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好收成。马日古称“挹肥”,初六有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习俗,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
肥猪拱门
但也有民俗专家表示,在温州,牛羊日是在初六。在温州乡村如瑞安、文成等地乡村,有以灯照栏之俗。即在这天,除了给家畜吃顿好“饭菜”外,晚上要在牛羊栏里点蜡烛照明,并插香祈祷六畜兴旺。
正月初七为“人日”,温州有点灯照人之俗。如文成等地,会在该夜于各房间点灯照明,祈愿人丁兴旺。旧时在永嘉,人们于此日手提香篮,到各庙宇点烛烧香,祈求神佛保佑人口平安。
正月初八日,古称“谷日”,有点灯照谷仓之俗。旧时,在温州山区,民间于该晚开仓点灯,并在仓前烧香,祝愿五谷丰登。
正月初九日,古称“天日”。在洞头有拜天公习俗,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九深夜至凌晨)。平时有对天“许愿”者,也在这日进行“还愿”,俗称“谢愿”。
有天还有地,农历正月初十,民间认为是大地生日。这一天,中国传统民俗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认为否则会伤庄稼。
也有人表示,“六畜日”虽算不上是节日,但也表现了旧时农家的美好心愿。因此,正月头几天向猪圈、羊栏、牛棚等贴红纸条、点香的风俗于今还有流行。
旧时春节相关禁忌
“元旦日休息,厨房不用菜刀,菜蔬皆于除夕做好,又不持帚扫地,否则不吉利”——夏鼐日记 1943年2月5日。
“福”在春节里颇受欢迎
温州过年期间,民间还有“三十日的吃、正月初一的嬉”之说。也就是说,除夕分岁酒家家力求丰盛,正月初一这一天一般不动手做家务。这也是旧时新年或正月初一的禁忌之一。
新年期间还有不吵嘴,不动刀斧,不杀生,以及禁讨债(向父母要零钱也不行)等禁忌。据说,吵嘴会落彩头;刀斧是凶器,动了不吉利;还有不能说不吉利话,不能打骂人等。
而瑞安、永嘉一带,在新年被家长熬不住打骂的孩子,称为被“开年”了,一年就会不顺利。在平阳,以前还有五日内不挑粪,不倒马桶,不得敲击地盘之类的禁忌,而现在这些习俗已基本消失。过去农村还有“正月慢”的习俗,如今风气转变并近打破这一传统习俗,有的地区,在正月初二就结队(有的还全家出动)出门打工、劳动;一些商店也打破惯例,初二、初三就开门了。
唢呐:《胜利秧歌》赵砚臣,范国忠
《赶会》范国忠,张增亮
《一枝花》任同祥
《凤阳歌绞八板》山东民间乐曲
《黄土情》周东朝
《五字开门》山东民间乐曲
《沂蒙新曲》仲冬和
《川江情》张放
《哈哈腔》河北民间曲目
《怀想曲》吉喆
《送粮路上唱丰收》惠景林,范国忠
《绣金匾》翟渊国,郝玉岐
《全家福》范国忠
《二人转牌子曲》胡海泉
《正月十五闹雪灯》刘英
《华乡枣林春》于永清
《黄土情歌》王高林
《天府好》陈家齐
《喜事》刘炳臣
农村红白喜事上有着不少看似奇怪的规矩,这些规矩会让不懂的人初次看到感觉错愕。
比如有些地方娶媳妇时,会在吃饭桌上提前包好一个红包,等人家端盘子的人过来了,人家也不说话,直接拿走就行了。
红包里面包的钱有多有少,以前大多都是二十块钱,现在是六十。
这个钱其实并不是给端盘子的人的,而是给做饭的厨师的。端盘子的人会把这个红包交给厨师。但厨师也并不会单独得到这个钱。等事情完毕后,他们会把这些钱买成一些零食和大家分了吃。
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给厨师钱?
其实在农村,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对于厨师都非常尊重。由于以前的红白喜事做酒席都在主家在家里操办,所以请厨师是免不了的。就算现在换成了在饭店包桌办酒席,但仍然会给饭店厨师一个红包。
有人不解,为什么在农村红白事上,这些厨师这么重要?比如有人说,人家吹唢呐的来了,但都会去跟厨师打个招呼。但写账的人却并不会给厨师打招呼。
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
我们要分开说,先说吹唢呐的为什么要给厨师打招呼,再说记账的为什么不用跟厨师打招呼。(我个人对于农村这些风俗太感兴趣,照片也是我自己拍的。)
Ⅰ:吹唢呐的为什么要跟厨师打招呼?按道理说,厨师是主家请来的,人家吹唢呐的同样也是主家请来的,两者虽然干的活不一样,但都是被请来的,吹唢呐的为什么要去跟厨师打招呼?他们又不比厨师低一级。
其实,这里面不过是农村流行的一种人情世故,同时也是在外面跑的人一种礼貌。
吹唢呐的在农村属于吃百家饭的,谁家有事请他们过去,他们今天在这里吃饭,明天在那里吃饭,一年中有大多数时间在路上跑。
他们属于出门人。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出门人有礼貌,总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久而久之,这些人就养成了习惯,处事圆滑,而且说话面面俱到,平时不会得罪人。
时间久了,他们对于三里五村,十里八里的人都认识,平时在路上跑时,万一遇到什么事了,他们可以找人帮忙,由于他们办事时很有礼貌,人家也会帮忙。
他们打招呼,等于是帮自己。
这就是过去出门人的规矩,也是他们的经验。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种人性中的狡黠。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厨师掌握着办事时全部人的吃饭问题,你吃得干净不干净,全部都由厨师掌握。谁也不敢去得罪他们,吹唢呐的人更加不敢得罪。
因为在这些事上,基本上就吹唢呐的是外人。帮忙的都是村里人,亲戚朋友都跟主家有关系,而吹唢呐的是外人。
所以,他们来了后先跟厨师打招呼,意思是自己来这里讨饭吃了,请多多照顾。当然了,厨师大多并不会刁难这些吹唢呐的。
可是吹唢呐的多着心眼呢,他们怕不打招呼,人家厨师记恨他们,万一吐在给他们上的饭菜里,他们知道吗?
所以,我们才会说这里面有一些出门人的狡黠。
Ⅱ:为什么记账的不用跟厨师打招呼?
我们要知道农村红白喜事上这些帮忙的人都有什么级别。
首先,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都会有一个总管,这个总管管着所有事,下面会有一些分管人员,然后是厨师、打杂的。
记账的独立于这些人之外,他们是主家恭敬请来的,大多都是村里有头有脸而且还能写两笔字的。
他们受到的尊重一点也不比厨师少,而且他们干的活属于“良心活”和“文化活”。什么叫良心活?记账这种事,亲戚朋友来了,上礼都是要给这些人的,他们收了钱,再记下谁随了多少礼。
这个钱最后要对得上,不能多,也不能少,同样也不能出现假钱。少了和出现假钱,记账的都是要担责任的。所以这对于主家还有记账的来说都是个良心活。
而且这个活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不仅需要能写两笔字,还需要有些文化。没文化的人,人家亲戚来了,报上自己的名字,记账的不会写怎么办?
所以,这些人其实平时在村里就有头有脸,农村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对有文化的人总是会天然带有几分尊敬。
他们被主家请来,弄不好最后主家还要单独请他们喝酒。所以,在办事场上,他们的地位并不比厨师低。加上都是本村的人,厨师是本村的,记账的也是本村的,所以根本不需要特别打招呼。
不打招呼,厨师也不会在他们吃的饭菜里动手脚,同时也没有必要去打招呼。
Ⅲ:如果要总结的话,吹唢呐的属于吃出门饭,他们是出门在外,挣主家钱,吃主家饭。对于主家请来帮忙的人,他们会表现出自己的尊敬。
人出门在外,有礼貌总是不会有错的。而不管是厨师还是别的帮忙的,人家吹唢呐的这么有礼貌了,自然也不会去刁难人家。说是吃得出门饭,但也不是多远的,大多都是十里八村的,谁也会有出门的时候,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谁刁难了,以后万一自己出门落人家手里怎么办?
所以,这里面是有农村人办事的人情世故的。
而记账的和厨师同样属于被主家请来的,不能说谁级别更加高,但至少都是一个村的,并不需要互相打招呼。
这就是为什么农村红白喜事场上,吹唢呐的需要向厨师打招呼,而记账的却不用打招呼的原因。
吹唢呐是风俗,用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唢呐:唢呐是民间乐器,方便、经济、实用,古代穷人都买得起,另外比较经济的还有笛子、箫、二胡,而这几种乐器只有二胡和唢呐的声音可以体现悲伤的心情,但是下葬时二胡不方便在行走时演奏,所以只有唢呐最合,而且唢呐可以表现死者家属悲壮、悲愤、和悲伤。
在我们南方这边有这种情况,如果不打招呼,煮出的东西不是不熟就是出意外洋相,对厨房及其不顺利,厨房可能鸡犬不宁。如果按照流程做通这方面的手续就没事了,所以入乡随俗。有些事情,科学是无法解释的。
向厨房大厨打招呼,应该是民以食为天,尊重衣食父母之类的意译。因此我们年轻的要尊重风俗,尊重习惯,但不可盲目跟风。
唢呐一种民间乐器,它“小巧玲珑”,便于携带,价钱也不贵;唢呐吹奏的曲子,挫抑顿挫。而唢呐的吹奏,至少要两个以上的人搭成“班子”,喜事上吹出的曲子才开朗豪迈,尽显喜庆之气氛;丧事的才会如泣如哭,体现悲伤的情怀。就是在如今的新农村,只要谁家办了喜事,或丧事,总有悦耳动听的唢呐声响起来。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在喜事,或丧事办好的酒席开桌时,在总管的引导下,唢呐班子会向着请来的大厨吹奏一番,煞有看点。总管是请的,大厨也是请的,怎么大厨这么“吃香”,“写账”也要去。@提神认为有这三种原因:
在农村有“喜事请了才来,丧事不请自己”的习俗。谁家“办事”,多少都有充个面子的心思。总是希望帮忙的人越多,客人来的越多,越显得东家人缘好,事过得热闹。于是先物色“总管”,再商议过事的事宜。大厨先要定下来,唢呐等演艺班子也不能少。
事大、人多,最关键的是让乡邻亲友们吃好,满足大家的口味,尽心的帮忙,热心的随礼。大量的、多样化的饭菜都是要经过大厨精心烹饪;酒席都是同一时间开几桌,大厨忙不可迭,还要掌勺不乱,其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也够大的。
与此同时,办个酒席,有南来北往人,饭菜的卫生和口味大厨要亲自把关。大厨做的菜越好,来乡邻和客人给东家的评价就会越高,人气更旺。也确保着饭菜的 健康 性,东家不会有后顾之忧。唢呐声响起来,是在嘱托大厨,提神大厨。
喜事、丧事的大厨,一般都是花钱请的,也有亲戚、乡邻是大厨的,他们不收钱,或只收馈赠的礼品。而唢呐班子,这可是非花钱不可的。两者之间,虽然都是服务行业,但是有了利益薄厚的区别。作为唢呐班子,怕引来同行对他们金钱观念的不屑一顾。为了迎合当地礼仪、风俗,也为了消除了大厨这些“同行”对他们的“看不起”。还真有的拿人钱财,替自己消除口碑的意思。
唢呐班子最怕的时候,就是到开酒席的“正点”和来客纷沓而止的“时间点”。一曲接着一曲,口干舌燥,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若是唢呐声小了、停了,总管责怪,东家嘟囔,还想顺利的将“服务钱”拿到手吗?更别说让你啥时想坐席就吃去,只有等待客人少了,腾出空了,才会邀请唢呐班子的人上桌吃饭。
常常几首曲子,或者各种仪式结束,忍喝挨饿。大厨预留下来的饭菜都凉了,入口无味。想吃热点的,就要大厨重新热过。唢呐班子会趁着流行的风俗,想给大厨打招呼,请“高抬贵手,麻烦完了给我们热的饭菜”。大厨也明白唢呐班子的用意,接受了他们的礼仪。相互配合,也为东家过好“大事”给足了面子。“陶醉”在唢呐声中。
在我们当地,每当酒席开桌之时,东家手端盘子,多少端上点“意思钱”,还有酒瓶、酒杯,大红被面。在总管的安排下,给大厨敬酒、披红,鞭炮也响声来。接着唢呐班子的乐曲一古脑儿吹奏起来。这既符合当地礼仪,也满足了东家、大厨、唢呐手各自的心理需要。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人就有一方人的处事规矩,如今,农村的红白喜事都不断简化,但是,这礼仪和规矩需要传承。因为这些规矩就是大家的口碑,也是被评价的内容,否则,东家丢不起人;大厨和唢呐班子又各怀心胎,心领神会。如此说来,这何不是办喜事、丧事一道风景?
不过,还值得一说的是唢呐班子,在被请之前,都要与东家谈好“出台费”,即使不谈,人家这一行也是有“行家”的。你给了人家,至于收多少人家说了算。根本不像题主说的“写账的不去”,你“不去”,不随东家的心,“服务费”会打折扣,甚至犯口舌,可能吗?
不是吹唢呐去给大厨去打招呼,而是中午要开饭待客人了,以吹唢呐的形式,代表所有吃饭的客人,向辛勤为他们做饭的大厨表示感谢。
这叫(谢厨)。
在感谢厨师的同时,收礼金的柜台,还要为厨师封一个红包。丧事由大孝子顶在头上跪着献给厨师长,再由厨师长分给各个厨师。喜事由主宾拿上红包和几盒香烟亲手交给主厨(厨师长)。
一切形式走完之后,厨师们才开始给客人们上菜和饭。婚宴上条肉(扣肉)之后,再停下来一会,由主持人带新郎向媒人跪拜谢恩。谢过之后,婚宴再继续。
现在很多婚宴都在酒店进行,这些老一套全没有了。
十年前在我们菏泽农村,基本上婚丧嫁娶的宴席都是办事的主人家,自己准备原材料,购买各种蔬菜、肉类等各种食材,然后邀请村里的大厨掌勺做菜,不管是十几桌,还是上百桌都是出自于这些村里的民间大厨之手,这些人平日里面都有固定的职业,他们的职业大都不是厨师,只是会做菜善于做菜,而且热心肠,所以就担当了这个重任。
农村办喜事或丧事的时候,为什么吹唢呐的要去给大厨打个招呼?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过去我们这里只要是自己家里做菜,找村里的大厨掌勺,都是会有唢呐带队,去给大厨打招呼这个礼节出现。
具体的过程,我们拿喜宴来说吧,比方来说结婚的礼仪过程,新郎在早上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家族里面的长辈扣头以后,那么就会有村里的大支带队,唢呐陪同,然后去做菜的地方,给这些掌勺的大厨扣头致谢,这是喜事上面一个不变并且必须有的礼节。
而丧事上面,一般去世的这个人的至亲,比如娘家人,或者是把兄弟等等比较亲近的关系,一般也都是在行礼过后,去大厨哪里送上几包烟,以表谢意。
之所以出现宴席上面,唢呐带队给大厨行礼这个原因,无非就是表示办事主人家的感谢之情而已,其余的并没有说道,因为在我们这里,这些帮厨的村里的大厨,都是全部义务帮忙的,他们不单单是来帮忙做菜,而且也都是会随份子,并且不会收取一分钱的报酬,所以办事的主人家,为了表示自己的谢意和表示尊重,就会特意安排这个环节出现。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过去农村宴席的一些情况,拿丧事来说吧,一般丧事在农村都会有三天,这三天都是会有宴席的,那么村里的这些会做菜的大厨,就会三天不间断的在办事的这家帮忙,不管是从占用时间,和劳动量来说都是非常巨大的,并且主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村里的这几个大厨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村里面一年大大小小婚丧嫁娶的事情,是非常多的,那么他们一年的任务量之重,大家可想而知了。
不收取报酬,无偿的为村民服务帮忙。从洗菜切菜、到掌勺炒菜,再到菜肴的配置,以及处理酒席上面各种突发的事情,都离不开这些大厨的无私帮助,所以在农村宴席上面,才会赋予他们这样一个崇高的礼节。
而现在农村,这些掌勺的大厨基本上也都已经老了,农村的宴席也逐渐的都已经找人加工包桌了,所以农村大厨这个职业也就慢慢的消失了,现在的酒席虽然做的琳琅满目,但是我感觉还是童年的宴席吃起来,更有味道。
谢谢。这问题挺有意思。要问为什么?主要是礼节上对大厨表示感谢!其实,打招呼的不仅是大厨,喜事上比较简单。而在丧事上,就比较麻烦了,不仅大厨要谢,外柜内柜也要谢,铭旌和丧幛同样要谢,女值宾也是要谢的,还有所有来吊丧的宾客都要谢!
那有人要说,这吹唢呐的艺人,也太低声下气了吧?是的,让你一句话揭出了这种职业的老底!在旧时,这是种下九流的职业!其地位低到,谁要从事了吹唢呐的职业,死后是不充许埋进祖坟的。待遇可想而知!
在老家,一吹唢呐的艺人到他姑家村办丧事,他婊弟跟他开了个玩笑:婊哥,你怎么想起来干这个,你不知道百年之后进不了祖坟?婊哥听后沉思了片刻,便起身拿着唢呐跟婊弟一起离开,走到无人处,将唢呐当场销毁!令婊弟大吃一惊!你这是干什么?我跟你闹着玩的!婊哥严肃的说:不!以前我也听到过这种说法,不过没当回事,今天让你这一说,我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其实,家里人都不同意我干这个,就此洗手。
其实,这都是传统的说法,就如同那唱戏的,过去的戏子也是没有身份的,如今这家那家都红遍天了!所以一句话:过去的皇历看不得了!
在以前吹唢呐的,或厨师他们都艺人,艺人与艺人都是有比较的,但唢呐是弄出动静最大,也是最能得到主家打赏的,'厨师呢往往出力费事的,人们吃好了也就过了,吃不好容易照骂,唢呐匠人的饭也是后厨给他们做的,所以唢呐匠怕后厨有忌妒心,怕在饭菜动点小手脚,通常在到了主家吃饭上第一个菜后第一件事,唢呐匠人去后厨让烟要敬酒,代表大家都是伺候主家的,都不容易,见了面都是朋友,等上了热菜还要敬厨师酒,
这问题说了,不好说出口。说文明的是礼节。有很多隐侩,红白事我是帐房先生,写挽帐,挽词,挽联。时代进步了。就说有礼貌了。
农村办喜事或办丧事,吹唢呐要先拜会大厨,吹唢呐的才能吃饱饭。因为唢呐班的饭桌上的饭菜可以随便上不同于正席,大厨不高兴少上饭菜,吹唢呐的可能就吃不饱。包括办事的主家,在办事当天开席前也要备上好茶叶和红包去敬大厨,不然大厨不高兴会给主家浪费食材,席桌上的外观和质量也会打折扣,办事的主家都想办事美满得个好声誉,对大厨都会很敬重,当事情办漂亮了,结束后,主家备好礼品还得谢大厨!
这些都是传统的风俗习惯,随着 社会 文明进步,大操大办很浪费,如今提倡节俭办事。红白事请唢呐班的也越来越少了。
自己从二十多岁就开始在老家帮忙办红白喜事,大小场面见过不少,也主持过不少,网友的这个说法和提法还是第一次听说,也许是各地各路的乡俗不同吧!但红白两事的那套基本礼数和礼术还是比较熟悉的。我个人认为,他们只所以要和大厨打招呼,主要有以下原因:过去的鼓匠艺人吹鼓手被划归到“下九流”行列,他们是不入流的,东家对他们的待遇会很低,吹啦弹唱不让进院、吃饭不让进家,上桌就更不可能了,即使是现在仍有的地方沿袭着这种传统,他们的地位之低,可见一斑。改革开放以后取消了等级差别,鼓匠艺人的身份地位直线上升,先是要吃要喝,与到东家办事人员和亲戚、朋友享受同等的待遇,吃饭也要进家坐桌,烟酒茶水一样不少。可有一点,过去简略和省略的法式吹奏场面又死灰复燃,加上现在人有钱后就大讲排场,所以这些鼓匠艺人也是很辛苦的,有些法式是在亲朋好友吃饭时做的,正所谓大家吃着,他们鼓匠艺人们吹着。因为在吹前是不能吃饭的,怕使着累着,这样对人身体不好,只能告诉大厨或厨房,我们那桌饭菜先不上,我们先干活给我们把饭菜热在灶上,也是怕吹完了冷了不赶趟吃不上,仅此而已。再有别的说法那纯粹就是迷信了。[谢谢关注的朋友,请多关注,有问题尽管提出来,我将一一给予回复]
1.全文以____________为线索,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内容。
答案:爷爷的唢呐;唢呐的吹法;想象爷爷吹唢呐的情形;听爷爷吹唢呐
2.爷爷吹唢呐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杨吹响”的名声很大;对唢呐的吹法了如指掌;故乡十里八村的新媳妇都是爷爷吹进来的;“我”听爷爷吹唢呐的感受等。
3.第⑤段中,将“晃晃悠悠”“叮叮当当”“呜呜咽咽”三个词语换一下顺序,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 不可以。“晃晃悠悠”写驴子慢慢前行的形态,“叮叮当当”是铃铛特有的声音;“呜呜咽咽”是唢呐特有的声音,三者不可互换。
4.“不吹的时候,爷爷总是静静地坐着,眯着眼睛,枯枝般的手,不停地摸索着铮亮的锁管,摸索着逝去的岁月”,是对人物的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
答案:动作 神态 表现爷爷对唢呐的喜爱,对往事的深情回忆。
5.文章语言精练优美,试找出一句,任选角度(修辞手法、句意理解、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答案:答案不惟一。示例:“唢呐声时而激越,如万马齐鸣;时而幽怨,如泣如诉;时而又轻松愉快,诙谐幽默”一句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唢呐表现力的丰富,表现了爷爷吹唢呐的高超技艺。
6.民间艺术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文中的吹唢呐就是其中一种。你还知道哪些民间艺术?它们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案: 答案不惟一。示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捏泥人,捏泥人的老师傅,把几种颜色的泥团放在手里,手指不停地挤捏,一会儿一个“齐天大圣”就出现在我的面前,真是神奇极了!
怎样吹响笛子呢?
很简单,只要能吹响“笔套“这个简单的小玩意儿,您就已有足够的天份来学笛子了!现在,请先相信自己, 再配合以下说明及方法要领,吹笛是用口将气息吹进笛子的吹孔而发出的声音。吹响它的要领:
1、嘴唇自然闭合,双手捧着笛子两端,左手握笛头,右手握笛尾,将吹孔置于嘴唇下沿,对准吹孔 吹气。
2、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使气息通过,并使成为一束气柱往吹孔下方斜着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响 笔套一样。
3、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4、吹出来的声音要求纯净,避免夹杂气声。
5、要对着镜子常练,休会如何对准气孔,使发音位置正确,不偏不倚,使气息全部化为笛音。
几个专用名词的解释:
1、何谓“风门”? 风门是指上、下唇间的小孔。吹低音时风门要大,吹高音时风门要小。吹强音时风门要大,吹弱音时风门要小。
2、何谓“口劲”? 口劲是控制唇部松紧的肌肉伸缩力。通过口劲的松或紧,达到控制音量、音色、音高的目的。在初学时,用一般的口劲,随着练习的进度,逐步提高控制的能力。
3、何谓“口风”? 口风是指吹气的强度及用气的流量。
4、何谓“筒音”? 筒音是指告诉你笛子的指孔现在要全按作1或2或其它的“指法”提示。
5、何谓“小工调”、“正宫调”? “小工调”是全按作5的指法;“正宫调”是全按作2的指法
笛子演奏中的姿势问题
吹笛要讲究姿势,这不仅仅是演奏形象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演奏者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技巧,更好地表现音乐内容。南派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曾经在其《笛艺春秋》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姿势要领的口决:风门正,笛身平,头要直,胸要挺。姆指小指相扶持,莫使笛子柳摇金。 虎口之间可容蛋,关节舒畅手才灵。六指按孔要严密,指指放松成弧形。高低起落有规格,多余动作丢干净。口劲松紧随我意,口风粗细由我心。双臂张开四十五, 青龙白虎全都行。演奏姿态忌做作,严肃认真见真情。(其中青龙、白虎指的是左撇子持笛叫左青龙,右撇子叫右白虎。)另外须注意“小指轻贴笛身”是持笛的需要,也是日后增加音孔的需要,初学者手指一定要摆好位置。“指指放松”亦是重点,持笛手指最忌僵直,僵直则欠缺弹性。关于坐姿或立姿,大致需要身体稍侧向右方,面向正前, 两眼平视前方,下颌微微抬起,胸部自然挺起,腹部放松,两脚自然分开呈小八字形。持笛向左向右其实都一样,只是国际上由于波姆式长笛的广泛采用,乐器构造一律向右,因此, 初学者以右方持笛为宜,习惯左方持笛者亦无妨。 另外,赵先生对于呼吸要领亦有一诀,与姿势略有相关: 双肩不可上下动,胸腹同时来扩张。缓吹平吹全身松,腹肌不必空自忙。急吹超吹劲往下,丹田鼓气力度强。口鼻兼用看需要,切忌呼吸有声响。莫到无气才吸气,始终要有余气藏。强而不噪弱不虚,均匀呼气流水长。 最后,提醒自己养成以笛就人的好习惯,千万不要以人就笛。
笛膜的选用及粘贴
笛膜的种类、品牌众多,有人用竹膜(品质差、缺乏韧性、弹性、易吹破是其缺点)也有人演奏边疆民族音乐时使用羊肠膜(振动不良、音色较硬或闷,别有一番风味),但是人们大都采自芦苇管内壁之上苇膜(也称管膜),由于质地细致,韧性佳,弹性又好, 发音明亮清脆,振动情形良好,而广受欢迎。市面上可买的笛膜品牌常见的大致有一般的管膜、佳音牌笛膜、敦煌笛膜、百花牌笛膜、安徽龙潭湖笛膜不管是哪种牌子的笛膜,选用时以细白、半透明、无杂质或纤维和膜为上选,以目前苇膜产地的质量来看,要数安徽 的五河、小溪、淮南一带的苇膜为最佳,由于当地土壤关系,那里的苇膜厚薄均匀,富有弹性,是专业笛子演奏家 理想的笛膜。(近来俞逊发先生介绍的“明贵笛膜”品质相当好)笛膜的运用,首先是选择黏合剂,目前使用的有阿胶、驴皮膏、黄鱼胶、树脂、白芨 等,何胶、白芨最常使用,一般中药店、药材行皆可购得。由于笛膜本身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吸水性,贴好的笛膜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动还原,所以贴膜时可稍偏紧些,等它自动还原后,笛膜的松紧度为适中,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但是如果要随贴随用的时候,笛膜就要放松来贴。 贴膜时,先剪下一正方形的笛膜,使笛膜本身的纤维与笛子的纤维平行、重叠,再用阿胶沾水涂在膜孔四周,用左右手大姆指和食指捏住笛膜两侧,拉出与苇膜纤维纹路成垂直的皱纹,而后慢慢地往下侧按贴上,调整均匀后按住一下子,即告完成。 笛膜的收藏要注意防潮、防晒,笛膜变黄、变老、失去弹性时要更换使用。(新鲜的笛膜如需保存长久,可将笛膜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冰箱冷藏室中即可常保新鲜
笛子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笛子的演奏由于技巧、地域的关系,简单形成两大流派,一为南派;一为北派,就技巧而言:南曲出手颤、叠、振、打;北曲拿手吐、滑、剁、花。因此区分了不同的演奏风格,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笛子技巧:
颤音(tr):例如6的颤音相当于演奏67676767一般。
虚颤音:颤音的一种,手指颤动时并末完全盖住音孔(按半孔)的虚颤手法
波音(w):短颤音的一种,也称涟音,意为主音上方的手指快速颤指跳跃一次。
叠音(又):例如6的叠音相当于717 6一般。6是主音,而717相当于复倚音,是装饰音的一种,也称唤音。
赠音:出现在音尾的一种装饰音,会标示出所“赠”之音高,也称送音。
打音(丁):将主音的下一孔位置,用手指迅速的“打”一下。也称导音。
吐音(TK):用吐尖轻吐的一种技巧,有单吐(T)、双吐(TK)、三吐(TKT或TTK),是一种断奏的技巧。
滑音:音符之间移动的过程是“圆滑的”,有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借助手指移的慢慢打开音孔或慢慢按闭,造成类似唱腔的效果(指滑音),或借助气息控制,达到类似软绵绵的效果(气滑音)。
剁音:类似鸟叫声,各手指同时快速起落,加上顿音(重吐音),造成特殊音效
花舌():利用舌头自然不断的震动,造成音符的绵密颗粒感的一种技巧。 历音:类似钢琴琶音的一种快速音阶进行,速度很快的时候,亦能摹仿鸟叫声。有上、下历音之分。
强音(>):类似重吐音,主要是用“呼”的气息来吐音,有加重音的效果。 顿音:明显地断奏,用舌重吐发音。
舌起音:一般在吹奏连线中的第一个音域或没有连线的音符时,舌尖轻重适度地(比轻吐还要轻微)吐奏一下,与发“提”字声音时的动作相似,将这些音十分清楚而肯定地吹出。
喉音:类似花舌的音响效果,与花舌不同的是震动的部位在咽喉中的那块突起下垂的小舌。发音颗粒较粗糙。
泛音(。):同种指法吹出不同于八度音关系的音,力度介于两个八度音之间,属于超吹的一种。
飞指(飞):利用臂力的带动作用,使一只手的一指或数指(最多三指)在一个或几个音孔上迅速地左右抹动的奏法。可产生强烈的碎音效果。
历音:由低而高(上历音)或由高而低(下历音)急速地逐级上行或下行的音,叫做“历音”。要求吹奏中手指起落肯定、果断,使经历的每个音都十分清楚,流畅,好象快速上下楼梯那样一级一级地出现。
腹震音(—):利用腹部的力度控制,使得气息如波浪般起伏,可快可慢,可大可小,藉以表达情绪的激动。
大致一般来说,笛子的演奏技巧可概括气、指、舌、唇四大基本功,气的功夫最难掌握,指的功夫要求手指动作干净、利落、速度平均、灵活、有弹性;舌的功夫要求力度平均、富颗粒感、节奏平均、能持久; 唇的功夫就必须注意风门大、小及口劲的适当表现。意之不管什么技巧,只要练得勤,定能熟能生巧。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笛子演奏者在使用各式各样的技巧是时候,一定要为音乐负责,否则画蛇添足,破坏了曲子原有的美感,这是应有的认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